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5)

1. 陽明病狀第八

七十五證,方一十一首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白話文:

陽明經病症,是胃中著涼所致。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微陽明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

白話文:

提問:中醫中提到「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微陽陽明」,分別代表什麼狀況?

回答:

  • 太陽陽明:脾臟虛弱的情況。
  • 正陽陽明:胃部有積滯的情況。
  • 微陽陽明:發汗或利尿後,胃中燥熱而難以排便的情況。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為陽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為陽明病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白話文:

問:什麼情況下會得到陽明病? 答:太陽病發汗後,如果又服用瀉下之藥,導致津液喪失,胃中燥熱,就會變成陽明病;如果沒有換掉浸濕的衣服就受涼,也會變成陽明病。

繁體中文: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陽明經熱病的外在徵候如何?答:身體發熱,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為陽明病。

白話文:

有人問:得病後,一天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個情況確實存在。如果症狀持續兩天,惡寒症狀自動消失,隨之出現出汗、惡熱。

有人問:為什麼惡寒症狀會自動消失?

回答:因為陽明經位於人體中部,主掌土屬性,是萬物最終歸屬的地方。沒有其他經絡可以傳輸寒邪,所以一開始雖然有惡寒症狀,但兩天後就會自動停止。這屬於陽明經相關的疾病。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

病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病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而堅,為屬陽明。

傷寒傳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後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白話文:

太陽病初期症狀:

當太陽病剛發作時,會出現發汗的症狀,但汗水先出現後又停止,因此轉為陽明病。

病症轉為陽明病的症狀:

發熱無汗,嘔吐無法進食,反而大量出汗,這是轉為陽明病的徵兆。

傷寒三日陽明病症狀:

傷寒發作三天後,陽明脈會變大。

病脈判斷:

病脈浮而緩,手腳溫暖,這是屬於太陰病,太陰病應該會發黃,但如果小便通暢自如,則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後變硬,這就屬於陽明病。

傷寒傳變為陽明病症狀:

傷寒傳變為陽明病的人,會先大量出汗,然後才發熱。

陽明中風症狀:

陽明中風會引起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輕微喘息、發熱畏寒,脈象浮而緊,下利會導致腹部脹滿、小便困難。

陽明病:

陽明病中,能夠進食的是中風,不能進食的是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為欲作堅瘕也,必頭堅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白話文:

陽明病,受寒後不想吃東西,而且小便不通暢,手腳卻出汗,這是即將形成堅硬腫塊的徵兆,一定會先頭脹硬然後大便溏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和水分。

陽明病,初為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

白話文:

陽明經的疾病,初期患者覺得餓想吃東西,小便反而不多,大便順暢正常,患者骨節疼痛,身體發熱,恍恍惚惚地發狂,但出汗後就會恢復正常。這是因為水液不能控制穀氣,與汗液一起結合,當身體發熱發緊時,出汗後就會痊癒。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戍。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白話文:

繁體中文: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戌。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即將痊癒時,時間多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

陽明病患者不能進食,即使治療後症狀也不能緩解,患者不能進食,如果用藥攻取熱邪,患者必會嘔吐,這是因為患者胃中虛寒所致;患者本身虛弱,用藥攻取熱邪,必然會嘔吐。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微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白話文:

陽明經病變時,脈搏緩慢,吃東西不能吃飽,吃飽後就會感到頭暈輕微發燒,這一定是排尿困難,這是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就算用瀉法,腹部還是會像以前一樣脹滿,這是因為脈搏緩慢的緣故。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白話文: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 陽明病,時間長了,病情嚴重了。

