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8)
卷第九·傷寒上 (8)
1.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十八銖),巴豆(六銖,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貝母(十八銖)
上三味,搗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一云冷水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更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或眩冒,如結胸,心下痞而堅,當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間,慎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語,譫語則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各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堅滿,引脅下嘔即短氣,此為表解里未和,十棗湯主之。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強人納藥,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匕,溫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錢得快下糜粥自養。
太陽病,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胸煩,面色青黃膚瞤,此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
心下痞,按之自濡,關上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分溫再服。(此方必有黃芩。)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方:
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四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用上方。)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生薑瀉心湯主之。方:
生薑(四兩,切),半夏(半升,洗),乾薑(一兩),黃連(一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出現寒邪與實邪結在胸部,但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使用三物小白散這個方子:
桔梗(18銖),巴豆(6銖,去掉皮和心,用火熬到赤黑色,研磨成油膏狀),貝母(18銖)
將以上三味藥搗成散劑,再加入巴豆,在臼中繼續研磨均勻。用白開水調服,身體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身體虛弱的人減量服用。藥力在上的會引起嘔吐,在下的會引起腹瀉。如果沒有腹瀉,就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不止,就喝一杯冷粥(有的說法是冷水)。如果身體發熱,皮膚像雞皮疙瘩一樣,又想蓋被子,用冷水噴灑或清洗,反而會加重發熱,熱氣散不出來。本來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就會煩躁。如果出汗後腹痛,就用芍藥三兩,按照上面的方法處理。
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出現頭痛,或者頭暈目眩,像結胸一樣,心下痞塞而堅硬,應該針刺肺俞穴、肝俞穴、大椎穴旁邊的第一個穴位,切記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胡言亂語,胡言亂語就會出現脈象弦硬。如果胡言亂語超過五天,就應該針刺期門穴。
如果心下只是脹滿,但不疼痛,這屬於痞證,應該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半夏(半升,洗過),黃芩、乾薑、人參、甘草(各三兩,炙過),黃連(一兩),大棗(12枚,掰開)
將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脈象浮緊,卻用了攻下藥,導致緊的脈象反而沉入體內,就會形成痞證,按壓時會感覺柔軟,這只是氣機鬱結的痞塞。
如果是太陽中風,出現嘔吐、腹瀉、惡心,表證已經解除了,才可以考慮用攻下藥。如果患者總是微微出汗,發作有規律。頭痛,心下痞塞堅硬脹滿,牽引到脅下,嘔吐而且呼吸急促,這是表證解除了,但裡證還沒有調和,應該用十棗湯來治療。方子如下:
芫花(熬製過)、甘遂、大戟(各等分)
將以上三味藥搗成散劑,用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掉大棗,身體強壯的人服用藥末一錢匕,身體虛弱的人服用半錢匕,早上溫服。如果排便不順暢,第二天早上再服加半錢的藥量,直到快速排便,然後喝稀粥調養。
如果太陽病,用了發汗的方法,導致發熱惡寒,又用了攻下藥,就會導致心下痞塞。這是表裡都虛弱,陰陽氣都耗竭了,沒有陽氣,陰氣獨自存在。如果再用燒針來治療,會導致胸悶煩躁,面色青黃,皮膚抽動。這是難以治癒的,如果現在面色稍微發黃,手腳溫熱,就是快要痊癒的表現。
如果心下痞塞,按壓感覺柔軟,而且關脈浮起,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方子如下: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以上兩味藥,用剛燒開的沸水兩升浸泡,片刻後去掉藥渣,分開溫服兩次。(這個方子裡一定要有黃芩。)
如果心下痞塞,而且又怕冷,出汗,應該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方子如下:
附子一枚(炮製過,另外煎取汁),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用剛燒開的沸水兩升浸泡,片刻後去掉藥渣,加入附子汁,分開溫服兩次。本來就用了攻下藥,所以導致心下痞塞,如果用瀉心湯治療,痞塞還是沒有解除,患者出現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有一種說法是,忍耐一天就能痊癒(用上面的方子)。
如果是傷寒病,發汗後,病症解除了,但是胃氣不和,心下痞塞堅硬,打嗝時有腐臭味,脅下有水氣,肚子裡腸鳴而且腹瀉,應該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方子如下:
生薑(四兩,切開),半夏(半升,洗過),乾薑(一兩),黃連(一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炙過),大棗(12枚,掰開)
將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是傷寒中風,醫生反而用了攻下藥,導致患者腹瀉一天數十次,排出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肚子裡腸鳴,心下痞塞堅硬脹滿,乾嘔煩躁,不能安寧。醫生看到心下痞塞,認為病沒有完全好,又再次用了攻下藥,導致痞塞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熱邪結聚,只是因為胃氣虛弱,虛邪之氣上逆,才導致心下痞塞堅硬。應該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方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