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五·補益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補益 (5)

1. 定志補心湯

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白話文:

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處方:

  • 人參二錢
  • 茯苓二錢
  • 酸棗仁三錢
  • 麥冬三錢
  • 柏子仁三錢
  • 遠志三錢
  • 五味子三錢
  • 丹參三錢
  • 甘草二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服,一日一劑。

主治:

心氣不足,心痛驚恐。

遠志(去心),菖蒲,人參,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遠志(去除種仁),菖蒲,人參,茯苓(各 120 克)

四味中藥材,嚼碎後,以一斗水煮,取三升藥汁,分成三份服用。

2. 傷心湯

主心傷不足,腰脊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白話文:

心傷不足,腰脊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心氣虛弱,腰部、脊椎、腹部和背部相牽引而疼痛,無法彎腰和仰起頭。

茯苓,遠志(去心),乾地黃(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飴糖(一升),黃芩,半夏(洗),附子(炮,去皮),生薑(切),桂心(各二兩),石膏(碎),麥門冬(各四兩,去心),甘草(炙)阿膠(熬,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飴糖阿膠更煎,取三升二合,分三服。

白話文:

茯苓 遠志 (去掉果核) 乾地黃 (各 2 兩) 大棗 (30 枚,掰開) 飴糖 (1 升) 黃芩 半夏 (洗淨) 附子 (炮製,去掉表皮) 生薑 (切片) 桂心 (各 2 兩) 石膏 (研碎) 麥門冬 (各 4 兩,去掉果核) 甘草 (炙) 阿膠 (熬製,各 1 兩)

以十四味藥材,研成粉末,加入一斗五升的水,煮沸後熬製成三升半,濾去藥渣,加入飴糖和阿膠繼續煎煮,取出三升二合,分三次服用。

3. 鎮心丸

主男子女人虛損,夢寐驚悸失精,女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通,風邪鬼疰,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疾皆悉主之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男女虛弱、失精、多夢、驚恐不安;女性白帶或經血過多,或月經不調;風寒入侵導致的疾病、寒熱交替、腹中積聚、憂愁引起的氣鬱,以及其他各種疾病的方劑:

紫石英,茯苓,菖蒲,蓯蓉,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當歸,細辛,卷柏,乾薑,大豆卷,防風,大黃(各五分),䗪蟲(十二枚,熬),大棗(五十枚,擘),乾地黃(三兩),人參,澤瀉,丹參,秦艽(各一兩半),芍藥,石膏(研),烏頭(炮,去皮),柏子仁,桔梗,桂心(各三分),半夏(洗),白朮(各二兩),鐵精,白蘞,銀屑,前胡,牛黃(各半兩),薯蕷,甘草(炙,各二兩半)

白話文:

紫水晶、茯苓、菖蒲、蓯蓉、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當歸、細辛、卷柏、乾薑、大豆卷、防風、大黃(各 0.83 克)、䗪蟲(12 隻,熬製)、大棗(50 枚,破開)、乾地黃(15 克)、人參、澤瀉、丹參、秦艽(各 7.5 克)、芍藥、石膏(研磨)、烏頭(炮製,去皮)、柏子仁、桔梗、桂心(各 1.65 克)、半夏(洗淨)、白朮(各 10 克)、鐵精、白蘞、銀屑、前胡、牛黃(各 2.5 克)、薯蕷、甘草(炙製,各 12.5 克)

上三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及棗膏和之。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稍稍加至二十丸,以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面所列的 35 種藥材搗碎篩細,再加入煉製好的蜂蜜和棗膏混合。繼續搗杵 5000 次,製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五丸。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 20 丸,以症狀痊癒為止。

4. 大鎮心丸

所主與前方同。凡是心病皆悉服之方:

白話文:

凡是心病皆悉服之方:

乾地黃(一兩半),牛黃(五分),杏仁(去皮尖、兩仁,熬),蜀椒(去目閉口者汗,各三分),桑螵蛸(十二枚),大棗(三十五枚),白蘞,當歸(各半兩),澤瀉,大豆卷,黃耆,鐵精,柏子仁,前胡,茯苓(各一兩),獨活,秦艽,芎藭,桂心,人參,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丹參,阿膠(炙),防風,紫石英,乾薑,銀屑,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生地黃(1.5兩),牛黃(0.5分),杏仁(去皮尖,2枚,熬熟),花椒(去蒂閉口,汗出,各0.3分),桑螵蛸(12枚),大棗(35枚),白扁豆,當歸(各0.5兩),澤瀉,煮大豆,黃耆,鐵礦石,柏子仁,前胡,茯苓(各1兩),獨活,秦艽,川芎,桂心,人參,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丹參,阿膠(炙),防風,紫水晶,乾薑,銀屑,甘草(炙,各1兩)

上二十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及棗膏和,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千金》有薯蕷、茯神,為三十一味。)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二十九種中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和棗子膏混合,再搗五千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送服七顆丸子,一天三次,逐漸增加到二十顆丸子。(《千金方》中增加了山藥和茯神,總共三十一種中藥材。)

5. 補肝湯

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白話文:

此方主要治療肝氣不足引起的症狀,包括:

  • 兩側肋骨脹滿
  • 筋脈緊繃,難以深呼吸
  • 四肢冰冷
  • 寒熱交替發作
  • 小便不利,夾雜砂石
  • 腰部、臀部和下腹部疼痛
  • 女性的心腹和四肢疼痛
  • 乳腺腫脹化膿
  • 膝蓋和小腿發熱
  • 腳抽筋、小便失禁
  • 口渴
  • 指甲青黑枯槁
  • 口部緊閉、面色青紫
  • 嘆息
  • 疝氣和腹中腫塊
  • 心口灼熱感
  • 腹痛
  • 兩眼昏花

蕤仁,柏子仁(各一兩),茯苓(二兩半),烏頭(炮,四枚,去皮),大棗(三十枚,擘),牛黃,石膽,桂心(各一兩),細辛,防風,白朮,甘草(炙,各三兩)

白話文:

蕤仁、柏子仁(各 60 公克),茯苓(150 公克),烏頭(炮製、4 枚,去除外皮),大棗(30 枚,剖開),牛黃、石膽、桂心(各 60 公克),細辛、防風、白朮、甘草(炙製,各 180 公克)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一方用細辛二兩、茯苓二兩,強人大棗二十枚,無牛黃,白朮、石膽各一兩。)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後用一斗水煮,煮至剩餘二升八合,分三次服用。(另一種配方使用二兩細辛、二兩茯苓,強壯者再加二十枚大棗,不使用牛黃,並加一兩的白朮和一兩的石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