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3)

1. 傷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

白話文:

第十五章

病脈證並治後

辨脈法

脈者,血之府也。血之至,脈乃應之。氣血通調,脈乃和緩。氣血壅滯,脈乃澀滯。故察脈以辨病,常先辨其部位,繼察其盛衰,然後參合六部,以決其證。

寸口脈候

寸口者,居人體之寸口,為脈之門戶,脈氣所起,可辨疾病之輕重。左寸屬手太陰肺經,尺屬手太陽小腸經,關屬手厥陰心包經。

尺澤脈候

尺澤脈候,關乎心、肺、脾、腎四臟,可窺氣血瘀滯之證。

趺陽脈候

趺陽脈候,屬足太陽膀胱經,可辨膀胱之虛實。

尺脈證治

尺脈沉弱,多為虛證,恐有腎氣虛衰或心脾氣血不足之虞。尺脈洪大,多為實證,恐有氣血瘀滯或痰濁壅滯之疾。

脈象與證情

脈象千變萬化,不可拘泥於一隅。當綜合脈象之盛衰、強弱、緩急,參合六部之證候,才能準確辨別疾病。

2. 忌發汗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忌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忌發其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忌發其汗,無陽故也。

咽中閉塞,忌發其汗,發其汗即吐血,氣微絕,逆冷。

厥忌發其汗,發其汗即聲亂咽嘶舌萎。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多熱少,脈微弱,則無陽也,忌復發其汗。

咽喉乾燥者,忌發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額上促急。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淋家,忌發其汗,發其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則痓。

冬時忌發其汗,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則厥逆冷。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白話文:

少陰病

脈搏又細又深、速度較快,病在身體深處,不可發汗。

脈象浮而緊

應出現身體疼痛,須用發汗法治療。但如果尺脈(脈搏按在手腕內側)跳動遲緩,不可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氣血不足所致。

少陰病,脈弱

不可發汗,因為沒有陽氣。

咽喉閉塞

不可發汗,否則會吐血、氣息微弱、逆冷。

厥(氣血急遽下陷)

不可發汗,否則會聲音嘶啞、咽喉嘶啞、舌頭萎縮。

太陽病,發燒怕冷

若寒症多於熱症,脈搏微弱,表示陽氣不足,不可再次發汗。

咽喉乾燥

不可發汗。

失血

不可攻表,發汗會寒戰發抖。

流鼻血

不可攻表,發汗後額頭會劇烈抽搐。

發汗後

若再次發汗,會恍惚心慌,小便後陰部疼痛。

淋病(尿道感染)

不可發汗,發汗後會便血。

瘡瘍

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攻表。發汗後會使瘡瘍惡化。

冬季

不可發汗,否則會嘔吐腹瀉、口爛生瘡、咳嗽小便次數頻繁。若小便失禁,不可攻表,發汗會導致厥逆、發冷。

太陽病發汗過度

會導致瘡瘍。

3. 宜發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澀澀一時間益佳,不欲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宜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湯藥也。

凡脈浮者,病在外,宜發其汗。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脈浮虛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為未解,宜發其汗。

太陰病,脈浮,宜發其汗。

白話文:

春天和夏天宜發汗。

凡發汗,要讓手足都出汗,出汗時間愈長愈好,不宜流汗流個不停。若病情未解,應重發汗。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的人不能重發汗。

服湯藥後,出汗後病情好轉即可停止,不必把湯藥喝完。

凡說到宜發汗而無湯藥可服用者,也可使用丸散,但不如湯藥有效。

凡脈象浮浮的,病在體表,宜發其汗。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宜發其汗。

陽明病,脈象浮虛,宜發其汗。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較多而微惡寒,表示表證未解,宜發其汗。

