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2. 黃父相癰疽論第一

《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綱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之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歧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蘆不成,五穀不植,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榮衛固流不休,上應星宿,上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虛,枯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一作親),經脈敗漏重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腸胃吸收食物,上焦產生的氣,用來溫養肌肉,滋養骨骼關節,疏通皮膚的紋理。中焦產生的氣像霧一樣,向上注入身體的溝壑,滲透到細小的血管,使津液和諧調暢,轉化為紅色的血液。血液調和後,首先細小的血管會充滿,然後注入到大的血管;大的血管都充滿後,再注入到經脈。陰陽之氣張開時,隨著呼吸運行,運行有規律,周流有一定的道理,與天的運行相同,不能停止。

用觸摸來診察,並調和身體的氣血,當身體由虛轉實時,如果用瀉法治療,就會使身體更加不足。當身體氣血運行快時,氣就會減少。治療時要考慮先後順序,當身體由實轉虛時,如果用補法治療,就會使身體更加有餘。當氣血調和後,形體和精神就能保持健康。我已經了解氣血的平衡與不平衡,但是還不知道癰疽是怎麼產生的?形成癰疽的成敗時間,以及病患的生死期限,有的遠有的近,要怎樣判斷,可以告訴我嗎?」

岐伯說:「經脈的運行不止,與天的運行相同,與地的規律一致。所以,天上的星宿如果運行失常,日月就會發生蝕象;地上的經脈如果失常,水道就會氾濫,草木不能生長,五穀不能種植,道路不通,人民無法往來,只能聚集在村落居住,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人體的血氣運行也是這樣,我來說說原因。

人體的血脈用來輸送營養物質,是不會停止的,向上應對天上的星宿,也應對著經脈的數量。寒邪侵入經絡之中,就會使血脈凝滯。血脈凝滯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就會使衛氣無法回到經絡,無法恢復正常,所以就會產生癰腫。寒氣會轉化為熱,熱如果過盛就會使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形成膿液,膿液如果不排出就會使筋腐爛,筋腐爛就會傷到骨頭,骨頭受傷就會導致骨髓耗損。如果膿液沒有從骨腔中排出,骨腔不能洩瀉,就會使筋骨枯槁虛弱,筋骨肌肉之間就會不能相互協調,經脈的敗壞比五臟的損害還要嚴重,當五臟受損時,就會死亡。」

3. 診癰疽發起處第二

方一首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歧伯曰:略說癰疽極者有十八種。

癰發於咽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而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含豕膏,無食三日,已(一云無冷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則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流項,名曰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余),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發四五日逆𤋲之(逆一作逞。)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衰(衰一作裹),其疽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嬰,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

剉䔖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發於股胻,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搏於骨,不急活,三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日死。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生也。

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如赤豆,至骨不急治,殺人。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癘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復疽,其狀赤黑則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也,不斬去者,死。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歧伯曰:榮氣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何謂疽,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天瘀以堅,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帝曰:善。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歧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縛。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

帝曰:身形應九宮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應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

左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胸應秋分其日辛酉。

左足應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窮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及膈下二臟,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也。

凡候此九者,善侯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雞鳴

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

五辰日食時,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昳

五申日晡時,五酉日日入

五戍日黃昏,五亥日人定

上以此日時遇疾發癰者,不起也。

白話文:

診斷癰疽發病部位第二

黃帝問:我想詳細了解癰疽的形狀和忌諱的日子。

歧伯答:簡單來說,癰疽最嚴重的情況有十八種。

癰發在咽喉裡,叫做猛疽。如果不趕快治療,會化膿,膿如果堵塞咽喉,半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膿排出來後,就含著豬油,三天不吃東西,就會好。(另一種說法是不要吃冷的食物)

發在脖子上的,叫做夭疽,這種疽又大又紅又黑,如果不趕快治療,熱氣會往下跑到腋下,往前傷到任脈,往內侵襲肝肺,十幾天就會死亡。

陽氣過度發散,從腦部流到脖子的,叫做腦爍疽,它的顏色不正常,脖子痛得像針刺,心煩意亂的人無法治療,一定會死。

發在肩膀或手臂上的,叫做疵疽,它的形狀是紅黑色的,如果不趕快治療,會讓人流汗到腳底,但不會傷害五臟,發病四五天後會病情惡化。

發在腋下,紅而堅硬的,叫做朱疽,治療要用砭石,要細長地把它劃開,塗上豬油,六天會好,不要包紮。如果這個疽堅硬不潰爛,叫做馬刀挾嬰,要趕快治療。

發在胸部的,叫做井疽,它的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後如果不及早治療,會往下跑到腹部,七天會死亡。

發在胸前的,叫做甘疽,它的形狀像瓜蔞的果實,常常會感到忽冷忽熱,要趕快治療,去除寒熱的症狀,不治療的話,十年後會死亡,死後膿會自己流出來。

發在脅肋部的,叫做改訾。改訾是女子的疾病,時間久了會變成很大的癰,裡面有膿,而且會長出像紅小豆大小的嫩肉,治療的方法是:將䔖翅草的莖和根各一斗,用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立即強迫病人喝下,再穿厚衣服坐在鍋上,讓身體出汗,就會痊癒。

