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5)

1. 敷貼第八

方三十一首

松脂貼,主癰疽腫方(煉松脂採松脂法附:)

松脂(二斤,成煉者),膒脂(三兩),細辛(半兩),黃柏,白芷,芎藭,白蘞,芍藥,莽草,白蠟,黃耆,黃芩,黃連,大黃,當歸,防風(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切,先以火暖銅鐺令熱,以蠟拭鐺使通濕,銼松脂令破納鐺中,次下膒脂。都消盡訖,乃納藥,以竹蓖攪令調,仍於微火一煎急攪令勿息,十沸下之,沸止更上。預作十個濕土堆,一下置一堆上,遍十堆則成。及熱以新幕生布上,四面又安火灸,作絞子絞澄去滓,挑取向火塗紙,依病處大小剪取貼之。周時易,此法稍難,好好用心作之,乃可成矣。

煉松脂法:

取大麻仁三升,研之令細,水三升淘之,生布絞去滓,松脂二升,以水三升半煮令消盡,及熱,新布絞令脂出,納麻汁中,待小冷,取松脂牽挽令白,乃依法秤取。

採松脂法:

取深山大松本有露根,脂自流出白黏者佳,火燒黑疆者不堪用。亦可五月六月大暑時破作痕,三五日待出取之。須多者,多破根取之。

升麻敷主癰疽方:

升麻,大黃,黃耆,芎藭,龍骨,白芨(各一兩),黃芩(六兩),白蘞,牡蠣(熬),甘草(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蜜和之如泥,塗布敷癰上,干即易之。

痛微用此令消方:

黃耆,青木香,梔子,乾地黃,升麻,龍骨,大黃,黃柏,黃芩,麻黃,黃連,芎藭,生犀(取末),白蘞,羚羊角

上一十五味,等分,搗篩為散,以醋和之如泥,塗故布上。開口如小豆以泄熱氣,干則易之,瘥止。

白話文:

松脂膏貼,主要治療癰疽腫瘡的藥方(附煉松脂、採松脂方法):

松脂(二斤,要煉製過的),豬油(三兩),細辛(半兩),黃柏、白芷、芎藭、白蘞、芍藥、莽草、白蠟、黃耆、黃芩、黃連、大黃、當歸、防風(各一兩)。

以上十六味藥材,切碎後,先將銅鍋用火加熱,用蠟在鍋內塗抹使其光滑,接著把松脂搗碎放入鍋中,再放入豬油。等全部融化後,放入其他藥材,用竹製攪拌棒攪拌均勻,用小火熬煮,要不停地快速攪拌,不要停止,煮沸十次後取出,沸騰停止再放回火上。事先準備十個濕土堆,每次取出一部分藥膏放在一個土堆上,十個土堆都放滿就完成了。趁熱將藥膏塗在新布上,四面再用火烤一下,用絞布過濾藥渣,取出藥膏塗在紙上,按照患處大小剪下貼敷。一天更換一次。這個方法比較難,要用心做才能成功。

煉松脂的方法:

取大麻仁三升,研磨成細粉,加水三升淘洗,用生布過濾掉渣滓,再將松脂二升,加水三升半煮至融化,趁熱用新布過濾出松脂,放入麻仁汁中,待稍微冷卻,取出松脂拉扯使其變白,然後按配方稱重使用。

採松脂的方法:

取深山中松樹,選擇樹根外露、自然流出白色黏稠松脂的最好。被火燒過的黑色松脂不能用。也可以在五、六月大暑時在樹上劃開口子,三五天後等松脂流出再取。如果需要大量松脂,可以在樹根多處劃開取用。

升麻敷貼,主要治療癰疽的藥方:

升麻、大黃、黃耆、芎藭、龍骨、白芨(各一兩),黃芩(六兩),白蘞、煅牡蠣、甘草(各半兩)。

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用蜂蜜調和成泥狀,塗在布上敷於癰瘡處,藥乾了就更換。

用於減輕疼痛,幫助消腫的藥方:

黃耆、青木香、梔子、乾地黃、升麻、龍骨、大黃、黃柏、黃芩、麻黃、黃連、芎藭、犀角(取粉末)、白蘞、羚羊角。

以上十五味藥材,等量混合,搗碎過篩成散劑,用醋調和成泥狀,塗在舊布上。在藥泥上開像小豆般大小的孔,讓熱氣散發,藥乾了就更換,直到痊癒。

2. 白蘞敷

主癰疽方:

白蘞,大黃,黃芩(並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雞子白和如泥,塗布上敷腫上,敷干則易之。亦可以三指撮藥末,納三升水中煮三沸,絞注汁拭腫上數十遍,以塞水石末和塗腫上,以紙覆之,干則易之,輒以煮汁拭之,日夜二十易。

食惡肉散方:

真朱,藜蘆(各一分半),䕡茹(半兩),馬齒礬(燒),硫黃,雄黃,麝香(各三分)

上七味,搗篩為散,粉瘡上,亦可膏和敷之,著兌瘡孔中佳。

白話文:

治療癰疽的敷藥配方:

白蘞、大黃、黃芩(用量相等)

將以上三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成泥狀,敷在腫脹的部位。敷藥乾燥後就更換。也可以用三指抓取藥粉末,加入三升水中煮沸三次,擠出藥汁,用藥汁擦拭腫脹部位數十次,然後用細石末調和塗在腫脹處,再用紙覆蓋。敷藥乾燥後就更換,隨時用煮好的藥汁擦拭,一天之中早晚更換二十次。

消除壞死組織的藥散配方:

真珠、藜蘆(各一份半),䕡茹(半兩),燒過的馬齒礬、硫磺、雄黃、麝香(各三分)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撒在瘡上。也可以用膏藥調和後敷在瘡上,塗在瘡口效果更佳。

3. 生肉膏

主癰疽金瘡方:

大黃,黃耆,芍藥,獨活,當歸,白芷(各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取汁)

上八味,搗篩為散,切薤白以地黃汁成煎豬膏三升煎之,二上三下,以綿布絞去滓,以敷瘡,多少隨人意。

升麻敷主癰疽結核種種色不異,時時牽痛,或經年腫勢不消方:

升麻,青木香,白蘞,芒硝,射干,當歸,黃芩,桂心,芍藥,防風,大黃,芎藭,乾葛(各二兩),莽草(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以酒和令調,微火熬令黃,以敷腫上,日再易,乾者添酒更搗之,隨後敷腫上。

寒水石敷方:

寒水石,黃柏,黃耆,黃連,大黃,石膏,梔子(各二兩),白蘞(四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粉粥和如泥,塗故布上敷腫上,干則易之。

白話文:

生肉膏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和金瘡:

需要大黃、黃耆、芍藥、獨活、當歸、白芷各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取汁)。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把切碎的薤白與生地黃汁混合,再用三升豬油煎煮。煎的時候要先大火煮兩次,再用小火煮三次。然後用棉布過濾掉藥渣,留下的藥膏敷在瘡口,用量可依照個人情況調整。

這個升麻敷藥方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結核等各種腫塊,這些腫塊顏色沒有明顯不同,有時會牽引疼痛,或腫脹經年不消:

需要升麻、青木香、白蘞、芒硝、射干、當歸、黃芩、桂心、芍藥、防風、大黃、芎藭、葛根各二兩,莽草一兩。

將以上十四種藥材搗碎,用酒調和均勻,用小火熬煮至黃色,然後敷在腫塊上,每天更換兩次。如果藥膏乾了,就加酒再搗,然後繼續敷在腫塊上。

這個寒水石敷藥方:

需要寒水石、黃柏、黃耆、黃連、大黃、石膏、梔子各二兩,白蘞四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米粥調和成泥狀,塗在舊布上,然後敷在腫塊上,藥膏乾了就要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