太陰病,脈象浮浮,宜發其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溺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陽氣在體表而內部陰氣虛弱,陽氣浮盛而產生自發性的發熱,陰氣虛弱則汗出不止,感覺皮膚緊澀而惡寒,微風吹來也感覺惡寒,時而感到潮熱,鼻鳴乾嘔。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太陽,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當出現頭疼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冷、沒有汗水而喘息等症狀時,服用[麻黃湯]。

當出現中風、脈搏浮動緊繃、發燒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時,服用[大青龍湯]。

當出現少陰病,已經持續兩三天時,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可以微微發汗。

4. 忌吐第三

太陽病,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而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吐之過也。

白話文:

太陽病:惡寒發熱,現在自發出汗,反而不惡寒但發熱,關上的脈搏細而數,這是嘔吐過度的緣故。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忌吐,當溫之。

諸四逆病厥,忌吐,虛家亦然。

白話文:

少陰病,患者進食後就會嘔吐,心中溫熱難受,想吐卻吐不出來,初期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流利,好像膈肌上有寒氣積聚,導致乾嘔,此時不宜催吐,應採取溫暖調理的方法。

遇有四逆寒厥的病人,忌諱使用催吐手法,體虛氣弱的人也應如此。

5.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凡是服用了吐湯,病症減輕便應停止,不必用完整劑量。

病如桂枝證,其頭項不強痛,寸口脈浮,胸中痞堅,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為有寒,宜吐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類似「桂枝證」,但頭頸部沒有劇烈疼痛,寸口脈搏浮動,胸中感到堅硬阻塞,而且一直感到東西往上衝到喉嚨,讓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應該催吐。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白話文:

胸部以上有實證,胸中氣鬱而疼痛,無法進食,希望有人按壓,反而會吐出唾液或拉肚子,一天多達十幾次,脈象反而緩慢,寸口脈稍滑,這種情況適合催吐,拉肚子的症狀就會立即停止。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白話文:

少陰病

患者進食後會嘔吐,心中溫熱,想嘔吐卻吐不出來,此時應催吐。

手足逆冷,脈搏忽緊忽鬆

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下脹滿煩悶,飢餓也吃不下東西,是胸疾,宜催吐。

宿食在食道

宜催吐。

6. 忌下第五

咽中閉塞,忌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諸外實忌下,下之皆發微熱,亡脈則厥。

諸虛忌下,下之則渴,引水易愈,惡水者劇。

脈數者忌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尺中弱澀者,復忌下。

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太陽證不罷,忌下,下之為逆。

結胸證,其脈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忌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虛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證未解,忌下,下之為逆。

少陰病,食入即吐,心中溫溫欲死,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忌下。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則死。

白話文:

咽中閉塞

若咽喉阻塞,不可使用瀉藥,否則會導致上虛下實,水飲不下。

諸外實

若外感實熱,禁用瀉藥,否則會導致發熱、脈搏消失、四肢厥冷。

諸虛

若體虛,禁用瀉藥,否則會導致口渴,喝水容易加重病情,厭惡喝水則病情嚴重。

脈數

若脈搏快速,禁用瀉藥,否則會導致煩躁,腹瀉不止。

尺中脈弱澀

若尺脈虛弱而澀滯,也禁用瀉藥。

脈浮大

若脈搏浮大,而醫師反用瀉藥,這是大錯。

太陽證未痊癒

若太陽病證未痊癒,禁用瀉藥,否則會加重病情。

結胸證

若出現結胸證,脈搏浮大,禁用瀉藥,否則會危及生命。

太陽與陽明合病

若太陽病合併陽明病,出現氣喘、胸悶,禁用瀉藥。

太陽與少陽合病

若太陽病合併少陽病,出現心下痞滿堅硬、頸部僵硬、頭暈目眩,禁用瀉藥。

四逆病厥

若出現四逆病厥,禁用瀉藥,虛弱體質亦同。

欲吐之病

若有欲吐之病,禁用瀉藥。

外證未解

若外感證候未解除,禁用瀉藥,否則會加重病情。

少陰病

若少陰病證,吃東西就吐,心中溫熱欲死,卻吐不出來。初期出現手足冰冷、脈弦細遲,這是胸中有實熱,禁用瀉藥。

傷寒五六日

若傷寒五六日,沒有出現結胸,腹部積水,脈搏虛弱且厥冷,禁用瀉藥。若瀉藥導致失血,則會死亡。

7.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湯勝丸散。

凡服湯下,中病則止,不必盡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少陰病,五六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浮,按其心下堅者,宜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利而脈不負者為順,脈數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答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時復發,此為病不盡,宜復下之。

