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傷寒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傷寒下 (5)

1. 厥陰病狀第三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脈滑而厥者,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表熱見里方見難療中。)

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方:

當歸(三兩),桂心(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方:

吳茱萸(二兩),生薑(八兩,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

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惡寒,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湯主之。(方並見陽明門。)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方見療痞中。)

傷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其水入胃,必利,茯苓甘草湯主之。方:

茯苓(二兩),甘草(炙,一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知母(十八銖),葳蕤(十八銖),黃芩(十八銖),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芍藥,桂枝,石膏(碎,綿裹),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甘草(炙,各六銖)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為欲自利。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自愈。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反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白話文:

傷寒病到六七天,如果排便不順暢,反而發熱又腹瀉,而且持續大量流汗不止,這種情況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的緣故。

傷寒病到五六天,如果沒有胸部結塊的症狀,腹部柔軟,脈象虛弱又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用了瀉藥會導致失血,這樣就會死亡。傷寒發熱又手腳冰冷,過了七天還在腹瀉的,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

傷寒脈搏急促,手腳冰冷的情況,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傷寒脈象滑數又手腳冰冷,表示體表有熱,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體表有熱而內裡也有病症的情況,比較難以治療。)

手腳冰冷,脈象變得細微甚至摸不到,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當歸四逆湯的組成: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切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這個人體內有寒氣,可以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組成: 吳茱萸(二兩)、生薑(八兩,切片) 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這兩味藥材,再加入四升水和四升米酒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分成四次溫熱服用。

大量流汗,發熱卻沒有退去,四肢肌肉抽搐疼痛,如果還出現腹瀉、手腳冰冷而且怕冷的狀況,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

大量流汗,如果感覺身體像著火一樣,又腹瀉、手腳冰冷,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四逆湯的配方在陽明篇有記載)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繃,表示邪氣聚集在胸中,感到心下脹滿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這種病在胸部,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可以用瓜蒂散。(瓜蒂散的配方在治療胸悶那篇有記載)

傷寒導致手腳冰冷,同時心悸,應該先治療體內的水濕,可以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不然,水濕入侵胃部,一定會腹瀉不止,可以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

茯苓甘草湯的組成: 茯苓(二兩)、炙甘草(一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煮到剩下二升,濾掉藥渣,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傷寒六七天,如果大便瀉下之後,脈象變得沉遲,手腳冰冷,下肢脈搏摸不到,咽喉不適,吐出膿血,腹瀉不止,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可以用麻黃升麻湯來治療。

麻黃升麻湯的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半)、知母(十八銖)、葳蕤(十八銖)、黃芩(十八銖)、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芍藥、桂枝、石膏(搗碎,用布包)、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炙甘草(各六銖)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加入十升水,先煮麻黃到沸騰兩次,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分成三次溫熱服用,大概一頓飯的時間就會出汗痊癒。

傷寒四五天,如果肚子痛,而且氣機往下走,往小腹移動,表示快要腹瀉了。

傷寒原本就屬於寒邪導致的腹瀉,醫生又用了催吐的藥物,反而使得寒氣阻隔,導致嘔吐更加嚴重,吃進去的食物馬上就吐出來,可以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來治療。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的組成: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到剩下二升,濾掉藥渣,分成兩次溫熱服用。

腹瀉,而且有輕微發熱,口渴,脈象虛弱,這種情況會自己痊癒。

腹瀉,脈象加快,如果輕微發熱,出汗,這種情況也會自己痊癒;如果脈搏再次變得緊繃,就表示還沒有痊癒。

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摸不到,用艾灸來治療,如果身體沒有溫熱起來,反而出現輕微喘息的情況,就會死亡;少陰脈氣能夠勝過足陽明脈氣的,表示情況還順利。

腹瀉,脈搏反而變得浮數,尺部脈象澀滯,這個人一定會排出膿血。

腹瀉不止,大便中夾雜著未消化的食物,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發汗,肚子會更加脹滿。

腹瀉,脈象沉弦,表示肛門墜脹感很嚴重。如果脈象大,表示腹瀉還不會停止。如果脈象微弱而快,表示腹瀉快要停止了,即使發熱也不會死亡。

腹瀉,脈象沉而遲緩,這個人臉色稍微發紅,身體有輕微發熱,大便中夾雜著未消化的食物,一定會感到暈眩,出汗後就會好轉,這個人可能會出現輕微手腳冰冷,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臉上陽氣浮越,而下焦虛弱的緣故。

腹瀉,脈搏反而變得加快而且口渴,這種情況現在就會自己痊癒。如果沒有好轉,一定會排出膿血,這是因為身體有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