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五·婦人一 (1)
卷第五·婦人一 (1)
1. 承澤丸
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
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疏,藁本(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先食酒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增之。若腹中無積堅者,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者,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納少蜜,和為丸。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婦女下腹部三十六種疾病導致的不孕和絕產。
藥材包括: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疏、藁本(各一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做成如大豆般大小的藥丸。先在飯前用酒送服兩丸,一天三次。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稍微增加劑量。如果腹中沒有腫塊積聚,就去掉葛上亭長,加入通草一兩。如果討厭甜味,可以先用苦酒把藥粉攪散,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和做成藥丸。
2. 婦人積聚第二
方一十三首
白話文:
[婦人積聚第二]
方劑共十三首
3. 牡蒙丸
主男子疝瘕,女子血瘕,心腹堅,積聚,產乳余疾,小腹堅滿貫臍痛,熱中,腰背痛,小便不利,大便難,不下食,有伏蠱臚脹腫,久寒熱胃管有邪氣方:
牡蒙,蓯蓉,烏喙(炮去皮),石膏(研),藜蘆(各三分),巴豆(六十枚,去心皮,熬),乾薑,桂心(各二兩),半夏(五分,洗)
上九味,搗篩為末,別搗巴豆如膏,合諸藥,令調和,搗至熟。以飲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如不相得,入少蜜。
白話文:
這個藥丸主要治療男性疝氣、腹部腫塊,以及女性血瘀積聚形成的腹部腫塊。這些病症會導致心腹部堅硬,腹內有積聚,生產後遺留的疾病,小腹堅硬脹滿並牽連到肚臍疼痛,體內發熱,腰背疼痛,小便不順暢,大便困難,食慾不振。還有潛伏的蠱毒引起的腹部脹大腫痛,以及長久以來因寒熱引起的胃部不適等邪氣。
藥方組成如下:
牡蒙、肉蓯蓉、炮製過的烏喙(去除外皮)、研磨過的石膏、藜蘆(各取三分),以及去除心皮並熬煮過的巴豆(六十枚),乾薑、桂心(各取二兩),洗過的半夏(五分)。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篩成粉末,另外將巴豆搗成膏狀,再將所有藥粉與巴豆膏混合均勻,繼續搗至熟透。服用時,每次用酒送服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兩顆,每日三次。如果服用後感到不適應,可以加入少許蜂蜜一起服用。
4. 烏頭丸
主心腹積聚,膈中氣悶脹滿,疝瘕,內傷瘀血,產乳眾病及諸不足方:
烏頭(炮去皮),巴豆(去心皮,熬,各半兩),人參,硝石(各一兩),大黃(二兩),戎鹽(一兩半),苦參,黃芩,䗪蟲(熬),半夏(洗),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納蜜、青牛膽汁拌和,搗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宿不食,酒服五丸。臥須臾當下,黃者心腹積也,青如粥汁者,膈上邪氣也,下崩血如腐肉者,內傷也。赤如血者,乳余疾也。如蠱刺者,蟲也,下已必渴,渴飲粥,飢食蘇糜,三日後當溫食,食必肥濃,四十日平復。
白話文:
主要治療心腹部位的腫塊積聚、胸膈之間氣悶脹滿、疝氣、內傷瘀血、產後及哺乳期間的各種疾病,以及各種虛損不足的狀況。
藥方組成:
炮製過的烏頭(去皮)、巴豆(去心皮,熬製過),各半兩;人參、硝石,各一兩;大黃,二兩;戎鹽,一兩半;苦參、黃芩、熬製過的䗪蟲、洗過的半夏、桂心,各三分。
以上十一味藥,搗碎過篩成為粉末,加入蜂蜜和青牛膽汁攪拌均勻,搗製三千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空腹時,用酒送服五丸。服藥後躺下休息一會兒就會開始排泄,排出黃色物表示是心腹積聚;排出像粥汁一樣的青色物表示是膈上的邪氣;排出像腐肉一樣的血塊表示是內傷;排出像鮮血一樣的表示是產後或哺乳期間的疾病;排出像蟲刺一樣的東西表示是有寄生蟲。排泄完畢後會感到口渴,口渴時喝粥,飢餓時吃蘇糜。三天後可以吃溫熱的食物,食物必須是高營養的,大約四十天可以恢復健康。
5. 乾薑丸
治婦人瘕結脅肋下疾
乾薑(一兩半),芎藭,芍藥(各二兩),前胡(熬),乾地黃(熬),桃仁(熬,去皮尖兩仁者),茯苓(各一兩),人參,當歸(各三兩),杏仁(熬,去皮尖,兩仁者),朴硝,蜀椒(汗),蠐螬(熬),䗪蟲(熬),虻蟲(去翅足,熬),水蛭(各一合熬)
上二十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未食以飲服三丸,可增至十丸。(《千金》用大黃柴胡各二兩,無前胡地黃。)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婦女腹部有腫塊,且腫塊位置在脅肋(胸部下方兩側)的疾病。
藥物組成包含:乾薑(一兩半)、芎藭、芍藥(各二兩)、前胡(炒過)、乾地黃(炒過)、桃仁(炒過,去皮尖,用兩顆)、茯苓(各一兩)、人參、當歸(各三兩)、杏仁(炒過,去皮尖,用兩顆)、朴硝、蜀椒(炒過)、蠐螬(炒過)、䗪蟲(炒過)、虻蟲(去除翅膀和足部後炒過)、水蛭(各一合,炒過)。
以上共二十六種藥材,將它們搗碎篩成粉末,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還沒吃飯的時候,用酒或水吞服三顆,劑量可以增加到十顆。(《千金方》這個方子用大黃和柴胡各二兩,沒有前胡和乾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