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2)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2)
1. 人參散
主寒熱瘰癧,在頸脈如杏李方:
白話文:
寒熱瘰癧,在頸脈如杏李方
寒熱瘰癧,生於頸脈,腫如杏李,形如珠串,觸之堅硬,按之疼痛。
治療方法:
-
內服藥方:
-
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赤芍藥、桃仁、紅花、沒藥、乳香、威靈仙、甘草
-
外用藥方:
-
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生地黃、白芍藥
用法:
內服藥方每日一劑,水煎服。外用藥方搗爛外敷,每日換藥。
人參,乾薑,白芷,甘草(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少小半匕,以意增加。
又方:
白話文:
人參一兩、乾薑一兩、白芷一兩、甘草一兩
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先服食藥粉,再飲用約方寸湯匙量的水,一天服用三回,孩童服用約半匙,可視情況適度增加用量。
其他藥方:
貍骨(五分,炙),烏頭(七分,炮,去皮),黃柏(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又方:
白話文:
貍骨(5克,烘烤過) 烏頭(7克,炮製過,去皮) 黃柏(15克)
三味藥材搗碎成細粉,先吃,然後用酒送服一錢(約三克)的劑量,每天三次。
另一種方法:
連翹,黃連,芍藥,苦參,土瓜根,龍膽,當歸(各半兩)
白話文:
連翹、黃連、芍藥、苦參、土瓜根、龍膽、當歸(各 30 克)
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以溫酒服錢五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千金》無當歸,有栝蔞,恆山,為八味。)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材搗碎成粉末,在飯前服用,用溫酒送服,每次服五茶匙,每天三次,逐漸增加到一湯匙。(《千金方》中沒有當歸,有栝蔞和恆山,共八味藥材。)
又方:取桃枝上不落子,搗末,以大醋和敷之。
鼠乳方:
常思根拭去土,勿洗,以附本系之,一日一夜便斷消。
白話文:
又方: 取桃枝上未結果的枝幹,搗碎,用濃醋調和敷用。
鼠乳方: 用常思根將泥土擦拭乾淨,不要用水洗,用附子根將常思根綁住,一天一夜後就會斷根消亡。
2. 瘭疽第三
方八首
瘭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
白話文:
瘡疽祕方,世間少有人知,其療效極其神奇。
升麻,乾地黃,枳實(炙,各二兩),大黃(二兩半),前胡(三分),犀角(一兩半),麝香射干,甘草(炙,各半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以瘥為度,不限劑數。
白話文:
升麻、乾地黃、枳實(炒過,各 2 兩) 大黃(2 兩半) 前胡(3 分) 犀角(1 兩半) 麝香、射干、甘草(炒過,各半兩)
九種藥材,以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直到康復為止,服用次數不限。
3. 豬蹄湯
主瘭疽諸疽,十指頭焮赤痛癢已潰方:
白話文:
瘭疽諸疽,十指頭焮赤痛癢已潰方
**症狀:**手指頭腫脹發紅,疼痛、搔癢,已經潰爛。
方劑:
- 川芎一兩
- 當歸一兩
- 荊芥一兩
- 防風一兩
- 桔梗一兩
- 芍藥一兩
- 甘草半兩
- 熟地黃一兩
- 黃連半兩
- 黃柏半兩
**用法:**以上藥材加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潰瘍癒合。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大黃,白芷,川芎,黃芩,黃連,細辛,當歸,藁本,藜蘆(炙,一本無),莽草,甘草(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一斗,煮藥,取五升洗漬瘡。
白話文:
豬蹄(一具,處理方法同煮食中的豬蹄) 大黃、白芷、川芎、黃芩、黃連、細辛、當歸、藁本、藜蘆(炙製,有些版本中沒有) 莽草、甘草(各 1 兩)
取以下十二種中藥材,以三鬥水煮豬蹄,取一斗湯汁煮藥,再取五升湯汁清洗傷口:
4. 搨湯
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或如桃李核,或如雞子赤焮方:
白話文:
瘭疽浸淫,欲發作而未成形,有的像桃子或李子的核,有的像雞蛋般大小,呈紅色而發亮。
黃芩,黃連,大黃,當歸,芒硝,甘草(各一兩)
白話文:
黃芩一兩、黃連一兩、大黃一兩、當歸一兩、芒硝一兩、甘草一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還鐺中,納芒硝一沸,貼布帛中,以拓腫上數百遍。
瘭疽浸淫多日漸大方:
胡粉(一分,熬),黃連,䕡茹,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粉上,日三。
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而復發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瘭疽浸淫多日漸大方:
胡粉(一分,熬),黃連,䕡茹,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粉上,日三。