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陽明病,應該出汗很多,卻反而不出汗,身上好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很久的緣故。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天的陽明病,不出汗,但是小便通暢,二三天後開始嘔吐和咳嗽,手腳就像凍僵了一樣,這個人頭一定會痛,如果不嘔吐不咳嗽,手腳也不凍僵,頭就不會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冬天的陽明病,只是頭暈,不畏寒,所以能吃東西但是咳嗽,這個人咽喉一定會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會痛。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發熱一定會反覆發作,發作有時間規律,浮脈的人,一定會出盜汗。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不出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煩悶,一定會黃疸。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是火邪引起的,額頭上出點汗,但是小便不通暢,一定會黃疸。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陽明病,口乾舌燥,只想要漱口,不想要吞嚥,一定會流鼻血。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必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白話文:

在陽明病中,如果原本已經出汗,醫生卻讓患者再次出汗,疾病已經痊癒,患者卻仍然感到輕微不適,這是因為大便乾結所致。這是因為津液流失,胃中乾燥,導致大便乾硬。應當詢問患者每天小便的次數,如果今天小便次數比前幾天少,那麼可以預計大便不久後就會排出。現在小便次數減少,說明津液已迴流到胃中,所以可以判斷患者將排出大便。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陽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下,而煩者,可與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陽氣過盛,發熱後大便會乾燥堅硬,出汗過多也會變得很難排便。

傷寒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療。

陽明經的病症,如果心下部堅硬脹滿,不能用攻下法治療。如果強行用攻下法,就會導致腹瀉不止。若腹瀉停止,病情就能好轉。

陽明經的病症,如果面色偏紅,不能用攻下法治療。一定會發熱,如果面色發黃,說明小便不通利。

陽明經的病症,如果沒有嘔吐和腹瀉,但是煩躁不安,可以服用承氣湯。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里,手足濈然汗出,此為已堅,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熱病,脈搏緩慢,雖然出汗,但不畏寒,身體一定覺得很重,呼吸短促,腹部飽滿而喘氣,有潮熱感,出現這些症狀,病情在體表已經緩解,可以攻治體內病邪。手腳微微出汗,說明病情已經堅固,可以用承氣湯治療。

若汗出多,而微惡寒,外為未解,其熱不潮,勿與承氣湯,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至大下。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

白話文:

如果出汗很多,但又稍微有點怕冷,這是因為外邪還沒完全排出體外,而熱氣也不來回波動,不要給予承氣湯。如果肚子脹滿,但卻不大便,可以給予小承氣湯,稍微緩和脾胃的氣,不要讓它變成嚴重腹瀉。

陽明熱病,出現潮熱且皮膚摸起來微硬的症狀,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如果皮膚摸起來不硬,則不適合使用此藥方。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此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白話文:

如果超過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是因為有燥結的糞便。想要知道是否有燥糞,可以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服藥後腸道中有放屁的聲音,就表示有燥糞,可以進行攻下。如果沒有放屁的聲音,只是大便頭部較硬,後面較稀軟,就不可以攻下,否則會導致腹脹、腹滿,不能飲食。如果想要喝水,就會嘔吐。如果後來出現發燒,大便又會變硬,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如果沒有放屁的聲音,一定要慎重,不可攻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實證則出現胡言亂語,虛證則出現重疊的話語。重疊的話語,就是重複說話。直視胡言亂語,且氣喘吁吁的,會死亡;腹瀉的,也會死亡。

陽明病,患者大多出汗,體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定乾硬,乾硬則胡言亂語,可用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譫語妄言,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此為裡虛,為難治,不得復與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熱症,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燒且出汗,脈搏又快又滑。出現這種情況,要用承氣湯治療。服下承氣湯一升後,肚子有氣體排出的情況再次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氣的情況,就不要再服用。如果第二天仍未排便,脈搏又變弱而澀,這說明體內虛弱,比較難以治療,不能再服用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白話文: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承氣湯主之。

