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一·小兒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小兒 (2)

1. 紫丸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澼,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熱方:

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別搗為膏,和更搗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搗,密器中收之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此丸無所不治,難下,不虛人。

白話文:

這個藥丸[紫丸],是用來治療小孩子變蒸發熱一直不退的情況。同時也能處理夾雜傷寒、溫病發汗後熱度不減,以及腹內有痰液積聚,導致小孩子不肯喝奶,喝了就吐奶,以及癲癇發作前有寒熱症狀的這些問題。

藥方內容包含: 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除心皮後炒過),杏仁(五十枚,去除外皮和尖端後炒過)。

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外搗成膏狀,然後混合在一起再搗兩千下,藥就會自然融合。如果藥太硬,可以加少量蜂蜜一起搗,然後裝進密封的容器裡存放三十天。

給小孩子服用時,像麻子一樣大小的一丸,用少量乳汁幫助吞服。過一會兒再餵少量乳汁,不要餵太多。到了中午,應該會稍微排便,發熱就會退去。如果還沒完全退熱,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丸。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像小豆大小的一丸。用這種方式根據嬰兒的大小來增減藥量。夏天容易發熱,這藥也容易讓疹子發出來,每隔二三十天服用一次效果最好。這個藥丸幾乎沒有不能治療的疾病,雖然難以下嚥,但是不會損耗人的元氣。

2. 黑散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方:

麻黃(去節),桔仁(去皮尖,熬,各半兩),大黃(一分)

上三味,搗為散。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大小量之。

相兒命長短法:

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膝骨不成者,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能扶伏而死。

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

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生身不收者死。

魚口者死。

股間無生肉者死。

頤下破者死。

陰不起者死。

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數條而已。

兒初生額上有旋毛者,早貴,妨父母。

兒初生陰大而與身色同者,成人。

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

兒初生汗血者,多厄不壽。

兒初生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人。

兒初生自開目者,不成人。

兒初生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成人。

兒初生髮稀少者,強不聽人。

兒初生臍小者,不壽。

兒初生早坐、早行、早語、早齒生,皆惡性,非佳人。

兒初生頭四破者,不成人。

兒初生砂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啼聲散,不成人。

啼聲深,不成人。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常搖手足者,不成人。

無此狀候者,皆成人也。

兒初生臍中無血者,好。

卵下縫通達而黑者,壽。

鮮白長大者,壽。

論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觀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壽大略。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則項托顏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亦夭,則楊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也。亦由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榮,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爾。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癇者。凡是先寒後熱發癇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豚心湯下之,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

凡小兒所以得風者,緣衣暖汗出,風因而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此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先啼乃發作,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此食癇也。早下之則瘥。四味紫丸逐澼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瘥快。

病重者當用之。小兒衣甚寒薄,則腹中乳食不消,其大便皆酢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矢不酢臭乃止藥。驚癇但灸及摩生膏,不可下也。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

故養小兒常當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須塞其耳。但作余小聲以亂之也。

凡小兒微驚者,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

小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臍中以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

小兒氣盛有病,但下之,必無所損。若不時下,則將成病。痼難治矣。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難下不損人,足以去疾爾。若四味紫丸不時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更倍之。若已下而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停哺,但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

無不瘥者,不下則致寒熱,或反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為難治。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酢者,此挾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須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治也。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治,若至指則病增也。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血脈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龍膽湯治小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魅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半分,二百日加一分,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爾。

龍膽,鉤藤,柴胡(去苗),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各一分),蜣螂(二枚,炙),大黃(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為一劑也。取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十歲亦准此。皆溏下即此,勿復服也。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方:

凡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丹參雷丸。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炙),防風(各一兩,二十銖),雷丸(二兩半),桔梗(二十銖)

上五味,切,以不中水豬肪一斤微火煎為膏,去滓,取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闢風寒。

白話文:

黑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小兒在「變蒸」期間,又感染了時行溫病,或是並非變蒸期卻感染了時行溫病的情況:

使用麻黃(去掉節)、桔梗仁(去掉外皮和尖端,稍微熬煮過,各用半兩)、大黃(用一分)。

將這三味藥搗成粉末。一個月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像小豆般大小的量,用母乳調和服用,然後抱著讓嬰兒發汗。出汗後,用溫熱的粉撲在身上,不要讓風吹到。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像棗核般大小的量,用量大小要根據嬰兒的情況調整。

觀察嬰兒壽命長短的方法:

嬰兒如果枕骨發育不全,能說話就會死亡。 嬰兒如果膝骨發育不全,能蹲踞就會死亡。 嬰兒如果掌骨發育不全,能扶著東西爬行就會死亡。 嬰兒如果腳跟骨發育不全,能行走就會死亡。 嬰兒如果膝蓋骨發育不全,能站立就會死亡。 嬰兒出生後身體無法收斂者,會死亡。 嬰兒嘴唇像魚嘴者,會死亡。 嬰兒大腿之間沒有肌肉者,會死亡。 嬰兒下巴下面有破損者,會死亡。 嬰兒陰莖無法勃起者,會死亡。 嬰兒陰囊下方呈現白色者或紅色者,都會死亡。

