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2)
卷第十·傷寒下 (2)
1. 厥陰病狀第三
五十六證,方七首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蛔,下之不肯止。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盡卯。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水飲之即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止。見厥複利。
白話文:
五十六證 方七首
厥陰病
厥陰病的症狀,包括口渴、氣往上衝,心中疼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嚴重的會想吐蛔蟲,腹瀉不止。
厥陰中風
厥陰中風,脈象虛浮則病情將好,不浮則病情沒好。
厥陰病
厥陰病若要好轉,時間在醜時到卯時。
厥陰病
厥陰病口渴想喝水時,給水喝病情就會好。
各種四逆厥證
所有四逆厥證,都不可用瀉法治療,虛證也一樣。
傷寒
傷寒先出現厥證,之後發熱腹瀉,這種情況一定要止瀉。若厥證復發,則腹瀉也會復發。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厥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為除中。食之黍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數,其熱不罷,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
白話文:
傷寒發作後,發熱持續六天,出現手腳冰冷且暈厥的症狀,過了九天後又出現腹瀉。按理說,腹瀉時是不應該能吃東西的,但是現在卻能吃,這恐怕是身體內另外的邪氣被清除的緣故。吃了黍米餅後,沒有發熱,說明胃氣尚存,病人一定會好起來。擔心的是陽氣暴發後又離開,三天後再次檢查脈象,如果熱氣依然持續,預計在第二天夜半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患者原本發熱六天,厥反九天,加上再次發熱的三天,加上之前的六天,剛好也是九天,與厥反的症狀相呼應,所以預計第二天夜半痊癒。三天後檢查脈象,熱氣仍在,說明熱氣有餘,一定會形成膿腫。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白話文:
傷寒患者脈搏遲緩已持續六七天,但服用黃芩湯後,他的熱氣反而退了。脈搏遲緩是因為體內有寒氣,而黃芩湯本該清熱,現在反而除去了他的寒氣。現在他的腹部感到寒冷,肯定無法進食,但現在卻能進食,這是因為他的寒症已除,但這預示著死亡即將到來。
傷寒先發厥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強痛,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人一開始就發高燒,腹瀉就會自動停止,但又開始出汗,喉嚨疼痛難忍,說明他喉嚨阻塞。
如果發燒但沒有出汗,腹瀉會自動停止;如果大便帶膿血,說明他喉嚨沒有阻塞。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厥應下之,而發其汗者,口傷爛赤。
白話文:
傷寒發作後,一兩天到四五天之間,如果出現肢體發冷的情況,那必定會發熱。肢體發冷先發作在前面,發熱一定也會先發作在後面。肢體發冷的程度越深,發熱的程度也會越深;肢體發冷的程度越輕,發熱的程度也會越輕。如果肢體發冷應當用下法,但如果發汗了,口腔就會潰爛發紅。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者是。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白話文:
凡是凡厥意思者,陰陽之氣不順暢相連,就會導致厥。厥,就是手腳逆冷。
傷寒病,厥逆五天,發熱也五天,如果到了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逆,但若沒有出現,就會自癒。厥逆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發熱持續五天,所以才曉得會自癒。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安時,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病人傷寒,脈搏微弱且身體發冷,持續七到八天,皮膚冰冷,病人焦躁不安,這表示臟腑寒涼,蛔蟲上竄進入膈肌。這種情況下,病人會吐出蛔蟲。如果病人安靜休息後又反复感到煩躁,也是臟腑寒涼導致的,蛔蟲進入膈肌,所以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吃東西後又會嘔吐和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所以病人經常自己吐出蛔蟲。這種情況下,烏梅丸可以治療。藥方如下: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蜀椒(四兩),附子(六兩,炮),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白話文:
烏梅(300 顆),細辛(6 兩),乾薑(10 兩),黃連(16 兩),當歸(4 兩),花椒(4 兩),附子(6 兩,已炮製),桂枝(6 兩),人參(6 兩),黃柏(6 兩)
上一十味,異搗,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搗成泥,和諸藥令相得,臼中,與蜜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少少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將上面十味藥物分別搗碎,混合在一起,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去掉核,用五斗米蒸熟,搗成泥狀,與所有藥物混合均勻,在容器中用蜜杵搗一千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先吃東西喝水後服用十粒丸子,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粒。忌食生冷、油膩、有異味的食物。
