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4)
卷第九·傷寒上 (4)
1.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一十六證,方四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增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脈浮熱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致衄,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黃湯(一云桂枝湯。)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芍藥,甘草(炙,各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一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不須與粥取微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用上方,一云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太陽病共有十六種病症,治療方法有四種。
太陽病,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還沒發燒,但一定會怕冷,全身痠痛,想吐,脈象陰陽兩脈都呈現緊繃,這就是感受寒邪引起的傷寒。
得了傷寒第一天,太陽脈會比較虛弱,到了第四天,太陰脈會變得較強。
得了傷寒第一天,病邪侵犯太陽經,如果脈象平靜沒有變化,就表示病邪不會繼續傳變;但如果出現想吐、煩躁不安、脈象急促等情況,就表示病邪已經開始傳變。
傷寒,如果沒有出現任何二陽經的症狀,就表示病邪沒有傳變。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痠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沒有汗且呼吸急促,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呼吸急促、胸悶,不可以攻下,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生病十天以上,脈象變得浮而細弱,喜歡睡覺,這表示外邪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若脈象仍呈現浮,則應該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沒有汗且發燒,全身疼痛,八九天都沒好轉,這表示外邪還在,應該要發汗。如果吃了藥症狀稍微減輕,但人卻變得煩躁,眼睛發昏,而且症狀加重,就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解除。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太盛的緣故。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脈象呈現浮而熱且快,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用麻黃湯。
傷寒,脈象浮而緊,如果沒有發汗,可能會導致流鼻血,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脈象浮而緊,浮表示有風邪,緊表示有寒邪,風邪會傷到衛氣,寒邪會傷到營氣,營氣和衛氣都受到病邪侵犯,就會導致骨節疼痛,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應該用麻黃湯。
太陽病,使用攻下方法後出現輕微的喘,是因為外邪還沒解除的緣故,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也有人認為應該用桂枝湯)。
麻黃湯的組成:
麻黃(去除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烤過)、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如果是兩顆杏仁連在一起的,就只取用一個)
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剩七升,撈出水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蓋上被子,讓身體稍微出汗就好,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跟桂枝湯一樣。
太陽病,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沒有汗,怕風,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
葛根湯的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除節)、桂枝、芍藥、甘草(炙烤過,各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一枚,剝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剩八升,撈出水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不需要喝粥,讓身體稍微出汗就好。
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而且出現腹瀉,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也有人認為可以用後面的葛根黃芩黃連湯)。
如果沒有腹瀉,只有嘔吐,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就是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洗過)。
太陽病,原本是桂枝湯證,但醫生反而使用了攻下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外邪還沒解除,而且出現喘和出汗,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
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烤過)、黃芩、黃連(各三兩)
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剩六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2.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證,方二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方: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者),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用上方)。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三兩),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用上方)。
白話文:
太陽病中風,症狀有四種,對應的治療方劑有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太陽中風,脈象呈現浮緊的狀態,同時伴隨發燒、怕冷、全身疼痛、沒有出汗,並且感到煩躁,這種情況要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但如果脈象呈現微弱,而且已經出汗並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勉強服用,可能會導致手腳冰冷、抽搐、肌肉顫動等嚴重的不良反應,這是用藥錯誤造成的。大青龍湯的配方如下:
麻黃(去除莖節,六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去除外皮和尖端,使用兩枚)、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枚,掰開)、石膏(像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裹)。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後,撈出表面的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服藥後,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出汗過多,就用溫熱的撲粉擦拭身體。服用一劑藥後如果已經出汗,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繼續服用,導致出汗過多,會造成陽氣虛脫,出現怕風、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等症狀。
第二種情況,是傷寒,脈象呈現浮緩的狀態,身體不痛,但感到沉重,偶爾會覺得稍微輕鬆一些,而且沒有少陰病的症狀,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使用上面大青龍湯的配方)
第三種情況,是傷寒表證沒有解除,而且胸部下方有水氣,出現咳嗽、發燒、口渴、腹瀉、噎嗝、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是喘氣等症狀,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小青龍湯的配方如下:
麻黃(去除莖節,三兩)、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洗淨)。
將以上八種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後,撈出表面的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雞蛋大小的量,將蕘花炒到紅色;如果噎嗝,就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喘氣,就去掉麻黃,加入去皮杏仁半升。
第四種情況,是傷寒,胸部下方有水氣,出現咳嗽、輕微喘氣、發燒但不口渴,服藥後反而開始口渴,這表示寒邪已經去除,病情即將好轉,這種情況仍然要用小青龍湯治療。(使用上面小青龍湯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