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2)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2)
1. 肝病第一
及狂惑妄誤,皆有大驗。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及以前法灸。若不能久正坐伸兩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遠。不爾甲胛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有常,不爾則前卻失其穴也。
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自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求索。
治頭重臂肘重法:
頭重風勞,灸腦戶五壯,針入三分補之。
頭重不能勝,灸腦戶下一寸半。
身體重,四肢不能自持,灸脾俞,隨年壯,針入五分補之。
身重,嗜眠不自覺,灸天府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身重,灸水分百壯,針入一寸補之。
體重,四肢不舉,灸天樞五十壯。忌針。
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三里五十壯,針入五分補之。又,灸足太陽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臂重不舉,灸肩井,隨年壯,可至百壯,針入五分補之。
又,灸足澤三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俠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頭項痛不得顧。胸中煩急,灸隨年壯。
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入三分瀉之,橫三間寸灸之。
心煩上氣,灸肺俞,針入五分。
心煩短氣,灸小腸俞。
又,灸巨闕、期門各一百壯,針入五分。
又,灸心俞百壯,針入五分。
頭身熱,灸胃管百壯,勿針。
煩悶憂思,灸大倉百壯。
煩熱頭痛,針虎口入三分。
煩躁恍惚,灸間使三十壯,針入三分。
骨熱煩,胸滿氣悶,針三里入五分。
身體煩熱,針中府。又,灸絕骨五十壯。
白話文:
肝病引起的狂躁、迷惑、胡言亂語等症狀,都有很明顯的驗證。如果病人已經虛弱到無法坐正,就讓他側躺。將他上臂抬起,找到前索穴(肩胛骨處的穴位)施灸。尋找穴位時,大致的方法是用右手從左肩向上摸,指尖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也是同樣方法。找到穴位後,按照前面的方法施灸。如果病人無法久坐並伸直雙臂,也可以讓他趴在墊子上伸直雙臂,讓人拉開他的兩邊肩胛骨,使肩胛骨分開,不然的話肩胛骨會蓋住穴位,無法準確找到。趴著的墊子大小要固定,否則病人身體前後移動,會導致穴位偏差。
這個穴位施灸完後,會使人陽氣旺盛,要好好調養休息,使身體恢復正常。這個穴位靠近第五椎,對照著尋找就可以了。
治療頭重、手臂和肘部沉重的方法:
頭重,是因為風邪侵入或勞累所致,灸腦戶穴五壯,針刺入三分,用補法。
頭重到抬不起來,灸腦戶穴下一寸半的位置。
身體沉重,四肢無法自主活動,灸脾俞穴,灸的壯數跟隨年齡增長,針刺入五分,用補法。
身體沉重,嗜睡,沒有知覺,灸天府穴五十壯,針刺入三分,用補法。
身體沉重,灸水分穴一百壯,針刺入一寸,用補法。
身體沉重,四肢無力抬起,灸天樞穴五十壯。忌用針刺。
身體沉重腫脹,坐下就不想起來,因風邪勞累導致腳痛,灸足三里穴五十壯,針刺入五分,用補法。另外,灸足太陽經上的穴位五十壯,針刺入三分,用補法。
手臂沉重抬不起來,灸肩井穴,灸的壯數跟隨年齡增長,可以到一百壯,針刺入五分,用補法。
另外,灸足澤穴三十壯,針刺入三分,用補法。
第一椎稱為大杼穴,主治很多疾病,它左右兩邊一寸半或一寸二分的位置,主治頭部和頸部疼痛,無法轉頭。如果胸中煩躁不安,就灸這個穴位,灸的壯數跟隨年齡增長。
各種煩熱,以及感受時氣的溫病,灸大椎穴一百壯,針刺入三分,用瀉法,橫向三寸之間的部位施灸。
心煩氣喘,灸肺俞穴,針刺入五分。
心煩氣短,灸小腸俞穴。
另外,灸巨闕穴、期門穴各一百壯,針刺入五分。
另外,灸心俞穴一百壯,針刺入五分。
頭身發熱,灸胃管穴一百壯,不要針刺。
煩悶憂慮,灸大倉穴一百壯。
煩熱頭痛,針刺虎口穴,入三分。
煩躁恍惚,灸間使穴三十壯,針刺入三分。
骨頭發熱煩躁,胸悶氣短,針刺足三里穴,入五分。
身體煩熱,針刺中府穴。另外,灸絕骨穴五十壯。
2. 膽病第二
一十二法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口中無味(一云苦眯目),恐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刺足少陽治。陽在足第二指本節後一寸。
俠膽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濁浴。主胸中膽病,隨年壯。
膽虛,灸足內踝上一夫,名三陰交,二十壯。
治吐血法:
虛勞吐血,灸胃管三百壯,亦主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及多睡百病。
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腦衄,灸上星五十壯。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忌針。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大陵是。
吐血,頸項上二七壯。
白話文:
膽病第二
如果左手寸關脈的關部摸起來是陽絕的狀況,表示沒有膽脈的脈象。會有口中無味(或說眼睛感到模糊)的症狀,容易感到恐懼好像看到鬼,常常受到驚嚇而且身體沒力氣,可以針刺足厥陰經來治療,足厥陰經在腳的大拇趾之間,或是針刺三毛穴。
如果左手寸關脈的關部摸起來是陽實的狀況,表示膽氣太過旺盛。會有腹部不舒服、身體感覺不適的症狀,可以針刺足少陽經來治療,足少陽經在腳的第二腳趾根部後一寸的位置。
在膽俞穴旁開五寸的地方,有個穴位叫濁浴。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胸部膽方面的疾病,可以按照年齡來決定艾灸的壯數。
膽氣虛弱,可以艾灸足內踝骨上方一寸的地方,這個穴位叫三陰交,灸二十壯。
治療吐血的方法:
虛勞導致的吐血,可以艾灸胃管穴三百壯,這個穴位也可以治療嘔吐、吐血、吃一點就覺得飽、以及嗜睡等各種疾病。
所有從口鼻出血的狀況,稱之為腦衄,可以艾灸上星穴五十壯。
吐血、唾血,可以艾灸胸堂穴一百壯,這個穴位忌用針刺。
吐血而且腹痛伴隨腸鳴,可以艾灸天樞穴一百壯。
吐血、唾血,同時有氣喘、咳嗽的症狀,可以艾灸肺俞穴,艾灸的壯數依照年齡來決定。
吐血且感覺酸澀,可以艾灸肝俞穴一百壯。
吐血並伴隨嘔吐,可以艾灸手心主穴五十壯,也就是大陵穴。
吐血,可以在頸項部位艾灸十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