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6)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6)
1. 當歸貼
諸腫方:
當歸(一作當陸),黃芩,黃連,大黃,莽草,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消膠汁稍稍和如泥,塗紙貼腫上,干則易之。
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令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腫消。此極甚大良無比,勝於眾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者,用之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釋,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亦得,貼楸葉後不復煩悶,腫消減,膿血惡汁出,瘡陷下漸瘥。
治腦瘻諸癤諸癰腫牢堅治之方: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
附子欲干輒令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氣入腫中,無不愈者,此法絕妙不傳。
治萬種癰腫方:
蒺藜蔓淨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煎如稠糖,下取塗瘡腫上,大良。
治癰腫方:
伏龍肝以大醋和作泥,塗布上貼之,干即易之,消矣。又和蒜搗如泥塗之。
凡癰無問大小,亦覺即取膠一片如掌,水清令軟納納然,心開一孔如錢孔大,貼腫上,若已潰者,膿當被膠,急撮皆出盡,若未有膿者當自消矣。
又方:
燒鯉魚作灰醋和敷之。一切腫用之皆愈,以瘥為限,至良。
蛇銜生肉膏,主癰疽金瘡敗壞方:
蛇銜,當歸(各一兩半),生地黃(三兩),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芍藥,芎藭莽草,附子(炮,去皮),細辛,蜀椒(去目閉口),白芷,白芨(一作白蘚皮),薤白,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切,以大醋漬兩宿,以臘月豬脂七升,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下去滓,敷之。
又方:
生地黃(一斤),薤白(五兩),辛夷,芎藭,獨活,當歸,黃耆,白芷,續斷,芍藥,黃芩,大黃(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白芷黃色,下去滓,敷之。
白話文:
當歸貼
各種腫脹的藥方:
當歸(也可能寫作當陸),黃芩,黃連,大黃,莽草,白芷,白蘞,白芨(各取二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少許用膠溶化的汁液調和成泥狀,塗在紙上貼於腫脹處,藥泥乾了就更換。
有病人患癰瘡,膿液排出後,用藥塞住瘡口,卻導致疼痛煩躁,極度不適。有人將塞住瘡口的藥取出,改用十層楸樹葉貼在瘡口上,再用布包好,鬆緊適度,一天更換兩三次,疼痛煩躁就停止了,腫脹也消退了。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比其他藥貼都好。主要用於癰疽潰爛後,以及凍瘡有刺無法拔出的情況,效果非常好。冬天沒有楸樹葉時,應該提早採集儲存。臨時使用時,用鹽水浸泡軟化,效果也很好。也可以用削薄的楸樹白皮代替,效果一樣。貼上楸葉後,就不再感到煩躁,腫脹消退,膿血惡臭的液體排出,瘡口塌陷的地方逐漸癒合。
治療腦瘻、各種癤子、堅硬腫痛的藥方:
將附子削成棋子般厚度,直接放在腫脹處,用少許唾液沾濕附子,用艾灸烤附子使其發熱透徹。
附子快乾時,就用唾液沾濕,使其保持發熱透徹,讓熱氣持續進入腫脹處,沒有治不好的。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但不輕易傳授。
治療各種癰腫的藥方:
將蒺藜蔓洗淨,截取三寸長,取一斗的量,用水三升煎煮至二升,去除藥渣,放入銅器中繼續煮至一升,再放入小容器中,煎煮至濃稠如糖漿狀,取出塗在瘡腫上,效果非常好。
治療癰腫的藥方:
用伏龍肝(灶心土)和大醋調和成泥狀,塗在布上貼於腫脹處,乾了就更換,腫脹就會消退。也可以將伏龍肝和大蒜搗成泥狀塗敷。
凡是癰瘡,無論大小,只要剛開始感覺不舒服,就取一片像手掌大小的膠,用水浸泡使其軟化,在中間開一個像錢幣大小的孔,貼在腫脹處。如果瘡口已經潰爛,膿液會被膠吸出,迅速清理乾淨;如果還沒有膿液,腫脹就會自行消退。
又一方:
將鯉魚燒成灰,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各種腫脹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癒,直到痊癒為止,效果極佳。
蛇銜生肉膏,主要治療癰疽、金瘡潰爛的藥方:
蛇銜,當歸(各一兩半),生地黃(三兩),黃連,黃耆,黃芩,大黃,續斷,芍藥,芎藭,莽草,附子(炮製,去皮),細辛,蜀椒(去除籽粒閉口),白芷,白芨(也可能寫作白蘚皮),薤白,甘草(炙過,各一兩)。
將以上十八味藥材切碎,用大量醋浸泡兩個晚上,再用臘月的豬油七升煎煮,反覆三次提煉,當白芷變成黃色時,去除藥渣,塗敷在患處。
又一方:
生地黃(一斤),薤白(五兩),辛夷,芎藭,獨活,當歸,黃耆,白芷,續斷,芍藥,黃芩,大黃(各一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用臘月的豬油四升煎煮,當白芷變成黃色時,去除藥渣,塗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