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2)

1.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一十六證,方四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白話文:

十六種證型,四種方劑

太陽病

  • 可能已經發燒,或者還沒發燒。
  • 一定會惡寒、身體疼痛、噁心嘔吐。
  • 脈搏緊促(包括浮脈和沉脈),是傷寒。

傷寒

  • 第一天,太陽脈虛弱。
  • 第四天,太陰脈強盛。

傷寒的傳變

  • 第一天,傷寒影響太陽經,脈搏平穩者,表示不會傳變。
  • 如果患者有噁心嘔吐感,或煩躁不安,脈搏數而急促,表示會傳變。

傷寒的證型

  • 如果不出現陽明經的證狀,表示不會傳變。

太陽病的方劑

  • 太陽病,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部疼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而喘,可用「麻黃湯」治療。

  •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喘息胸悶,不宜用瀉下法,宜用「麻黃湯」治療。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浮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生病十天後病情已逐漸好轉,脈象浮而細,喜歡睡覺,這是外邪已經解除的徵兆。如果胸悶、脅痛,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浮表,則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增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白話文:

太陽病,脈搏浮起緊繃,沒有汗卻發燒,身體疼痛,八九天都不見好轉,表證仍然存在,這時候應該讓它出汗。服藥後症狀稍減,但病人感到煩躁不安,眼睛閉著,症狀加劇的話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緩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過重。適合使用麻黃湯。

脈浮熱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致衄,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黃湯(一云桂枝。)

麻黃湯方:

白話文:

脈象浮動且發熱次數多者,可以發汗治療,適用麻黃湯。

傷寒時,脈象浮動而緊繃,沒有發汗,因此導致流鼻血,適用麻黃湯。

脈象浮動且緊繃,浮動表示風邪,緊繃表示寒邪,風邪傷及人體的衛氣,寒邪傷及人體的營血,衛氣與營血均受傷,就會導致骨節痠痛,可以發汗治療,適用麻黃湯。

太陽病出現輕微喘息症狀者,是因為體表邪氣尚未解除,適用麻黃湯(一說是桂枝湯)。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者)

白話文:

麻黃(去掉枝節,三兩) 桂枝(兩兩) 生甘草(一兩,烤過) 杏仁(七十顆,去除尖端和外皮,使用兩仁)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方:

白話文:

將麻黃、桂枝、芍藥、甘草這四種藥材,用九升水煮,煮到麻黃只剩七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兩升半,過濾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八兩,蓋上被子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與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相同。

太陽病,項背強健,沒有汗,怕風,可用葛根湯主治。

方劑: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芍藥,甘草(炙,各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一枚,擘)

白話文:

葛根(240 公克),麻黃(180 公克,去除節巴),桂枝,芍藥,炙甘草(各 120 公克),生薑(180 公克,切片),大棗(11 顆,剖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不須與粥取微汗。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放入一斗水煮沸,煮到麻黃和葛根減去兩升,去掉上方的泡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直到剩下三升藥液,過濾掉渣滓,將藥液分三次溫熱服用。服用後無須喝粥,可能會出微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用上方,一云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白話文:

太陽和陽明經絡同時出現熱證而大便不通,應使用葛根湯來治療(使用的方劑與上文相同,另一種說法使用後方的葛根、黃芩、黃連湯)。

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白話文:

如果腹瀉未見緩解,但出現嘔吐症狀,可以使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半升,洗淨即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白話文:

陽氣偏於體表的太陽病,有桂枝湯證狀,醫生卻誤用瀉下方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急促,體表的邪氣未散,喘息並出汗,應該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調理。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葛根(300 克),甘草(120 克,經過炙烤),黃芩,黃連(各 180 克)

將四種藥材與水八升一起煮。先煮葛根,煮至水量減少兩升後,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煮,再煮至水量剩兩升。過濾去渣,分兩次溫熱服用。

2.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證,方二首

白話文:

四證

一、虛證:面色蒼白,脈微弱,精神萎靡,少氣懶言。 二、實證:面色紅潤,脈強有力,精神亢奮,語多聲亢。 三、寒證:畏寒肢冷,脈遲弱,小便清長,大便溏瀉。 四、熱證:發熱煩渴,脈數有力,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方二首

補虛方:

補中益氣湯:當歸、黃芪、白朮、黨參、炙甘草、升麻、太子參、大棗。

功效:益氣補血,溫中助陽。

清熱方:

清熱解毒湯:黃連、金銀花、連翹、生地黃、麥冬、知母、竹葉、竹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滋陰。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方:

白話文:

當出現中風症狀時,表現為脈象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痠痛,不流汗但心煩,可用大青龍湯治療。

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怕風,則不能服用此方;如果誤服,可能會導致手足厥冷、筋脈抽搐、肌肉痙攣,這是因為藥性不合適而導致的逆證。

方劑: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白話文:

麻黃 (去除節點,6 兩),桂枝 (2 兩),甘草 (2 兩,炒過的),杏仁 (40 顆,去皮尖,取兩仁),生薑 (3 兩,切片),大棗 (10 顆,掰開),石膏 (一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起)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躁不得眠。

白話文:

把上面七味藥材,用九升水煮沸,首先將麻黃煮沸後減掉兩升,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取三升藥液,去掉藥渣,溫熱後服下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出汗過多,用溫粉敷在身上,出汗一次就不要再服藥了。如果再次服藥,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喪失、身體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用上方)。

白話文:

傷寒,脈搏浮動緩慢,身體不痛,但有沉重感,偶爾有輕快的時候,沒有少陰症的表現,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劑)。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感冒初期症狀沒有解除,心臟以下有水氣,咳嗽並發燒,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咽喉阻塞,或者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或者喘不過氣,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方劑: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

白話文:

麻黃(3兩,去除節處) 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烤過的)、桂枝(各3兩)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淨)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放入一斗水裡,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兩升,除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水量剩三升,過濾後,溫熱服用一升。

  • 如果你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三兩栝蔞根。
  • 如果有輕微腹瀉,可以去掉麻黃,加入一個雞蛋大小的蕘花,熬煮至呈紅色。
  • 如果有咽喉阻塞感,可以去掉麻黃,加入一個炮製過的附子。
  • 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可以去掉麻黃,加入四兩茯苓。
  • 如果有喘氣困難,可以去掉麻黃,加入半升去皮的杏仁。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用上方)。

白話文:

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咳嗽帶點喘,發燒但不覺得口渴,喝完藥後才覺得口渴。這是因為寒氣已去,將要痊癒,應服用小青龍湯(用前面提到的藥方)。

3.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一十五證,方七首

白話文:

一十五證

第一證:脈浮緊而數

  • 症狀:脈搏浮於手指上,觸之緊繃有力,跳動頻率快。
  • 原因:表邪侵襲,風邪外感,或陰虛火旺。

第二證:脈濡緩而弱

  • 症狀:脈搏浮於手指下,觸之濕潤緩慢,跳動無力。
  • 原因:陽氣不足,衛外不固,或氣血虧虛。

第三證:脈沉遲而澀

  • 症狀:脈搏沉於手指下,跳動緩慢而遲鈍,觸之粗糙不順。
  • 原因:寒邪內侵,血瘀阻滯,或氣血運行不暢。

第四證:脈弦滑而數

  • 症狀:脈搏如彈弦般,觸之滑順而跳動頻快。
  • 原因:肝氣鬱結,或肝火上炎。

第五證:脈洪數有力

  • 症狀:脈搏強勁有力,跳動頻快。
  • 原因:陽氣盛,熱證明顯,或血瘀氣滯。

第六證:脈虛數無力

  • 症狀:脈搏虛弱無力,跳動頻快。
  • 原因:氣虛血虧,正氣不足,或陽氣不充。

第七證:脈細數如雞啄

  • 症狀:脈搏細小而頻快,宛如雞啄米狀。
  • 原因:陰津虧虛,或氣血不調。

第八證:脈沉緊而有力

  • 症狀:脈搏沉於手指下,觸之緊繃有力。
  • 原因:血瘀氣滯,或陽氣內結。

**第九證:脈沉緩而細 **

  • 症狀:脈搏沉於手指下,跳動緩慢而細小。
  • 原因:氣血虧虛,或陰陽不足。

第十證:脈沉澀而遲

  • 症狀:脈搏沉於手指下,觸之粗糙不順,跳動緩慢。
  • 原因:寒邪內侵,血瘀阻滯,或氣血運行不暢。

第十一證:脈伏不明

  • 症狀:脈搏隱藏於手指下,觸之不明顯。
  • 原因:氣血虧虛,或陽氣不足。

第十二證:脈散亂無序

  • 症狀:脈搏雜亂無章,跳動不規律。
  • 原因:氣血混亂,或神志失常。

第十三證:脈結代而動

  • 症狀:脈搏跳動時斷時續,猶如珠串斷裂。
  • 原因:心氣不足,或氣血逆亂。

第十四證:脈浮大而緩

  • 症狀:脈搏浮於手指上,觸之寬大而緩慢。
  • 原因:陽虛氣弱,或脾胃虛寒。

第十五證:脈沉細而數

  • 症狀:脈搏沉於手指下,觸之細小而跳動頻快。
  • 原因:陰虛火旺,或氣血虧損。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在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嘔,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血氣衰弱,毛孔就會鬆弛,邪氣因而入侵,與人體正氣交戰,會停留在脅肋部位,正邪交戰之下,就會出現間歇性的寒熱,有時疼痛,有時又會緩解,不想進食,嘔吐,臟腑相關聯,疼痛會向下擴散,邪氣上升,疼痛向下,所以會引起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服用小柴胡湯後出現口渴的,說明屬於陽明證,應按相應法則治療。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復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白話文:

病了六七天,脈象又慢又浮且弱,怕冷,手腳溫暖。醫生多次給他瀉藥,但患者無法進食。患者脇部以下疼痛,臉和身上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醫生給他開了柴胡湯,但這會導致大便更稀;本來患者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又吐出來,所以不能再給他柴胡湯。而吃了穀類食物後,他又會反胃。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見雜療門中)。

白話文:

傷寒四、五天後,身體發熱,怕吹風,脖子僵硬,肋骨下疼痛,手腳溫熱,口渴,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時,陽脈流動不順暢,陰脈緊繃,通常會伴隨腹中絞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症狀未改善,再服用小柴胡湯。(小建中湯的配方請參閱雜療篇)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復與柴胡湯解者,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患有傷寒中風,如果出現柴胡湯證的症狀,只要出現一項症狀即可,不必全部都出現。

如果符合柴胡湯證的症狀,卻使用通下藥,導致柴胡證的症狀沒有消失,再次服用柴胡湯後,患者會出現發冷顫抖,發熱出汗的症狀,即可緩解。

傷寒發病五六天後,出現中風,出現交替發冷發熱,胸脅悶脹,哼哼唧唧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胸中煩悶但不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下腫塊堅硬,或心悸,小便不暢,或不口渴,體外有輕微發熱,或咳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柴胡(500克),黃芩,人參,炙甘草(各150克,切片),生薑(各150克,切片),半夏(500毫升,洗淨),大棗(12枚,掰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以上七味藥,用一斗二升水煎煮,取六升藥液,去掉渣滓再次煎煮。趁溫熱時服一升,每日三次。

如果胸中煩悶不嘔吐,去除半夏和人蔘,加入栝蔞一個;

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人蔘,合起來共四兩半;

如果腹中疼痛,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三兩;

如果脅下痞結堅硬,去除大棗,加入牡蠣六兩;

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除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如果不口渴,但有輕微發熱,去除人蔘,加入桂枝三兩,溫熱覆蓋輕微發汗;

如果咳嗽,去除人蔘、大棗和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沉則為病在裡。汗出亦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於里;此為半在外半在裡,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大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用上方)

白話文:

傷寒病發到第五或第六天,頭部出汗,微微感到寒冷,手腳冰冷,心窩發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搏細弱。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既有外感表證,又有裡證。如果脈象沉細,說明疾病在裡。出汗也是陽氣不足的徵兆。如果純粹是陰寒內結,就不會出現外證,而會全部集中在裡證。本例是半表半裡的病證,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認為是少陰證。因為陰證不會出汗,而現在頭部出大汗,所以可以排除少陰證。可以用柴胡湯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排便後症狀緩解,就可以再用柴胡湯治療。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發燒持續了十三天還沒有退燒,患者感到胸腔兩側脹滿並且嘔吐,午後出現潮熱,並且時不時拉肚子,這種情況原本應該用柴胡湯下行排便,但現在患者反而腹瀉,說明用丸藥下行排便的方法不適合他。潮熱是身體有實症的表現。先再服小柴胡湯來解表驅邪,最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處方如下: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切),半夏(一合,洗),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白話文:

