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八·雜病上 (1)
卷第十八·雜病上 (1)
1. 乾地黃丸
主失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血來臟虛不受穀氣,嘔逆,不用食,補中治血方。
乾地黃(三兩),厚朴(炙),乾漆(熬),枳實(炙),乾薑,防風,大黃,細辛,白朮(各一兩),前胡(一兩半),人參,茯苓(各五分),虻蟲(去翅足,熬),䗪蟲(熬,各十五枚),當歸,黃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
論曰:凡下血者,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人病雖一,得病之始不同,血氣強弱堪否次第,是以用藥制方,隨其淺深,取其能堪,為方不一,各取所宜也。
黃土湯方
灶中黃土(半升),甘草(炙),乾地黃,白朮,附子(炮,去皮),阿膠,黃芩(各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血。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漿服一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乾地黃丸
主要治療因失血導致的虛弱勞損,症狀有胸腹悶脹、煩躁疼痛,因為失血導致內臟虛弱,無法吸收食物的營養,產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狀況,本方為補養中氣、治理血虛的藥方。
藥物組成:乾地黃(三兩)、厚朴(炙烤過)、乾漆(熬製過)、枳實(炙烤過)、乾薑、防風、大黃、細辛、白朮(各一兩)、前胡(一兩半)、人參、茯苓(各五分)、虻蟲(去除翅膀和足,熬製過)、䗪蟲(熬製過,各十五枚)、當歸、黃芩、麥門冬(去除心)、甘草(炙烤過,各二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八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服用方法:飯前以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
醫理說明:凡是下血的病症,若先排出血再排出糞便,這是遠血,應服用黃土湯;若先排出糞便再排出血,這是近血,應服用赤小豆當歸散。人的疾病雖然一樣,但發病原因不同,體質強弱及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用藥處方,會根據病情的深淺,選擇病人能承受的藥物,所以藥方不只一種,各自選用適合的方劑。
黃土湯
藥物組成:灶中黃土(半升)、甘草(炙烤過)、乾地黃、白朮、附子(炮製過,去皮)、阿膠、黃芩(各三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吐血。
赤小豆當歸散
藥物組成:赤小豆(三升,浸泡至發芽,曬乾)、當歸(三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二味藥材搗碎篩成散劑。用米漿送服一藥匙,每日三次。
2. 續斷止血湯
主先便後血,此為近血方。
續斷,當歸,阿膠(炙),桔梗,桂心(各三兩),芎藭,乾薑,乾地黃(各四兩),蒲黃(一升),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入蒲黃,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先排便後出血的症狀,屬於近期出血的病症。
藥材包含:續斷、當歸、炙過的阿膠、桔梗、桂心(各十二克),川芎、乾薑、乾地黃(各十六克),蒲黃(一升,約為二百毫升),炙甘草(四克)。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加入十斗水(約為兩千毫升)煎煮,煮到剩下五升五合(約為一千一百毫升)後,將藥渣濾掉,放入阿膠使其溶解,再加入蒲黃,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