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4)

1. 忌火第八

傷寒,加火針,必驚。

傷寒脈浮,而醫反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白話文:

傷寒時,脈搏浮現,而醫生反而用火針強迫驅除寒氣,會導致陽氣耗盡,必定會產生驚厥,臥著站著都不安穩。

傷寒時,脈搏不弦緊而虛弱,虛弱的必定會感到口渴,被火針灼燒,必定會說胡話。

太陽病時,用火針燻烤,卻沒有出汗,這個人必定會煩躁,到了規定的時間仍不退燒,必定會吐鮮血。

陽明病時,被火針刺激,額頭上微微出汗,而小便不通暢,必定會變成黃疸病。

少陰病時,咳嗽並拉肚子,說胡話,這是因為被火氣強行驅除的緣故,小便必定困難,這是因為強逼少陰出汗的後果。

2. 宜火第九

凡下利,穀道中痛,宜炙枳實若熬鹽等熨之。

白話文:

凡下痢,穀道中部疼痛,宜灸「枳實」,若用熬鹽等熨灸之。

3. 忌灸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白話文:

微弱的脈象,慎重不可施灸,因為火為邪氣,會導致煩躁嘔逆。

脈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反施以灸法,邪氣無從散去,反而因火勢而增盛,病症將從腰部以下加重並導致麻痺,這是因為火氣逆行所致。

脈浮而發熱嚴重,卻反施以灸法,這是實證卻用虛證的治療方法,因火勢而動,咽喉乾燥將吐出血液。

4. 宜灸第十一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宜灸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脈不足,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者,宜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主厥,厥陰是也,灸不溫反微喘者,死。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白話文:

少陰熱病一、兩天,口裡沒有異味,後背卻感到怕冷,宜艾灸。

少陰熱病,發生嘔吐和腹瀉,手腳出現異常,脈象微弱,可灸少陰穴七壯。

少陰熱病,腹瀉,脈象微弱而澀,一旦發生嘔吐,發汗的人必定需要多次更換衣物,但反而發汗較少的人,宜溫暖其上半身,可艾灸。

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消失,可艾灸,主治厥陰症狀,如艾灸後不溫暖反而出現微喘症狀,則為凶兆。

傷寒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可艾灸厥陰穴,如厥陰症狀未好轉,則為凶兆。

脈搏急促,手腳冰冷,宜艾灸。

5. 忌刺第十二

大怒無刺,新內無刺,大勞無刺,大醉無刺,大飽無刺,大渴無刺,大驚無刺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淥淥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謂伐形。

白話文:

大怒沒有氣刺,內傷沒有氣刺,勞累沒有氣刺,大醉沒有氣刺,大飽沒有氣刺,大渴沒有氣刺,大驚沒有氣刺

沒有鬱結或熱的氣刺,沒有汗液淋漓的氣刺,沒有脈搏渾濁的氣刺,沒有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氣刺。

上等的針灸醫生會選擇刺在疾病未發生的時候,其次是刺在疾病未擴散的時候,再其次是刺在疾病減退的時候,違反這些原則的針灸醫生,就是所謂的「伐形」。

6. 宜刺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宜刺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白話文:

太陽病,頭痛纏綿至七日,當可自行痊癒,因其經脈症狀已到盡頭所致。倘若想再發作,應針刺足陽明經,阻斷經脈傳變,即可痊癒。

太陽病,初服桂枝,而反煩不解,宜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宜刺期門。

白話文:

太陽病(外感風寒)的初次發病,服用桂枝湯後,熱度不退,煩躁不安,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樣才能治癒疾病。

傷寒,腹部脹滿,並且說胡話,寸口脈浮而緊的,這是肝臟侵犯脾臟,稱之為「縱」,應該刺破期門穴。

傷寒發熱,澀澀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酨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宜刺期門。

白話文:

得了傷寒發燒,覺得身體裡發熱但又怕冷,非常口渴,想喝濃米湯,這種情況下,肚子一定會脹滿,同時還會出汗,小便通暢,預示著病情即將恢復。這是因為肝氣凌駕於肺上,稱為橫,應該針刺期門穴。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白話文:

陽明病:

  • 伴有下血和譫語,這是熱進入了血室的症狀。
  • 如果頭部出汗,就刺期門穴,根據具體情況放血。

太陽與少陽合病:

  • 心下痞悶硬結,頸項強直暈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不要下針放血。

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宜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穴,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宜刺。

白話文:

女性懷孕後感染風寒,肚子腫脹,小便不暢,還有腰部以下覺得沉重,就像有水氣一樣。懷孕已經七個月了,陰血本該滋養,但沒有滋養,導致心氣變得旺盛。宜刺穿勞宮穴和關元穴放血,小便暢通後就能痊癒。

繁體中文: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穴,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宜刺。

