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4)
卷第十·傷寒下 (4)
1. 忌火第八
傷寒,加火針,必驚。
傷寒脈浮,而醫反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又用火針治療,一定會產生驚厥。
傷寒的脈象是浮的,醫生反而用火攻的方式去逼迫它,會導致陽氣耗散,一定會產生驚狂、坐立不安的症狀。
傷寒的脈象不弦緊反而虛弱,虛弱的人一定會口渴,如果又被火攻,一定會說胡話。
太陽病,用火熏烤,導致無法出汗,病人一定會煩躁,如果病邪進入經絡仍沒有解除,一定會出現出血的狀況。
陽明病,被火攻之後,額頭稍微出汗,小便又不順暢,一定會產生黃疸。
少陰病,咳嗽又腹瀉,並且說胡話,這是因為被火氣劫奪所導致的,小便一定會困難,這是因為強迫少陰病發汗的緣故。
2. 宜火第九
凡下利,穀道中痛,宜炙枳實若熬鹽等熨之。
白話文:
凡是拉肚子,肛門裡面疼痛的,應該用燒烤過的枳實,或是炒熱的鹽等東西來熱敷。
3. 忌灸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白話文:
脈象如果細微且頻數,要小心不能用艾灸,因為火會變成邪氣,反而會使人煩躁不安。
脈象如果是浮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如果反而用艾灸,邪氣就沒有辦法排出,反而會因為火氣而更盛,病從腰部以下一定會變得更加嚴重而麻痺,這就是火氣逆亂。
脈象如果是浮而且熱勢很盛,反而用艾灸,這就是實證,實證卻用虛證的方法治療,因為火氣的關係,會造成咽喉乾燥,必定會吐血。
4. 宜灸第十一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宜灸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脈不足,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者,宜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主厥,厥陰是也,灸不溫反微喘者,死。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如果口中感覺平和,但背部怕冷,適合用艾灸治療。
少陰病出現嘔吐和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可以灸少陰穴七個艾柱。
少陰病出現腹瀉,脈象微弱且澀滯,接著又嘔吐,如果有出汗的情形,必定會頻繁更換衣服,如果汗量反而減少,應該溫熱上半身,並用艾灸治療。(另一種說法是灸厥陰穴五十個艾柱。)
腹瀉、手腳冰冷且脈搏摸不到,可以用艾灸來治療手腳冰冷,應該灸厥陰穴,如果灸了之後沒有溫暖反而出現輕微喘氣,就表示病危。
傷寒發病六七天,如果脈搏微弱,手腳冰冷,並且煩躁不安,可以灸厥陰穴,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沒有改善,就表示病危。
脈搏跳動急促,手腳冰冷,適合用艾灸治療。
5. 忌刺第十二
大怒無刺,新內無刺,大勞無刺,大醉無刺,大飽無刺,大渴無刺,大驚無刺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淥淥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謂伐形。
白話文:
以下情況不宜針灸:
極度憤怒時,剛行房事後,過度勞累時,酒醉時,剛吃飽飯時,極度口渴時,受到驚嚇時。
身體發熱卻沒有發燒(熇熇之熱),汗如雨下(淥淥之汗),脈象混亂(渾渾之脈),以及病症與脈象不符時,都不宜針灸。
醫術高明的醫師會在疾病未發生時就處理,其次是在疾病剛開始時處理,再次是在疾病衰退時處理。若醫師違反這個原則,就等於在傷害病人的身體。
6. 宜刺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宜刺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宜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宜刺期門。
傷寒發熱,澀澀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酨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宜刺期門。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宜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穴,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宜刺。
白話文:
太陽病引起的頭痛,如果持續到第七天,通常會自然痊癒,因為病邪在這個經脈的運行已經結束。如果病邪想要傳入另一個經脈,應該針刺足陽明經,使病邪不再傳入,這樣病就好了。
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後,反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沒有改善,應該先針刺風池穴、風府穴,然後再給予桂枝湯,這樣就會痊癒。
傷寒導致腹部脹滿而且胡言亂語,把脈時寸口脈浮而且緊,這是肝氣過強影響到脾胃,稱為「縱」,應該針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感覺身體發冷,但又不太怕冷,而且口渴厲害,想喝冷飲,這種情況肚子一定會脹滿,並且會自己出汗,小便順暢,病症就快要好了。這是肝氣過強影響到肺,稱為「橫」,應該針刺期門穴。
陽明病,大便出血而且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所致,如果只是頭部出汗,就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洩瀉邪熱。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心下痞塞堅硬,頸部僵硬而且頭暈,應該針刺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不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婦女懷孕期間感染傷寒,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而且腰部以下感覺沉重,好像有水腫一樣,懷孕七個月時,本來太陰經應該得到滋養卻沒有,這是心氣過於旺盛,應該針刺勞宮穴和關元穴,洩瀉其盛,小便順暢就會痊癒。
傷寒導致喉嚨腫痛,針刺手少陰經的穴位,位置在手腕小指後側動脈跳動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用補法來治療。
少陰病,出現下痢、大便帶有膿血的情況,應該針刺治療。
7. 忌水第十四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必噦。
太陽病,小便利者,為水多,心下必悸。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喝太多水,一定會喘,用水灌下去也會喘。
