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7)

1. 傷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

白話文:

十五章

2. 忌發汗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忌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忌發其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忌發其汗,無陽故也。

咽中閉塞,忌發其汗,發其汗即吐血,氣微絕,逆冷。

厥忌發其汗,發其汗即聲亂咽嘶舌萎。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多熱少,脈微弱,則無陽也,忌復發其汗。

咽喉乾燥者,忌發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額上促急。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淋家,忌發其汗,發其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則痓。

冬時忌發其汗,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則厥逆冷。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白話文:

少陰病,脈象細而沉,且跳動快速,表示病在身體內部,不可以發汗。

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且繃緊,應該是身體疼痛,可以用發汗來解決。但如果脈象在尺部(手腕內側)呈現遲緩,就不能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身體的營養不足,氣血虛弱的緣故。

少陰病,脈象微弱,不能發汗,因為這是體內陽氣不足。

咽喉堵塞,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微弱,手腳冰冷。

四肢冰冷,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說話不清,舌頭萎縮。

太陽病,發燒怕冷,怕冷比發燒嚴重,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不可以再發汗。

咽喉乾燥的人,不可以發汗。

失血過多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症,如果發汗會導致寒顫發抖。

流鼻血的人,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症,如果發汗,額頭會感到緊繃不適。

容易出汗的人,如果再次發汗,會變得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小便時陰部會疼痛。

小便淋漓不盡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小便出血。

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症,發汗會導致抽搐。

冬天的時候,不能隨便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嘔吐腹瀉、口舌潰爛生瘡、咳嗽和小便頻繁,如果小便失禁,就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症,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

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度,可能會導致抽搐。

3. 宜發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澀澀一時間益佳,不欲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宜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湯藥也。

凡脈浮者,病在外,宜發其汗。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脈浮虛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為未解,宜發其汗。

太陰病,脈浮,宜發其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溺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

太陽,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白話文:

通常來說,春夏兩季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疾病。

發汗的原則,是希望全身手腳都能均勻發汗,皮膚表面稍微濕潤,感覺澀澀的,過一會兒就比較好,不希望汗流不止。如果發汗後疾病沒有痊癒,應該再次發汗。但如果汗出太多會造成陽氣虛脫,陽氣虛弱的人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一般服用湯藥,如果發汗後病就好了,就應該停止服藥,不必將整劑藥都服完。

如果說應該發汗但沒有湯藥,也可以使用丸劑或散劑,但效果不如湯藥好。

如果脈象呈現浮的狀態,表示疾病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而且跳動快速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陽明病,脈象浮而虛弱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很多卻輕微怕冷,表示體表疾病還沒解除,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太陰病,脈象浮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太陽中風,脈象呈現陽浮陰濡弱的狀態,浮表示身體發熱,濡溺表示會自己出汗,微微的怕冷,感覺涼颼颼的怕風,身體發熱,鼻塞乾嘔,應該服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不出汗而且喘氣的症狀,應該服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中風,脈象呈現浮緊的狀態,發熱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而且煩躁不安,應該服用大青龍湯治療。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來輕微發汗治療。

4. 忌吐第三

太陽病,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而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吐之過也。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忌吐,當溫之。

諸四逆病厥,忌吐,虛家亦然。

白話文:

[太陽病]本來是怕冷又發燒,現在自己流汗出來,反而變成不怕冷只發燒,把脈時關脈細又跳得快,這是因為用催吐的方法過頭了。

[少陰病]病人吃東西就吐,心裡覺得溫溫的想吐,但又吐不出來,剛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如果胸膈間有寒冷的痰飲,會乾嘔,這時候不可以催吐,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治療。

各種四肢厥冷的疾病,都不可以用催吐的方法,身體虛弱的人也是這樣。

5.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其頭項不強痛,寸口脈浮,胸中痞堅,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白話文:

春天適合用吐法來治療疾病。

凡是服用催吐藥,只要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不必把整劑藥都喝完。

如果病人的症狀像是桂枝證,但頭和脖子不僵硬疼痛,寸口的脈搏是浮的,胸口覺得堵塞、堅硬,氣往上衝到喉嚨導致呼吸困難,這是因為有寒氣,應該用吐法治療。

如果胸部上方感覺各種堵塞,胸口鬱悶疼痛,吃不下東西,想要別人按壓,卻反而有口水、流口水或腹瀉的情形,一天腹瀉十幾次,脈搏反而變慢,寸口的脈象稍微滑,這種情況適合用吐法治療,腹瀉就會停止。

少陰病的病人,如果吃東西就吐,心中溫熱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應該用吐法治療。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繃,邪氣結聚在胸部,心下脹滿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病位在胸部,應該用吐法治療。

如果積存的食物在上消化道,適合用吐法治療。

6. 忌下第五

咽中閉塞,忌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諸外實忌下,下之皆發微熱,亡脈則厥。

諸虛忌下,下之則渴,引水易愈,惡水者劇。

脈數者忌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尺中弱澀者,復忌下。

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太陽證不罷,忌下,下之為逆。

結胸證,其脈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忌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虛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證未解,忌下,下之為逆。

少陰病,食入即吐,心中溫溫欲死,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忌下。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則死。

白話文:

喉嚨有堵塞感,不能用瀉下的藥物,用了會導致上身症狀減輕但下身症狀加重,甚至水和湯都喝不下去。所有外感實證都不能用瀉下藥,用了都會出現輕微發燒,如果脈象消失就會導致手腳冰冷。

各種虛證都不能用瀉下藥,用了會導致口渴,如果能大量喝水還容易好轉,但如果討厭喝水就會更嚴重。

脈象跳得很快的人不能用瀉下藥,用了必定會煩躁,而且腹瀉不止。

寸關尺中,尺脈弱而澀的人,也要避免使用瀉下藥。

脈象浮大,醫生反而用瀉下藥,這是大錯特錯。

太陽病證狀還沒解除,不能用瀉下藥,用了會導致病情逆轉。

結胸病,脈象浮大,不能用瀉下藥,用了會立刻死亡。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出現喘氣、胸悶的症狀,不能用瀉下藥。

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出現心下痞硬、脖子僵硬、頭暈的症狀,不能用瀉下藥。

所有四肢冰冷的病症都不能用瀉下藥,虛證的病人也是如此。

有嘔吐感的病人不能用瀉下藥。

外感症狀還沒解除的病人,不能用瀉下藥,用了會導致病情逆轉。

少陰病,吃東西就吐,心裡感到溫熱、快要死亡,又吐不出來。剛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這是胸中實證,不能用瀉下藥。

傷寒五六天,沒有結胸,肚子柔軟,脈象虛弱又出現手腳冰冷,不能用瀉下藥,用了會導致失血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