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七·中風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中風下 (5)

1. 防風湯

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

白話文:

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

防風,芎藭,白朮,狗脊,萆薢,牛膝,白芷(各一兩),薏苡仁,葛根,杏仁(去皮尖、兩仁),人參,羌活(各二兩),麻黃(四兩,去節),生薑(五兩,切),桂心,石膏(各三兩,碎)

白話文:

防風、川芎、白朮、狗脊、黃耆、牛膝、白芷(各 10 克) 薏苡仁、葛根、杏仁(去皮尖,2 枚)、人參、羌活(各 20 克) 麻黃(40 克,去節) 生薑(50 克,切片) 桂心、石膏(各 30 克,研碎)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更服一劑,一劑一度針之,服九劑湯九度針之。針風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文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合七穴、即瘥。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味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二升煮沸,取三升的藥液,分成三份服下。服完一劑後,如果覺得好轉,再服一劑。每服一劑藥,就針灸一次,總共服九劑藥,並針灸九次。針灸的位置包括:風池穴、肩髃穴、曲池穴、文溝穴、五樞穴、陽陵泉穴、巨虛下廉穴,總共七個穴位,針灸後疾病即可痊癒。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遂,不得跪起,針上髎二穴、環跳二穴、陽陵泉二穴、巨虛下廉二穴,即得跪起。

治猥退風方:

白話文:

仁壽宮(宋太皇太后)腿部不適,奉旨針灸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穴位,隨即能起身行走。

大理國的趙卿患了風疾,腰腳不便,無法跪拜起立,針灸了上髎穴、環跳穴、陽陵泉穴、巨虛穴、下廉穴,隨即能跪拜起立。

治療偏癱風疾的方劑:

蒼耳子(五升,苗亦得用),羊桃(切),蒴藋(切),赤小豆(各二升半),鹽(二升)

白話文:

  • 蒼耳子(5升,苗也可以用)
  • 羊桃(切片)
  • 蒴藋(切片)
  • 赤小豆(各2.5升)
  • 鹽(2升)

上五味,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五斗,適寒溫,納所患腳漬,深至絕骨,勿過之,一度炊五斗米頃,出之,慎風冷,汗從頭出。

白話文:

把上述的五種味道藥材,加入十二石五斗的水中,煮沸後取五斗藥液,待溫度適中後,倒入盛有病腳的容器中。藥液深度要覆蓋過病腳的骨頭,但不要過深。每次煮五斗米的時間,待藥液煮好後,將病腳取出。注意保暖防風,讓汗從頭部排出。

論曰:聖人以風是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防禦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昔者華佗,為魏武帝針頭風,華佗但針即瘥,華佗死後數年,魏武帝頭風再發,佗當時針訖即灸頭風,豈可再發?只由不灸,其本不除。

白話文:

聖人認為風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十分可怕,因此像躲避箭矢一樣躲避風邪,以便預防風邪入侵人體。如果出現疾病,可以用藥物、針灸、蒸汽或拔罐等方法治療。

其中,艾灸具有獨特的功效,即使是針刺、藥物或拔罐等方法都無法比擬。艾灸是治療風的最有效的方法。

過去,華佗曾為魏武帝針灸頭痛的風疾,華佗針灸後,頭痛的風疾就立刻痊癒了。華佗死後幾年,魏武帝的頭痛風疾又復發了。如果當時華佗在針灸後也施行了艾灸,頭痛的風疾就不會再復發了。頭痛風疾會復發,是因為沒有艾灸,沒有將根本問題去除。

所以學者不得專恃於針及湯藥等,望病畢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之時,當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湯熟已覺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從此以後,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

凡人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輕之。苟度朝夕,以致殞斃。戒之哉,戒之哉!

白話文:

因此,學醫者不能只依賴針灸和藥物,期望病癒時,連艾灸都不用,怎麼能夠徹底根治疾病?所以儘管藥物豐富,各種治療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艾灸。當疾病發作時,應立即進行艾灸,灸後病情就能穩定下來,甚至在湯藥還沒有煮好之前就會感覺眼睛明亮了,這難道不是最關鍵的地方嗎?艾灸的方法:先灸百會穴,接著灸風池穴,然後灸大椎穴,再灸肩井穴,接著灸曲池穴,最後灸間使穴,每個穴位灸三炷艾條;再灸三里穴,灸五炷。艾炷大小要像蒼耳子,必須扎實地做出來,所用的艾條也必須完全成熟。從此以後,每天分別灸這些穴位,直到年紀相應的壯數為止。

一般人只要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可怠慢。若忽視不灸,拖至早晚,恐有喪命之虞。謹記此言,謹記此言!

又論曰:學者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穴,莫問風與不風,皆先灸之。此之一法,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是以常預收三月三日艾,擬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風不得語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是風入五臟,為生平風發,強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謂:是何病所以皆必灸之,是大要也。

白話文:

古文中還有提到:學習醫者在治療疾病前,必須先灸前面所述的穴位,不論是否中風,都要先灸。這是醫術中的大法,應深入瞭解,這是醫術中的首要重點。因此,常在三月三日前收集艾條,以應付緊急情況。五月五日也不錯,但不及三月三日。還有突發死亡的人,以及中風無法說話的人,都必須立即灸之。突發死亡的人是因為風邪進入五臟,平時風有徵兆,卻強忍疼痛不灸,突然就死亡了。為什麼說不管什麼病都必須先灸?這是最重要的道理。

2. 腳氣第二

論一首,方二十一首

論曰:治腳氣順四時,若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則疾成,專須汗利;十月以後少用補藥。雖小變不越此法。

