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3)

1. 卒死第八

十三法

針間使百息。

又,灸人中。

灸魘不覺法:

灸兩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壯。

治卒忤法:

灸人中三十壯。

又,灸肩井百壯。

又,灸間使七壯。

又,灸巨闕百壯。

又,灸十指爪甲下各三壯。

治鬼擊法:

夫鬼擊之為病,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及心腹絞切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即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灸人中一壯,立愈。若不止,更加灸臍上一寸七壯。又灸臍下一寸三壯。(一云七壯。)

中惡,灸胃管五十壯。

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治熱暍,灸兩乳頭七壯。

治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惡血盡,灸百壯。以後,日日灸,一百日乃止。瘥,血不出,慎酒豬肉,一生慎之。

白話文:

卒死第八

十三種方法

針刺間使穴,等待一百個呼吸的時間。

另外,可以灸人中穴。

治療夢魘不醒的方法:

灸兩腳大拇指趾甲根部毛髮叢生處,各灸二十一壯。

治療突然昏厥的方法:

灸人中穴三十壯。

另外,灸肩井穴一百壯。

另外,灸間使穴七壯。

另外,灸巨闕穴一百壯。

另外,灸十個手指的指甲下方,各灸三壯。

治療鬼擊病的方法:

所謂鬼擊病,是突然發病,像刀刺一樣刺痛,胸脅和心腹絞痛,按壓不住,或者立即吐血,或者從鼻子出血,或者從肛門出血,又名鬼排。灸人中穴一壯,立刻就會好。如果沒好,再加灸肚臍上方一寸處,灸七壯。另外,灸肚臍下方一寸處,灸三壯。(也有說七壯的。)

治療中邪氣的方法:

灸胃管穴五十壯。

治療蛇毒的方法:

灸被蛇咬傷中毒的地方,灸二十一壯。如果沒有艾草,就用火頭按照瘡口大小燒灼。

治療中暑發熱的方法:

灸兩個乳頭,各灸七壯。

治療被瘋狗咬傷的方法:

讓人吸出傷口中的惡血,吸乾淨後,灸一百壯。之後,每天都灸,灸一百天才能停止。痊癒後,傷口不再出血,要戒酒、豬肉,一生都要注意。

2. 雜法第九

用針法: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其後先,若存若立。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重則為補,輕則為瀉。雖有分寸,得氣即止,明堂偃側,針訖皆無不灸。

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

黃帝曰:五臟、五行、五時,病何以故?岐伯曰:假令春月和暢,條芳水淥,心蕩意盈,神亂於內而形病於外,卒有西方飄風,凜然毛聳,因腠理開,不復得散,便居孫脈,孫脈滿,流入絡脈,絡脈入大經,大經注腑,腑歸臟,四時同然,故風病多歸於心也。手心主灸,刺血出多,令人心驚,三里刺入四分,令人氣上,湧泉刺深殺人,陰交灸多絕孕。

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故穴名近於木者屬肝,穴名近於神者屬心,穴名近於金玉者屬肺,穴名近於水者屬腎,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臺者,神所遊觀。穴名所主,皆有所況,以推百方,庶事皆然。(穴名五臟,原缺脾。)

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故經云:灸三壯者,即為足數也。

禁忌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欲少,須熟,宜令灸,計壯滿三百,足以愈病。頭手足肉薄,若並灸,則血氣絕於下,宜時歇。火氣少時,令血氣遂通,使火氣流行,積數大足,自然邪除疾瘥也,乃止火耳。本經多雲刺入三分,灸三壯,茲乃舉其大綱,未盡聖心。且手足皮薄,炷小數少;腹背肉厚,炷大肉多,斯皆以意商量也,背欲熱即為佳也。

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

凡微數之脈及新汗後,並忌灸。

凡孔穴,皆遂人大小,取手中指第一節為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蓋一中指也。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穴下氣也。

一切病皆三里三壯,每日常灸下氣,氣止,停也。

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凡針刺大法,在午時後,不欲午時前。

治冷痹脛膝疼,腰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有時厭厭嗜臥,手腳沉重,日覺羸瘦,此名復連病,令人極無情地,常愁不樂,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當灸懸鐘,穴在足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各灸隨年壯,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兩腳令三姓人灸之。候天晴日,午後在門外四達道上灸之,神良。

