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1)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1)
1. 取孔穴法第一
論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囑隨徵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闇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後縉紳之士,多寫權圖,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腑,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於後以所作呈示。
白話文:
有人說:安康公李襲興說,武德年間他出鎮潞州,請隨行的徵士甄權把新寫的《明堂》示給我,我當時見識淺薄,不以為奇。當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得了脖子腫脹像幾個升那麼大,喉嚨閉塞,飲食不能嚥下已經三天了,他把情況告訴我,我請甄權救治,用針扎他的右手食指尖,約一頓飯的時間,氣息就通暢了,第二天就能飲食如常。從那以後,很多有爵位的士人紛紛抄錄甄權的圖畫,傳遍了各地。正觀年間,甄權被徵召入京任太府少卿,奉詔編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人一起校對經書和圖畫,後來把他的著作拿來給我看了。
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聖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竊聞尋古人,伊尹。《湯液》依用《炎農本草》,扁鵲針灸一準黃帝,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聖久遠,愚人無知,道聽途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
白話文:
像王遺烏的針灸方法,做法簡單,雖然偶爾有效,但就說它神奇。而且,這種方法沒有根據古籍,遠離正途,一定會陷入泥潭。想要行針,必須按照軒轅的正規方法;使用藥物,必須根據《神農本草》。此外的《名醫別錄》中有很多錯誤。我曾用《甲乙經》對照,秦承祖的圖中有旁庭臟會等十九個穴位。我查了六百四十九個穴位的記載,這些穴位都有名稱。而孫景風提出的十七個穴位,在三部針灸經中都有記載。 至如王遺烏銜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准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草》。自余《名醫別錄》益多誤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圖有旁庭臟會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無名,其角孫景風一十七穴,三部針經具存焉。
然其圖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錯,前後易處,不合本經,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於額上,刺之主發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人誠知惜命,罕通經方,抄寫方書,專委下吏,承誤即錄,紕繆轉多,近智之徒,不見正本,逢為經抄,以此而言,可為深誡。今所述針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圖》為定,學者可細詳之。
白話文:
然而這個圖譜有許多疏漏,仍然有四十九個穴位,上下顛倒,前後錯亂,與原本經書不符,正如俗語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像石門、關元這兩個穴位,它們在帶脈下,相距一寸。針刺關元主治婦人無子,而針刺石門則會讓婦人終身不孕。神庭這個穴位在額頭上,刺之會導致發狂,而灸之則能治療癲癇。其中的道理深奧玄妙,難道可以輕率地對待嗎?人們如果真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卻很少精通醫術經方,而是在抄寫醫書時交由下人代勞,他們抄寫時容易出錯,錯誤也就越來越多。那些近乎聰明的人,沒有見過正本,一看到醫書抄本就當它是經書,從這方面來說,可以作為深刻的告誡。現在我所描述的針灸穴位,全都按照甄公的《明堂圖》為準,學習者可以仔細地參考。
且夫當今醫者,各承一業,未能綜練眾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濟,何哉?或有偏功針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藥鉺,或有專于禁咒,故以網羅諸疾,有愈於是,慨其如此,聊以養疾之暇,撰錄灸經以貽後嗣。其於條例具之。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
白話文:
如今的醫生,各個只擅長一門技術,不能全面掌握各種療法。因此,他們在救治疾病時往往不能完全康復,這是為什麼呢?有人偏長於針灸,有人偏長於艾灸,有人只會用藥,有人專門靠禁咒。這樣分門別類地治療疾病,治好了這一方面,卻於其他方面不管用。我感嘆這種情況,便趁著沒有病人時,撰寫這本灸經,留給後人。書中會詳述各種條例。醫生的思路也很重要,善於運用思路就是好醫生。好的醫生,必定先診脈開方,然後纔是針灸。
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何則?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不能如此,雖時愈疾,茲為偶瘥,非醫瘥也。又以孔穴難諳,非圖莫可,雖復經本具述,自非碩學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爾。
白話文:
內在和外在一起配合治療,疾病一定可以痊癒。為什麼呢?因為湯藥治療內部,針灸治療外部。如果不能這樣做,即使疾病暫時得到緩解,那也只是偶然的康復,並不是真正的醫治。再者,穴位難以熟記,沒有圖表圖示就無法理解。雖然經書上已經有記載,但如果不是學識淵博的人,臨時想要弄懂也很困難。因此,我首先介紹取穴的方法。
2.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在髮際直鼻,不刺(一云入髮際一分)。
曲差夾神庭一寸半在髮際。
攢行在眉頭陷中。
睛明在目內眥。
迎香在禾窌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髎上一寸)。
素窌在鼻柱端。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
兌端在唇上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
本神麯差旁一寸半。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窌夾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窌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地倉夾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葉近下頦隙)。
