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5)

1. 甘濕第六

上七味,為散,綿裹如棗核大,納下部中。亦筒吹半棗核大,成人者井華水旦服五分匕,隔日一服。

論曰:凡患濕䘌蟲,多是熱病後或久下不上,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遇暑濕涼氣者,多生此病。病亦有燥䘌,不甚泄痢,而下部瘡癢,不問燥濕,久則殺人。為病診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滿口有瘡,四肢沉重喜眠,如此者,此為蟲蝕其肛,肛爛盡見五臟,即死矣。治之方:

黃連,生薑(各十兩,切),艾葉(八兩),苦參(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為三服,日三,久者三劑良。

凡濕䘌,欲得冷而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單用。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棉布包裹成棗核大小,塞入下體(肛門)中。也可以用管子吹入半個棗核大小的藥粉。成人用井水在早上服用五分匕(古代量器單位)的藥粉,隔一天服用一次。

大致上來說,凡是患有濕性䘌蟲病,多半是熱病之後,或是長期腹瀉無法止住,或是體內有外來的熱邪積聚在腹中,或是遇到暑濕的涼氣所導致。這種病也有乾性䘌蟲,雖然不會嚴重腹瀉,但是下體會長瘡並搔癢,不論是乾性或濕性,如果拖久了都會致命。這種病的症狀是牙齒沒有光澤,舌頭全部變白,嚴重的話整個口腔都會長瘡,四肢沉重喜歡睡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蟲已經侵蝕肛門,肛門潰爛到能看見五臟六腑,就會死亡。治療的藥方如下:

黃連、生薑(各十兩,切片),艾葉(八兩),苦參(四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三次,病程較久的人服用三劑就會見效。

凡是濕性䘌蟲,希望能夠用寒冷且苦味的藥物來止瀉,單獨煮黃連、艾葉、苦參這類藥材都可以單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