傷寒熱少微厥,稍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也,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稍頭一作指頭。)
白話文:
患有傷寒時,發熱較輕微、脈搏微弱、手腳有點冰冷,輕微頭痛,有氣無力、不思飲食,心煩意亂。症狀持續數天後,小便通暢、小便顏色較白,表示體內的熱氣已經消除了,病人進食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嘔吐,胸脅部位脹滿,後面一定會便血。(「稍頭」一詞有些版本寫作「指頭」)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少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發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六七日,不除,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
傷寒六七日,其脈數,手足厥,煩躁,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厥逆,躁不能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脈滑而厥者,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表熱見里方見難療中。)
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方:
白話文:
病者手足冰冷,聲稱自己沒有胸悶,小腹脹滿,按壓時疼痛,這是寒結在膀胱關元所致。
傷寒發熱四天,冷厥發作三天,再次發熱四天,冷厥少發熱多,這種病症應該會痊癒,但四到六七天仍不痊癒,必定會排膿血。
傷寒冷厥四天,發熱三天,再次冷厥五天,這種病症正在發展中,寒氣多發熱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傷寒六七天,脈搏數快,手足冰冷,煩躁不安,陰厥不退的,會死亡。
傷寒,下痢不止,躁動不安,無法躺臥的,會死亡。
傷寒發熱,下痢到冷厥不止的,會死亡。
傷寒六七天不下痢,然後發熱並下痢,患者汗出不止的,會死亡,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剩的緣故。
傷寒五六天,沒有胸悶,腹部濕潤,脈搏虛弱又冷厥的,不可用瀉下法,瀉下後會失血,導致死亡。傷寒發熱且冷厥,七天後下痢的,難以治療。
傷寒脈搏促數,手足冷厥的,可以使用艾灸。
傷寒,脈搏滑數而冷厥的,體表有熱,使用承氣湯為主。
手足冰冷,脈搏細弱,使用當歸四逆湯為主。方劑如下:
當歸(三兩),桂心(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白話文:
藥材:
- 當歸:3 兩
- 桂心:3 兩
- 細辛:3 兩
- 芍藥:3 兩
- 甘草:2 兩(炙製過的)
- 通草:2 兩
- 大棗:25 枚(破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方:
吳茱萸(二兩),生薑(八兩,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
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惡寒,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湯主之。(方並見陽明門。)
白話文:
七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湯汁,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一升,每天三次。
如果患者有寒氣,則主治方劑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劑如下:
- 吳茱萸(二兩)
- 生薑(八兩,切碎)
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原方中,用四升水和四升清酒煎煮,取三升湯汁,去除渣滓,分四次溫熱服用。
- 大汗淋漓,但熱度不退,四肢拘急疼痛,同時出現腹瀉、厥逆和畏寒的症狀,主治方劑為「四逆湯」。
- 大汗淋漓,體溫如火烤,下利和厥逆,也主治「四逆湯」。(方劑詳見陽明門)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方見療痞中。)
白話文: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迫,表示邪氣積聚在胸部。心窩以下部位有飽脹感,感到煩躁,飢餓了也不能進食,症狀出現在胸部,應該進行催吐治療。使用瓜蒂散治療。(藥方見治療痞積一章)
傷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其水入胃,必利,茯苓甘草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發作時出現厥證,而且心下悸動,首先要治療水濕內停,應當給予茯苓甘草湯,再治療厥證。如果不這樣做,水濕會進入胃中,一定會引起瀉利,此時應使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方劑如下:
茯苓(二兩),甘草(炙,一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兩百克),甘草(烘烤,一百克),桂枝(兩百克),生薑(三百克),以上的四種藥材,用四升水煮,煮到剩兩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溫服。
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病持續六七天後,患者出現大便下利、脈搏虛弱且緩慢、手腳冰冷、小腹脈搏不顯、咽喉不適、咳出膿血、腹瀉不止等症狀,此病難治,需要使用麻黃升麻湯。