柴胡(34克) 黃芩 (17克) 人參 (17克) 甘草 (烤過的,17克) 生薑 (17克,切片) 半夏 (12克,清洗過) 大棗 (4枚,破開) 芒硝 (34克)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

白話文: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

使用七種藥材,加水四升煮沸,取兩升藥汁,去掉渣滓,趁溫熱分成兩次服下,以解除外感症狀,如果仍未解除,則另行配製藥方。

上,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白話文:

最初,用前七味藥材,加水七升,加入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沸後取一升半,去渣,溫熱服用五合。微微瀉下後,即可痊癒。原著中說:柴胡湯再服用來解除外邪,剩下的兩升藥湯,加入芒硝、大黃、桑螵蛸即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發作八九天,用瀉下法治療後,胸腔感覺脹滿,煩躁不安,小便不通利,出現胡言亂語,全身不能轉動,可以採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處方如下: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龍骨,牡蠣(熬),桂枝,茯苓,鉛丹(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夏(一合半,洗),大棗(六枚,擘)

白話文:

柴胡(80 克),黃芩,人參,生薑(切片),龍骨,牡蠣(熬製),桂枝,茯苓,鉛丹(各 30 克),大黃(40 克),半夏(30 克,洗淨),大棗(6 顆,掰開)

上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白話文:

將前面十二味藥材加入八碗水煮沸,直到只剩下四碗水,再加入切成象棋棋子大小的大黃,繼續煮一兩分鐘,過濾後,趁溫熱時服下一碗。原本稱為柴胡湯,現在加上龍骨等藥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宜柴胡桂枝湯。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以為可與柴胡桂枝,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方:

白話文:

傷寒六七天,發燒,稍微怕冷,四肢關節疼痛,稍有嘔吐,心窩下有脹結,外感證狀還沒有消失的,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

若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虧虛,出現神志混亂的症狀,不可再進行發汗驅邪。此時應當使用柴胡、桂枝等藥物,調和榮氣和衛氣,暢通津液,讓身體自行恢復健康。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桂枝,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兩,炙),大棗(六枚,擘)

白話文:

柴胡(120 克),黃芩,人參,生薑(切片),桂枝,芍藥(各 45 克),半夏(75 克,洗淨),甘草(30 克,炙製),大棗(6 枚,剖開)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白話文:

將上面九味藥材加入六公升水一起煮,煮到剩兩公升,去除藥渣,溫熱喝一公升。原著說:人參湯的做法和桂枝湯一樣,但加入柴胡和黃芩;又像柴胡湯的做法,但現在用人參,藥量減半。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情持續五到六天,患者已經發汗,但症狀卻反復出現,胸肋部位感覺微脹伴有輕微的結塊,小便不順利,感到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來來回回發冷發熱而且煩躁,這說明病情還沒有痊癒,可以使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來治療。

藥方:

柴胡(八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白話文:

柴胡(400克) 桂枝(150克) 乾薑(100克) 栝蔞根(200克) 黃芩(150克) 牡蠣(100克,煎熬) 甘草(100克,炙烤過)

以七種中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後取六升的藥液,將藥渣去除後再煎煮一次。溫熱後服用一升,每日兩次。初次服用可能會感到輕微的不適,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欲復往來寒熱,當與大柴胡湯。

白話文:

太陽病症狀已經超過十幾天,病後反覆多次腹瀉,四五天後,柴胡症狀仍然存在,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停止,病情稍見好轉,但患者仍感覺鬱悶煩躁,說明病情尚未解除,再服用大柴胡湯即可止瀉。

十多天前傷寒發作,邪氣內結,欲再度往返寒熱,應當服用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堅,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病人表裡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宜大柴胡湯。方:

白話文:

傷寒發燒,出汗不止,心中悶脹堅實,並且嘔吐腹瀉,可用大柴胡湯治療。患者表裡沒有明顯症狀,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服用。大柴胡湯方劑如下:

柴胡(八兩),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切),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柴胡(400克),枳實(4枚,烤過的),生薑(250克,切片),黃芩(150克),芍藥(150克),半夏(250毫升,洗淨),大棗(12枚,掰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用一斗二升的水煎煮,取六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再繼續煎煮,趁溫熱時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另一種做法是,再加入二兩大黃。如果不加,恐怕就不能稱爲大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