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二·飛煉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飛煉 (6)

1. 豬膏湯

解大散方:

豬膏(一兩,烊之),豉(一升,綿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豬膏(一兩,烊之),豉(一升,綿裹)

豬油(一兩,融化),豆豉(一升,用紗布包起來)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納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壅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

若為食倉米臭肉動乳者,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可立五六度,即瘥。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物,用三升水煮沸後,取一升藥汁,加入豬油,每次服用七合(半杯),一天三次。石人飲適合冷飲,不宜熱飲。熱飲會導致氣鬱脹塞,唯獨酒要熱飲。

如果吃了倉米、臭肉、動乳類食物而感到不適,應服用〔蔥豉湯〕細細喝,可以立見五六次成效,即可痊癒。

若食飲損者,於蔥豉湯中納當歸一兩煮之,去滓,分溫三服,便瘥。仍未除者,可作後蘆根湯服之方: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不當而引起不適,在蔥豉湯中加入當歸一兩煎煮,濾去渣滓,分三次溫服,即可痊癒。如果仍未痊癒,可嘗試以下藥方:

蘆根,地榆,五加皮(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即瘥。此湯力快,小疴者不須服之。

白話文:

蘆根、地榆、五加皮(各 60 克)

三味,研碎,以三升水煮取一升,去除渣滓,服用一次即可痊癒。此湯藥效迅速,無腹潟者不需服用。

若得四時節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令人損命,縱服諸藥,必終不瘥,必須作生熟湯以浴之方:

白話文:

如果遇到季節更替,天氣忽冷忽熱,造成乳房腫脹疼痛,這都是寒熱引起的,症狀類似瘧疾,拖延久了無法治療會致命,即使服用各種藥物,最終也無法痊癒,必須用生熟湯來洗澡才能解決問題: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入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良久乃出湯,便厚衣覆蓋臥,豁然覺醒平復,如患大重者,不進三二度,即瘥。

白話文:

用一個大容器盛滿熱湯。如果湯太燙,就倒入一些冷水。將病人放入湯中,讓他安靜地坐在裡面。過一會兒,他的全身關節就會舒展開來,寒熱之氣都會從毛孔中散發出來,化為汗水。如果病人感覺胸悶難受,再喝一點熱湯就會安定下來。過很久以後,病人才能離開湯水。這時,用厚衣服蓋住病人,讓他躺在牀上。病人會突然醒來,感覺自己恢復了健康。對於病情嚴重的病人,只要浸泡兩三次,就能痊癒。

2. 人參湯

解散數發動煩悶嘔逆:

白話文:

解散 數發動煩悶嘔逆:

人參,白朮,栝蔞,甘草(炙,各二兩),黃芩(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

治服石及散發背癰疽方:

白話文:

人參:120 克 白朮:120 克 栝蔞:120 克 甘草(炙):120 克 黃芩:60 克

取五種味道的藥材,咀嚼後,加入七升水煮取二升,去除渣滓,分成三份,溫熱服用。

治服石及散發背部癰疽的方法:

取烏豆二升,水六升,煮令稀稠薄餳,量減取三大合,匙抄細細納患人口中,審聽腹中作聲,如欲利即停,須臾必利,利後即瘥。忌熱食,陳臭等。

治石氣發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

白話文:

取烏豆兩升,加水六升一起煮,煮到稀稠似薄粥狀,然後把煮好的湯減量取出三大碗,用勺子一點一點地餵給病人喝。仔細傾聽病人的腹中動靜,如果病人有排便的意願,就停止餵湯。通常喝湯後不久就會排便,排便後病情就會好轉。忌食熱性食物、陳舊腐敗食物等。

治療石氣發作導致身體微腫,面上長瘡的方劑:

組成:

  • 澤瀉
  • 通草
  • 茯苓
  • 白朮
  • 蒼朮
  • 防風
  • 遠志
  • 酸棗仁
  • 山茱萸
  • 肉桂
  • 川芎
  • 當歸
  • 赤芍藥
  • 白薇
  • 皁角刺
  • 甘草