觀察面相的方法非常廣泛,這裡僅簡單列出十幾條。

嬰兒剛出生時,額頭上有漩渦毛的,早年就會顯貴,但會妨礙父母。 嬰兒剛出生時,陰莖很大且顏色與身體相同,表示將來會長大成人。 嬰兒剛出生時,哭聲連綿不斷,表示長壽;哭聲斷斷續續又急促,表示不長壽。 嬰兒剛出生時,流出帶血的汗,表示多災多難,不長壽。 嬰兒剛出生時,眼睛不正,頻繁轉動,表示將來不是好人。 嬰兒剛出生時,眼睛自己睜開的,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剛出生時,全身軟弱無力,像沒有骨頭一樣,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剛出生時,頭髮稀少,表示將來會很固執,不聽人勸。 嬰兒剛出生時,肚臍很小,表示不長壽。 嬰兒剛出生時,太早會坐、會走、會說話、長牙齒,都是不好的徵兆,將來不是好人。 嬰兒剛出生時,頭頂有四處破損,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剛出生時,汗毛不完整,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哭聲散亂,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哭聲低沉,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不出汗,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小便凝固如油脂,不能長大成人。 嬰兒經常搖手擺腳,不能長大成人。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情況,表示都能長大成人。

嬰兒剛出生時,肚臍中沒有血,是好的徵兆。 嬰兒陰囊下的縫線一直延伸且呈現黑色,表示長壽。 嬰兒陰囊下方的縫線鮮白且又長又大,表示長壽。

總之,觀察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的性情高低,就可以大概知道其壽命長短。嬰兒小時聰明過人,大多會夭折,就像項托和顏回這樣。小兒骨骼發育健全,舉止從容不迫,需要大人費心雕琢培養的,大多長壽。如果過於聰明,反應敏捷,也容易夭折,就像楊修和孔融這樣。由此看來,壽命長短的大概情況是可以預知的。就像梅花過早開放,看不到嚴寒的冬天;菊花在秋末才盛開,最終能完成一年的任務。由此可知,晚成的人,是長壽的徵兆。

小兒的癲癇有三種:風癇、驚癇和食癇。風癇和驚癇比較常見,但十個人中很少有一兩個是食癇。凡是先發冷後發熱的癲癇,都是食癇。驚癇應該按照圖示進行艾灸;風癇應該服用豬心湯來治療;食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治癒,紫丸效果不錯。

小兒之所以會受到風邪,是因為衣服穿太暖導致出汗,風邪因而侵入。風癇的症狀是,發病前會先屈指計算數字。驚癇的症狀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引起,發病前會先哭鬧。輕微的驚癇要立刻抱住,不要再嚇到他,可能會自行停止。如果一開始不肯吃奶或嘔吐,然後發熱後發作癲癇,這是食癇。應該及早瀉下就會痊癒。四味紫丸能消除體內的積滯,效果最好。它能快速去除疾病又不傷身體,赤丸效果也很好。病情較重時才使用。小兒穿得太少,導致腹中奶食無法消化,大便就會發出酸臭味。這是形成積滯的徵兆。應服用紫丸來慢慢消除。服用的方法要從少量開始,保持大便稀軟,不要太過瀉下。等大便稀軟後再慢慢減少藥量。直到大便不再酸臭才停止用藥。驚癇只能用艾灸和塗抹生膏來治療,不能用瀉下的方法。驚癇是因為心氣不定,瀉下會導致內虛,反而會更加嚴重。嚴重的驚癇非常難治。

所以,平時照顧小兒一定要小心,避免驚嚇,不要讓他們聽到太大的聲音。抱著他們的時候,動作要輕柔,不要讓他們害怕。打雷時,要塞住他們的耳朵,可以用其他小聲音來干擾雷聲。

小兒輕微受驚時,會使血脈暢通,但不要過度驚嚇。過度驚嚇就要艾灸驚脈。

小兒發熱、不願意吃奶、睡不安穩、又頻繁驚嚇,這是癲癇的初期症狀。服用紫丸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繼續服用。小兒在立夏之後生病,治療時不要隨意艾灸。不要讓他嘔吐或瀉下,只需用退熱的湯藥來沐浴,用退熱散粉撲身,塗抹退熱紅膏。還可以在肚臍上塗抹藥膏,讓嬰兒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禁喝水,經常給他喝新鮮的水。嬰兒睡覺時輕微驚嚇,每個月服用一次紫丸來減少體內的火氣,這樣嬰兒就不會得癲癇了。