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知母(十八銖),葳蕤(十八銖),黃芩(十八銖),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芍藥,桂枝,石膏(碎,綿裹),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甘草(炙,各六銖)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二兩半),知母(18銖),葳蕤(18銖),黃芩(18銖),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芍藥,桂枝,石膏(磨碎,用棉花包紮),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甘草(烤製,各6銖)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為欲自利。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將下列十四味藥,以一斗水先煮麻黃兩次,去除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藥汁,去渣取液,分三次溫服,一次煮沸的時間內,應該會出汗而痊癒。
傷寒四五天,腹部疼痛,如果疼痛轉移到下腹部,表示想要腹瀉。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本是寒氣從下部侵入,醫生又把寒氣用吐的方法逼出來,寒氣受到阻隔後反而會更加逆行上吐,吃了東西就吐出來,乾薑、黃芩、黃連、人參這四味藥的湯方可以治療。方劑: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自愈。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述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取兩升藥液,去除渣滓,分兩次溫服。
腹瀉,有輕微發熱,口渴,脈搏虛弱的人,可自行痊癒。
腹瀉,脈搏急促,有輕微發熱,出汗的人,可自行痊癒;如果脈搏又變緊,說明疾病還沒有痊癒。
腹瀉,手腳冰冷,沒有脈搏,灸治後不溫熱,反而出現輕微喘息的人會死亡;少陰脈位在足背外側,順著足少陽脈運行。
腹瀉,脈搏反浮且急促,寸口脈中段自我澀阻,這個人一定會排出清膿血。
腹瀉排出清稀的米湯,不能治療身體的表症,出汗一定會脹滿。
腹瀉,脈搏沉細而弦緊的人,腹中沉重。脈搏大的人,說明腹瀉還沒有停止。脈搏微弱而急促的人,說明腹瀉即將自行停止,即使出現發熱,也不會死亡。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腹瀉,脈搏沉緩,病人面色微紅,身體微微發熱,腹瀉物為清澈的水穀,必定鬱悶出汗後就能緩解,病人稍微感覺昏厥,這是因為病人面部屬陽明經,下焦虛弱導致的。
下利,脈反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人脈反實者,死。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方見少陰門。)
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為有熱,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瘥更服。
白話文:
瀉肚,脈跳得快且渴的人,現在已經自癒。如果未癒,必定清除膿血,這是因為有熱的緣故。
瀉肚,後來脈搏斷絕,手腳冰冷,到了晚上脈搏恢復,手腳溫暖的人能活,脈搏不恢復的人會死。
傷寒導致瀉肚,一天拉十幾次,病人脈搏反而有力的人,會死亡。
瀉肚拉出清澈的穀物,內寒外熱,出汗而手腳冰冷,通脈四逆湯可以治療。(方劑詳見少陰病篇。)
熱痢瀉肚、下重,白頭翁湯可以治療。
瀉肚,想要喝水的人,是因為有熱,白頭翁湯可以治療。方劑如下: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七升,煮取二升,去除渣滓,溫服一升,未癒可再服。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方並見上)
白話文:
腹瀉、腹部脹滿、全身疼痛,先溫暖身體內部,再治療身體表面。溫暖身體內部宜用四逆湯,治療身體表面宜用桂枝湯。(具體方劑請參閱上方)
下利而譫語,為有燥屎,小承氣湯主之。(方見承氣門。)
下利後更煩,按其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嘔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方見柴胡門。)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四逆湯主之。(方見上。)
乾嘔,吐涎沫,而復頭痛,吳茱萸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其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滿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白話文:
腹瀉且胡言亂語,是因為體內有燥屎,應以「小承氣湯」為主。(詳細方劑可見承氣法門。)
腹瀉後更覺煩躁,按其心下如有水氣時,表示是虛煩,應以「梔子湯」為主。(詳細方劑可見陽明法門。)
嘔吐的人若有膿瘡,不應治療嘔吐,膿自行痊癒即可。
嘔吐伴有發熱,應以「小柴胡湯」為主。(詳細方劑可見柴胡法門。)
嘔吐伴有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出現厥證,難以治療,應以四逆湯為主。(詳細方劑見上。)
乾嘔、吐出涎沫且頭痛,應以「吳茱萸湯」為主。(詳細方劑可見陽明法門。)
傷寒後用力嘔吐與腹瀉,導致虛弱之極,又出汗過多,是因為體外陽氣鬱悶,再給予水而發汗,因此引起嘔吐,其原因是胃中寒氣所致。
傷寒嘔吐且腹脹,應觀察上下脘部位,瞭解哪一處不通暢,疏通後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