用法: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日服用兩次,每次一錢。

功效: 此方具有利水消腫,疏通氣血,化痰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石氣發作導致的身體微腫,面上長瘡等症狀。

紫雪(湯成下),黃芩(各二兩),葳蕤,升麻(各一兩半),梔子(十枚,擘),犀角屑,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紫雪(煮好後再加入下述藥材) 黃芩(兩兩) 葳蕤、升麻(一兩半) 梔子(十枚,掰開) 犀角屑、甘草(炙製,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納紫雪,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利三行為度,仍用後方塗瘡。忌熱面、豬肉、海藻等。

白話文:

上述七味藥材碾碎,用五升水煮沸至一升八合,濾去渣滓,加入紫雪丹。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行走六七里路,再次服藥,排便三次為宜。同時使用後方的藥膏塗抹傷口。忌食熱麵條、豬肉、海藻等。

治石熱面上生瘡方:

取寒水石,以冷水於白瓷缻中研令汁濃,將塗瘡干,即點之,勿令停。

治諸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病方:

白話文:

治石熱面上生瘡方:

取寒水石,用冷水在白瓷研鉢中研磨成濃汁。將濃汁塗抹於瘡口上,待乾燥後再用筆點上,不要讓它停止。

治諸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病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大黃,苦參(各等分),葳蕤,梔子(擘),五加皮,黃芩,生犀(屑)芍藥,升麻(各一兩),大青,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麥門冬(250 公克,去中心)、大黃、苦參(各等量)、葳蕤、梔子(打碎)、五加皮、黃芩、生犀角(磨碎)、芍藥、升麻(各 50 公克)、大青、甘草(烤焦,各 15 公克)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每食訖少時,以蜜水服十四丸,漸稍加至二十丸,以意加減。忌諸熱食及海藻、豬、魚、炙肉、蒜、面等。

治石等毒發熱困苦方:

白話文:

上面列出的十二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餐後稍等一段時間,用蜂蜜水送服 14 顆丸子,逐漸增加到 20 顆。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用量。忌食辛辣食物、海藻、豬肉、魚肉、烤肉、大蒜、麵食等。

中醫古代文字:

石等毒發熱困苦方

治療石頭等毒物導致發熱、困苦的方劑:

脂(成煉),蔥白(切,各五合),芒硝(一兩),豉(一兩半)

白話文:

豬油(化成油脂),蔥白(切碎,各五兩),芒硝(一兩),豆豉(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蔥豉,取一升五合,絞去滓,下豬脂、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熱面炙肉、蒜、黏食、陳臭等物。

白話文:

取上記四種藥材,加水兩升,煮沸蔥和豉,取一升五合藥液,過濾掉渣滓,加入豬脂和芒硝,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後,走路走三四里,再服用一次藥,一直到大便暢通為止。忌口熱麵、烤肉、大蒜、黏稠食物和陳舊發臭的食物。

3. 麻黃湯

治石發睏不可解者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石發睏不可解者方

治療因石發而昏睡不醒的方劑

治療因腎結石發作而昏迷不醒的方劑。

麻黃(二兩,去節),梔子(十四枚,擘),香豉(一升),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 麻黃:兩錢,去除節枝
  • 梔子:十四顆,破開
  • 香豉:一升
  • 甘草:一錢,炙烤過

上四味,㕮咀,以酒五升漬一宿,加水二升,煮取三升一合,分三服,忌如藥法。

又方:

大黃(別浸),黃芩,甘草(各二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治金石發熱及諸熱朴硝丸方:

朴硝(成煉者一斤)

白話文:

第一個偏方:

使用四種藥材,將它們搗碎,用五升酒浸泡一夜,然後加兩升水,煮剩三升又一合的份量,分成三份服用。忌諱事項請參照藥方做法。

第二個偏方:

使用大黃(另外浸泡)、黃芩和甘草(各兩兩,炙),上三味藥材搗碎,用五升水煮剩兩升,溫服。

治療金石引起的發熱以及各種熱疾的朴硝丸方:

用一斤已經煉製好的朴硝。

上一味,研令成粉,以白蜜和調作丸如梧子,每食訖,以蜜水服三十丸。服金石經年以來,覺身中少熱,即以丸壓之,每至夜欲臥時,服三十丸或至四十丸,取胸膈涼冷為度。此用之極有效。若有時患及發者。即取一大匙粉,和水服之,空腹服之得一兩行利即瘥,如不利,加服之,以利為度。凡朴硝取不著風者,黃者殺人,赤者傷人,白者為佳。

白話文:

上一個處方,將朴硝研磨成粉,用蜂蜜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後,用蜂蜜水送服 30 粒。服用金石(中藥製劑)多年後,如果感到身體有輕微發熱,就用此藥丸壓制。每晚睡覺前,服用 30 粒或 40 粒,直到胸膈感到涼爽為止。此法使用極為有效。如果偶爾出現發熱症狀,就取一大匙粉末,用清水送服。空腹服用,直到產生一兩次排便,症狀即可痊癒。如果沒有排便,就增加服用的劑量,直到通便為止。所有朴硝都要取不遇風的,黃色的朴硝會殺人,紅色的朴硝會傷人,白色的朴硝為上品。

又方:是藥冷熱俱治押石,主大秘澀:

凡朴硝煮葵子汁和服一大兩半,有芒銳者,亦療暴赤眼,用水服,孩子量之。

治女子先因月經不通,研生石服,即今見患胸脅熱沖頭面,腰胯冷極宜服此方:

白話文:

**效方:**是種藥物冷熱病都能治療,用於治療嚴重便祕:

  • 將朴硝煮於葵花籽汁中,混合服用 1.25 兩。
  • 如果有發炎或疼痛,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突發的紅眼,用開水服用,兒童酌量。

治療女子月經不通,服生石後出現胸脅發熱,頭面發熱,腰胯發冷的情況:

茯苓,葳蕤,大黃(別浸),生薑(各二兩),大棗(七枚,擘),石膏(六兩,碎,綿裹),芍藥,黃芩,人參,芒硝,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蕤葳、大黃(不要用水泡)各二兩 生薑二兩 大棗七枚,掰開 石膏六兩,搗碎後用棉花包起來 芍藥、黃芩、人參、芒硝、炙甘草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又進之,快利,五行以來,病即瘥。忌生冷、熱面、豬、魚、蒜等。

治石,發動心胸熱毒葳蕤湯方:

白話文:

把上文中的 11 種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煮成二升八合,去掉藥渣,分成三份服用。每次服藥的間隔時間,大約是自己步行走 10 裏的路程。吃完藥,藥效很快就會發揮。從服用藥物開始到第 5 天,疾病就會痊癒。服藥期間,忌食生冷食物、熱麵條、豬肉、魚肉和大蒜等。

治療石淋疾病,發動心胸熱毒的:[葳蕤湯]方:

葳蕤,黃芩,乾薑,生薑(各二兩,切),豉(一大合,綿裹),芍藥,升麻,黃連,柴胡(各二兩),梔子(七枚,擘),石膏(八兩,碎),芒硝(四兩)

白話文:

紫葳花、黃芩、乾薑、生薑(各 120 克,切片),黃豆(200 克,用布包好),芍藥、升麻、黃連、柴胡(各 120 克),梔子(7 粒,破開),石膏(480 克,搗碎),芒硝(240 克)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石膏,減一升,次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去滓,下芒硝,攪令散,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之,利五六行,當自止。忌如前。

白話文:

上述十二味藥材,搗碎後,加入一斗五升的水,先煮石膏,煮後減去一升水,接著加入其他藥材,煮沸後取兩升八合的藥液,去除渣滓,加入芒硝,攪拌至溶解,分成三份溫服,每次服用間隔約為步行十里路的時間,服後利五六次大便,即可自然停止。服用時需忌諱上述食物。