若年月久更發,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灸七壯。

白話文:

針灸的方法:

凡是使用針刺,遇到身體虛弱的狀況,就用補的手法來加強;遇到身體能量過於旺盛的狀況,就用瀉的手法來疏導;遇到氣血瘀積阻塞的狀況,就用針刺來疏通排除;遇到邪氣過於強盛的狀況,就用針刺來使之衰弱。

大致上來說,針刺動作慢而輕,然後轉為快而重,是補的手法;針刺動作快而重,然後轉為慢而輕,是瀉的手法。關於補瀉的說法,有時感覺有,有時感覺沒有。要仔細觀察針刺後身體的反應,像是感覺有作用,又像是沒有作用一樣。運用補瀉手法,需要像得到又像失去般仔細體會。掌握虛實的關鍵,九針手法最為精妙。補瀉的時機,以針刺為主。用力重的是補,用力輕的是瀉。雖然穴位有分寸,但只要針刺時有「得氣」的感覺,就應該停止。明堂(指額頭)位置傾斜或歪曲,針刺完畢後沒有任何地方不能施灸。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不順暢、阻滯不通所造成的。針刺是用來疏通經絡的,艾灸是用來溫暖身體的。艾灸之後,一定要好好護理,避免食用生冷、醋、黏滑的食物,如果沒有謹慎小心,反而會使疾病加重。

黃帝問道:五臟、五行、五時,這些跟疾病有什麼關係呢?岐伯回答說:例如春天時節氣候和暖,草木茂盛,河水清澈,人們心情舒暢,但是內在思緒混亂,表現在外就容易生病。如果突然有西方的冷風吹來,讓人感到寒冷毛髮豎立,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寒氣無法散發出去,就會停留在孫絡脈,孫絡脈氣血滿溢,就會流入絡脈,絡脈再流入大經脈,大經脈再流向腑,腑再傳到臟,四季的情況都是一樣。所以風邪引起的疾病,大多歸於心。手心包經的穴位艾灸、針刺出血過多,會讓人心驚膽顫;足三里穴針刺深入四分,會讓人氣向上衝;湧泉穴針刺太深會導致死亡;陰交穴艾灸過多會導致不孕。

所有的穴位名稱,都不是隨便取的,都有其深刻的含義。所以穴位名稱接近「木」的,多屬於肝;穴位名稱接近「神」的,多屬於心;穴位名稱接近「金玉」的,多屬於肺;穴位名稱接近「水」的,多屬於腎。因此,神所藏的地方,也各有歸屬。穴位名稱叫「府」的,是神所聚集的地方;穴位名稱叫「門戶」的,是神出入的地方;穴位名稱叫「宅舍」的,是神所安居的地方;穴位名稱叫「台」的,是神所遊玩觀看的地方。穴位名稱所代表的功能,都是有所比擬的,以此來推論其他方面,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穴位名稱歸屬五臟,原文缺少脾)

凡是穴位,都是經絡氣血運行往來的地方,可以引導氣進入身體深處,抽取病邪。所以經書上說:艾灸三壯,就已經足夠了。

禁忌方法:

凡是艾灸頭部和四肢,都不要太少,必須要灸透,要讓艾灸充分發揮作用,總共艾灸三百壯,就足夠治療疾病了。頭、手、腳這些部位皮膚比較薄,如果同時艾灸,會導致氣血下行受阻。應該適時休息一下,等到火氣減弱的時候,讓氣血順利通行,使火氣流通,累積到一定的量,自然就能夠驅除邪氣,疾病痊癒。這樣就可以停止艾灸了。經書上常常說針刺入三分,艾灸三壯,這些只是說個大概,並沒有完全表達出聖人的想法。而且手足皮膚薄,艾炷要小、數量要少;腹背肌肉厚,艾炷要大、數量要多,這些都需要自己斟酌考量。背部艾灸感到溫熱就比較好了。

凡是艾灸,要根據體質的盛衰、年紀的大小、胖瘦來決定。

凡是脈象微弱或剛出汗過後,都不能艾灸。

凡是穴位,都要配合人的體型大小。以手中指第一節的長度為一寸,男性取左手,女性取右手。另一種說法的一寸,是指整個中指的長度。人到三十歲以上,如果只灸頭部而不灸足三里穴,會導致氣向上衝,眼睛昏暗。所以要灸足三里穴來使氣向下。

