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五·補益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補益 (10)

1. 腎瀝散

主五勞男子百病方:

白話文:

五勞男子百病方

勞則熱,發熱則汗出,汗出則氣泄,身重節痛,痛則入骨,骨熱內消,坐臥不安,脈虛,小便不利,血氣不足。

此由嗜酒,不能節制,飲酒過多,傷於經絡,不能通行,熱氣上攻,營氣不能上達,榮衛不通,榮衛不通則氣不調,營血不下均齊,衛氣不榮養四肢,故身重節痛,痛則內熱,熱則消骨,骨消則身羸,羸則坐臥不能久安,脈虛則營血不足,營血不足則小便不利,營氣不能通行,則榮衛不調。治宜以苦寒瀉火,辛潤通脈,和中調營,逐邪通經絡,使榮衛調和,則百病除矣。

方劑:

黃連 一兩(酒炒) 生地黃 一兩 澤瀉 一兩 硃砂 一錢 阿膠 一錢 五靈脂 一兩 鹿膠 三錢 桂枝 一兩 麻仁 一兩(去皮) 地骨皮 一兩 牡丹皮 一兩 秦艽 一兩 香附 一兩 白芍 一兩 白果 一兩(去心皮,炒) 陳皮 一兩 桃仁 一兩(去皮尖) 棗仁 一兩(去皮尖)

製法:

上藥末之,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後溫水下。

服法:

每服五、七丸,食後溫水下。

功效:

瀉火清熱,通脈補血,和中調營,逐邪通經絡。

防風,黃芩,山茱萸,白蘞,厚朴(炙),芍藥,薯蕷,麥門冬(去心),天雄(炮,去皮)甘草(炙,各五分),獨活,菊花,秦艽,細辛,白朮,枳實(炙),柏子仁(各一兩),當歸,芎藭,菟絲子,蓯蓉,桂心(各七分),石斛,乾薑,人參(各二兩),鍾乳(研),蜀椒(汗去目閉口者),附子(炮,去皮),白石英(各一兩),烏頭(三分,炮,去皮),羊腎(一具),黃耆(二兩半)

上三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二匕,日三。

白話文:

防風、黃芩、山茱萸、白蘞、厚朴(烤製)、芍藥、薯蕷、麥門冬(去芯)、天雄(炒製,去皮)、甘草(炙烤,各 5 錢),獨活、菊花、秦艽、細辛、白朮、枳實(炙烤)、柏子仁(各 1 兩),當歸、芎藭、菟絲子、蓯蓉、桂心(各 7 錢),石斛、乾薑、人參(各 2 兩),鍾乳石(研磨)、川椒(出汗後閉眼閉嘴的),附子(炒製,去皮)、白石英(各 1 兩),烏頭(3 錢,炒製,去皮),羊腎(1 個),黃耆(2 兩半)

將三十二味藥材搗碎篩成粉末,以酒服下一小匙,每天兩次,逐漸增加至兩小匙,每天三次。

2. 瀉腎散

主男子諸虛不足腎氣乏方:

硝石,礬石(各八分)

白話文:

硝石、明礬(各八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以粳米粥汁一升,納一方寸匕攪令和調,頓服之,日三,不知,稍增。

白話文:

將前兩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取一升粳米粥汁,加入一平匙藥粉,攪拌均勻,然後立即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逐步增加藥量。

3. 五臟氣虛第五

方九首

4. 五補湯

主五臟內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郁不足,下氣復通津液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五臟內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鬱不足。下氣復通津液方。

五臟內在空虛衰竭,導致呼吸短促、咳嗽逆氣而上,損傷肺氣,鬱鬱寡歡、虛弱不足。使用以下藥方來通暢氣機,恢復津液。

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一升),粳米(三合),地骨皮,薤白(各一斤),人參,五味子,桂心,甘草(炙,各二兩),生薑(八兩,切)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小麥(各一公升),粳米(0.45 公斤),地骨皮,薤白(各 0.45 公斤),人參,五味子,肉桂心,甘草(烘烤過,各 90 公克),生薑(360 公克,切片)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口乾先煮竹葉一把減一升,去滓,納藥煮之。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成細粉,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湯,分三次服用。如果口乾,先將一把竹葉與水煮沸,減去一升水,過濾後再放入中藥煮沸。

5. 人參湯

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少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氣理傷絕方:

白話文:

治療男性因過度勞累和受傷而引起的胸悶、食慾不振、虛弱、嘔吐、兩肋脹痛、小腹劇痛,痛苦不堪,如同要死去的症狀,需要調理脾胃,平復臟腑之氣,療治損傷,並消除病患的藥方。

人參,茯苓,芍藥,當歸,白糖,桂心,甘草(炙,各二兩),蜀椒(去目及閉口汗),生薑,前胡,橘皮,五味子(各一兩),枳實(三分,炙),麥門冬(三合,去心),大棗(十五枚,擘)

白話文:

人參、茯苓、芍藥、當歸、白糖、桂心、甘草(烘烤,各 120 克),花椒(去除蒂柄和閉合的汗孔)、生薑、前胡、橘皮、五味子(各 60 克),枳實(90 克,烘烤),麥門冬(180 克,去除中心),大棗(15 枚,切開)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五升漬藥半日,以三歲陳蘆微微煮取四升,去滓,納糖令消。二十以上六十以下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久羸者服七合,日三夜一。

治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其人有寒者,當歸茱萸四逆湯方:

白話文:

前面十五味藥材研成細末,用一斗五升的東流水浸泡藥材半日,再用三年陳釀的酒稍微煮沸,取四升藥液,去掉藥渣,加入糖讓它溶解。二十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人服用一升藥液,二十歲以下或六十歲以上的人服用七八合,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七合,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治療手腳冰冷嚴重,脈搏微弱幾乎沒有,病人有怕冷現象,可用當歸四逆湯:

當歸,芍藥,桂心(各三兩),吳茱萸(二升),生薑(半斤,切),細辛,通草,甘草(各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㕮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白話文:

當歸:3兩 芍藥:3兩 桂心:3兩 吳茱萸:2升 生薑:半斤(切片) 細辛:2兩 通草:2兩 甘草:2兩(炙烤) 大棗:25枚(掰開)

取上九味藥,細細咀嚼,倒入四升酒和四升水,熬煮至只剩下三升,分為四次服用。

治下痢清穀,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方:

白話文:

針對下痢、腹脹,內部寒熱失衡,手足冰涼麻木,脈搏微弱瀕臨死亡,但身體卻發冷惡寒的人,這些人臉色發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疼痛或痢疾停止,但脈搏消失的情況,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方劑:

甘草(一兩,炙),大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白話文:

甘草:一兩,炙用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並切成八片 乾薑:三兩,身體強壯的人可加至四兩

上三味,㕮咀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脈即出也。面赤者,加蔥白九莖;腹痛者,去蔥白,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痢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茱萸、棗仁、桂枝),取茱萸和棗仁各二錢,用三升水煮沸,煎至剩下一升二合,分成兩次服用,就能讓脈搏顯現出來。

如果面色發紅,再加入蔥白九根;如果腹痛,去掉蔥白,加入芍藥二兩;如果嘔吐,加入生薑二兩;如果咽喉疼痛,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一兩;如果痢疾止而不下脈搏顯現,去掉桔梗,加入人參二兩。

6. 復脈湯

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方。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盜汗但感到悶熱,脈搏結實,心悸,行走活動尚可。如不求醫,百日內必死;病情危急者,二十一日內便會死亡。

生地黃(一斤,細切),生薑(三兩,切),麥門冬(去心),麻子仁(各三兩),阿膠(三兩,炙),大棗(三十枚,擘),人參,桂心(各二兩),甘草(四兩,炙)

白話文:

  • 生地黃(半斤,切細)
  • 生薑(150克,切片)
  • 麥門冬(去芯)
  • 麻子仁(各150克)
  • 阿膠(150克,烘烤)
  • 大棗(30顆,掰開)
  • 人參
  • 桂心(各100克)
  • 甘草(200克,烘烤)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夜三。若脈未復,隔日又服一劑,力弱者三日一劑,乃至五劑十劑,以脈復為度,宜取汗,越公楊素因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復(仲景名炙甘草湯,一方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見傷寒中。)

白話文:

把上述九種藥材咀嚼後,用一斗水煮沸,取六升液體,去渣後分成六份,每天早晚各服一份。如果脈象還沒恢復,每隔一天再服一劑;體弱的人可三天服一劑,直到服五劑或十劑,以脈象恢復為標準。服用此藥後宜發汗。越公楊素因脈象異常而患病,七天服五劑後脈象恢復(仲景將此方命名為炙甘草湯,另一種做法是用七升酒、八升水煮沸,取三升液體,詳見傷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