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12)
卷第九·傷寒上 (12)
1. 陽明病狀第八
七十五證,方一十一首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微陽明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為陽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為陽明病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為陽明病。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
病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病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而堅,為屬陽明。
傷寒傳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後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為欲作堅瘕也,必頭堅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初為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戍。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微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必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白話文:
陽明病狀第八,共收錄七十五種症狀,以及十一種處方。
陽明病的成因,是胃中寒邪。
問: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微陽陽明三種,它們有什麼區別?答:太陽陽明是脾胃不和;正陽陽明是胃氣實證;微陽陽明則是患者雖然發汗或小便通暢,但胃中乾燥,大便秘結。
問:陽明病是如何引起的?答:太陽病初期發汗,或服用瀉下藥導致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就容易轉化為陽明病;或者是不常更換衣物導致大便秘結,也會導致陽明病。
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答:身體發熱,出汗,但不惡寒,反而惡熱。
問:有些病人第一天得病時,會發熱惡寒,這是為什麼?答:是的。即使是第二天,惡寒症狀也會消失,接著就會出汗惡熱。問:為什麼惡寒會自行消失?答:因為陽明經脈居於中焦,主司脾胃,是萬物歸宿之處,寒邪無處傳遞,所以雖然一開始惡寒,但兩天後就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
太陽病初期發汗,但汗出不透,也容易轉化為陽明病。
病人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卻反而汗出不止,也是轉為陽明病的徵兆。
傷寒病程三日,出現陽明脈象有力。
脈象浮緩,手足溫暖,表示病邪仍在太陰經,太陰經病變應當出現黃疸,但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易出現黃疸,到了七到八天病情加重,則轉為陽明病。
傷寒轉入陽明經者,患者會先出汗,然後汗出不止。
陽明經中風,症狀為口苦咽乾,腹脹略微喘息,發熱惡寒,脈象浮而略緊,服用瀉下藥則腹脹加重,小便不利。
陽明病,能進食為中風,不能進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進食,且小便不利,手腳出汗,這是將要形成堅積腫塊的徵兆,必定先出現頭痛,然後大便溏瀉。原因是胃中寒冷,水穀不能消化吸收。
陽明病,初期想進食,但小便次數反而不多,大便通暢,病人骨節疼痛,身體微微發熱,甚至昏厥發狂,但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水液不能制約穀氣,水液和汗液同時排出,堅積腫塊就會消失。
陽明病好轉的時間,通常在申時到戌時之間。
陽明病不能進食,服用瀉下藥後病情未見好轉,病人仍然不能進食,如果強行攻治其熱邪,則會嘔吐。原因是胃中虛寒。如果病人本身就虛弱,攻治其熱邪必然會導致嘔吐。
陽明病脈象遲緩,進食困難,吃飽後則略微煩躁頭暈,必定小便不利,這是將要形成黃疸的徵兆,即使服用瀉下藥,腹部脹滿仍舊無法改善,原因是脈象遲緩。
陽明病久治不愈,病情加重,陽明病應該多汗,但反而不出汗,身體有如蟲蟻爬行於皮膚之下的感覺,這是因為長期虛弱所致。
冬季患陽明病,反而不出汗,但小便通暢,兩三天後嘔吐咳嗽,手腳冰冷,病人必定頭痛;如果沒有嘔吐咳嗽,手腳也不冰冷,則不頭痛。
冬季患陽明病,只有頭暈,不惡寒,還能進食但咳嗽,病人咽喉必定疼痛;如果不咳嗽,則咽喉不痛。
陽明病脈象浮緊,發熱必定潮熱,發作時間規律,如果只是脈象浮腫,則必定盜汗。
陽明病不出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必定發黃。
陽明病被火灼傷,前額微微出汗,但小便不利,必定發黃。
陽明病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必定鼻出血。
陽明病本來已經出汗,醫生又再次催汗,病情雖然好轉,但病人略微煩躁,精神不振,這是因為大便秘結所致。這是因為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所以導致大便秘結。應該詢問病人小便次數,如果每天小便三到四次,今天又排便兩次,就應該知道大便很快就會排出;如果小便次數減少,津液就會回歸胃中,所以就知道大便將要排出。
陽氣過盛的病人,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大便秘結;汗出過多,催汗也會導致大便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