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二·飛煉 (6)
卷第二十二·飛煉 (6)
1. 豬膏湯
解大散方:
豬膏(一兩,烊之),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納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壅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
若為食倉米臭肉動乳者,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可立五六度,即瘥。
若食飲損者,於蔥豉湯中納當歸一兩煮之,去滓,分溫三服,便瘥。仍未除者,可作後蘆根湯服之方:
蘆根,地榆,五加皮(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即瘥。此湯力快,小疴者不須服之。
若得四時節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令人損命,縱服諸藥,必終不瘥,必須作生熟湯以浴之方: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入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良久乃出湯,便厚衣覆蓋臥,豁然覺醒平復,如患大重者,不進三二度,即瘥。
白話文:
豬膏湯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大便不通:
用豬油一兩(融化),豆豉一升(用棉布包好)。
把這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煮豆豉,煮到剩下一升時,放入融化的豬油,每次服用七合(約14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對於患有結石的人,適合飲用放涼的湯藥,不宜喝熱的,喝熱的容易讓結石堵塞不通,只有酒類可以喝熱的。
如果是因為吃了腐敗的米飯或臭肉導致腸胃不適,引起乳汁不通的,必須用蔥豉湯慢慢服用,大約喝五六次就可以痊癒。
如果是因為飲食損傷導致的乳汁不通,在蔥豉湯中加入當歸一兩一起煮,煮好後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就可以痊癒。如果還是沒有好轉,可以服用下面的蘆根湯:
蘆根、地榆、五加皮各一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煮到剩下一升時,去掉藥渣,一次服用就可以痊癒。這個湯藥效果很快,小病不需服用。
如果因為季節變化,冷熱不適導致乳汁不通,大多是寒熱引起的,症狀類似瘧疾,久治不癒會損害健康。即使服用其他藥物,也未必能治好,必須用冷熱水交替洗浴的方法來治療:
用大容器盛滿熱水,如果太燙,就加入一些冷水,然後坐到水裡不要動,過一會兒全身關節會舒展開,寒氣或熱氣都會從毛孔排出,變成汗液。如果感到胸口發熱悶脹,就喝少許熱湯就能緩解,過一會兒再出水,然後穿上厚衣服蓋好被子休息,醒來後就會感覺輕鬆恢復。如果病情嚴重,不需洗兩三次,就可以痊癒。
2. 人參湯
解散數發動煩悶嘔逆:
人參,白朮,栝蔞,甘草(炙,各二兩),黃芩(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
治服石及散發背癰疽方:
取烏豆二升,水六升,煮令稀稠薄餳,量減取三大合,匙抄細細納患人口中,審聽腹中作聲,如欲利即停,須臾必利,利後即瘥。忌熱食,陳臭等。
治石氣發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
紫雪(湯成下),黃芩(各二兩),葳蕤,升麻(各一兩半),梔子(十枚,擘),犀角屑,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納紫雪,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利三行為度,仍用後方塗瘡。忌熱面、豬肉、海藻等。
治石熱面上生瘡方:
取寒水石,以冷水於白瓷缻中研令汁濃,將塗瘡干,即點之,勿令停。
治諸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病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大黃,苦參(各等分),葳蕤,梔子(擘),五加皮,黃芩,生犀(屑)芍藥,升麻(各一兩),大青,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每食訖少時,以蜜水服十四丸,漸稍加至二十丸,以意加減。忌諸熱食及海藻、豬、魚、炙肉、蒜、面等。
治石等毒發熱困苦方:
脂(成煉),蔥白(切,各五合),芒硝(一兩),豉(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蔥豉,取一升五合,絞去滓,下豬脂、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熱面炙肉、蒜、黏食、陳臭等物。
白話文:
人參湯
用來處理因藥物或毒物引起的煩躁、胸悶、想吐等不適:
人參、白朮、栝蔞、炙甘草(各二兩)、黃芩(一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稍微搗碎,加水七升,煮到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治療因服食礦物藥而導致的背部癰疽的藥方:
取黑豆二升,加水六升,煮到稀稠像薄粥一樣,量取三大合(約60毫升)的湯汁,用湯匙一點一點餵入病人口中,仔細聽肚子裡發出的聲音,如果想要排便就停止餵藥,過一會兒一定會排便,排便後病就會好轉。禁食熱食、腐敗變質的食物等。
治療因藥物熱性反應導致身體微微腫脹、臉上長瘡的藥方:
