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一·萬病 (2)
卷第二十一·萬病 (2)
1. 總療萬病第一
瘴氣(三服)
蠱毒(五服)
溫瘧(五服)
痎瘧(五服)
冷痢(六兩,酒二斗半)
久勞(八兩,酒二斗)
療婦人方(其風冷等准前:)
帶下(十二兩,酒三斗)
崩中(六兩,酒一斗半)
月水不通(六兩,酒一斗半)
冷病絕產(六兩,酒一斗半)
斷緒(八兩,酒二斗)
產後諸疾(八兩,酒二斗)
月水不調月前月後乍多乍少(四兩,酒一斗)
落身後病(六兩,酒一斗半)
重者子宮下垂(十二兩,酒三斗)
白話文:
總療萬病第一
瘴氣(服用三次)
蠱毒(服用五次)
溫瘧(服用五次)
痎瘧(服用五次)
冷痢(用六兩藥材,加入二斗半酒)
久勞(用八兩藥材,加入二斗酒)
治療婦女疾病的方法(風寒等病症的用法同前):
白帶(用十二兩藥材,加入三斗酒)
崩漏(用六兩藥材,加入一斗半酒)
月經不通(用六兩藥材,加入一斗半酒)
因寒冷導致不孕(用六兩藥材,加入一斗半酒)
斷絕生育能力(用八兩藥材,加入二斗酒)
產後各種疾病(用八兩藥材,加入二斗酒)
月經不調,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忽多忽少(用四兩藥材,加入一斗酒)
墮胎後遺留的疾病(用六兩藥材,加入一斗半酒)
病情嚴重者,子宮下垂(用十二兩藥材,加入三斗酒)
2. 大排風散
主一切風冷等萬病方:
芫花,狼毒,欒荊,天雄(去皮),五加皮,麻花,白芷,紫菀,烏頭(去皮),附子(去皮),莽草,茵芋,栝蔞,荊芥,躑躅,蕘花,大戟,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各二十分),石斛,半夏,石楠,薯蕷,長生(各十四分),藜蘆(七分),狗脊,人參,牛膝,蓯蓉,蛇床子,菟絲子,萆薢,車前子,秦艽(各七分),薏苡,五味子,獨活,藁本,柴胡,牡丹,柏子仁,芎藭,芍藥,吳茱萸,桔梗,杜仲,桂心,橘皮,續斷,茯苓,細辛,乾薑,厚朴,茯神,山茱萸,防己,黃耆,蜀椒,巴戟天,高良薑,紫葳,黃芩,當歸,菖蒲,乾地黃,通草(各四分)
上六十七味,勿熬煉,直置振去塵土,即搗粗篩,下藥三兩,黍米三升,曲末二升,上酒一斗五升,淨淘米,以水五升煮米極熟,停如人肌,下曲末熟搦,次下散搦如前,次下酒攪之百遍,貯不津器中,以布片蓋之一宿,旦以一淨杖子攪三十匝,空腹五更溫一盞服之。以四肢頭面習習為度,勿輒加減,非理造次,必大吐利。
欲服散者,以絹篩下之,一服方寸匕,只一服勿再也。水飲、漿、酒,皆得服之。丸服者,蜜和服如梧子七丸。唯不得湯服也。須補者,藥少服令內消,即是補也(《千金方》有白朮、食茱萸,無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止六十四味,名芫花散,一名登仙酒,又名三建散。按:後加減法中有遠志,而此方中無,疑此脫遠志也)。
凡服此藥,法先多服令人大吐下利三五度後,乃少服,方可得益也。其加增藥法如下:
麻花,烏頭,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躑躅,茵芋,芫花,五加皮,白芷,莽草,附子,栝蔞,荊芥,天雄,芎藭,藁本,薯蕷,巴戟天,細辛,獨活,當歸,黃耆,乾薑,厚朴,防己,山茱萸,大戟,萆薢,桔梗,牡丹,柏子仁,狗脊,薏苡,秦艽,菖蒲