治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

露蜂房(一升,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二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

又下石方:

白話文:

治療結石導致發熱痛苦的宜下石方:

露蜂房(一升,炙過)

只用這味藥,切碎,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一次服五六合,一日服兩次,結石會從小便中排出如細沙一般,直到完全排出。無需忌口。

另一種下石方:

葳蕤,升麻,薺苨,人參(各七兩),大黃(三兩),黃芩,葛根,紫草(各八兩),犀角(十一兩,屑),梔子(二七枚,擘),芒硝(二兩),銀屑(四兩,研),豬脂(十三兩,臘月者),露蜂房(十兩),玄參,甘草(炙,各四兩)

白話文:

葳蕤、升麻、薺苨、人參(各 350 克) 大黃(150 克) 黃芩、葛根、紫草(各 400 克) 犀角(550 克,研屑) 梔子(54 枚,對半剖開) 芒硝(100 克) 銀屑(200 克,研磨) 豬脂(650 克,選擇 12 月份的) 蜂巢(500 克) 玄參、甘草(炙甘草,各 200 克)

上一十六味,切,以無灰酒八斗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煉取三兩,脂與銀屑和研,納藥中,每日空腹服之,量力多少。忌熱面、炙肉、海藻、蒜等。

治發背竹葉黃耆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六種藥材切碎,用八斗無灰酒浸泡十天。然後用一升酒煎煉三兩豬脂,將豬脂和銀屑研磨成粉,加入藥材中。每天空腹服用,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忌食熱麵、烤肉、海藻、蒜等食物。

竹葉黃耆湯

處方:

竹葉一兩 黃耆五錢 生地黃五錢 赤芍三錢 熟地三錢 當歸三錢 羌活三錢 防風三錢 黃柏三錢 白芍三錢 川芎三錢 生地黃三錢 牛膝一兩 川貝母三錢 麥門冬三錢 茯苓五錢 甘草二錢

用法:

將藥材加水煎服。

功效:

治療發背。

竹葉,黃芩,前胡,生薑(各四兩,切),芍藥(三兩),小麥(三升),黃耆,茯苓,枳實(炙),麥門冬(去心),梔子(各三兩,擘),大棗(十四枚,擘),芎藭,知母,乾地黃,人參,石膏,升麻,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竹葉、黃芩、前胡、生薑(各160克,切片),芍藥(120克),小麥(1200克),黃耆、茯苓、枳實(炒製)、麥門冬(去核)、梔子(各120克,弄碎),大棗(56枚,弄碎),芎藭、知母、乾地黃、人參、石膏、升麻、甘草(炒製)(各80克)

上一十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竹葉、麥,納諸藥,煮取四升,一服一升,日三夜一。

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竹葉黃耆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九種藥材,搗碎成渣,加入六升水,先煮竹葉、小麥,取一升二升的藥液,去掉竹葉和小麥,加入這些藥材,煮取四升藥液,一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治療男子癰疽,初發於背部,症狀不嚴重,伴隨寒熱交替:

竹葉[黃耆湯]

治療男子背部初起的癰疽,症狀不嚴重,伴有寒熱交替,可使用竹葉[黃耆湯]。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黃耆,升麻,乾地黃,芍藥,當歸,通草,知母(各三兩),大棗(十八枚,擘),黃芩(一兩半),生薑(五兩,切),茯苓,芎藭,前胡,枳實(炙),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淡竹葉,小麥(各 900 克),黃耆,升麻,乾地黃,芍藥,當歸,通草,知母(各 90 克),大棗(18 顆,剝開),黃芩(45 克),生薑(150 克,切片),茯苓,芎藭,前胡,枳實(炙製),麥門冬(去心),甘草(炙製,各 60 克)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如藥法。

治癰發背,諸客熱腫始作,竹葉湯方:

白話文:

前述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約 2 公升水,先煮沸竹葉和小麥,取約 1.5 公升的湯汁,去除渣滓,放入藥材再煮,取約 0.5 公升的湯藥,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二次。注意事項與一般的藥品服用方式相同。

