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3)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3)
1. 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風門、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兩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上窌在第一空腰果下一寸夾脊陷中。
次窌在第二空夾脊陷中。
中窌在第三空夾脊陷中。
下窌在第四空夾脊陷中。
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頸部第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
風門穴和熱府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肺俞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心俞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膈俞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上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肝俞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膽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中膂俞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處。
上窌穴位於第一個腰椎空隙下方一寸,脊椎兩旁凹陷處。
次窌穴位於第二個腰椎空隙的脊椎兩旁凹陷處。
中窌穴位於第三個腰椎空隙的脊椎兩旁凹陷處。
下窌穴位於第四個腰椎空隙的脊椎兩旁凹陷處。
會陽穴位於尾椎骨兩側。
2. 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
譩譆在肩膊內廉,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白話文:
附分穴位於第二胸椎下方,靠近頸部內側邊緣,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魄戶穴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神堂穴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譩譆穴位於肩胛骨內側邊緣,在第六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膈關穴位於第七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魂門穴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陽綱穴位於第十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
3. 側人耳頸二十穴第九
頷厭在曲周顳顬下廉。
懸顱在曲周顳顬上廉中。
懸釐在曲周顳顬上廉。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寸。
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穴。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
和窌在耳前兌發下動脈。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
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頰後。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牖在頸筋、缺盆、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云在風池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
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半。
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中。
扶突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
人迎在頸大筋脈,動應手,夾結候旁以候五臟氣,不灸。
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氣舍在頸直人迎夾天突陷中。
白話文:
頷厭穴位於頭側,在彎曲的顳顬骨下緣。
懸顱穴位於頭側,在彎曲的顳顬骨上緣中間。
懸釐穴位於頭側,在彎曲的顳顬骨上緣。
天衝穴位於耳朵上方,約在前方三寸處。
曲鬢穴位於耳朵上方髮際彎曲的角落凹陷處。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張開嘴時有個凹陷處。
率谷穴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半的地方。
和窌穴位於耳朵前方,在髮際下,動脈跳動的地方。
耳門穴位於耳朵前方,耳缺處隆起的肌肉上。
聽會穴位於耳朵前方凹陷處,張開嘴時可以找到。
天容穴位於耳朵下方,臉頰後方。
聽宮穴位於耳朵裡面,像赤小豆大小的地方。
天牖穴位於頸部肌肉,在鎖骨上窩、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髮際上方(另有一說在風池穴上方一寸)。
缺盆穴位於肩膀上,鎖骨凹陷處。
天鼎穴位於頸部鎖骨上窩,在扶突穴、氣舍穴後方一寸半的地方。
天窗穴位於彎曲臉頰下方,在扶突穴後方,動脈跳動的凹陷處。
扶突穴位於彎曲臉頰下方一寸,在人迎穴後方。
人迎穴位於頸部大筋脈上,動脈跳動的地方,夾在結喉旁用來觀察五臟的氣,不宜艾灸。
水突穴位於頸部大筋脈前方,在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
氣舍穴位於頸部,在人迎穴兩側,夾在天突穴旁的凹陷處。
4. 側脅十穴第十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夾脊。
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窌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掘肋間。
白話文:
章門穴,又名長平穴,位於身體側面,在肚臍旁開與肋骨交界處,也就是季肋骨的末端。
京門穴,在腰部監骨(腰椎)的位置,位於季肋骨的根部,靠近脊椎旁。
帶脈穴,在季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
五樞穴,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另一種說法是在水道穴下方一寸半的位置。)
維道穴,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的位置。
居窌穴,在長平穴下方八寸三分的位置,並且在監骨(腰椎)的上方。
泉腋穴,在腋下三寸凹陷的地方,抬起手臂取穴。
大包穴,在泉腋穴下方三寸的位置。
輒筋穴,在腋下三寸的位置,再向前移動一寸,靠近脅部。
天池穴,在乳頭後方一寸,腋下三寸的位置,靠近脅部,在肋骨間的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