紫雪(在湯藥煮好後加入)、黃芩(各二兩)、葳蕤、升麻(各一兩半)、梔子(十枚,掰開)、犀角屑、炙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稍微搗碎,加水五升煮到剩下一升八合,濾去藥渣,加入紫雪,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行走約六七里路後再服下一次,以排便三次為度,同時使用後面的藥方來塗抹瘡口。禁食熱麵、豬肉、海藻等。
治療因藥物熱性反應導致臉上長瘡的藥方:
取寒水石,用冷水在白色陶罐中研磨成濃稠的汁液,用來塗抹在瘡口上,等藥汁乾了就再塗抹,不要讓藥汁停留太久。
治療因藥物作用導致口乾、忽冷忽熱、類似鬼神作祟的病症的藥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大黃、苦參(各等分)、葳蕤、梔子(掰開)、五加皮、黃芩、生犀角屑、芍藥、升麻(各一兩)、大青、炙甘草(各三分)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飯後稍過一會兒,用蜂蜜水送服十四丸,之後可以逐漸增加到二十丸,根據情況自行增減。禁食各種熱性食物、海藻、豬肉、魚肉、烤肉、大蒜、麵食等。
治療因藥物或毒物發作導致發熱、痛苦不堪的藥方:
豬油(已煉製)、蔥白(切段,各五合)、芒硝(一兩)、豆豉(一兩半)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二升煮蔥白和豆豉,取一升五合湯汁,濾去藥渣,加入豬油和芒硝,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行走約三四里路,再服用下一劑,以排便順暢為度。禁食熱麵、烤肉、大蒜、黏膩食物、腐敗變質的食物等。
3. 麻黃湯
治石發睏不可解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梔子(十四枚,擘),香豉(一升),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酒五升漬一宿,加水二升,煮取三升一合,分三服,忌如藥法。
又方:
大黃(別浸),黃芩,甘草(各二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治金石發熱及諸熱朴硝丸方:
朴硝(成煉者一斤)
上一味,研令成粉,以白蜜和調作丸如梧子,每食訖,以蜜水服三十丸。服金石經年以來,覺身中少熱,即以丸壓之,每至夜欲臥時,服三十丸或至四十丸,取胸膈涼冷為度。此用之極有效。若有時患及發者。即取一大匙粉,和水服之,空腹服之得一兩行利即瘥,如不利,加服之,以利為度。凡朴硝取不著風者,黃者殺人,赤者傷人,白者為佳。
又方:是藥冷熱俱治押石,主大秘澀:
凡朴硝煮葵子汁和服一大兩半,有芒銳者,亦療暴赤眼,用水服,孩子量之。
治女子先因月經不通,研生石服,即今見患胸脅熱沖頭面,腰胯冷極宜服此方:
茯苓,葳蕤,大黃(別浸),生薑(各二兩),大棗(七枚,擘),石膏(六兩,碎,綿裹),芍藥,黃芩,人參,芒硝,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又進之,快利,五行以來,病即瘥。忌生冷、熱面、豬、魚、蒜等。
治石,發動心胸熱毒葳蕤湯方:
葳蕤,黃芩,乾薑,生薑(各二兩,切),豉(一大合,綿裹),芍藥,升麻,黃連,柴胡(各二兩),梔子(七枚,擘),石膏(八兩,碎),芒硝(四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石膏,減一升,次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去滓,下芒硝,攪令散,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之,利五六行,當自止。忌如前。
治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
露蜂房(一升,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二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
又下石方:
葳蕤,升麻,薺苨,人參(各七兩),大黃(三兩),黃芩,葛根,紫草(各八兩),犀角(十一兩,屑),梔子(二七枚,擘),芒硝(二兩),銀屑(四兩,研),豬脂(十三兩,臘月者),露蜂房(十兩),玄參,甘草(炙,各四兩)
上一十六味,切,以無灰酒八斗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煉取三兩,脂與銀屑和研,納藥中,每日空腹服之,量力多少。忌熱面、炙肉、海藻、蒜等。
治發背竹葉黃耆湯方:
淡竹葉,黃芩,前胡,生薑(各四兩,切),芍藥(三兩),小麥(三升),黃耆,茯苓,枳實(炙),麥門冬(去心),梔子(各三兩,擘),大棗(十四枚,擘),芎藭,知母,乾地黃,人參,石膏,升麻,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竹葉、麥,納諸藥,煮取四升,一服一升,日三夜一。
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竹葉黃耆湯方: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黃耆,升麻,乾地黃,芍藥,當歸,通草,知母(各三兩),大棗(十八枚,擘),黃芩(一兩半),生薑(五兩,切),茯苓,芎藭,前胡,枳實(炙),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如藥法。
治癰發背,諸客熱腫始作,竹葉湯方: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生薑(六兩,切),大棗(十四枚,擘),茯苓,麥門冬(去心),枳實(炙),芍藥,人參(各二兩),黃耆,前胡,乾地黃,升麻,射干,黃芩,芎藭,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盛秘澀不通者,加大黃二兩,已下,勿加也。