小兒體內火氣旺盛有病,只要用瀉下的方法,絕對不會有任何損害。如果不及時瀉下,病情就會加重,變得難以治療。

凡是使用瀉下的方法,四味紫丸效果最好。它不容易使人虛弱,足以去除疾病。如果四味紫丸無法瀉下,就用赤丸來瀉下。如果赤丸也無法瀉下,就加倍用量。如果瀉下後還有餘熱未散,就按照藥方煎煮龍膽湯慢慢服用,並塗抹赤膏。

小兒冬天瀉下不用擔心,夏天瀉下難以痊癒。但是如果生病了,也不能不瀉下。瀉下後腹中會有輕微脹滿感,所以要減少哺乳幾天,不要隨意瀉下。哺乳小兒時,每次的量要保持固定。嬰兒慢慢長大後,要慢慢增加哺乳量。如果哺乳量減少,表示腹中已經有些不適,要稍微服用藥物,暫停哺乳,只餵母乳。情況嚴重的要停十幾天,輕微的停五六天。等恢復正常後再哺乳。如果不肯吃奶卻只想喝母乳,表示體內有積滯,病情嚴重,應該瀉下。

沒有不痊癒的,如果不瀉下就會導致發冷發熱,或者嘔吐而引發癲癇,或者導致腹瀉。這些都是病情嚴重,不及時瀉下所導致的,很難治療。所以,要先在病情輕微時治療,這樣嬰兒不會受到損害,而且病情會很快痊癒。

小兒大便黃色且有臭味,表示腹中有潛伏的熱氣,應該稍微服用龍膽湯。如果大便白色且有酸味,表示體內有寒氣沒有消化,應該服用紫丸。情況輕微的,少量用藥讓其內消,情況嚴重的,稍微增加藥量,讓其輕微瀉下。都要減少哺乳幾天,讓胃氣平和。如果不減少哺乳,病情容易復發。再次瀉下,會傷到胃氣,導致腹脹。瀉下兩三次還可以,超過三次就傷身了。

小兒體內有積滯,如果脈象很大,必然會引發癲癇。這是食癇,瀉下就會痊癒。要觀察手掌中和三指的脈象,不可以讓脈象上升而不及時瀉下。如果引發癲癇,就很難治療了。如果及早瀉下,脈象就不會上升。脈象在手掌中還可以早點治療,如果脈象到手指,病情就加重了。

小兒腹中有疾病時,就會發冷發熱,發冷發熱就會導致血脈跳動,血脈跳動就會使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容易受到驚嚇,受到驚嚇就會很快引發癲癇。

龍膽湯可以用來治療嬰兒剛出生時血脈旺盛充實,出現發冷發熱、四肢抽搐、發熱嘔吐、吃不下東西、壯熱、變蒸不退、中邪氣以及各種驚癇。十歲以下的小孩都可以服用。小兒龍膽湯效果最好,這是專為剛出生的嬰兒所設的藥方。如果嬰兒長大一些,可以根據情況來調整用量。如果確定是受到邪氣侵擾,可以加入人參和當歸,用量和龍膽一樣。一百天大的嬰兒加半份,兩百天大的嬰兒加一分,一歲的嬰兒加半兩。其他藥的用量都以此類推。

龍膽、鉤藤、柴胡(去掉苗)、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各一分)、蜣螂(兩枚,炙)、大黃(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搗碎,用水兩升煮至五合,作為一劑。服用方法要根據後面的節度來服用。藥性有虛實之分,虛弱的藥物應該用足夠的水來煎煮。嬰兒出生一天到七天,每次分服一合,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八天到十五天,每次分服一合半,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十六天到二十天,每次分服二合,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二十天到三十天,每次分服三合,分三次服用。嬰兒出生三十天到四十天,每次分服五合,分三次服用。十歲的兒童也按照這個方法服用。如果大便稀溏就停止服用。

治療小兒心腹熱,消除熱邪的丹參紅膏藥方: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切開,用半升苦酒浸泡四種藥過夜。用一斤煉過的豬油,煎煮三次,去除藥渣,加入芒硝。藥膏製成後,塗抹在心口下方。冬夏季都可以使用這個藥方,但丹參和雷丸是必須的。

治療嬰兒肌膚幼嫩,容易受到風邪侵襲,身體壯熱,或受到大風侵襲,手腳抽搐的五物甘草生摩膏藥方:

甘草(炙)、防風(各一兩,二十銖)、雷丸(兩兩半)、桔梗(二十銖)。

將以上五味藥切開,用一斤沒有沾水的豬油,用小火煎煮成膏狀,去除藥渣,取彈丸大小的一份,用手溫熱後塗抹在嬰兒身上一百次。怕冷的要塗熱一點,怕熱的要塗涼一點。小兒沒有生病時,早上起床,常常用藥膏塗抹囟門、手心和腳心,可以預防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