上三十六味,並主風多者,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蓯蓉,芎藭,續斷,蛇床子,王不留行,桔梗,芫花,天雄,附子,躑躅,茵芋,當歸秦艽,芍藥,乾薑,狗脊,萆薢,石楠,蜀椒,乾地黃,菖蒲,薯蕷,石斛,牛膝,細辛,紫胡,車前子,桂心,柏子仁,五加皮,杜仲,薏苡
上三十二味,主濕痹腰脊,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秦艽,蒿本,狗脊,萆薢,通草,石楠,芎藭,續斷,牛膝,乾地黃,石斛,薏苡,菟絲子,杜仲,天雄(去皮),附子(去皮)
上十六味,主攣急軃曳,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莽草,防己,藜蘆
上三味,主身癢疥瘙,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牡丹,茯苓,茯神,柏子仁,蕘花,人參,遠志,細辛
上九味,主驚癇,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白話文:
大排風散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各種因風寒引起的疾病。
藥材包括:芫花、狼毒、欒荊、天雄(去皮)、五加皮、麻花、白芷、紫菀、烏頭(去皮)、附子(去皮)、莽草、茵芋、栝蔞、荊芥、躑躅、蕘花、大戟、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各二十分)、石斛、半夏、石楠、薯蕷、長生(各十四分)、藜蘆(七分)、狗脊、人參、牛膝、蓯蓉、蛇床子、菟絲子、萆薢、車前子、秦艽(各七分)、薏苡、五味子、獨活、藁本、柴胡、牡丹、柏子仁、芎藭、芍藥、吳茱萸、桔梗、杜仲、桂心、橘皮、續斷、茯苓、細辛、乾薑、厚朴、茯神、山茱萸、防己、黃耆、蜀椒、巴戟天、高良薑、紫葳、黃芩、當歸、菖蒲、乾地黃、通草(各四分)。
總共六十七味藥材,不需要煎煮,直接去除灰塵雜質,搗成粗粉,然後取藥粉三兩,黍米三升,酒麴粉二升。用酒一斗五升,加入洗淨的米,再用水五升將米煮到極爛,放涼到像人的皮膚溫度時,加入酒麴粉揉勻,再加入藥粉揉勻,最後加入酒攪拌一百下。裝在不透水的容器中,用布蓋好,放置一晚。隔天早上用乾淨的木棒攪拌三十圈,在空腹時溫服一小杯。服用後身體四肢和臉部有溫熱感即可,不要隨意增減藥量,不按方法服用可能會造成嚴重嘔吐和腹瀉。
若要服用藥粉,可以用細絹篩過濾,每次服用一小勺,只服用一次,不要重複。可以搭配水、米湯或酒一起服用。如果要製作成藥丸,可以和蜂蜜一起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顆。但不能用湯藥的方式服用。如果需要補益身體,藥量要減少,讓藥力慢慢發揮,這就是補的方法。(《千金方》中的芫花散有白朮、食茱萸,沒有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共六十四味藥材,又名登仙酒、三建散。根據後面的加減法來看,此方缺少遠志。)
凡是服用此藥,開始要多服一些,讓人多次嘔吐和腹瀉,之後再減少藥量,才能獲得療效。下面是針對不同情況的加減藥方:
- 風邪較重: 麻花、烏頭、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躑躅、茵芋、芫花、五加皮、白芷、莽草、附子、栝蔞、荊芥、天雄、芎藭、藁本、薯蕷、巴戟天、細辛、獨活、當歸、黃耆、乾薑、厚朴、防己、山茱萸、大戟、萆薢、桔梗、牡丹、柏子仁、狗脊、薏苡、秦艽、菖蒲,共三十六味。
- 濕痹腰脊: 蓯蓉、芎藭、續斷、蛇床子、王不留行、桔梗、芫花、天雄、附子、躑躅、茵芋、當歸、秦艽、芍藥、乾薑、狗脊、萆薢、石楠、蜀椒、乾地黃、菖蒲、薯蕷、石斛、牛膝、細辛、紫胡、車前子、桂心、柏子仁、五加皮、杜仲、薏苡,共三十二味。
- 筋脈拘攣、活動困難: 秦艽、蒿本、狗脊、萆薢、通草、石楠、芎藭、續斷、牛膝、乾地黃、石斛、薏苡、菟絲子、杜仲、天雄(去皮)、附子(去皮),共十六味。
- 皮膚搔癢: 莽草、防己、藜蘆,共三味。
- 驚癇: 紫菀、牡丹、茯苓、茯神、柏子仁、蕘花、人參、遠志、細辛,共九味。
- 鬼魅: 蜀椒、長生、躑躅,共三味。
- 蠱毒: 紫菀、芫花、藜蘆,共三味。
- 頑固寒冷積聚、腹痛堅硬: 高良薑、桔梗、芫花、山茱萸、茯苓、人參、紫胡、牡丹、蕘花、蓯蓉、巴戟天、芍藥、乾薑、附子、烏頭(去皮)、麻黃、莽草,共十七味。
- 腹痛脹滿、嘔吐: 厚朴、橘皮、桔梗、大戟、藜蘆、半夏、乾薑、藁本、人參、吳茱萸,共十味。
- 痰多: 茯苓、厚朴、芫花、半夏、細辛、烏頭、黃芩、紫胡、山茱萸,共九味。
- 胸悶疼痛: 厚朴、乾薑、紫菀、茯苓、桔梗、蕘花、烏頭、人參、細辛、柴胡,共十味。
- 補五臟虛損: 紫菀、薯蕷、石斛、細辛、巴戟天、牡丹、當歸、人參、菖蒲、五味子、桔梗、柏子仁、吳茱萸、山茱萸、乾地黃,共十五味。
- 益氣: 柏子、續斷、黃耆、薯蕷、芍藥、巴戟天、五味子,共七味。
- 益精髓: 肉蓯蓉、蛇床子、五味子、附子、天雄、萆薢、栝蔞、薯蕷、遠志、巴戟天、菟絲子、牛膝、柴胡、車前子、細辛、茯苓、杜仲、五加皮、石斛,共十九味。
- 補骨髓: 乾地黃、菟絲子、天雄、附子,共四味。
- 長肌肉: 當歸、藁本、白芷、乾地黃、五加皮、石斛、菟絲子、薯蕷、五味子、厚朴,共十味。
- 陰部潮濕搔癢: 五加皮、杜仲、續斷,共三味。
- 消渴(糖尿病): 茯苓、人參、栝蔞,共三味。
- 利小便: 栝蔞、茯苓、芍藥、橘皮、秦艽、山茱萸、車前子,共七味。
- 止小便頻數: 菖蒲、栝蔞、山茱萸,共三味。
- 明目: 人參、細辛、菟絲子、狗脊,共四味。
- 止淚: 芎藭、白芷,共二味。
- 補益氣: 細辛(益肝氣)、遠志、人參(補心氣),共三味。
- 補養腎氣: 石楠、萆薢、狗脊、車前子、石斛,共五味。
- 咳嗽上氣: 蜀椒、當歸、麻黃、桂心、吳茱萸、紫菀、蕘花、藜蘆、附子、半夏、烏頭、菖蒲、遠志、細辛、芫花、五味子,共十六味。
- 下氣: 蛇床子、石斛、細辛、薯蕷、橘皮,共五味。
- 霍亂: 附子、乾薑、人參、桂心、橘皮、厚朴,共六味。
- 月經閉止: 黃耆、通草(主漏)、厚朴、山茱萸、莽草(主三蟲)、紫菀、當歸、白芷(主崩中帶下)、黃芩、蛇床子(主寒熱漏)、芎藭、牛膝、栝蔞、紫葳,共十四味。
- 唾液濃稠如膠: 麻黃、栝蔞、柴胡、桂心、芍藥(主傷寒)、通草、菖蒲、遠志、人參(主健忘)、附子、黃芩、乾薑、蜀椒(主下痢)、紫菀、茯苓、芎藭,共十六味。
總結:以上加減的藥材不僅限於這個藥方使用,在其他方劑中也通用,學者應該仔細研究並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