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二·飛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飛煉 (7)

1. 生地黃湯

治發背方:

白話文:

治發背方

原文:

發背,一名雲丹石疽。背心紅腫,痛不可忍,大忌下藥,藥到則腹痛嘔吐。

治療發背病(一種名為雲丹石疽的皮膚病)。背部長出紅腫,疼痛難忍。治療時切忌內服藥物,否則會導致腹痛嘔吐。

生地黃(八兩),黃耆黃芩茯苓(各三兩),大棗(二十枚,擘),芎藭(一兩),竹葉(二升,切),芍藥,人參當歸通草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生地黃(320 克),黃耆、黃芩、茯苓(各 120 克),大棗(20 枚,切開),川芎(40 克),竹葉(800 毫升,切碎),芍藥、人參、當歸、通草、甘草(經炙烤,各 80 克)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三斗,先煮竹葉,取一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後加水三鬥,先煮竹葉,取一斗五升,去除渣滓,加入藥物,煮取四升,去除渣滓,分成五次服用。

治發背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方:

白話文:

治發背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方:

黃耆,芍藥,乾地黃,栝蔞(各三兩),小麥(一升),黃芩,柴胡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升麻(各二兩),當歸(一兩),淡竹葉(切,四升),大棗(十四枚,擘)

白話文:

黃耆、芍藥、乾地黃、栝蔞(各180克),小麥(600克),黃芩、柴胡、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升麻(各120克),當歸(60克),淡竹葉(切碎,2400毫升),大棗(14枚,掰開)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白話文:

上述十三味藥材,搗碎成細末,用八升水先煮竹葉和小麥,取一升水,去掉渣滓,放入這些藥材,煮沸取三升水,去掉渣滓,分成三份,一天服用三次。

治癰癤近肺俞,此多虛,故不宜用大黃,若欲得下,但其間數服此方:

白話文:

治療靠近肺俞穴的癰疽,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所以不宜使用大黃。如果需要通便,可以服用以下的藥方:

黃芩,前胡,栝蔞,芍藥,麥門冬(去心),知母(各三兩),乾地黃(四兩),淡竹葉(三升),黃耆,升麻,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黃芩、前胡、栝樓、芍藥、麥門冬(去掉麥門冬心)、知母(各 90 克),生地黃(120 克),淡竹葉(約 1.5 升),黃耆、升麻、甘草(炙製,各 60 克)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加入一斗八升的水,先煮竹葉和小麥,取一斗水,去掉渣滓,放入藥材,煮至四升水,去掉渣滓,分成四次服,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治背脊癰癤,舉身壯熱,已行薄貼,此方數用有驗,連翹湯方:

白話文:

治療背部長有癰瘡癤腫,全身壯熱,已經敷貼薄藥的方劑:

[連翹湯]方:

連翹漏蘆射干白蘞,升麻,梔子(擘),芍藥,羚羊角(屑),黃芩(各三兩),生地黃(八兩),寒水石(五兩,碎),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連翹、漏蘆、射干、白蘞、升麻、梔子(掰開)、芍藥、羚羊角(研成粉末)、黃芩(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 寒水石(五兩,搗碎) 甘草(二兩,炙烤過)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

治大虛客熱發背上苦牽痛,微有腫,腫氣來去,黃耆湯方:

白話文:

一、取上十二味藥材,咀嚼後,加入一斗水,煮取四升藥汁,濾去藥渣,分四次服用。

二、用於治療因大虛導致的客熱發背,背上疼痛並有腫脹,腫脹時有時無,來去不定。

黃耆,乾薑,當歸,桂心(各二兩),大棗(二十枚,擘),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三兩)半夏(四兩,洗),生薑(五兩,切),人參,芎藭,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乾薑、當歸、桂心各2兩 大棗20粒(剝開) 麥門冬(去核)3兩 芍藥3兩 半夏4兩(洗淨) 生薑5兩(切片) 人參、川芎、甘草(炙製)各1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癰發背及在諸處竹葉黃耆湯方:

白話文:

選用竹葉黃芪湯方的中藥共十二味,搗碎咀嚼,加入一斗二升水煎煮,取四升的藥液,濾去渣滓,分成五份服下,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用於治療癰疽生長在背部或其他部位。

竹葉(切,四升),黃耆,芍藥(各三兩),當歸(一兩),大黃(一兩半),升麻,黃芩,前胡,知母,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竹葉:**4升,切碎 **黃耆:**3兩 **芍藥:**3兩 **當歸:**1兩 大黃: 1兩半 **升麻:**2兩 **黃芩:**2兩 **前胡:**2兩 **知母:**2兩 麥門冬: 2兩,去心 甘草: 2兩,炙用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利兩三行,佳也。

白話文:

將前面所列的十一種藥材搗碎,加入一斗七升的水,用竹葉煮,取九升水,去掉雜質,加入各種藥材,再煮取二升八合的藥汁,分三次服用,一天排便兩三次,效果很好。

治癰發背內補芍藥湯方:

白話文:

治癰發背[內補芍藥湯]

方劑組成:

芍藥 三錢 川芎 一錢 當歸 一錢五分 生地黃 二錢 蟬蛻 三錢 黃芪 三錢 白芷 一錢五分 防風 一錢五分 甘草 一錢

藥方功效:

活血化瘀消腫拔毒清熱解毒

適用症狀:

癰瘡發背腫痛化膿疼痛難忍

芍藥,乾地黃,桂心(各二兩),當歸(三兩),生薑(四兩,切),黃耆(五兩),茯苓(三兩),人參,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芍藥、乾地黃、桂心(各80克),當歸(120克),生薑(160克,切片),黃耆(200克),茯苓(120克),人參、麥門冬(去芯)、炙甘草(各40克)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發背腫即驗前胡建中湯方:

白話文:

用藥材十種,搗碎咀嚼,以一斗水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療發背腫瘤,驗方【前胡建中湯】處方:

前胡(三兩),生薑(切),茯苓,黃芩(各五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半),當歸,芍藥,半夏(湯洗三十遍),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前胡(120克),生薑(切片),茯苓,黃芩(各200克),桂心(40克),人參(60克),當歸,芍藥,半夏(水洗30次),甘草(炙)各80克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癰發背漏蘆湯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膿瘡[漏蘆湯]的藥方:

取十一味藥,研磨成藥粉。加水一斗,煎煮取四升藥液。分四次服用。

漏蘆,白蘞,黃芩,芍藥,枳實(炙),白薇,甘草(炙,各二兩),大黃(別浸),麻黃(去節),升麻(各三兩)

白話文:

漏蘆、白蘞、黃芩、芍藥、枳實(先烤製)、白薇、甘草(先烤製,各 2 兩)、大黃(用其他東西浸泡)、麻黃(去節)、升麻(各 3 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然後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男子背上歲腫,時覺牽痛內補黃耆湯方:

白話文:

十味藥材,搗碎,以一斗水,先煎煮麻黃,去除浮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煎煮取三升,分成三份服用。

黃耆,當歸(各二兩),乾地黃,麥門冬(各三兩),生薑(五兩,切),大棗(十四枚,擘)芍藥,芎藭,人參,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黃耆、當歸(各 20 克),生地黃、麥門冬(各 30 克),薑(50 克,切片),紅棗(14 枚,破開),芍藥、川芎、人參、甘草(炙用,各 10 克)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服七合,日三。

治發背黃耆湯方:

白話文:

材料: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朮、茯苓、甘草、升麻、柴胡,各一錢。

作法:將藥材咀碎,以一鬥水煮沸,取三升五合湯汁,分三次服用,每次七合,每日三次。

黃耆,乾地黃,茯苓(各四兩),大棗(十五枚,擘),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當歸(二兩半),人參,甘草(炙,各一兩半)

