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2)
卷第九·傷寒上 (2)
1.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云麻黃湯。)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
白話文:
太陽病使用桂枝湯的原則
- 飲酒的人不能使用桂枝湯,如果用了會想吐,因為飲酒的人不喜歡甘甜的味道。
- 有喘氣症狀的人,用桂枝湯時,加上厚朴和杏仁會更好。
-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之後一定會吐出膿血。
- 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覺得煩躁不安,沒有改善,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才會好。
- 太陽病,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脈象浮而且無力,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適合用桂枝湯。
- 太陽病,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後,出現輕微的喘氣,這是因為表證還沒解除,應該用桂枝湯。(有人認為應該用麻黃湯。)
- 太陽病,如果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不可以瀉下,瀉下會造成病情惡化,應該先解除外在的症狀,適合用桂枝湯。
- 太陽病,先用了發汗的方法,沒有好轉,反而又用了瀉下的方法,脈象仍然是浮的,還是沒有好。脈浮表示病邪還在外表,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所以沒有好轉。現在脈象是浮的,表示病邪還在外表,應該解除外表的病邪就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 病人常常自己流汗,這是因為身體的營養之氣(榮氣)和諧,但防禦之氣(衛氣)不和諧。榮氣在血管中運行,衛氣在血管外運行,再次用發汗的方式,使衛氣調和就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 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己流汗卻沒有好轉,這是因為衛氣不和。在發病前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 傷寒,大便六七天沒排出來,頭痛發熱,應該用承氣湯;如果排出的大便反而是青色的,這表示病不在裡面,而是在外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頭痛的人會流鼻血,適合用桂枝湯。
- 傷寒,發汗後症狀已經解除,過了半天左右又覺得煩躁,脈象浮而快,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 傷寒,醫生用瀉下方法治療後,身體疼痛,大便正常,應該趕快解除外表的病邪,適合用桂枝湯。
- 太陽病還沒解除,脈象陰陽都停止不動,一定會先發冷顫抖,流汗後就會好。如果只是陽氣虛弱,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 太陽病還沒解除,熱邪結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他的血一定會自己流出來,流出來就會好。但是因為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還不可以攻下,應該先解除外在的症狀,適合用桂枝湯。
- 傷寒,用瀉下方法後,又用發汗方法,造成心下痞悶,怕冷,不可以攻下心下的痞悶,應該先解除外表的病邪,適合用桂枝湯。
桂枝湯的藥方:
-
桂枝、芍藥、生薑(各二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過)、大棗(十二枚,擘開)
-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後,用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馬上喝一升左右的熱粥來幫助藥力。用被子蓋好讓身體流汗大約一個時辰(兩小時),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流汗,再次服用,如果還是沒有流汗,縮短服藥的間隔,讓半天內服用三次。病情嚴重的,一天一夜後就會好,應該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如果服用一劑湯藥後,症狀還在,應該繼續服用,直到不流汗為止,應該要服用三劑才會好。
太陽病,發汗後汗流不止,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稍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上一枚炮製過的附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用瀉下方法治療後,脈象急促,胸悶,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還有輕微怕冷的症狀,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
- 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上一枚附子,就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太陽病,得到八九天後,像瘧疾一樣,發熱又怕冷,熱多而冷少,病人不嘔吐,大便想自己排出來,一天發作兩三次。如果脈象稍微緩和,表示快要好了;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表示陰陽氣都虛弱,不可以再用催吐、瀉下或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臉色反而發熱,表示還沒要好,因為沒辦法出汗,身體一定會發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藥方:
-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切片)、甘草(炙烤過)、麻黃(去除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開)、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取雙仁的)
-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五升水,先煮麻黃,煮一兩次沸騰後,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一升八合,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六合。原本的說法是: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合併為六合,一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