治癰發背,諸客熱腫初起,【竹葉湯】: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生薑(六兩,切),大棗(十四枚,擘),茯苓,麥門冬(去心),枳實(炙),芍藥,人參(各二兩),黃耆,前胡,乾地黃,升麻,射干,黃芩,芎藭,甘草(炙,各三兩)

白話文: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 生薑(六兩,切片) 大棗(十四枚,破開) 茯苓、麥門冬(去核) 枳實(炒過) 芍藥、人參(各兩兩) 黃耆、前胡、乾地黃 升麻、射干、黃芩、芎藭 甘草(炒過,各三兩)

上一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盛秘澀不通者,加大黃二兩,已下,勿加也。

治患大熱體盛發癰,或在於背,或在陰處,生地黃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七種中藥,研磨成細粉,用七升水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掉渣滓,放入藥材,再煮取四升藥汁,分為五次服用。

如果熱盛便祕不通暢,可以添加二兩大黃。如果已經瀉下,就不需要再加了。

治療患有極度發熱、體內熱盛而生毒瘡的藥方,毒瘡可能長在背部或身體隱密處,【生地黃湯】方如下:

生地黃(八兩),竹葉(三升),小麥(二升),栝蔞(四兩),大黃(五兩),人參,當歸(各一兩),黃耆,黃芩,通草,升麻,芍藥,前胡,茯苓,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生地黃(0.6 斤),竹葉(1.8 公升),小麥(1.2 公升),栝蔞(0.3 斤),大黃(0.4 斤),人參,當歸(各 75 公克),黃耆,黃芩,通草,升麻,芍藥,前胡,茯苓,甘草(炙,各 150 公克)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愈,常服。

治發背黃耆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 15 味藥材搗碎,加入 2 升水,再加入竹葉和小麥,煮沸後取 1 鬥 2 升藥液,過濾掉渣滓,將藥材放入,煮取 4 升藥液,分成 4 次服用,白日 3 次,晚上 1 次。如果病情未癒,持續服用。

發背黃耆湯方

處方:

  • 黃耆 一兩
  • 當歸 五錢
  • 白芍 五錢
  • 川芎 三錢
  • 熟地 三錢
  • 赤芍 三錢
  • 荊芥 二錢
  • 防風 二錢
  • 川芎 三錢
  • 甘草 二錢
  • 升麻 二錢
  • 荊芥 二錢
  • 防風 二錢
  • 蒼朮 二錢
  • 白朮 三錢
  • 茯苓 二錢
  • 澤瀉 二錢
  • 薏苡仁 二錢
  • 車前草 三錢
  • 白花蛇舌草 三錢
  • 紫花地丁 三錢
  • 連翹 三錢
  • 金銀花 三錢
  • 蒲公英 三錢
  • 蟬蛻 二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取汁,分早晚兩次服用。

功效:

本方具有益氣養血、解毒消腫的作用,適用於治療發背,即背部生有紅腫、疼痛的瘡瘍。

黃耆,黃芩,麥門冬(去心),遠志(各二兩,去心),大棗(二十枚,擘),人參,芎藭,乾地黃,芍藥,當歸(各一兩),生薑(五兩,切),桑螵蛸(十四枚,炙),雞肶胵(二具)

白話文:

  • 黃耆:40 克
  • 黃芩:40 克
  • 麥門冬(去核):40 克
  • 遠志(去核):40 克
  • 大棗:20 顆(剝開)
  • 人參:15 克
  • 川芎:15 克
  • 乾地黃:15 克
  • 芍藥:15 克
  • 當歸:15 克
  • 生薑:100 克(切片)
  • 桑螵蛸:28 顆(炙烤)
  • 雞內金:2 個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雞肶胵,令熟可食,去之,納諸藥,更煮取四升五合,分服九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黃耆湯方:

白話文:

上述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一斗水。先煮雞肉直至熟透可食,然後將雞肉取出,將藥材放入鍋內,繼續煮至水量剩下四升五合。將藥液分九次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治發背黃耆湯方