承漿在頤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
頭維在額角發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取之。
上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張口則閉。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
絲竹空在眉後陷中。不灸。
瞳子窌在目外,去眥五分。
顴窌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白話文:
神庭位於前額髮際正中,不刺入髮際(另一說法是刺入髮際一分)。
曲差夾神庭兩側一寸半,位於髮際。
攢竹位於兩眉頭之間的凹陷處。
睛明位於眼內角,正對瞳孔。
迎香位於鼻翼外側、鼻孔旁(另一說法是禾髎穴上方一寸)。
素髎位於鼻小柱末端。
水溝位於鼻小柱下方,正對人中。
兌端位於上脣正中。
齦交位於上脣內側與牙齒上緣交接處。
本神位於神庭兩側一寸半。
陽白位於眉毛上方一寸,正對瞳孔。
承泣位於眼下七分,正對瞳孔。不灸。
四白位於眼下斜下一寸。
臣髎夾鼻翼兩側八分,正對瞳孔。
禾髎位於鼻孔下方,夾水溝兩側五分。
地倉夾口角兩側四分(另一說法是位於口角外側一指葉寬,接近下顎骨的縫隙)。
承漿位於下巴正中,下脣之下。
廉泉位於頷下,喉頭上方,舌根處。
頭維位於前額兩側,髮際旁一寸半。不灸。
上關位於耳前上緣突出的骨頭下,開口時取穴。
上關位於耳前,下耳主骨下方的空隙,合口時有穴,張口時會閉合。
頰車位於耳垂下方,顴骨後方的凹陷處。
大迎位於下頷骨前緣一寸二分,骨頭凹陷處,動脈搏動。
絲竹空位於眉梢後方的凹陷處。不灸。
瞳子髎位於眼角外側,遠離內眼角五分。
顴髎位於顴骨下方、下緣的凹陷處。
3. 頭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
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前一寸半。
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不灸。
風府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門上一寸)。
喑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腦戶下三寸,又名啞門)。
白話文:
**囟會:**在顱骨上,正對鼻樑中間,進入髮際一寸處,呈現凹陷如豆穴之狀。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凹陷於骨中處。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頭頂正中心處。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處。
**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前一寸半處。
**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處。不得施灸。
**風府:**進入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凹陷中心處。不得施灸。(另說法:在喑門上一寸)
**喑門:**在項後髮際凹陷中心處。不得施灸。(另說法:在腦戶下三寸,又稱啞門)
4. 頭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處在頭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
絡卻在通天後一寸半。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
天柱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
白話文:
承光位於五處穴位後方一寸半的地方。(依據另一種說法為一寸半)
通天位於承光穴位後方一寸半的地方。
絡卻位於通天穴位後方一寸半的地方。
玉枕位於絡卻穴位後方七分半的地方,與腦戶旁一寸三分的肉相連,止於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處。
天柱位於頸部後方髮際上的大筋外側凹陷處。
5. 頭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
承錄在正營後一寸。
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白話文:
臨泣點:位於眉上眼眶邊緣,垂直向上延伸約五分寸,凹陷處。
目窗穴:在臨泣點後一寸處。
正營穴:在目窗穴後一寸處。
承靈穴:在正營穴後一寸處。
腦空穴:在承靈穴後一寸半處,夾緊後頸骨頭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太陽穴後方的髮際陷中。
6. 伏人耳後六穴第五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
瘛脈在耳本雞足青脈。不灸。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
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此穴在翳風前、竅陰後,寫時請為用心看)。
白話文:
顱息穴在耳後青筋間。不進行灸療。
完骨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處。
竅陰穴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
翳風穴在耳後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中。
浮白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處(此穴位於翳風穴前面,竅陰穴後面,書寫時請仔細查看)。
7. 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節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
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
至陽在第七節椎下節間。
筋縮在第九椎下節間。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
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
長強在脊骶端。
白話文:
大椎位於第一椎的上面凹陷處。
陶道在大椎下一個椎節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一個椎節間。
神道在第五椎下一個椎節間。
至陽在第七椎下一個椎節間。
筋縮在第九椎下一個椎節間。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一個椎節間。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一個椎節間。
命門在第十四椎下一個椎節間。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一個椎節間。
長強位於脊椎骶骨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