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宜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宜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

脈雙弦而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宜下之。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此為血,宜下之。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

白話文:

所有適合下藥的症狀,都以湯劑比丸散為佳。

凡是服用湯藥就能改善症狀的,就可以停止服用,不一定非得服滿三次。

陽明病,出現發熱多汗的狀況,應急下之。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後,出現口乾咽燥的狀況,應急下之。

少陰病,五六日後腹滿不排便的狀況,應急下之。

少陰病,拉肚子排出清水且呈青色的,且心下疼痛,口乾的狀況,適宜下之。

下利時,三部脈象皆浮,按壓心下感到堅硬的狀況,適宜下之。

下利時,脈象遲緩而滑利的狀況,表示有宿食,拉肚子尚未停止,適宜下之。

陽明與少陽病證合併,拉肚子而不見脈象虛弱,即為順證。若是脈象數而滑利的,表示有宿食,適宜下之。

問:人體有宿食,如何辨別?答:寸口脈浮大,按壓時卻感到澀滯,尺中脈也微弱而澀滯,因此可知有宿食,適宜下之。

下利時,不思飲食的狀況,表示有宿食,適宜下之。

下利後痊癒,到了特定時間又發作的狀況,表示疾病未癒,適宜再開下劑。

凡是腹中滿痛的病症,表示有寒邪,適宜下之。

腹滿不消,消度不足以痊癒的狀況,適宜下之。

傷寒六七日後,眼睛昏花不清,視力模糊,無表裡證,大便困難,微熱的狀況,表示有實證,應急下之。

脈象雙弦而遲緩,心下堅硬,脈象大而緊的狀況,表示陽中有陰,適宜下之。

傷寒有熱,而少腹脹滿,應少尿,但現在卻出現尿多的狀況,表示有血證,適宜下之。

病者煩躁發熱,流汗後即可緩解,又像發瘧疾一樣,在下午發作的狀況,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應下之。

8. 宜溫第七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

白話文:

冬日宜服溫熱藥物。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白話文:

老師說:發燒頭痛,脈象卻是沉弱的,如果不治療好,身體疼痛會更加劇烈,此時應當搶救患者的內臟,服用溫補藥物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宜溫之。

下利,脈浮大者,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宜溫之,與水必噦。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者,宜溫之。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宜溫之。

白話文:

拉肚子,肚子胀满,身体疼痛,先要温热内里,适合喝四逆汤。

拉肚子,脉搏迟缓紧密,说明疼痛还没有停止,适合温热治疗。

拉肚子,脉搏浮大,这是虚寒的表现,因为过度泻下造成的,适合温热治疗,喝水会容易呕吐。

少阴病拉肚子,脉搏微弱涩滞,还会呕吐,适合温热治疗。

拉肚子但不渴,属于太阴病,内脏有寒气,适合温热治疗。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宜溫之。

少陰病,脈沉者,宜急溫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溫之。

白話文:

中氣不足的病症,吃下去的食物會嘔吐出來,心中溫熱且想吐但又吐不出來,一開始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細弱而緩慢。如果橫膈膜上有寒氣凝結,導致乾嘔,需要溫補脾胃。

繁體中文:

少陰病,脈沉者,宜急溫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溫之。

少陰病(陽氣不足,寒氣內伏)的人,脈象沉細,宜用溫熱藥物急救。

腹瀉,想吃東西的人,宜用溫熱藥物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