組成:

  • 黃耆四兩
  • 當歸一兩
  • 川芎一兩
  • 白芷五錢
  • 防風五錢
  • 細辛五錢
  • 蒼朮四兩
  • 陳皮三錢
  • 甘草二錢
  • 香附二錢
  • 茯苓三錢
  • 白朮二錢
  • 桔梗三錢

用法:

  • 水煎服。

功效:

  • 治療背部發癢、化膿。

黃耆,麥門冬(去心),芍藥,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石膏(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洗),生薑(五兩,切),生地黃(半斤),大棗(三十枚,擘),淡竹葉(切,二升)

白話文:

黃耆、麥門冬(去除麥心)、芍藥、黃芩、人參、甘草(烤製,各三兩)、石膏(研磨成粉)、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清洗乾淨)、生薑(五兩,切片)、生地黃(半斤)、大棗(三十顆,切開)、淡竹葉(切碎,二升)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竹葉,取九升,去竹葉,納諸藥更煮取三升,分四服,如人行二十里又服,良久,進粥、消又進、消息。

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以上十三味藥物,搗碎後用一斗水煮,先煮竹葉,取九升水,去除竹葉,放入藥物繼續煮,取三升水,分四次服用。如果走了大約二十里路,再服用一次。過一段時間,喝點粥消消食,過後又吃一點,逐漸減量。

甘草(炙用,各五十公克)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竹葉,令減五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腫發背竹葉湯方:

白話文:

上述十三種藥材,磨碎成粉。用一斗五升的水,先煮竹葉,等到水量減少五升後,取出竹葉,加入這些藥材。煮到剩下三升五合,分為四碗藥湯,白天喝三碗,晚上喝一碗。

古代文字:

竹葉湯方治癰腫發背

竹葉甘草湯主癰疽發背,疽毒不消,乃血虛不榮所致。

竹葉湯:治癰瘡發背,瘡毒不消,是由於血虛血氣運行不暢所致。

竹葉(切,五升),小麥,生薑(五兩,切),桂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擘),芍藥,乾地黃(各三兩),茯苓,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竹葉(切,五升)、小麥、生薑(五兩,切)、桂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掰開)、芍藥、乾地黃(各三兩)、茯苓、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小麥、竹葉,取一斗一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如人行七八里,再服。

治男子發背,肋結塊氣,或經一月苦寒熱,枳實湯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一種藥材碾碎,用一斗七升水煮小麥和竹葉,取一斗一升的水,去除竹葉,放入藥材,煮到只剩下三升五合,分成四次服下。第一次服用後行走七八里路,再服用。

治療男性背部生瘡,肋骨結塊有氣,或持續一個月反覆發作寒熱的枳實湯方劑:

枳實(炙),芍藥,乾地黃,前胡,黃芩,通草(各三兩),知母,芎藭,細辛,茯苓,黃耆,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枳實(炒過),芍藥,生地黃,前胡,黃芩,通草(各 180 克),知母,川芎,細辛,茯苓,黃耆,人參,甘草(炒過,各 120 克)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治發背虛熱大盛腫熱侵進不住內補湯方:

白話文:

取上十三味藥材,咀嚼後加水一斗一升煎煮,取三升五合的藥液,去除渣滓,分為四次服用。

治療發背虛熱大盛,腫熱不斷擴散的內補湯方:

乾地黃(四兩),升麻,當歸,人參(各一兩),生薑(五兩,切),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三兩),大棗(二十枚,擘),遠志(去心),茯苓,大黃,黃芩,黃耆(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分為五服。

白話文:

地黃(250克),升麻、當歸、人參(各60克),生薑(300克,切片),麥門冬(去除芯),芍藥(各180克),大棗(20枚,掰開),遠志(去除芯),茯苓、大黃、黃芩、黃耆(各120克)

含有十三味藥材,咀碎嚼爛,加入加水一斗三升,煎煮成五升,去除渣滓,分五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