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二·養性 (5)
卷第十二·養性 (5)
1. 五參丸
主治心虛熱,不能飲食,食即嘔逆,不欲聞人語方
人參(一兩),苦參(一兩半),沙參(一兩),丹參(三分),玄參(半兩)
上五味,搗篩煉蜜和為丸。食訖飲服十丸如梧子大,日二,漸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這個藥丸主要治療因為心虛而導致的虛熱症狀,患者會出現食慾不振,吃東西就想嘔吐,而且不喜歡聽到別人說話的情況。
藥方組成:人參(一兩)、苦參(一兩半)、沙參(一兩)、丹參(三分)、玄參(半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過篩,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在飯後用開水服用十顆,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每天服用兩次,之後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二十顆。
2. 治損心吐血方
芎藭二兩,蔥白二兩,生薑(二兩,切),油(五合),椒(二合,汗),桂心(一兩),豉(三合),白粳米(四合)
上八味,㕮咀。芎桂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納米油,又煎取一升,去滓,頓服。慎面。
白話文:
將川芎二兩、蔥白二兩、生薑二兩(切片)、油五合、花椒二合(炒出汗)、桂心一兩、豆豉三合、白粳米四合。
將以上八種藥材稍微搗碎。先將川芎和桂心兩味藥,加水四升煮到剩二升,再加入米和油,繼續煎煮到剩一升,濾掉藥渣,一次喝完。服藥期間要小心避開風。
3. 正禪方
春桑耳,夏桑子,秋桑葉
上三味,等分搗篩。以水一斗煮小豆一升,令大熟,以桑末一升和煮微沸,著鹽豉服之,日三服,飽服無妨。三日外稍去小豆。身輕目明無眠睡,十日覺運智通初地禪,服二十日到二禪定,百日得三禪定,累一年得四禪定。萬相皆見,壞欲界,觀境界,如視掌中,得見佛性。
白話文:
春天採桑耳,夏天採桑椹,秋天採桑葉。
將以上三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過篩。用一斗水煮一升紅豆,煮到紅豆熟透,將一升桑葉粉末加入紅豆湯中,稍微煮滾,再加入鹽和豆豉調味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吃飽後服用也沒關係。三天後可以逐漸減少紅豆的量。服用後會感到身體輕盈,眼睛明亮,不需要睡眠,十天後會感覺到思緒清晰、智慧開通,進入初禪的境界;服用二十天可以達到二禪定的境界;服用一百天可以達到三禪定的境界;持續服用一年就可以達到四禪定的境界。到那時,世間萬象都會清晰可見,能破除慾望的束縛,觀察各種境界,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一樣清楚,並且能看見自身的佛性。
4. 服菖蒲方
二月八日採取肥實白色節間可容指者,多取陰乾去毛,距擇吉日搗篩百日,一兩為一劑。以藥四分,蜜一分半,酥和如稠糜柔弱,令極勻,納瓷器中密封口,埋谷聚中一百日。欲服此藥須先服瀉藥。吐利訖,取王相日旦空肚服一兩,含而咽之,有力能消。漸加至三二。服藥至辰巳間藥消訖,可食粳米乳糜。
更不得吃飲食,若渴惟得少許熟湯。每日止一服藥一頓食。若直治病瘥止,若欲延年益壽求聰明益智者,宜須勤久服之。修合服食,須在靜室中,勿喜出入及晝睡,一生須忌羊肉熟葵。又主癥癖咳逆上氣痔漏病,最良。又令人膚體肥充,老者光澤,發白更黑,面不皺,身輕目明,行疾如風。
填骨髓,益精氣。服一劑,壽百歲。天竺摩揭陀國王舍城邑陀寺三藏法師跋摩米帝以大業八年與突厥使主至武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為洛州大德護法師淨土寺主矩師筆譯出。
白話文:
在二月八日採收肥大飽滿、白色、節與節之間可容納手指的菖蒲,盡可能多採一些,放在陰涼處風乾,去除毛鬚。選擇吉日,搗碎後用篩子過濾,連續一百天。每次取一兩作為一劑。將藥粉四分、蜂蜜一分半、酥油混合攪拌,使其像濃稠的粥一樣柔軟,且要攪拌均勻。放入瓷器中密封,埋在穀堆裡一百天。
要服用此藥,必須先服用瀉藥。等瀉吐完畢,選擇王相日(吉日)早晨空腹服用一兩,含在口中慢慢吞下,藥力強大能幫助消化。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劑量至二、三兩。服用藥物到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或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之間,藥效退去後,可以食用粳米煮成的稀粥。
在這段時間內,不可以吃其他食物,如果口渴,只能喝少量煮熟的熱湯。每天只能服用一次藥,吃一頓飯。如果是為了治病,病好了就可以停止服用;如果想要延年益壽、增強聰明才智,就應該長期勤奮地服用。調製和服用此藥,必須在安靜的房間裡進行,不要隨意出入或白天睡覺。一生都要忌吃羊肉和煮熟的葵菜。此藥對於治療癓瘕積聚、咳嗽氣逆、痔瘡漏病等都非常有效。還可以使人身體豐滿,老年人皮膚光滑有光澤,白髮變黑,臉上沒有皺紋,身體輕盈,視力清晰,行走如風。
