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11)

1.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之,與之即嘔利而腹痛,諸亡血及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則腹痛而利,但當溫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炙),大棗(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方: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分五服,晝三夜二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已脈浮而緊,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朮附子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朮附子湯方:於前方中去桂,加白朮四兩即是。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復服之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以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白朮(三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後服六七合愈。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切),麥門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生地黃(一斤,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傷寒病沒有明顯發高燒,但口乾舌燥想喝水,感到煩躁不安,背部微微怕冷,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傷寒病脈象浮現,發燒卻沒有汗,表示表證還沒解除,這時候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只是想喝水,而沒有表證,就可以用白虎湯。

傷寒病脈象浮滑,表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的配方:

知母(24克),石膏(600克,搗碎),甘草(8克,炙烤過),粳米(約180毫升)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約2000毫升的水煮,直到米熟湯成,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

白虎加人參湯的配方:

知母(24克),石膏(600克,搗碎),甘草(8克,炙烤過),人參(12克),粳米(約180毫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約2000毫升的水煮,直到米熟湯成,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適合在立夏到立秋之間使用。立秋之後不宜服用。春天三個月,如果患者常常覺得體內寒冷,也不宜使用白虎湯,用了會導致嘔吐、腹瀉和腹痛。另外,各種失血的患者和體質虛弱的人,也不宜服用白虎湯,用了會引起腹痛和腹瀉,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如果出現腹瀉,可以用黃芩湯;如果出現嘔吐,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的配方:

黃芩(12克),芍藥,甘草(各8克,炙烤過),大棗(12枚,掰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約2000毫升的水煮,煮到剩約60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00毫升,一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配方:

半夏(約90毫升,洗過),生薑(6克,切片)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黃芩湯的配方中即可。

傷寒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想吐,可以用黃連湯治療。

黃連湯的配方:

黃連,甘草(炙烤過),乾薑,桂枝,人參(各12克),半夏(約90毫升,洗過),大棗(12枚,掰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約2000毫升的水煮,煮到剩約1200毫升,去除藥渣,分五次溫熱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

傷寒病到了第八九天,風邪和濕邪侵襲身體,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轉動身體,不嘔吐也不口渴。此時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浮且緊,可以用桂枝附子湯。如果這個人出現大便乾硬、小便正常的情況,可以用朮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的配方:

桂枝(16克),附子(3個,炮製過),生薑(12克,切片),大棗(12枚,掰開),甘草(8克,炙烤過)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約1200毫升的水煮,煮到剩約400毫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朮附子湯的配方:**在桂枝附子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白朮16克即可。服用一次後如果覺得身體麻木,過半天左右再服用一次,直到藥吃完。如果這個人出現頭暈的狀況,不要驚慌,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正在體表發揮作用,驅逐水濕,還沒有完全清除,所以會這樣。按照藥理,這時應該再加桂枝16克,但是這個人已經大便乾硬、小便正常,所以不再加桂枝。

風邪和濕邪侵襲身體,導致關節疼痛煩躁,疼痛劇烈無法彎曲伸直,觸碰疼痛會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浮腫,可以用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的配方:

甘草(8克,炙烤過),附子(2個,炮製過),白朮(12克),桂枝(16克)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約1200毫升的水煮,煮到剩約60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如果稍微出汗就停止服藥。如果能吃東西,汗也停了,但又覺得煩躁,可以再服用100毫升。如果擔心一次服用200毫升太多,可以減量到120-140毫升,直到痊癒。

傷寒病脈象呈現結脈或代脈,並且出現心悸,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炙甘草湯的配方:

甘草(16克,炙烤過),桂枝,生薑(各12克,切片),麥門冬(去除心,約90毫升),麻子仁(約90毫升),人參、阿膠(各8克),大棗(30枚,掰開),生地黃(600克,切片)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約1400毫升的清酒,加上約1600毫升的水一起煮,煮到剩約600毫升,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等到阿膠完全融化,溫熱服用約2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