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2)
卷第九·傷寒上 (2)
1.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一十六證,方四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增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脈浮熱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致衄,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黃湯(一云桂枝湯。)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芍藥,甘草(炙,各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一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不須與粥取微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用上方,一云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太陽病共有十六種病症,治療方法有四種。
太陽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怕冷,全身痠痛,想吐,脈象陰陽兩脈都呈現緊繃,這就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傷寒。
得了傷寒第一天,太陽脈會比較虛弱,到了第四天,太陰脈會變得較強。
得了傷寒第一天,病邪侵犯太陽經,如果脈象平靜沒有變化,就表示病邪不會繼續傳變;但如果出現想吐、煩躁不安、脈象急促等情況,就表示病邪已經開始傳變。
傷寒,如果沒有出現任何二陽經的症狀,就表示病邪沒有傳變。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痠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且呼吸急促,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呼吸急促、胸悶,不可以攻下,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生病十天以上,脈象變得浮而細弱,喜歡睡覺,這表示外邪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若脈象仍呈現浮,則應該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沒有汗且發燒,全身疼痛,八九天都沒好轉,這表示外邪還在,應該要發汗。如果吃了藥症狀稍微減輕,但人卻變得煩躁,眼睛發昏,而且症狀加重,就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解除。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太盛的緣故。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脈象呈現浮而熱且快,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用麻黃湯。
傷寒,脈象浮而緊,如果沒有發汗,可能會導致流鼻血,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脈象浮而緊,浮表示有風邪,緊表示有寒邪,風邪會傷到衛氣,寒邪會傷到營氣,營氣和衛氣都受到病邪侵犯,就會導致骨節疼痛,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應該用麻黃湯。
太陽病,使用攻下方法後出現輕微的喘,是因為外邪還沒解除的緣故,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也有人認為應該用桂枝湯)。
麻黃湯的組成:
麻黃(去除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烤過)、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如果是兩顆杏仁連在一起的,就只取用一個)
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七升,撈出水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蓋上被子,讓身體稍微出汗就好,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跟桂枝湯一樣。
太陽病,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沒有汗,怕風,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
葛根湯的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除節)、桂枝、芍藥、甘草(炙烤過,各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一枚,剝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剩八升,撈出水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不需要喝粥,讓身體稍微出汗就好。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而且出現腹瀉,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也有人認為可以用後面的葛根黃芩黃連湯)。
如果沒有腹瀉,只有嘔吐,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就是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洗過)。
太陽病,原本是桂枝湯證,但醫生反而使用了攻下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外邪還沒解除,而且出現喘和出汗,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
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烤過)、黃芩、黃連(各三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剩六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2.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證,方二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方: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用上方)。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用上方)。
白話文:
太陽病中風,症狀有四種,對應的治療方劑有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太陽中風,脈象呈現浮緊的狀態,同時伴隨發燒、怕冷、全身疼痛、沒有出汗,並且感到煩躁,這種情況要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但如果脈象呈現微弱,而且已經出汗並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勉強服用,可能會導致手腳冰冷、抽搐、肌肉顫動等嚴重的不良反應,這是用藥錯誤造成的。大青龍湯的配方如下:
麻黃(去除莖節,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去除外皮和尖端,使用兩枚)、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枚,掰開)、石膏(像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裹)。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後,撈出表面的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服藥後,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出汗過多,就用溫熱的撲粉擦拭身體。服用一劑藥後如果已經出汗,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繼續服用,導致出汗過多,會造成陽氣虛脫,出現怕風、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等症狀。
第二種情況,是傷寒,脈象呈現浮緩的狀態,身體不痛,但感到沉重,偶爾會覺得稍微輕鬆一些,而且沒有少陰病的症狀,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使用上面大青龍湯的配方)
第三種情況,是傷寒表證沒有解除,而且胸部下方有水氣,出現咳嗽、發燒、口渴、腹瀉、噎嗝、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是喘氣等症狀,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小青龍湯的配方如下:
麻黃(去除莖節,三兩)、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淨)。
將以上八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後,撈出表面的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雞蛋大小的量,將蕘花炒到紅色;如果噎嗝,就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喘氣,就去掉麻黃,加入去皮杏仁半升。
第四種情況,是傷寒,胸部下方有水氣,出現咳嗽、輕微喘氣、發燒但不口渴,服藥後反而開始口渴,這表示寒邪已經去除,病情即將好轉,這種情況仍然要用小青龍湯治療。(使用上面小青龍湯的配方)
3.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一十五證,方七首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在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嘔,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復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見雜療門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復與柴胡湯解者,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沉則為病在裡。汗出亦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於里;此為半在外半在裡,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大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用上方)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切),半夏(一合,洗),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