它能填補骨髓、增強精氣。服用一劑,可以活到一百歲。此方由天竺摩揭陀國王舍城邑陀寺的三藏法師跋摩米帝,在大業八年(西元612年)與突厥使者一起來到中土,到武德六年(西元623年)七月二十三日,由洛州大德護法師、淨土寺住持矩師筆譯而出。
5. 養老大例第三
論三首
論曰:人之在生,多諸難遘。兼少年之時,樂遊馳騁,情敦放逸,不至於道,悠然白首,方悟虛生,終無所益。年至耳順之秋,乃希餐餌,然將欲頤性,莫測據依,追思服食者於此二篇中求之,能庶幾於道,足以延齡矣。語云:人年老有疾者不療,斯言失矣。緬尋聖人之意,本為老人設方,何則?年少則陽氣猛盛。
食者皆甘,不假醫藥,悉得肥壯。至於年邁,氣力稍微,非藥不救。譬之新宅之與故舍,斷可知矣。
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味,寢處不安,子孫不能識其情,惟云大人老來惡性不可咨陳,是以為孝之道,常須慎護其事,每起速稱其所須,不得令其意負不快。故曰:為人子者,不植見落之木。
淮南子曰:木葉落,長年悲。夫栽植卉木,尚有避忌。況俯仰之間,安得輕脫乎。
論曰:人年五十以去,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有斯二疾,常須預防。若秘澀,則宜數食葵菜等冷滑之物。如其下痢,宜與姜韭溫熱之菜。所以老人於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老人之性,必恃其老無有藉在,率多驕恣,不循軌度。忽有所好,即須稱情。即曉此術,當宜常預慎之。
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當愛情,每有誦唸,無令耳聞,此為要妙耳。又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養老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吁嗟,無叫喚,無吟訖,無歌嘯,無垃啈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弔,無接對賓客,無預局席,無飲興。能如此者,可無病,長壽斯必不惑也。
又常避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風惡氣能不觸冒者,是大吉祥也。凡所居之室,必須大周密,無致風隟也。夫善養老者,非其書勿讀,非其聲勿聽,非其務勿行,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謂豬豚雞魚蒜膾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學淡食。至如黃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
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面、粳米等為佳。又忌強用力咬齧堅硬脯肉,反致折齒破斷之弊。人凡常不飢不飽不寒不熱,善。行住坐臥言談語笑寢食造次之間能行不妄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
白話文:
關於養老的論述,共有三篇:
第一篇說,人活在世上,常會遭遇許多困難。年輕時,大多貪圖玩樂,放縱情慾,不走正道,等到白髮蒼蒼,才明白自己虛度光陰,毫無益處。到了六十歲左右,才開始注意飲食,想要調養身心,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想要從飲食方面著手,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或許能接近養生之道,延長壽命。俗話說,老人有病不治,這句話是錯的。想想聖人的用意,本來就是為老人設想的。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陽氣旺盛,吃什麼都覺得甘美,不需要吃藥,自然就會長得健康。到了老年,氣力衰退,不靠藥物就無法恢復。這就像新房子和舊房子的差別一樣,道理很明顯。
第二篇說,人到了五十歲以上,陽氣一天天衰弱,身體的損傷也日益增加,心力逐漸退化,常常忘記之前的事情,又記不住之後的事情,生活變得懶散,做什麼都覺得不順心。視力和聽力都不好,身體機能只退不進,作息不定,萬事都變得零落不堪,心中感到無聊,容易健忘、生氣,情緒變化無常。吃飯沒胃口,睡覺也不安穩。晚輩們不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只覺得老人家老了就變得難以相處,所以為人子女的要特別小心照顧他們,時常要詢問他們的需求,不要讓他們感到不開心。所以說,為人子女的,不要像對待快要枯萎的樹木一樣,不加以照料。
《淮南子》說,樹葉凋落,年長者會感到悲傷。種植花草樹木,尚且知道要避開不適合的時間,更何況是面對父母長輩,怎麼能輕忽隨便呢?