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而復發方: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還鐺中,納芒硝一沸,貼布帛中,以拓腫上數百遍。
浸潤多日的癰疽漸漸增大:
胡粉(一錢,熬製),黃連,赤芍藥,甘草(各二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篩製成粉末,每天三次敷於患處。
癰疽發作在手腳肩背,密密麻麻如米粒大小且呈白色,刮破後流出汁液,癒合後又復發:
以上六種藥材,用六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除雜質後倒回鍋中,加入芒硝一沸,將藥液倒在布巾上,敷在腫脹處,連續拍打數百次。
黃耆(一兩),款冬花,升麻(各一兩),赤小豆,附子(炮,去皮),苦參(各一分)
白話文:
黃耆(50克),款冬花,升麻(各50克),赤小豆,附子(炮製後去皮),苦參(各12.5克)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半錢匕,稍增至一錢匕,日三服。
又方:
取虎矢白者,以馬矢和之,曝乾燒灰,以粉之。
又方:
白話文:
取上六種藥材,搗碎成粉末,以酒送服半錢匙,逐漸增加至一錢匙,每日服用三次。
另一個方子:
取白色的虎糞和馬糞,曬乾後燒成灰,研磨成粉末。
另一個方子:
龍骨,胡粉(燒),滑石(各半兩),青木香(二兩)
白話文:
龍骨(半兩)、胡粉(燒過的,半兩)、滑石(半兩)、青木香(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米粉一升和之,稍稍粉之,日四五。
瘭疽方:
灶室塵,灶突中墨,灶釜下土(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九升煮三沸,取汁,以洗瘡,日三四度。
白話文:
瘡瘍方:
竈上的灰塵,竈煙上的黑色煙灰,竈爐下的泥土(各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九升水煮沸三次,取其汁液,用來清洗傷口,每日三四次。
5. 惡核第四
論一首,方一十三首
白話文:
論一首
方一十三首
- 柴胡桂枝湯 主治:表證兼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脈浮緊或浮數
- 小柴胡湯 主治:半表半裡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苔黃,脈濡數
- 柴胡承氣湯 主治:表證兼見濕熱證,舌苔黃膩,脈滑數
- 大柴胡湯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發熱惡寒,口苦咽乾,苔黃膩,脈弦數
- 茵陳蒿湯 主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濡數
- 梔子豉湯 主治:濕熱鬱結,胸脅脹滿,苔黃膩,脈濡數
- 葛根湯 主治:表證兼見寒濕,惡寒發熱,無汗,胸脅脹滿,苔薄白,脈浮緊
- 葛根芩連湯 主治:表證兼見濕熱,惡寒發熱,口渴,苔黃膩,脈浮數
- 五苓散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苔薄白,脈沉遲
- 豬苓湯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沉遲
- 十棗湯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舌紅,苔黃燥,脈沉遲
- 茯苓甘草湯 主治:脾虛水腫,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沉細
- 真武湯 主治:腎陽虛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細
論曰:凡惡核似射工,初得無定處,多惻惻然痛,時有不痛者,不痛便不憂,不憂則救遲,救遲則殺人,是以宜早防之,此尤忌牛肉雞豬魚驢馬等肉,初如粟或如麻子,在肉裡而堅似靤,長甚速,初得多惡寒,須臾即短氣,取茱萸五合作末,水一升和之,絞取汁頓服之,以滓敷之,須臾更服此汁,令毒氣散,不入腹,入腹則致禍,切慎之。
江南毒氣惡核射工暴腫生瘡,五香散方:
白話文:
論述:一切惡核類似毒箭射傷,初期沒有固定位置,常伴隨隱痛,有時不痛,不痛便不憂心,不憂心則延誤救治,延誤救治則致命,所以應該及早預防。此症特別忌諱食用牛肉、雞肉、豬肉、魚肉、驢肉、馬肉等肉類。初期核狀物如粟米大小或如麻子大小,長在肉裡,堅硬如繭,生長極快。初期常伴有惡寒,稍後即出現呼吸短促。取五枚茱萸研成細末,用水一升調和,絞取汁液頓服,並將藥渣敷於患處。稍後再服此汁液,讓毒氣散發,不入腹中。毒氣若入腹中,則會導致禍患,務必小心謹慎。
江南之地,毒氣盛,惡核腫瘡,來勢洶洶。
[五香散]配方:
甲香,薰六香,青木香,羚羊角,丁香,犀角,鱉甲(炙),升麻,烏鶯,黃芩,黃柏,黃連,甘草(各四兩),吳茱萸(三分)
白話文:
甲香、薰陸香、青木香、羚羊角、丁香、犀牛角、烏龜殼(經過烘烤)、升麻、烏頭、黃連、黃柏、黃連、甘草(各四兩)、吳茱萸(三分之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中射工毒及諸毒,皆水服方寸匕,日三,以雞子白和塗腫上,干則易之,兼以水和少許洗腫上。(疑少一香。)
白話文:
以上這十四味中藥,搗碎並過篩成細末,用於治療中毒和各種毒物侵襲。服用時以方寸大小的湯匙量取,每日三次,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在腫脹處。藥物乾了就換新的,同時用少量水溶解藥末,清洗腫脹處。(懷疑少了一味香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