上,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龍骨,牡蠣(熬),桂枝,茯苓,鉛丹(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夏(一合半,洗),大棗(六枚,擘)
上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宜柴胡桂枝湯。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以為可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方: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桂枝,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兩,炙),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方:
柴胡(八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欲復往來寒熱,當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堅,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病人表裡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宜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切),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白話文:
太陽病使用柴胡湯的第四種情況,總共有十五種證候,用到了七種不同的方劑。
證候一: 當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時,皮膚腠理會打開,邪氣就容易趁虛而入,與體內的正氣搏鬥,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脅肋部位。正邪交戰,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而且這種寒熱交替會規律地間歇發生。患者會默默地不想吃東西,因為臟腑之間互相影響,疼痛一定會往下走。邪氣在上面,疼痛在下面,所以會導致嘔吐,這時候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服用柴胡湯後出現口渴,表示病邪已經轉入陽明經,要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來處理。
證候二: 生病六七天,脈象呈現遲緩、浮弱,怕風怕冷,但手腳是溫熱的。醫生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導致病人無法進食,而且脅肋部位脹滿疼痛,臉色和身體都發黃,頸部僵硬,小便困難。如果這時候使用柴胡湯,之後一定會出現大便不順暢的感覺。原本就口渴想喝水,喝了又想吐,這表示柴胡湯並不適合使用,如果吃了米飯等食物,會引起打嗝。
證候三: 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而且怕風,頸部僵硬,脅肋部位脹滿,手腳溫熱但口渴,這時候用小柴胡湯治療。傷寒病,陽脈呈現澀滯,陰脈呈現弦緊,按照道理應該腹中絞痛,先給予小建中湯。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小建中湯的方子在雜病治療的章節裡。)
證候四: 傷寒或是中風,只要有柴胡證的任何一種症狀出現,就可以使用柴胡湯,不必所有症狀都完全符合。凡是出現柴胡湯證卻用瀉下藥治療,柴胡證的症狀沒有消失,再次使用柴胡湯來解表,一定會出現全身發抖,然後發熱出汗,這樣病情就會好轉。傷寒五六天,可能是中風,出現時冷時熱,胸部和脅肋部位脹滿不舒服,默默地不想吃東西,心中煩躁想吐,或者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腹痛,或者脅肋部位感到痞硬,或者心悸,小便不利,或者不口渴,但身體表面有微微發熱,或者咳嗽,這些情況都用小柴胡湯治療。
小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三兩(切片),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服方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煮取六升,去渣後再次煎煮,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使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腹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肋部位痞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六兩;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身體表面微微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蓋被子微微發汗;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證候五: 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冷,心下感覺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細微,這屬於陽氣微弱而導致的結聚,體表有症狀,體內也有問題。脈象沉,代表病在體內。出汗也屬於陽氣微弱的表現。假設是純粹的陰邪結聚,就不會有體表的症狀,全部都在體內。這是半表半裡的病症,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算是少陰病,因為少陰病是不會有汗的,現在頭部大量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使用柴胡湯,如果沒有完全好轉,等到排便後就會痊癒(使用上方)。
證候六: 傷寒十三天沒有好轉,胸部和脅肋部位脹滿而且想吐,在傍晚時分會發潮熱,還會輕微腹瀉。這種情況本來應該用柴胡湯來治療,不應該腹瀉,現在反而腹瀉,表示醫生用了丸藥瀉下,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潮熱表示有實邪。先再次服用小柴胡湯來解表,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柴胡加芒硝湯的組成: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炙甘草、生薑各一兩(切片),半夏一合(洗過),大棗四枚(掰開),芒硝二兩。
煎服方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煮取二升,去渣,溫服兩次來解表,如果沒有好轉就再服。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的組成: (用柴胡湯的基本藥材)加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
煎服方法: 以上藥材用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五合,稍微腹瀉就會好轉。原本的說明是先服柴胡湯來解表,剩下二升,再加入芒硝、大黃、桑螵蛸。
證候七: 傷寒八九天,用了瀉下的方法,出現胸悶、煩躁驚恐、小便不利、說胡話、全身無法轉動,這時候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組成: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片)、龍骨、牡蠣(熬過)、桂枝、茯苓、鉛丹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夏一合半(洗過),大棗六枚(掰開)。
煎服方法: 以上十二味藥材,用水八升煎煮,煮取四升,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再煮沸一兩次,去渣,溫服一升。原本的說明是使用柴胡湯,現在加入了龍骨等藥材。
證候八: 傷寒六七天,發熱,微微怕冷,關節煩痛,輕微嘔吐,心下感覺阻塞,體表的症狀還沒有消失,適合使用柴胡桂枝湯。
證候九: 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散,出現說胡話的症狀,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疏通津液,之後會自己痊癒。
柴胡桂枝湯的組成: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生薑(切片)、桂枝、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過),炙甘草一兩,大棗六枚(掰開)。
煎服方法: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原本的說明是把人參湯的煎煮方法,加上柴胡、黃芩;再按照柴胡湯的方法煎煮,現在用人參,做成半劑量。
證候十: 傷寒五六天,病人已經發汗,又用了瀉下的方法,導致胸部和脅肋部位脹滿微微結聚,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冷時熱而且煩躁,這表示病邪沒有解除,要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
柴胡桂枝乾薑湯的組成: 柴胡八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過),炙甘草二兩。
煎服方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煮取六升,去渣再次煎煮,溫服一升,一天服用兩次,初次服用可能會稍微煩躁,出汗後就會好轉。
證候十一: 太陽病經過十多天,反而多次使用瀉下藥,過了四五天,柴胡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先用小柴胡湯治療;嘔吐停止、稍微安定後,如果病人依然感到悶悶不樂、微微煩躁,表示病邪沒有完全解除,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就會停止。
證候十二: 傷寒十多天,邪氣結聚在體內,想要再次出現時冷時熱,要使用大柴胡湯。
證候十三: 傷寒發熱,出汗但沒有好轉,心中感覺痞塞堅硬,想吐而且腹瀉,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證候十四: 病人表裡都沒有明顯的證候,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使用瀉下藥,宜用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八兩,枳實四枚(炙過),生薑五兩(切片),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服方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煮取六升,去渣,再次煎煮,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另一個方子加入了大黃二兩,如果不加,可能就不能算是大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