第三篇說,人到了五十歲以後,常常會大便不順,或者經常腹瀉。有這兩種毛病,要提前預防。如果便秘,就應該多吃像葵菜等寒涼滑利的食物。如果腹瀉,就應該吃薑、韭菜等溫熱的食物。所以,老人一年四季都應該吃溫熱的食物,不能輕忽大意。老人的脾氣,常常仗著自己年紀大,認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所以常常驕橫放縱,不遵守規矩。一旦有什麼喜歡的,就必須滿足他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事先小心應對。
所以,養老的重點是,耳朵不要聽不該聽的,嘴巴不要說不該說的,心裡不要想不該想的,這些對老人都很有益處。此外,要重視情感,如果長輩們有喜歡的,不要讓別人聽到,這也是很重要的。老人家應該常常想善事,不要想惡事;常常想生命,不要想殺戮;常常想誠信,不要想欺騙。養生之道,不要玩賭博等需要耗費氣力的遊戲,不要舉重,不要快走,不要大喜大怒,不要過度觀看,不要過度聽聞,不要太過專注,不要想太多,不要嘆氣,不要大叫,不要哼歌,不要大聲唱歌,不要哭泣,不要悲傷憂愁,不要哀痛,不要參加慶祝或弔唁活動,不要接待賓客,不要參與宴會,不要飲酒助興。能做到這些,就可以不生病,長壽也不會有問題。
此外,要常常避開大風大雨、嚴寒酷暑、露水、霜雪、旋風和污濁的空氣,能不接觸這些,就是最大的吉祥。居住的房間,一定要嚴密,不要有縫隙漏風。善於養老的人,不看無益的書,不聽無益的聲音,不做無益的事情,不吃無益的食物。所謂無益的食物,是指豬肉、雞肉、魚肉、蒜、生肉、生菜、白酒、濃醋、重鹹的食物,應該學習清淡的飲食。至於黃米、小豆等,這些也不是老人適合吃的,所以要忌口。
應該常常吃清淡的食物,像大小麥麵、粳米等比較好。也要避免用力咬堅硬的肉乾,反而會導致牙齒斷裂。人如果能做到不飢不飽、不寒不熱,這樣是最好的。在行走、站立、坐著、躺臥、說話、談笑、吃飯的時候,都能不妄為,就可以延年益壽。
6. 養老食療第四
方一十七首,論五首
論曰:衛汜稱扁鵲云: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首,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藥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故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故孝子須深知食藥二性,其方在《千金方》(第二十六卷中)。
論曰:人子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撓。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以食敢鮮餚,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勿進肥羹,臛酥酒酪等,則無他矣。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溫而食之。
此大利益老年。雖然,卒多食之,亦令人腹脹泄痢。漸漸食之。
論曰: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行氣之道,禮拜一日勿住。不得安於其處以致壅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義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故曰:安者非安,能安在於慮亡。樂者非樂,能樂在於慮殃。所以老人不得殺生取肉以自養也。
白話文:
養老食療第四
論述:
衛汜說扁鵲曾說過:「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於飲食,治療疾病的首要方法在於藥物。不了解飲食宜忌的人,無法保全生命;不明白藥性的人,無法去除疾病。」所以,飲食能夠排除邪氣、安定臟腑,藥物能夠使精神安寧、培養性情以調養四時之氣。因此,身為子女的人,不能不了解這兩件事。所以,當君王或父親生病時,應該先用食物來治療。如果食療沒有效果,然後才使用藥物。因此,孝順的子女必須深入了解食物和藥物的兩種特性,相關的方劑可以在《千金方》(第二十六卷)中找到。
論述:
為人子女奉養長輩的道理,即使有山珍海味各種美食,每次吃飯都一定要避免混雜,混雜就會讓五味互相干擾。長期這樣吃,會造成身體的危害。所以,吃飯時要選用新鮮的菜餚,並且儘量簡單少量。飲食應該要節制儉省。如果貪圖美味而吃過多,老人的腸胃皮膚比較薄弱,吃太多就會消化不良,導致肚子脹、呼吸急促,甚至會引起霍亂。夏至以後到秋分以前,不要吃肥膩的羹湯、肉糊、酒酪等食物,就沒有其他問題了。老人之所以容易生病,都是因為年輕時春夏兩季過度貪涼,飲食太冷,所以魚膾、生菜、生肉、腥冷食物大多對身體有害,應該經常戒斷。只有乳酪、酥油、蜂蜜,應該經常溫熱後再吃。
這樣做對老年人有很大的益處。雖然如此,如果突然大量食用,也會讓人腹脹拉肚子,要慢慢地吃。
論述:
不只是老年人需要知道飲食起居的節度,更需要知道調養身體,按摩、搖動肢體關節,引導氣息運行。運行氣息的方法,像是每天禮拜(有活動身體的含義)都不要停止。不要安於久坐不動,以至於氣血阻滯。所以,流動的水不會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道理就在這裡。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人,可以活到一兩百歲。所以說:「安穩不是真正的安穩,真正的安穩在於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危險。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在於考慮到可能發生的災禍。」所以,老年人不應該為了養活自己而殺生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