陽明經病症,出現胡言亂語,身體潮熱,卻反而不能吃東西的,必定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阻塞在腸道中。如果患者還能進食,則糞便只是堅硬罷了。這種情況,主用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陽明經病症,出現血便並胡言亂語的,這是熱氣入侵了血脈。如果患者只有頭部出汗,應針刺期門穴,根據患者的實證虛證而施以瀉法。汗水涔涔而出,則病情好轉。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下之則愈,宜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讝語。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且神志不清,表示胃裡有燥結的大便,這是風邪造成的。等到風邪走過腸胃後纔可以瀉下燥屎。如果太早瀉下,病人的神志會更加混亂。因為表虛而裏實,瀉下後病情才會好轉,建議服用承氣湯。

傷寒四、五天,脈象沉緩而呼吸急促而氣滿。沉緩表示病在裡頭,卻反而發出汗來,體內津液流失過多,大便困難。表面虛弱而裡頭實熱,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不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

病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躁煩,發作有時,此為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白話文:

陽明病使用瀉下法後,心中煩悶憂鬱,胃中有乾硬糞便的人,可以繼續攻下。而腹中稍微脹滿,頭部堅硬,後來又拉稀的人,不應再使用瀉下法。如果有乾硬糞便的人,則適合使用承氣湯。

病人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了,肚臍周圍疼痛,心煩意躁,疼痛發作時有時無,這是因為有大便乾結在腸道內,所以導致大便不通暢。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其汗,下之,宜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方見桂枝湯門)

白話文:

有病的人感到煩熱,出汗後症狀就會減輕,反覆發作像瘧疾一樣,通常在下午發作。如果屬陽明經問題,且脈搏有力,應瀉下;如果脈搏浮淺無力,應發汗。瀉下可使用承氣湯。發汗可使用桂枝。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承氣湯。

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能臥,有燥屎故也,宜承氣湯。

白話文:

排便大於六七日未解,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的人,這是因為有大便堵塞所致,這是因為體內有宿食,應該服用承氣湯。

患者小便不利,大便有時難解,有時容易,時常有輕微發熱,心中鬱悶難以入睡,這是因為有大便堵塞所致,應該服用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浮弱,無太陽柴胡證,而煩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未定成其堅,攻之必溏,當須小便利,定堅,乃可攻之宜承氣湯。

白話文:

疾病初期,脈象浮弱,不符合太陽病柴胡證。但病人煩躁不安,腹部堅硬。到了第四天,病人雖然能進食,但腹部依然堅硬。給予小承氣湯少量服用,以緩和症狀。到了第六天,給予承氣湯一升。如果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也少,儘管沒有大便,但腹部堅硬後會轉為溏便,堅硬症狀尚未確定。如果此時攻下,必然導致溏便。必須等腹部轉為柔軟,再給予攻下治療。此時宜用承氣湯。

傷寒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宜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承氣湯。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方並見承氣湯門)

白話文:

傷寒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

傷寒病到七八天,眼睛看不清楚,眼球轉動不靈活,沒有外感和內傷的症狀,大便困難,體溫微熱,這是實證,需要迅速攻下。應當服用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

陽明經發病,發熱出汗多,需要迅速攻下。應當服用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發汗後病情不緩解,腹脹疼痛,需要迅速攻下。應當服用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腹脹不減輕,減輕的程度不足以改善病情,應當攻下。應當服用承氣湯。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

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大便溏瀉,脈象不浮緊,稱為順證;脈象流利而頻數,有宿食,應當服用承氣湯。(方劑詳見承氣湯條目)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汗即躁,心中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症狀:脈象浮而緊繃,喉嚨乾澀口苦,腹部脹滿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發汗後會更加煩躁,心中慌亂,胡言亂語。如果使用溫針灸,患者會感到恐懼不安,更加煩躁難眠。瀉下後會導致胃中空虛,外邪影響胸膈,心中鬱悶,舌苔黃厚,適用梔子湯治療。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若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湯主之。方:

白話文:

陽明熱病,泄瀉後,身體外表有熱,手足溫熱,胸腹不太悶脹,心中煩躁不安,感覺飢餓卻不能進食,只有頭部出汗,可用梔子湯治療。處方如下: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十四枚,剖開),香豉(四合,用棉布包裹)

