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8)

1.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湯勝丸散。

凡服湯下,中病則止,不必盡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少陰病,五六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浮,按其心下堅者,宜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利而脈不負者為順,脈數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答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時復發,此為病不盡,宜復下之。

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宜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宜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

脈雙弦而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宜下之。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此為血,宜下之。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

白話文:

大原則是秋天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凡是需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用湯藥比丸藥或散劑更好。

凡是服用湯藥來瀉下,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不一定要喝完三劑。

陽明病,發燒又大量出汗的,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出現口乾舌燥的,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少陰病,發病五六天,肚子脹滿不大便的,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少陰病,拉肚子拉出像清水一樣、顏色是青色的,表示心口一定會疼痛,而且口乾的,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是浮的,按壓心口感覺硬實的,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脈象遲緩又滑的,表示體內有實邪,拉肚子還不想停止,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陽明病與少陽病合併,拉肚子但脈象沒有虛弱的,是順利的現象,脈象快速又滑的,表示體內有宿食,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有人問:人有宿食,要如何分辨?回答說:寸口的脈象浮大,按下去反而感覺澀,尺中的脈象也稍微虛澀,因此知道有宿食,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不想吃東西的,表示體內有宿食,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拉肚子停止了,到了一定的時間又復發,表示病邪沒有完全去除,適合再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凡是腹部脹滿疼痛的,都是因為寒邪所致,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肚子脹滿沒有減輕,或者減輕的幅度不明顯,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傷寒六七天,眼睛看起來不清楚,眼珠也不協調,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大便困難,稍微發熱的,這是體內有實邪,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脈象是兩邊弦而且遲緩,心口感覺硬實,脈象大而緊的,這是陽中帶陰的病症,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傷寒發熱,而且小腹脹滿,應該是小便不順暢,現在反而拉肚子,這是因為有血瘀,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就舒服了,又像瘧疾一樣,在下午發作的,屬於陽明病,脈象有力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2. 宜溫第七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宜溫之。

下利,脈浮大者,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宜溫之,與水必噦。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者,宜溫之。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宜溫之。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宜溫之。

少陰病,脈沉者,宜急溫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溫之。

白話文:

冬天的時候,適合服用溫熱的藥物。

醫師說:如果病人發燒頭痛,脈象反而沉在底下,如果病沒有好轉,身體更加疼痛,應該要處理身體內部的寒症,適合服用溫藥四逆湯。

如果病人腹瀉、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溫暖身體內部,適合服用四逆湯。

腹瀉,脈象遲緩而又緊繃,表示疼痛還不會停止,適合用溫藥來治療。

腹瀉,脈象浮大,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又被強行用藥瀉下的緣故,適合用溫藥來治療,如果喝水一定會打嗝。

少陰病引起的腹瀉,脈象微弱而澀,並且想嘔吐,適合用溫藥來治療。

自己腹瀉卻不覺得口渴,這是屬於太陰病的症狀,是因為體內臟腑有寒氣的緣故,適合用溫藥來治療。

少陰病,病人吃東西就想吐,胸口感覺溫熱想吐卻吐不出來,剛發病的時候,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如果胸膈之間有寒飲,會乾嘔,適合用溫藥來治療。

少陰病,脈象沉在底下,應該趕快用溫藥來治療。

腹瀉,但想吃東西,適合用溫藥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