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3)

1. 少陰病狀第二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赤者,加蔥白九莖;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加減服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四逆散主之。方:

甘草(炙),枳實(炙),柴胡,芍藥(各十分)

上四味,搗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兼主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瀉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承氣湯(一云大柴胡。)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方見承氣湯中)

少陰病,其脈沉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遂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方見陽明門。)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白話文:

少陰病狀第二

把上面三種藥材,用水三升煎煮,取出一升二合的藥液,濾掉藥渣,分成兩次溫服。如果脈象出現就表示病情好轉;如果臉色發紅,就加入九根蔥白;如果腹痛,就去掉蔥白加入芍藥二兩;如果噁心嘔吐,就加入生薑二兩;如果咽喉疼痛,就去掉芍藥加入桔梗一兩;如果腹瀉停止但脈象不出,就去掉桔梗加入人參二兩。這些病症都與藥方相符時,才需要根據情況增減藥材來服用。

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患者可能會有咳嗽、心悸、小便不順暢、腹痛、腹瀉或裡急後重等症狀,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藥方是:

甘草(炙)、枳實(炙)、柴胡、芍藥(各十分)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成散劑,用溫開水調服一勺,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咳嗽,就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也可用來治療腹瀉;如果心悸,就加入桂枝五分;如果小便不順暢,就加入茯苓五分;如果腹痛,就加入炮附子一枚;如果腹瀉並有裡急後重,就先用水五升煎煮薤白三升,取出三升藥液,濾掉藥渣,然後將散劑三勺放入藥液中,再煎煮至一升半,分成兩次溫服。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伴隨咳嗽、噁心嘔吐、口渴、心煩難以入眠,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藥方在陽明篇中)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要趕緊用承氣湯來瀉下。

少陰病,腹瀉排出像清水一樣的糞便,顏色發青,表示心下部位一定疼痛;如果口乾舌燥,就可以使用承氣湯來瀉下。(另一種說法認為應該用大柴胡湯)

少陰病,發病六七天,腹部脹滿且沒有大便,要趕緊用承氣湯來瀉下。(藥方在承氣湯篇中)

少陰病,如果脈象沉伏,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四逆湯。

少陰病,患者吃東西就吐,心中溫熱想吐又吐不出來,剛發病時,手腳冰冷,脈象細弦而遲緩,這是胸中實邪,不可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膈上有寒飲,出現乾嘔的情況,就不能用吐法,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可以使用四逆湯。(藥方在陽明篇中)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且澀滯,同時還出現噁心嘔吐和出汗,一定會頻繁地更衣如廁,但反而排泄量不多,這時應該溫補其上焦,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另一種說法認為應該灸厥陰穴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