所有疾病都應該灸足三里三壯,每天經常艾灸使氣向下,氣順了就停止。

凡是艾灸的方法,要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陽,再灸陰。凡是針刺的大法,要在中午過後進行,不應該在中午之前。

治療寒濕引起的腿部、膝蓋疼痛,腰腿筋攣拘急,腳冰冷、氣向上衝,不能站立太久。有時會感到疲憊嗜睡,手腳沉重,每天都覺得身體消瘦。這叫做復連病,會讓人感到非常沒有情緒,常常憂愁不樂,健忘、容易生氣、又喜歡歡喜。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應該艾灸。應該艾灸懸鐘穴,穴位在腳踝外側上方三指,靠近骨頭的地方。每次灸的數量要跟隨年紀的大小。艾灸一次就會痊癒,不應該再灸。取穴的方法,用草繩從手指中間的橫紋量到兩邊齊平,將它靠在外腳踝骨頭下方與腳踝齊平,然後向上靠在骨頭上的點。兩隻腳都要這樣取穴,然後請三個不同姓氏的人來施灸。選擇天氣晴朗的午後,在門外四通八達的道路上施灸,效果很好。

如果病情拖久又復發,可以依照這個方法再次施灸。如果還想多灸一些,可以在七天後再灸七壯。

巨闕穴可以灸一百壯。

上脘穴可以灸二百壯。

中脘穴可以灸一千壯。

下脘穴可以灸五百壯。

下管穴可以灸一百壯。

中守穴可以灸一百壯。

陰交穴可以灸三百壯。

中極穴可以灸五百壯。

大椎穴可以灸三百壯。

風門穴可以灸二百壯。

魂門穴可以灸五壯。

陽綱穴可以灸五壯。

意舍穴可以灸一百壯。

肓門、胞門穴都可以灸一百壯。

懸樞穴可以灸五壯。

命門穴可以灸七壯。

白環俞穴可以灸三壯(也有說一壯)。

心俞穴、肝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小腸俞穴、膽俞穴、大腸俞穴、胃俞穴、膀胱俞穴、三焦俞穴、膈俞穴。

以上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可以灸一百壯。

肺募穴中府穴、心募穴巨闕穴、肝募穴期門穴、膽募穴日月穴、脾募穴章門穴、腎募穴京門穴、小腸募穴關元穴、三焦募穴石門穴、大腸募穴天樞穴、膀胱募穴中極穴、胃募穴中脘穴。

以上五臟六腑的募穴,也都可以灸一百壯。

鳩尾穴灸三十三壯,分三次灸完,巨闕穴灸五十壯,上脘穴、胃脘穴、建里穴、下脘穴、水分穴、臍中穴各灸五十壯,分三次灸完,陰交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各灸五十壯,中極穴灸五十壯。

以上從鳩尾穴開始到第一排的穴位都可以灸一百壯,以此作為大概的標準。其他穴位,或者灸到病癒就停止,或者取隨年齡壯數,都需要自己斟酌考量。

頭維穴、腦戶穴、風府穴、絲竹空穴、下關穴、耳中穴、瘛脈穴、人迎穴、瘖門穴、承泣穴、經渠穴、脊中穴、氣衝穴、鳩尾穴、地五會穴、陰市穴、陽關穴、乳中穴、泉腋穴、伏兔穴、承光穴、天府穴、白環俞穴、石門穴。(女性忌灸。)

以上二十四個穴位,禁止艾灸,是大忌。

上關穴、左角穴、乳中穴、鳩尾穴、五里穴、承筋穴、復溜穴、顱息穴、缺盆穴、臍中穴、神庭穴、雲門穴、伏兔穴、三陽絡穴、然谷穴。

以上十五個穴位,禁止針刺,是大凶。

玉枕穴、維角穴、睛明穴、舌根穴、結喉穴、胡脈穴、天窗穴、神符穴、巨覽穴、血海穴、足太陰穴、丘墟穴。

以上十二個穴位,沒有疾病時不能灸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