白話文:

黃耆、生地黃、茯苓(各240克) 大棗(15顆,掰開) 芍藥(180克) 生薑(120克,切片) 當歸(150克) 人參、甘草(各90克)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加黃芩二兩,佳。

治癰瘡發背芍藥甘草湯方:

白話文:

以芍藥、甘草、桔梗、人參、當歸、川芎、黃耆、白朮、防風,各九味,研細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成四次服用,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如果加入黃芩二兩,效果更好。

治療癰瘡發背的藥方。

芍藥,乾地黃,黃耆(各三兩),甘草(炙,一兩半),人參(一兩),茯苓,麥門冬(去心)生薑(各二兩,切)

白話文:

芍藥、生地黃、黃耆(各 60 克),炙甘草(30 克),人參(20 克),茯苓、麥門冬(去心)、生薑(各 40 克,切片)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毒腫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白蘞,玄參,黃芩,大黃,甘草(炙,各三兩),竹葉(切,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取,一日令盡。忌豬肉

白話文:

黃耆湯配方:

黃耆、白芷、玄參、黃芩、大黃、甘草(炙,各 150 公克)、竹葉(切碎,600 公克)

製法:

將上述八味藥材粗碎,以水 4000 毫升煮沸,煮至剩 1250 毫升,分三頓服。

使用方法:

每天服用完畢,忌食豬肉。

治癰腫始覺即令消,其腫五色,併為發背痛欲死,腫上加炙不瘥,腹內虛悶,麥門冬湯方:

白話文:

當發現癰瘡腫脹時,立即讓它消散。如果腫脹呈現五種顏色,同時引發背部疼痛,甚至讓人痛不欲生,再在腫脹處上方用艾灸炙烤也無法治癒,而且腹中會有悶塞感,此時可以使用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二兩),升麻,葛根(各三兩),丁香(一兩半),零陵香藿香(各一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內心,二兩),升麻,葛根(各三兩),丁香(一兩半),零陵香,藿香(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治發背,初欲作腫及癰,便服此方:

大黃(別浸),黃芩,甘草(炙,各三兩),升麻(二兩),梔子(一百枚,取仁)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得快下數行利便止,不下,更作。

治發背腫如杏核,雞子青木香湯方:

木香,麻黃(去節,各二兩),升麻(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暖臥取微汗,避風,以粉粉身。

治癰發背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

白話文:

治發背

大黃(另行浸泡),黃芩,炙甘草(各三錢),升麻(二錢),梔子(一百顆,取仁)

以上六味,搗碎成末,用水七升煎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次服用。治療發背,症狀剛開始出現紅腫或癰疽,即服此方:

治發背腫

青木香,麻黃(去節,各二錢),升麻(三錢)

以上三味,搗碎成末,用水九升煎煮,取三升五合,去掉渣滓,分三次服用,直到大便暢通後為止。如果服用後未見大便暢通,可再次煎服。

治發背腫如杏核

升麻(三錢)

上一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昔何道靜母在建安,夜得發背,至曉半臂黑,上熱如火,噓吸煩悶,時無三兩升麻,唯一兩,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如上法,一服覺如小寬,再服熱瘥,乃得眠。至暮服盡轉佳。明日視背色還復,遂愈也。

白話文:

上一個藥方中,用紫蘇葉半斤,加上三升水,煮沸後取一升濃汁,分三次服用。

以前,何道靜的母親在建安時,夜裡突然發背痛,到了天亮時,半個手臂都變黑了,上半身發熱像火燒一樣,呼吸困難,煩悶不堪。當時沒有三兩到四兩的麻黃可以服用,只有一兩麻黃,於是用三升水煮了一升濃汁,按照上面的方法服用一碗後,感覺症狀略有緩解。再服第二碗後,熱退燒消,終於可以入睡了。到了晚上,服完所有的藥汁後,病情轉佳。第二天查看背部,顏色已經恢復正常,於是疾病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