因傷寒導致的喉嚨疼痛阻塞,應刺出手少陰穴,此穴位位於手腕上,靠近小指後方的動脈處。將針刺入三分,並進行補針。

患有少陰病,症狀為腹瀉伴有膿血,建議使用針刺治療。

7. 忌水第十四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必噦。

太陽病,小便利者,為水多,心下必悸。

白話文:

發汗後

劇烈發汗後,如果喝很多水,一定會喘;用灌水的方式治療喘鳴,也會加重喘鳴。

下痢

下痢時,脈象浮大,這是虛症,是由於強制性下泄引起的;如果脈象浮而滑,再加上腸鳴,應該溫熱治療,服用水一定會嘔吐。

太陽病

患有太陽病,小便量少,是因為體內水液過多,因此心下必定感到悸動。

8. 宜水第十五

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厥陰渴欲飲水,與飲之,即愈。

嘔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水亦得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後,如果出汗很多,胃中乾燥煩躁,難以入睡,患者想喝水,應少量飲用,讓胃氣調和,則會痊癒。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給予飲水,即可痊癒。

嘔吐,且嘔吐物在膈膜以上,患者一定會想吃煮餅。急著想喝水的,給予「五苓散」服用,水也可以得到。

9. 發汗吐下後病狀第五

三十證,方一十五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三十證,方一十五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發汗後,不能喝水藥,會導致病情加重。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當醫生未把脈時,如果病人雙手交叉在胸前自摸心窩,醫生叫他咳嗽,而不能立即咳出,一定是耳朵聽不到。這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身體虛弱。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發汗後身體發熱,又再次發汗,會傷及胃中陽氣,導致胃中虛冷,必定會嘔吐。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大便後發汗,會導致津液流失,如果病人小便不利,說明津液已經耗盡,不必治療,等津液恢復,小便自然會通暢。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

白話文:

病人的脈搏跳動較快,脈快是熱的徵兆,應該減少飲食,但反而嘔吐,這是因為醫生用發汗藥發散病人的陽氣,導致陽氣虛弱、膈氣不足,脈搏才會跳得快。脈快是因為外來的熱氣,導致身體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冷,因此才會嘔吐。

患者有受寒之症,再度發汗,胃中寒冷,必定吐出蛔蟲。(另一說法為吐逆。)

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與白虎湯。(方見雜療中。)

白話文:

出汗後,汗水再次冒出,神志不清,言語錯亂,但脈象卻恢復正常的人,不會死亡。服用桂枝湯出汗後,嚴重口渴不退,如果脈象強盛,可同時服用白虎湯。(詳細方劑請參閱雜療篇)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方:

白話文:

出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療。

方劑: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生薑(四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三兩)

白話文:

桂枝 18 克 芍藥 24 克 生薑 24 克(切片) 炙甘草 12 克 大棗 12 枚(切開) 人參 18 克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令加芍藥、生薑、人參。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主之。(方見少陰門。)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太陽病,發了汗卻沒有好,病人發熱,胸腹悸動,頭暈,身體四肢不安,晃動像是想要撲倒在地,可以使用玄武湯治療。(方劑見於少陰門)

出汗之後,病人臍下悸動,想要奔走,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方劑如下: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一兩,炒製),大棗(十五枚,剖開)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先煎煮茯苓,減去兩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取得三升藥液,去掉渣滓,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湯主之。方:

白話文:

出汗過多後,患者會叉手抱住自己的胸口,感到心悸,並且有按壓胸口的衝動。此時應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方劑: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愈。

發汗,脈浮而數,復煩者,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門中。)

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桂枝(160克),甘草(80克,先烤過)

將上述兩味藥加入水三升(約1500毫升)中煮沸,取一升(約500毫升)的湯液,去除藥渣,一次性服用即可痊癒。

出汗後,脈象浮動而快速,且煩躁不安,此時應服用「五苓散」(請參考結胸門中的方劑)。

出汗後,腹部脹滿,則應服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劑:

厚朴(半斤,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白話文:

厚朴(250克,烤香),生薑(250克,切片),半夏(250毫升,洗淨),甘草(100克,烤香),人參(50克)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放入一斗的水中,煎煮取三升,去除渣滓,每次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發汗後仍然不解,反而怕冷,這是因為虛弱的緣故,可以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藥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烤過) 附子(一枚,烤過,去除外皮,切成六片)

取以上三種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二合,去除渣滓,分成三份,溫服。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方見承氣湯門,一云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不畏寒,但是發熱,這是實證,應當和解胃氣,可以使用小承氣湯。(配方見承氣湯章節,也有人稱作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覆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可與承氣湯。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患上傷寒,脈象浮,自發出汗,小便次數多,微微惡寒,但小腿抽筋厲害。如果用桂枝湯治療,希望發散外邪,就會導致厥逆(昏厥抽搐),喉嚨乾渴,煩躁嘔吐。這時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讓陽氣恢復;厥逆痊癒,腳部溫暖後,再給予芍藥甘草湯,抽筋就會緩解。如果胃氣不和,可以給予承氣湯。如果再次大發汗,又用燒針灸治療,則應該使用四逆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過),乾薑(兩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取一升湯液,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炙過,各四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三升水煎煮,取一升半湯液,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凡是生病的人,如果已經發汗、嘔吐、腹瀉、失血,但是體內津液不足,陰陽卻自行調和,那麼這樣的人必然可以自癒。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方:

白話文:

感染風寒之後,經由嘔吐、瀉下、發汗治療後,仍感心口部位脹滿,胸中氣體往上衝撞,一發作就頭暈目眩,脈搏沉細而有力,發汗後,身體就會劇烈震動,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可以治療此症。藥方如下: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主之。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四君子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炙,二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煮沸,煮到剩六升時取出藥渣,分三次溫飲。

茯苓四逆湯

發汗、吐下後仍發燒不退、煩躁不安者,可以使用此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煮沸,煮到剩二升時取出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湯主之;若少氣,梔子甘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梔子湯方見陽明門。)

白話文:

汗吐後,虛火上亢,導致失眠,嚴重者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煩悶,可用梔子湯治療;若氣虛,可用梔子甘草湯治療;若嘔吐,可用梔子生薑湯治療。(梔子湯方見陽明門)

梔子甘草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甘草二兩即是。

梔子生薑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生薑五兩即是。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炙),枳實(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甘草湯

在梔子湯中加入二兩甘草即可。

梔子生薑湯

在梔子湯中加入五兩生薑即可。

傷寒下後,煩躁而腹滿,臥起不安

可用梔子厚朴湯主治。

處方:

  • 梔子(十四枚,剖開)
  • 厚朴(四兩,烤炙)
  • 枳實(四枚,烤炙)

以上三味藥材,用三升半水熬煮至一升半,過濾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服用一次可快速催吐,停止嘔吐後再服用第二次。

下以後,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屬梔子湯證。

白話文:

在使用瀉下藥後,如果發汗,必定會出現畏寒,而且脈搏微弱細小。這是因為內外氣虛所導致的。

如果發汗的效果像瀉下藥一樣,導致煩躁發熱,胸中鬱悶,則屬於梔子湯的證候。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附子乾薑湯。方: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安。

白話文:

服藥後,汗又再次發作,患者在白天煩躁不安眠,到了晚上才平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體溫不高,應使用附子乾薑湯。方劑:

附子(一顆,生鮮的,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一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水三碗,煎煮成一碗,去除渣滓,服下即可見效。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白話文:

太陽病的患者,最初用瀉法治療沒有好轉,後來又再次用發汗法治療,導致表裡虛弱。患者之所以會發燒,是因為受了風寒。風寒之邪在表,應當用汗法發散,表邪散去,裡證自然會好,所以用瀉法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因傷寒而服用丸劑大下後,身熱不退,微覺煩躁,可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方劑:

  • 梔子(14枚,剖開)
  • 乾薑(2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3.5升水,煮沸後取出1.5升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第一次服用時溫服,產生嘔吐反應即可,後續再服另一劑。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者,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白話文:

脈搏浮動且快速,按照醫理來說,應該發汗才能痊癒,但如果使用瀉下法,會導致身體沉重,心悸。患有心悸的人,不能發汗,應該讓汗水自然流出後症狀才會緩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腕後的尺脈微弱,表示體內虛弱,需要補足表裡,津液平衡後,自然會流汗而痊癒。

發汗以後,不可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與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

白話文:

發汗後,不能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伴隨喘息,但沒有明顯發熱,此時應使用麻黃、杏子、石膏和甘草組成的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石膏(半斤,碎),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白話文:

藥材:

  • 麻黃:4 兩,去掉根節
  • 杏仁:50 顆,去掉皮和尖端
  • 石膏:半斤,碎成粉末
  • 甘草:2 兩,經炙炒過

將四種藥材放入七升水中,先煮沸麻黃兩次,除去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煮沸至剩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此藥方原名為「黃耳杯」。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白話文:

得了傷寒後,經過了七八天的催吐、瀉下治療,但病情仍未好轉,體內熱氣聚集不散,表裡皆熱,時常畏懼吹風,十分口渴,舌頭乾燥而煩躁,想要喝好幾升的水,這時應使用白虎湯來治療。(具體藥方請參閱雜療篇。)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猶如見鬼神之狀。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與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

大下後,口燥者,裡虛故也。

白話文:

患上傷寒後,在嘔吐和腹瀉後症狀沒有緩解,數日到十幾日都沒有大便。病人在黃昏時會發燒,但不畏寒,看起來就像見了鬼神一樣。嚴重的情況下,發病後會神志不清,亂抓衣物,驚慌不安,呼吸微促,眼睛直視。脈搏弦滑的能活,澀滯的會死。較輕的情況下,只會發燒、胡言亂語,這時給予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後腹瀉,就不再給藥。

虛寒下利、口燥者,是內臟虛弱濕氣不足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