發在腿部,叫做股脫疽,它的形狀顏色變化不大,膿包在骨頭裡面,如果不趕快治療,三十天會死亡。

發在腿內側的,叫做赤弛。如果不趕快治療,六十天會死亡。如果發在兩腿內側的,不治療,六天會死亡。

發在屁股上的,叫做銳疽,它的形狀紅、堅硬又大,要趕快治療,不治療三十天會死亡。

發在膝蓋上的,叫做疵疽,它的形狀很大,癰的顏色不變,感到忽冷忽熱而且堅硬,不要用石頭去按壓它,按壓會死。必須等到它的顏色變了、變軟了,才能用石頭去按壓,這樣才能活下來。

凡是癰疽發在關節上,而且互相對應的,都無法治療。

發在身體陽面的,一百天會死亡。

發在身體陰面的,三十天會死亡。(另一種說法是四十天會死亡)

發在小腿上的,叫做兔齒,它的形狀像赤豆,如果膿跑到骨頭裡,不趕快治療,會死人。

發在腳踝上的,叫做走緩,它的形狀顏色不變,多次用石頭按壓它患處的穴道,就會止住寒熱,不會死亡。

發在腳的上下的,叫做四淫,它的形狀是很大的癰,如果不趕快治療,一百天會死亡。

發在腳旁邊的,叫做癘疽,它的形狀不大,剛開始從小腳趾發病,要趕快治療,把黑色的部分去掉,如果沒有消退反而加重,不治療,一百天會死亡。

發在腳趾上的,叫做脫復疽,它的形狀是紅黑色的就會死,不是紅黑色的不會死,治療後沒有好轉,就要趕快把腳趾切掉,才能活命,不切掉就會死。

黃帝問:您說的癰疽,要怎麼區分呢?

歧伯答:榮氣停留在經脈中,就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不通暢衛氣就會聚集在那裡,聚集而不通,壅塞而不能運行,所以就會發熱。高熱不止,熱盛就會導致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化膿。但不會深入到骨髓,骨髓也不會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到傷害,所以叫做癰。什麼是疽呢?疽是熱氣過於旺盛,往下侵入肌肉、筋骨、骨髓,甚至連結到五臟,導致血氣耗盡,當疽發作的時候,下面的筋骨和好的肌肉都會消失殆盡,所以叫做疽。疽的表面皮膚是瘀滯且堅硬的,像牛頸的皮膚一樣,而癰的表面皮膚是薄而有光澤的,這就是它們的區別。

黃帝說:說得好。

黃帝問:有因為長疽而死的,怎麼回事呢?

歧伯答:身體有五個部位,伏兔是一個,腓二個(另一種說法是縛),背部三個,五臟的穴道是四個,脖子是五個,這五個部位長了疽,就會死亡。

黃帝問:身體的形狀對應九宮是怎麼回事呢?

歧伯答:請容我說身體的形狀對應九野。

左腳對應立春,日子是戊寅、己丑。

左胸對應春分,日子是己卯。

左手對應立夏,日子是戊辰、己巳。

胸前、喉頭、頭部對應夏至,日子是丙午。

右手對應立秋,日子是戊申、己未。

右胸對應秋分,日子是辛酉。

左腳對應立冬,日子是戊戌、己亥。

腰部、屁股下方對應冬至,日子是壬子。

六腑和膈下的二個臟腑,對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的日子,以及所有的戊己日。

凡是觀察這九個方面,要好好觀察八正所在的地方,所掌管的身體左右上下,有癰腫的想要治療,不要在那天所對應的日子去開刀或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忌日。

凡是子日(子時)的半夜,丑日(丑時)的雞鳴時分

寅日(寅時)的平旦,卯日(卯時)的日出

辰日(辰時)的食時,巳日(巳時)的隅中

午日(午時)的日中,未日(未時)的日昳

申日(申時)的晡時,酉日(酉時)的日入

戌日(戌時)的黃昏,亥日(亥時)的人定

以上這些時間,如果遇到發病長癰的,都無法醫治。

4. 候癰疽色法第三

論曰:夫癰疽初發如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處,死生之期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或白黑,或脫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色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厚為疽,如此者多見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者多致禍也。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則禍至,慎之慎之。

白話文:

關於癰疽的顏色變化第三:

一般來說,癰疽剛開始發生時症狀輕微,許多人都不覺得是急症,但這其實是很嚴重的疾病,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等到病情嚴重就難以挽救,這樣導致災禍難道不令人感到痛心嗎?因此,我在此將我的想法寫出來,希望能讓後世的醫者有所領悟。我仔細研究了黃帝關於癰疽的論述,其中論述了癰疽的緩急程度以及生死預期的如下:

如果癰疽長在皮膚肌肉淺層,腫脹凸起且呈現紅色,按壓就會消退,就算不治療也會痊癒。

如果癰疽長在肌肉深層,腫脹且向下堅硬,顏色可能是青色、黃色、白色或黑色,有時會消退又復發,稍微發熱而且呈現紅色,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癰疽發展到腫塊消退一半,或者附著在骨頭上的,有時甚至還沒感覺到肉色有異狀,就已經病入膏肓了,這表示癰疽已經很嚴重了。

如果癰疽長在背部,皮膚薄的是癰,皮膚厚的是疽,這種情況常常會出現先兆,應該要趕快治療。如果皮膚腫脹得很堅硬而且很大,大多會導致災禍。

癰疽潰爛後,如果有惡性腐肉,應該用豬蹄湯清洗去除髒污,然後敷上食肉膏散,等惡性腐肉去除乾淨,再敷上生肉膏散,並且按摩四周,讓好的肉快速生長。這段期間應該要禁慾,避免吹風受寒,不要過度勞累,必須等到筋脈恢復正常才可以隨意活動。不然,新生的肉很容易受傷,受傷就會再次潰爛,復發的話就會導致災禍,務必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