以上兩種藥材,用四升水,先煮梔子取二升半,放入香豉,煮取一升半,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覺得快吐時停止服用。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向經,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湯主之。(按諸本皆云「向經」,不敢刊改。)

白話文:

三陽經同時發病,會導致腹部脹滿、身體沉重、翻身困難、口齒不利索、言語含糊不清、神志不清、尿失禁。如果發汗,神志不清會加重。如果瀉下,額頭會出汗,手腳冰冷。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動,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解不出來,可以服用豬苓湯。(方劑詳見雜療篇。)

豬苓(去黑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白話文:

豬苓(去除黑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搗碎,各取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者,飲水即噦。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即衄。

若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方:

白話文:

**治療方法:**取五種藥材,加水四升,先煮四種藥材,取二升水,去掉渣滓,加入膠,煮化。溫服七合,每天服用三次。

陽明病,出汗多而口渴的,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利尿,更加重小便的排出。

胃中虛冷,患者不能進食,喝水就會吐。

脈象浮而發熱,口乾鼻燥,能進食者就會流鼻血。

如果脈象浮緩,表熱裡寒,腹瀉清水樣的大便,應服用四逆湯。

四逆湯的方劑: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白話文:

甘草(90公克,經過炙烤處理)、乾薑(60公克)、附子(一顆,生鮮的,去皮,切成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脅滿不去,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將三味藥材,放入三升的水裡煮,煮到剩下大約一升二合,過濾去渣後,分兩次溫熱服用。強健的人可以再加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陽明病發作時,表現為發熱潮紅,大便稀溏,小便通暢,但是胸脇脹滿感一直無法消除。此時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陽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白話文:

陽明熱病,肋骨下方脹滿硬實,不排便卻嘔吐,舌苔發黃的病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讓上焦氣機通暢,津液下行,胃氣得以調和,身體自然出汗而病就好了。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不溺,腹滿加噦,不治。(方見柴胡湯門)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脈象似琴絃般有力浮大,但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肋骨下和心臟疼痛,按壓很久後氣血不通,鼻腔乾燥,無法出汗。患者嗜睡,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感,偶爾嘔吐,耳後腫脹。針刺治療後稍有緩解,但外邪未解除。病情超過十天,脈象仍浮,給予小柴胡湯。若只有浮脈,沒有其他症狀,則給予麻黃湯。若不溺水,腹脹加上嘔吐,則無法治療。(方劑請參考柴胡湯門)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即愈,宜麻黃湯(方並見上。)

白話文: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

陽明經的病症,脈搏緩慢,汗出很多,但仍微微感覺到寒意,表示邪氣尚未完全解表,此時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建議服用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即愈,宜麻黃湯

陽明經的病症,脈搏浮動,沒有出汗,患者一定會喘息,此時使用發汗的藥物即可痊癒,建議服用麻黃湯(方見於上文)。

陽明病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方:

蜜(七合)

白話文:

陽明病發汗,如果發汗後,小便自然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雖然病情嚴重,但不能再用攻法來治療。此時應該讓病人自然想要大便,可以使用蜂蜜煎煮的導瀉藥來促進通便。土瓜根或豬膽汁也可以用作導瀉藥。

方劑:

繁體中文:

蜜(七合)

蜂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取一整顆豬膽,將膽汁取出,混入少許醋,灌進肛門裡,時間約一餐飯的時間。接著就會大便,排出體內的宿食和有害物質。這個方法已經試驗過,效果很好。 又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法醋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熱症,發燒出汗,這是熱邪過盛,不會發黃。但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汗水出到脖子處就止住了,小便不利,渴了喝水,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用茵陳湯治療。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白話文:

傷寒七到八天,全身發黃如橘皮,小便不通,肚子有點脹,用茵陳湯治療。

藥方:

茵陳(36 公克),梔子(14 粒,弄破),大黃(12 公克)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茵陳、梔子、大黃三味藥材,用一斗二升的水先煮茵陳,煮到剩六升時,再加入梔子和黃,再煮到剩三升,過濾掉藥渣後,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會順利排出,小便會像皁莢果泡的水一樣起泡沫,顏色會是正紅色。這樣,隔一晚後黃疸就會隨著小便排出。

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證的人,容易健忘,這一定是有瘀血積聚的緣故。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有舊的瘀血,所以才導致健忘。即使大便乾燥,大便的顏色也一定是黑色的。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

病者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而合熱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主之。若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方見雜療中。)

食谷而嘔者,屬陽明,茱萸湯主之。方:

白話文:

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下法治療。如果已經用了下法,脈數仍然沒有解決,而且發熱消退了,但食慾增加很餓,到了六、七天還沒有大便,就是有瘀血阻滯,可以給予抵當湯治療。如果脈數沒有解決,而且腹瀉不止,肯定是夾雜著熱毒便膿。

食谷而嘔吐者,屬於陽明經病,可以使用「茱萸湯」來治療。

藥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白話文:

茱萸:一升(重量單位) 人參:三兩(重量單位) 生薑:六兩(重量單位),切片 大棗:十二枚,剖開

取四種藥材,用七升水煎煮,取兩升藥液,去掉藥渣,溫熱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後病情加重,表示藥力作用在胸腔以上。

陽明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見療痞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如:汗出多者,為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

白話文:

陽明病:

  • 寸口脈緩慢,關脈小而浮,尺脈微弱
  • 患者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吐,心下感覺痞滿

此時需要使用瀉藥治療。如果沒有及時瀉下,患者不再惡寒,反而口渴,表示陽明氣分已經轉入。

如果小便頻繁,大便乾結,十天不換衣服而沒有不適,但患者口渴想喝水,應當按照方法治療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五苓散。(詳細藥方請參照治療痞滿的專門篇章)

脈象浮陽微弱,汗液略出者,病情較為平穩或緩解。汗液過多者,表示體內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會導致內部津液耗盡,進而導致大便乾結。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則生熱,其陽則絕。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即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

白話文:

脈象浮揚而軟綿,浮屬陽,軟綿屬陰,浮揚和軟綿相交會,就會導致胃氣產生熱氣,而陽氣就會耗盡。足背的陽明脈浮揚而澀滯,浮揚表示胃氣旺盛,澀滯表示小便頻繁,浮揚和澀滯相交會,就會導致大便乾硬,這是因為脾氣被約束的緣故,可以用麻子仁丸來治療。

方劑: 暫缺

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炙,各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麻子仁(400克) 芍藥(400克) 枳實(炙製,400克) 大黃(500克) 厚朴(30公分) 杏仁(200克,去皮尖兩仁,熬製後另作藥脂)

將以上六種藥材,和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一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用量,以身體反應作為服用極限。

傷寒發其汗,則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傷寒其人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患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會發黃,這是因為寒邪和濕邪互相衝擊,滯留在體內,無法解除所致。傷寒患者出現黃疸,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方劑: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黃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方:

白話文:

梔子(十五枚,剝開),甘草,黃柏(十五分)

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煮取二升,去掉渣滓,分兩次溫服。

傷寒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服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主。方劑如下:

麻黃(去節),連翹(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斤),甘草(二兩,炙),一方生薑(二兩,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點),連翹(各 60 克),杏仁(30 粒,去皮和尖端),赤小豆(600 克),紅棗(12 顆,切開),生石膏,白皮(切碎,500 克),炙甘草(120 克),生薑(120 克,切片)

將七種藥材,放入一斗水煮沸麻黃一兩次,去掉浮末,加入所有藥材,繼續煮到剩下三升藥液,去掉渣滓,趁溫熱喝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