治患大熱體盛發癰,或在於背,或在陰處,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八兩),竹葉(三升),小麥(二升),栝蔞(四兩),大黃(五兩),人參,當歸(各一兩),黃耆,黃芩,通草,升麻,芍藥,前胡,茯苓,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愈,常服。
治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黃芩,麥門冬(去心),遠志(各二兩,去心),大棗(二十枚,擘),人參,芎藭,乾地黃,芍藥,當歸(各一兩),生薑(五兩,切),桑螵蛸(十四枚,炙),雞肶胵(二具)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雞肶胵,令熟可食,去之,納諸藥,更煮取四升五合,分服九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麥門冬(去心),芍藥,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石膏(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洗),生薑(五兩,切),生地黃(半斤),大棗(三十枚,擘),淡竹葉(切,二升)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竹葉,取九升,去竹葉,納諸藥更煮取三升,分四服,如人行二十里又服,良久,進粥、消又進、消息。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竹葉,令減五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腫發背竹葉湯方:
竹葉(切,五升),小麥,生薑(五兩,切),桂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擘),芍藥,乾地黃(各三兩),茯苓,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小麥、竹葉,取一斗一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如人行七八里,再服。
治男子發背,肋結塊氣,或經一月苦寒熱,枳實湯方:
枳實(炙),芍藥,乾地黃,前胡,黃芩,通草(各三兩),知母,芎藭,細辛,茯苓,黃耆,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治發背虛熱大盛腫熱侵進不住內補湯方:
乾地黃(四兩),升麻,當歸,人參(各一兩),生薑(五兩,切),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三兩),大棗(二十枚,擘),遠志(去心),茯苓,大黃,黃芩,黃耆(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分為五服。
白話文:
[麻黃湯]
治療身體感覺睏倦難以清醒的處方:
麻黃(二兩,去除莖節)、梔子(十四枚,剝開)、豆豉(一升)、甘草(一兩,烤過)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用五升酒浸泡一晚,再加入二升水煮,煮至剩三升一合,分三次服用,禁忌事項和一般服藥一樣。
另一個處方:
大黃(另外浸泡)、黃芩、甘草(各二兩,烤過)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用水五升煮,煮至剩二升,分溫服。
治療金屬或礦物中毒引起發熱及各種熱症的朴硝丸處方:
朴硝(已經煉製過的,一斤)
將朴硝研磨成粉末,用白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用蜜水服用三十丸。如果服用金屬或礦物藥物已經一年以上,感覺身體開始發熱,就用此藥丸來壓制,每到晚上睡覺前,服用三十丸或至四十丸,直到胸腔感到涼爽為止。此藥非常有效。如果偶爾有發作,就取一大湯匙的粉末,用水調服,空腹服用,如果能排便一次或兩次就會好轉,如果沒有排便,就增加服用量,以排便為度。朴硝要取沒有接觸風的,黃色的朴硝會殺人,紅色的朴硝會傷人,白色的朴硝最好。
另一個處方:此藥可同時治療寒熱病症,用於處理大便乾澀:
用朴硝煮葵菜籽汁調和服用一大兩半。如果有芒刺狀的朴硝,也可以治療突發的眼睛紅腫,用水調服,小孩用量要斟酌。
治療女子因為月經不通,服用生礦物藥導致胸脅發熱衝向頭面,腰胯卻極度寒冷的處方:
茯苓、葳蕤、大黃(另外浸泡)、生薑(各二兩)、大棗(七枚,剝開)、石膏(六兩,搗碎,用棉布包好)、芍藥、黃芩、人參、芒硝、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切開,用水一斗煮,煮至剩二升八合,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間相隔約為人行走十里路的距離,如果排便順暢,五次左右就會痊癒。忌食生冷、熱麵食、豬肉、魚肉、蒜等。
治療礦物中毒導致心胸熱毒的葳蕤湯處方:
葳蕤、黃芩、乾薑、生薑(各二兩,切開)、豆豉(一大合,用棉布包好)、芍藥、升麻、黃連、柴胡(各二兩)、梔子(七枚,剝開)、石膏(八兩,搗碎)、芒硝(四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五升,先煮石膏,煮至減少一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升八合,去除藥渣,放入芒硝,攪拌使其融化,分溫服三次,每次服用時間相隔約為人行走十里路的距離,如果能排便五六次,就會自行停止。禁忌事項和前面一樣。
治療礦物中毒導致發熱困苦,適合用瀉下方式排除礦物毒素的處方:
露蜂房(一升,烤過)
將露蜂房切開,用水三升煮,煮至剩一升,一次服用五六合,每日服用兩次,礦物毒素會從小便排出,像細沙一樣,排盡就會停止。沒有特別的禁忌。
另一個瀉下礦物毒素的處方:
葳蕤、升麻、薺苨、人參(各七兩)、大黃(三兩)、黃芩、葛根、紫草(各八兩)、犀角(十一兩,磨成粉)、梔子(二十七枚,剝開)、芒硝(二兩)、銀屑(四兩,研磨)、豬油(十三兩,臘月的)、露蜂房(十兩)、玄參、甘草(烤過,各四兩)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切開,用沒有灰燼的酒八斗浸泡,經過十天,用酒一升煎煉豬油,取三兩,將油脂和銀屑混合研磨,加入藥材中,每天空腹服用,根據身體狀況調整用量。忌食熱麵食、烤肉、海藻、蒜等。
治療背部癰瘡的竹葉黃耆湯處方:
淡竹葉、黃芩、前胡、生薑(各四兩,切開)、芍藥(三兩)、小麥(三升)、黃耆、茯苓、枳實(烤過)、麥門冬(去心)、梔子(各三兩,剝開)、大棗(十四枚,剝開)、芎藭、知母、乾地黃、人參、石膏、升麻、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九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六升,先煮竹葉和小麥,煮至剩一斗二升,去除竹葉和小麥,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四升,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治療男子癰瘡,開始要發背,症狀不嚴重,出現寒熱交替的竹葉黃耆湯處方: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黃耆、升麻、乾地黃、芍藥、當歸、通草、知母(各三兩)、大棗(十八枚,剝開)、黃芩(一兩半)、生薑(五兩,切開)、茯苓、芎藭、前胡、枳實(烤過)、麥門冬(去心)、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八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和小麥,煮至剩一斗二升,去除藥渣,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四升,分溫服五次,每日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禁忌事項和一般服藥一樣。
治療癰瘡發背,各種外感熱毒引起的腫痛剛開始發作的竹葉湯處方:
淡竹葉、小麥(各三升)、生薑(六兩,切開)、大棗(十四枚,剝開)、茯苓、麥門冬(去心)、枳實(烤過)、芍藥、人參(各二兩)、黃耆、前胡、乾地黃、升麻、射干、黃芩、芎藭、甘草(烤過,各三兩)
將以上十七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和小麥,煮至剩一斗二升,去除藥渣,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四升,分五次服用。如果熱盛且大便不通,加大黃二兩,排便後就不要再加。
治療發熱嚴重、體質強盛而長癰瘡,或在背部,或在陰部,生地黃湯處方:
生地黃(八兩)、竹葉(三升)、小麥(二升)、栝蔞(四兩)、大黃(五兩)、人參、當歸(各一兩)、黃耆、黃芩、通草、升麻、芍藥、前胡、茯苓、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搗碎,用水二升,煮竹葉和小麥,煮至剩一斗二升,去除藥渣,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四升,分四次服用,每日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如果沒有好轉,可以長期服用。
治療發背的黃耆湯處方:
黃耆、黃芩、麥門冬(去心)、遠志(各二兩,去心)、大棗(二十枚,剝開)、人參、芎藭、乾地黃、芍藥、當歸(各一兩)、生薑(五兩,切開)、桑螵蛸(十四枚,烤過)、雞內金(兩個)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先煮雞內金,煮熟可以吃的時候,取出雞內金,放入其他藥材,再煮至剩四升五合,分九合服用,每日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治療發背的黃耆湯處方:
黃耆、麥門冬(去心)、芍藥、黃芩、人參、甘草(烤過,各三兩)、石膏(搗碎)、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洗過)、生薑(五兩,切開)、生地黃(半斤)、大棗(三十枚,剝開)、淡竹葉(切開,二升)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先煮竹葉,煮至剩九升,去除竹葉,放入其他藥材再煮至剩三升,分四次服用,約走二十里路後再服用,過一會兒,可以進食粥,休息一下再進食。
治療癰腫發背的竹葉湯處方:
竹葉(切開,五升)、小麥、生薑(五兩,切開)、桂心(一兩半)、大棗(二十枚,剝開)、芍藥、乾地黃(各三兩)、茯苓、升麻、當歸、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七升,煮小麥和竹葉,煮至剩一斗一升,去除竹葉,放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五合,分四次服用,約走七八里路後,再服用。
治療男子發背,肋骨部位結塊,或者經過一個月苦寒交替的枳實湯處方:
枳實(烤過)、芍藥、乾地黃、前胡、黃芩、通草(各三兩)、知母、芎藭、細辛、茯苓、黃耆、人參、甘草(烤過,各二兩)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一升,煮至剩三升五合,去除藥渣,分四次服用。
治療發背虛熱旺盛,腫脹熱毒侵入不止的內補湯處方:
乾地黃(四兩)、升麻、當歸、人參(各一兩)、生薑(五兩,切開)、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三兩)、大棗(二十枚,剝開)、遠志(去心)、茯苓、大黃、黃芩、黃耆(各二兩)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三升,煮至剩五升,去除藥渣,分為五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