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4)

1.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二十證,方一十三首

白話文:

二十證

方一十三首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悶中。)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奔豚主之。方:

白話文:

中風後發燒,六七天不退,還有表症和裏症,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會吐出來,這是水逆,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具體藥方請見結胸悶中)。

傷寒發作二三日,心中悸動而煩躁不安者,奔豚湯主治。方劑如下: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一枚,擘),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白話文:

桂枝:30克 甘草:20克(炙用) 芍藥:60克 生薑:30克(切片) 大棗:11枚(破開) 膠飴:1,000毫升

六味藥材,以七升水熬煮,取三升藥液,去除渣滓,加入飴糖,趁溫熱喝下一升。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可服用,因為它性質甘甜。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方:

白話文:

當傷寒病患出現脈象浮浮的症狀時,如果醫生用熱藥強制驅除寒邪,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精神錯亂,坐立不安。此時,應使用桂枝湯,去除其中的芍藥,加入蜀漆、牡蠣和龍骨等藥材,組成「救逆湯」來治療。

方劑如下:

桂枝,生薑(切),蜀漆(各三兩,洗去腥),甘草(二兩,炙),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白話文:

桂枝:桂樹的枝條

生薑(切) :新鮮薑,切片

蜀漆(各三兩,洗去腥) :產於四川的漆樹,洗淨腥味後使用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甘草,烤焦後使用二兩

牡蠣(五兩,熬) :牡蠣,煮熟後使用五兩

龍骨(四兩) :龍骨,藥用礦物,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紅棗,剖開後使用十二枚

取七種藥材,加入八升水,先煮蜀漆直到減少兩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直到三升的量,過濾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另一種方法是用一斗二升水煮,直到剩下五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方:

桂枝(五兩),芍藥,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用熱針灸讓患者出汗。如果針灸部位受寒,出現紅腫凸起,必會導致奔豚病(劇烈疼痛)。若氣血從少腹向上衝,則在凸起的部位施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掰開 甘草二兩,炙用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瀉奔豚氣也。

白話文:

將上面五種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煮開,取三升藥液,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一升。原方中有桂枝,現在加上桂葉滿五兩,增加桂葉的原因是它能驅散奔豚氣(氣逆上衝)。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各二兩,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傷寒,加溫針,必驚。

白話文:

因燒針而產生煩躁不安、火氣上逆症狀者,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

藥方:

桂枝(一兩) 甘草 龍骨 牡蠣(以上各二兩,熬煮)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取二升藥液,去渣後,溫熱服用八合,一日三次。

若因傷寒且使用溫針治療,可能會產生驚厥症狀。

太陽病六七日,出表證續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堅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宜下之,以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者,為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六七天,表證症狀解除,裏證仍未消失,脈搏微弱而深沉,反倒沒有胸悶症狀,如果患者出現精神錯亂,表示熱邪已經轉移到下焦。少腹部位堅硬脹滿,小便自然通暢的人,如果出現便血癥狀,病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太陽經絡循行經過腸道,淤熱堆積在腸道裡面造成的,應該使用瀉下法的「抵當湯」來治療。

太陽病,身體發黃,脈搏沉細而結實,少腹部位堅硬,小便不通暢者,是因為沒有血。

小便自己通暢,患者神志不清像發狂一樣者,當確診為血證,可以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須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抵當湯方:

白話文:

傷寒發熱,小腹脹滿,按理說小便應該不通暢,但現在反而小便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有血瘀的緣故,需要用通便藥瀉血,不要再用其他藥物,建議服用抵當丸。

抵當湯方

組成:

  • 白朮 三錢
  • 茯苓 二錢
  • 防己 二錢
  • 白芷 三錢
  • 遠志 二錢
  • 肉桂 一錢

用法:

  • 水煎服。

功用:

  • 溫脾益氣,運水利濕,溫經散寒。

主治:

  • 脾胃虛弱,水濕內停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等症。

大黃(二兩,破六片),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虻蟲(去足翅,熬),水蛭(各三十枚,熬)

白話文:

大黃(兩片,切成六塊) 桃仁 (二十粒,去皮和尖端,煮熟) 虻蟲 (去掉足和翅,煮熟) 水蛭 (每種三十條,煮熟)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當丸方: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虻蟲(去足翅,熬),水蛭(各二十枚,熬)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取一丸,取七合服,晬時當下,不下更服。

白話文:

抵當丸配方:

大黃(150 公克),桃仁(25 粒,去皮尖,燉煮),虻蟲(去足翅,燉煮),水蛭(20 條,燉煮)

以上四種藥材,共搗碎分成四丸,用 500 毫升的水煮取一丸,服下 350 毫升。如果服後沒有腹瀉,不再服藥。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

白話文:

一位婦女中風了,發燒怕冷,月經才來,過了一個多星期,發燒退了,但脈搏變慢,身體發涼,胸脅以下感覺飽滿,好像胸腔有東西阻塞一樣,還說胡話,這是因為熱氣進入血液中,應該針灸期門穴,根據她的虛實狀況來選擇針灸的深度。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柴胡湯門。)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當自愈。

白話文:

一位女性中風七、八天後,又開始發燒發冷,發作時間不固定,加上月經剛結束,這是因為熱氣侵入血脈,導致血液凝結,因此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時間不固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治療(詳細藥方請參閱柴胡湯章節)。

婦人患傷寒,發燒,月經恰好來潮,白天神智清楚,到了晚上就胡言亂語,好像看到鬼的樣子。這是熱氣侵入血室所致,未犯胃氣和上焦,必能自行痊癒。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方:

白話文:

  • 如果感染了傷寒,但沒有發高燒,只有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同時後背感到微微發冷,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
  • 如果感染了傷寒,脈象浮動,發燒但不流汗,說明表證(外部邪氣)未解除,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

古代中醫文字: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病人的脈象浮滑,這表示身體表面有熱邪,但內部卻有寒氣。治療這種情況應使用白虎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白話文:

  • 知母:6 兩
  • 石膏:1 斤(打碎)
  • 甘草:2 兩(炙烤過)
  • 粳米:6 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粳米(六合)

白話文:

內容上四味藥材,以一斗水煮沸成米湯,過濾雜質後,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另外一個方劑:

知母(六兩,搗碎如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烤過)、人參(三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之,與之即嘔利而腹痛,諸亡血及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則腹痛而利,但當溫之。

白話文:

將五種口味的食物放入一斗水中,煮成米湯,過濾掉渣滓,溫熱後一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可以在立夏後到立秋前使用,立秋後就不可以服用了。春季的三個月中,患有慢性腹瀉的病人,不可以用白虎湯,用了就會嘔吐、腹瀉和腹痛。所有失血過多的人和體虛的人,都不能服用白虎湯,用了就會腹痛和腹瀉,只能溫熱調理。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出現腹瀉症狀的,用黃芩湯治療;出現嘔吐症狀的,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治療。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炙),大棗(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方:

白話文:

黃芩湯方:

黃芩(180克),芍藥,炙甘草(各120克),大棗(12枚,剖開)

將上述四味藥材放入一斗水中煮沸,取三升藥液,去渣,溫服一升,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半夏(300克,洗淨),生薑(90克,切片)

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上述黃芩湯中即可。

主治: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疼痛,欲嘔吐,可服用黃連湯治療。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分五服,晝三夜二服。

白話文:

黃連:三兩 甘草(烤過的):三兩 乾薑:三兩 桂枝: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淨) 大棗:十二枚(切開)

上七味藥材,以水一斗煮沸,取六升的藥液,濾去渣滓,溫熱後分為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已脈浮而緊,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朮附子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症狀持續了八、九天,風濕同時並發,身體疼痛煩躁不安,無法自己轉動身體,沒有嘔吐或口渴,大便已通,脈象浮而緊,應使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小便順暢,則應使用朮附子湯治療。方劑: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120克),附子(9克,經過炮製),生薑(90克,切片),大棗(12枚,掰開),甘草(60克,經過炙烤)

五種藥材,用水六升煮沸後,取出二升藥液,去掉渣滓,分三次溫服。

朮附子湯方:於前方中去桂,加白朮四兩即是。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復服之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以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白話文:

朮附子湯配方:在原方中去掉桂枝,加入白朮四兩,就可以了。服下一劑後會感覺身體麻痹,半日後再服完剩下的藥,人會出現發熱出汗的現象,不必奇怪。這表明附子和白朮在皮下運行,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排出,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情況下,應該加入桂枝四兩,但由於大便乾燥,小便自利,所以不加桂枝。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白朮(三兩),桂枝(四兩)

白話文:

風寒濕氣交戰,導致骨節疼痛難受,牽拉疼痛,無法彎曲伸展,靠近熱源會加劇疼痛,同時伴有出汗、氣短、小便不暢、怕冷不願脫衣,身體可能輕微腫脹。此症宜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甘草(一百二十公克,炙過) 附子(兩個,炮製過) 白朮(一百八十公克) 桂枝(二百四十公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後服六七合愈。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

白話文:

把上文中所說的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煮到三升,去掉渣滓,趁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藥後,若微微出汗即停止服用。能吃又能出汗卻又覺得燥熱難受的人,改用五合的劑量服用;如果覺得一升的劑量太多,後續服用時可以改成六七合。

傷寒脈結代,心悸,服 炙甘草湯。方劑: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切),麥門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生地黃(一斤,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4兩,烤過 桂枝:3兩,切片 生薑:3兩,切片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子仁:半升 人參:2兩 阿膠:2兩 大棗:30枚,剖開 生地黃:1斤,切片

配上九味藥,用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湯汁,去掉藥渣,加入膠質,完全融化後,溫服一升,每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