腹瀉,脈象浮大,這是虛弱的表現,因為過度使用瀉藥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有力,像皮革一樣繃緊,因此而腸鳴,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如果給他喝水,一定會打嗝。
太陽病,小便順暢的,是因為體內水分太多,心臟下方一定會感到悸動。
8. 宜水第十五
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厥陰渴欲飲水,與飲之,即愈。
嘔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水亦得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胃裡乾燥煩躁而睡不著,這個人想喝水,應該稍微給他喝一點,讓胃氣調和就能痊癒。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給他喝水,就會立刻好轉。
嘔吐,吐出的是胸膈以上的東西,一定會想吃煮餅,如果急著想喝水,就給他服用五苓散,也可以喝水。
9. 發汗吐下後病狀第五
三十證,方一十五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
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湯,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與白虎湯。(方見雜療中。)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生薑(四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令加芍藥、生薑、人參。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主之。(方見少陰門。)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愈。
發汗,脈浮而數,復煩者,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門中。)
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方:
厚朴(半斤,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方見承氣湯門,一云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覆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可與承氣湯。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主之。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湯主之;若少氣,梔子甘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梔子湯方見陽明門。)
梔子甘草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甘草二兩即是。
梔子生薑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生薑五兩即是。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炙),枳實(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快吐,止後服。
下以後,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屬梔子湯證。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附子乾薑湯。方: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安。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者,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發汗以後,不可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與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石膏(半斤,碎),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猶如見鬼神之狀。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與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
大下後,口燥者,裡虛故也。
白話文:
發汗、吐、下之後的病症(共三十種症狀,對應十五個藥方)
-
發汗之後,如果連水都喝不下去,就表示病情惡化。
-
還沒把脈時,病人就自己用手按住胸口,醫生試著叫他咳嗽,如果咳不出來,就表示他兩耳聽不見聲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發汗太過,導致身體虛弱。
-
發汗後身體發熱,又再次發汗,會導致胃部虛寒,一定會反胃嘔吐。
-
使用瀉藥後又發汗,如果小便不順暢,表示身體津液不足,不要治療,如果小便順暢,就會自行痊癒。
-
病人脈搏跳動很快,表示身體有熱,應該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但如果反而嘔吐,是因為醫生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膈間之氣虛弱,脈搏才會跳動快速,快速的脈搏表示是外來的熱,身體無法消化食物,胃部虛冷,所以嘔吐。
-
病人本來有寒氣,又發汗,導致胃部虛冷,一定會吐出蛔蟲(也有說是反胃)。
-
發汗之後,又再次發汗,導致陽氣虛脫,出現胡言亂語,如果脈搏反而變得平和,表示還沒到死亡的地步,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出汗,但還是覺得很煩躁口渴,而且脈搏洪大,就要改用白虎湯(藥方在其他章節)。
-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遲滯,要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療,藥方如下: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開),人參三兩。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十二升煎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原方說: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
-
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出現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動、想倒在地上,要用玄武湯治療。(藥方在其他章節)