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白話文:

論說:治療腳氣要順應四時。春秋二季宜兼用補瀉法;夏季病情發展迅速,主要須發汗利濕;十月以後少用補藥。即使病情稍有變化,也不離此法。

治療腳氣初發,從足部開始腫脹至小腿,骨骼疼痛者用方:

取胡麻葉,切,搗,蒸,薄裹,日二易即消。若冬月取蒴藋根切,搗,和糟三分,根一分,合蒸令熱,裹如前法。

遍身腫,小便澀者,用麻豆湯主之方:

白話文:

取芝麻葉,切碎搗爛,蒸熟,用薄布包裹,一天換兩次,腫塊就會消退。如果在冬天,取蒴藋根切碎搗爛,與三分的酒糟和三分之一的蒴藋根混合,一起蒸熱後,用布包裹,做法同前。

全身浮腫,小便不暢者,使用麻豆湯治療。

大麻(二升,熬,研),烏豆(一斗以水四半煮取汁一斗半,去豆),桑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

白話文:

**大麻:**兩升,煎熬後研磨成粉

烏豆: 一斗,加水四分之三煮沸,取一斗半的豆汁,將豆子撈出

桑白皮: 切碎,五升分量

藥用三味,將藥物放入豆汁中,煎煮至六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三服用完為止。

又方: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乃服之。

白話文:

另一個偏方:使用水牛尿一升當作一劑藥,每天喝兩次,可以消除腫脹、改善身體虛弱。對於體型消瘦的人,可以用一半的水牛尿和一半的牛奶一起煮,等到牛奶浮起來凝結成塊狀時,就可以喝了。

又方: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盡,不可盡者,分再食之。

治腰腳疼方:

胡麻子(一斗,新者)

白話文:

又方(另外一種方法):

取一副豬肝,切細,蘸著淡醬汁吃光。吃不完的部分,分次吃完。

治療腰腿疼痛的方子:

黑芝麻(一斗,新鮮的)

上一味,熬令香,搗篩,若不數篩當脂出不下,日服一小升,日三服,盡藥汁一斗,即永瘥。酒飲、羹汁、蜜湯,皆可服之。

白話文:

最後一種藥物,煎煮到芳香四溢,搗碎過篩,如果沒過篩好幾次,油脂無法完全溶出。每天服用一小碗,一天三次,服用完一斗藥汁,就會痊癒。可以加入酒、湯或蜂蜜中服用。

大下之後而四體虛寒,腳中羸弱,腰攣痛,食飲減少,皮肉虛疏,石斛酒方:

白話文:

在大量出汗後,身體會虛寒,四肢虛弱,腰部攣縮疼痛,食慾不振,皮膚肌肉鬆弛。治療方法:使用石斛酒方。

生石斛(一斤),秦艽,遠志(各五兩,去心),橘皮,白朮(各三兩),丹參,茯神,五加皮(各六兩),桂心(四兩),牛膝(八兩)

白話文:

石斛(500克),秦艽,遠志(各250克,去除內核),橘皮,白朮(各150克),丹參,茯神,五加皮(各300克),桂心(200克),牛膝(400克)

上一十味,㕮咀,以酒三斗,漬七日,一服六合,稍加至七八合,以知為度。

調利之後未平復,間為外風傷,腳中痛酸轉為腳氣,補虛防風湯方:

白話文:

取十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三斗酒浸泡七天。服用時取一服,加入六合水,逐漸增加至七、八合,以感覺舒適為準。

若調養後仍不痊癒,可能是受到外風所傷,導致腳部痠痛轉為腳氣,可服用「防風湯」方劑:

防風,石斛,杜仲(炙),前胡(各四分),薏苡仁(半斤),秦艽,丹參,五加皮,附子(炮,去皮),橘皮,白朮,白前(各三分),防己(二分),麻仁(一升,熬取脂)

白話文:

材料:

  • 防風、石斛、炙杜仲、前胡:各 4 分(約 12 克)
  • 薏苡仁:500 克
  • 秦艽、丹參、五加皮、炮附子(去皮)、橘皮、白朮、白前:各 3 分(約 9 克)
  • 防己:2 分(約 6 克)
  • 麻仁:1 升(熬取油脂)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湯已腳氣仍不止,防風丸方:

白話文:

使用十四味藥材,研成細末,加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藥湯,分三次服用。

如果服藥後腳氣病仍然沒有好轉,可使用「防風丸」方:

防風(二兩),秦艽(二兩),石斛(二兩),丹參(一兩),薏苡仁(三合),前胡,橘皮,杜仲(炙),附子(炮,去皮),白朮(各一兩),桂心(一兩半),麻仁(一升,熬取脂)

白話文:

  • 防風:2 兩
  • 秦艽:2 兩
  • 石斛:2 兩
  • 丹參:1 兩
  • 薏苡仁:3 合(合:古代體積單位)
  • 前胡:適量
  • 橘皮:適量
  • 杜仲(炙):1 兩(炙:用熱處理過的)
  • 附子(炮,去皮):1 兩(炮:用火加工過的;去皮:去除外皮)
  • 白朮:1 兩
  • 桂心:1 兩半
  • 麻仁:1 升(熬取脂肪)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

治腳氣常作,谷白皮粥防之,法即不發方:

谷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白話文:

上一十二種藥材,搗碎篩過成細末,用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送服二十丸,每天服用兩次。

治療腳氣經常發作,用薏苡仁粥預防之,做法如下:

薏苡仁(五升,切片,不要有斑點的,有毒)

取以上一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開,取七升湯,去掉藥渣,煮米粥經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