-
發汗後,肚臍下悸動,感覺氣往上衝,要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藥方如下: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五枚(掰開)。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茯苓至水減少兩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
發汗過多後,病人會用手按住胸口,心悸,並且想按壓胸口來緩解,要用桂枝甘草湯治療,藥方如下: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去除藥渣,一次服下。
-
發汗後,脈搏浮動且跳動快速,又感到煩躁,要用五苓散治療。(藥方在其他章節)
-
發汗後,腹部脹滿,要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藥方如下:厚朴半斤(炙),生薑半斤(切片),半夏半升(洗過),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
發汗後沒有好轉,反而怕冷,表示身體虛弱,要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藥方如下: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製過,去皮,掰成六片)。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
如果不怕冷只是發熱,表示身體有實熱,應該調理腸胃,用小承氣湯。(藥方在其他章節,也有說是調胃承氣湯。)
-
傷寒,脈搏浮動,自己會流汗,小便次數多,稍微怕冷,而且腳抽筋。如果使用桂枝湯來發汗,反而會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反胃嘔吐,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等手腳冰冷改善、變溫暖後,再用芍藥甘草湯,腳就會伸直。如果胃腸不適,可以用承氣湯。再次發汗,又用燒針,要用四逆湯治療。
- 甘草乾薑湯藥方: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 芍藥甘草湯藥方:芍藥、甘草各四兩(炙)。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
一般生病,如果發汗、嘔吐、腹瀉或失血,導致身體津液不足,但陰陽能自行恢復平衡,就會自己痊癒。
-
傷寒,嘔吐、腹瀉或發汗後,胸口悶脹,感覺氣往上衝,一起身就頭暈,脈搏沉而緊,發汗後身體會抖動,要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藥方如下: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各二兩(炙)。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煮至六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
發汗、嘔吐、腹瀉後沒有好轉,反而煩躁,要用茯苓四逆湯治療,藥方如下: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的,去皮,掰成八片)。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五升,煮至兩升,去除藥渣,溫服七合,一天三次。
-
發汗、嘔吐、腹瀉後,感到虛弱煩躁、睡不著覺,嚴重時會翻來覆去,心煩意亂,要用梔子湯治療;如果感到氣短,要用梔子甘草湯治療;如果嘔吐,要用梔子生薑湯治療。(梔子湯藥方在其他章節)
- 梔子甘草湯藥方:在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二兩。
- 梔子生薑湯藥方:在梔子湯中加入生薑五兩。
-
傷寒腹瀉後,感到煩躁,腹部脹滿,躺臥不安,要用梔子厚朴湯治療,藥方如下:梔子十四枚(掰開),厚朴四兩(炙),枳實四枚(炙)。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服用,溫服一次後如果感覺吐出東西,就停止服用。
-
腹瀉後,又發汗,一定會感到寒顫,而且脈搏細微,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如果發汗或腹瀉後,感到煩熱、胸悶,屬於梔子湯證。
-
腹瀉後,又發汗,白天會感到煩躁睡不著,晚上則會安靜,不嘔吐也不口渴,而且沒有表證,脈搏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屬於附子乾薑湯證,藥方如下:附子一枚(生的,去皮,掰成八片),乾薑一兩。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去除藥渣,一次服下。
-
太陽病,先用腹瀉治療卻沒有好轉,又發汗,導致表裡都虛弱,病人會出現昏厥,昏厥的人會自己出汗痊癒,因為出汗後表證解除,表證解除後才能使用瀉藥治療。
-
傷寒,醫生使用丸藥來腹瀉後,身體發熱沒有退去,還感到稍微煩躁,要用梔子乾薑湯治療,藥方如下:梔子十四枚(掰開),乾薑二兩。將以上二味藥材加水三升半,煮至一升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溫服一次後如果感覺吐出東西,就停止服用。
-
脈搏浮數,照理說應該發汗才會好轉,但卻用了腹瀉,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再發汗,應該等身體自己出汗來解除,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尺脈微弱,表示身體內部虛弱,必須等表裡都強壯、津液恢復平衡,才會自己出汗痊癒。
-
發汗後,不能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且喘,但沒有明顯發熱,要服用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藥方如下: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石膏半斤(敲碎),甘草二兩(炙)。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到兩次沸騰,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原方說是黃耳杯。
-
傷寒,嘔吐、腹瀉後,七八天都沒有好轉,熱邪在體內,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口渴,舌頭乾燥,想喝很多水,要用白虎湯治療。(藥方在其他章節)
-
傷寒,嘔吐、腹瀉後沒有好轉,五六天甚至十幾天都沒排便,而且每天下午會發潮熱,不覺得冷,甚至會出現像看到鬼神的幻覺。嚴重的話,發病時會認不出人,亂抓衣服,驚恐不安,呼吸急促,眼神直視。如果脈象是弦脈,則可以存活;如果脈象是澀脈,則會死亡。如果情況輕微,只是發熱胡言亂語,要用承氣湯治療,如果腹瀉後,就不要再服用。
-
大量腹瀉後,口乾舌燥,表示身體內部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