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2)

1. 脫肛第七

四十法

灸尾翠骨七壯,立愈。主脫肛,神良。

又,灸臍中,隨年壯。

灸癭法:

白話文:

治療脫肛的方法

  • 尾翠骨:灸七次,立即見效。

其他灸療方法

  • 臍中:隨年灸。

灸風池,俠項兩邊兩穴耳上髮際百壯。又大惟百壯,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小垂下各三十壯。又,頸沖在兩伸手直向前,令臂著頭對鼻所住處,一各臂臑,灸隨年壯。凡五處,共九穴,又垂兩手兩腋上紋頭,各灸三百壯,針亦良。

白話文:

灸法:

  • **風池穴:**耳後髮際處,兩側各灸 100 壯。
  • **大椎穴:**位於頸椎正中,兩側各灸 100 壯,相距約 1.5 寸。
  • **小椎穴:**大椎穴下方各灸 30 壯。
  • **頸沖穴:**兩手伸直向前,手臂抵住頭部與鼻尖相對的位置,肘部內側各灸 100 壯(按年齡增減劑量)。

針灸:

  • 以上總共有 9 個穴位。
  • 此外,還可以灸兩腋上方兩側的紋理處,各灸 300 壯。針灸此處也有效果。

灸癭,肩髃左右廂宛宛中,男左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壯,左十七壯。再三,以瘥止。

癭,上氣短氣,灸肺俞一百壯。

癭,上氣胸滿,灸雲門五十壯。

癭,惡氣,灸胸堂百壯。

又,灸天府五十壯。

又,灸大椎,橫三間寸灸之。

又,灸衝陽,隨年壯,在肘外屈橫紋外頭(據此是曲池穴,衝陽在足趺上五寸)。

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癭氣面腫,灸通天五十壯。

癭,灸中封,隨年壯。

灸㿗卵法:

白話文:

針灸癭:在肩膀後方,左右兩側圓圓的部分,男性左側針灸十八壯,右側針灸十七壯;女性右側針灸十八壯,左側針灸十七壯。如此重複三次,直到痊癒為止。

癭:上氣短氣,針灸肺俞穴一百壯。

癭:上氣胸悶,針灸雲門穴五十壯。

癭:胸悶氣喘,針灸胸堂穴一百壯。

又,針灸天府穴五十壯。

又,針灸大椎穴,橫三寸處針灸。

又,針灸衝陽穴,按年齡壯數,位於肘外屈橫紋外側(根據此段文字應為曲池穴,衝陽穴位於腳背上五寸)。

癭,針灸天瞿穴三百壯,橫三寸處針灸。

癭,氣血上逆導致面腫,針灸通天穴五十壯。

癭,針灸中封穴,按年齡壯數。

針灸癎卵法:

以蒲橫度口如橫折之一倍增之,以布著少腹橫理,令度中央上當臍勿令偏僻,灸度頭及中央,合二處隨年壯,好自養,勿勞動作役、大言大怒大笑。

又,牽陰頭正上行,灸頭所極牽向左右髀直,下行皆仿此,隨年壯。

白話文:

以艾絨鋪設在肚臍上,將艾絨橫向鋪開,艾絨長度是艾條長度的兩倍。艾絨敷在肚臍以下,位置端正,不要偏離肚臍。在艾絨的一端和正中央處施灸。隨著年齡的增長,灸壯的次數也要隨之增加。日常生活中要好好保養身體,避免過度勞累、勞動、大聲說話、大發脾氣、大笑等。

灸直行線上的穴位,由牽引陰經的頭部往上循著正經,灸到頭部最後一穴時,牽引到左右大腿,再從大腿往下灸,以此類推。隨著年齡增長,灸的範圍也會相應加大。

又,灸足厥陰,在右灸左,在左灸右,各三壯。厥陰在足大指本節間。男㿗有腸㿗、卵㿗、氣㿗、水㿗四種,腸㿗、卵㿗難瘥,氣㿗,水㿗針灸易瘥。卵偏大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在內踝上八寸。

白話文:

除此之外,灸足厥陰穴位時,在右腳灸左腳,在左腳灸右腳,各三次。厥陰穴位位於大腳趾第一個關節間。

男性疝氣有四種:腸疝氣、卵疝氣、氣疝氣和水疝氣。腸疝氣和卵疝氣難以治癒,而氣疝氣和水疝氣可以用針灸比較容易治癒。卵疝氣如果太大而進入腹腔,則灸三陰交穴,根據年份增加灸的壯數,該穴位位於腳內踝上方八寸。

又,肩井、肩臂接處,灸隨年壯。

又,灸關元百壯。

又,灸手小指端七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㿗卵偏大,炙玉泉百壯報之。

又,灸泉陰百壯三報之,在橫骨邊三寸。

凡㿗病,陰卒腫者,令並足合兩拇指爪甲相併,以一艾炷兩爪端方角上七壯。

陰腫欲潰困,灸足大拇指本節橫紋中五壯。

又,灸足太陽五十壯報之。

又,灸足太陰五十壯,在內踝上一夫。

又,灸大敦,在足大指三毛中,隨年壯。

又,灸足大指內側去端一寸白肉際,隨年壯,甚驗。若雙㿗,灸兩處。

又,橫骨兩邊二七壯,俠莖灸之。

又,足大指下理中十壯,隨腫邊灸之,神驗。

白話文:

又,肩井、肩臂接處,灸隨年壯。

又,灸關元百壯。

又,灸手小指端七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㿗卵偏大,炙玉泉百壯報之。

又,灸泉陰百壯三報之,在橫骨邊三寸。

凡㿗病,陰卒腫者,令並足合兩拇指爪甲相併,以一艾炷兩爪端方角上七壯。

陰腫欲潰困,灸足大拇指本節橫紋中五壯。

又,灸足太陽五十壯報之。

又,灸足太陰五十壯,在內踝上一夫。

又,灸大敦,在足大指三毛中,隨年壯。

又,灸足大指內側去端一寸白肉際,隨年壯,甚驗。若雙㿗,灸兩處。

又,橫骨兩邊二七壯,俠莖灸之。

又,足大指下理中十壯,隨腫邊灸之,神驗。

**肩井穴:**位於肩頸交接處,以艾灸治療,次數根據年齡增長而定。

**關元穴:**灸壯艾灸100次。

**小指端穴:**在小指尖端,分別左右灸壯7次,左邊灸右邊,右邊灸左邊。

**玉泉穴:**如果陰囊腫大偏向一邊,灸壯艾灸玉泉穴100次,作為治療。

**泉陰穴:**在橫骨旁三寸處,灸壯艾灸100次,連續治療三次。

**陰囊病腫脹:**將雙腳並排,雙手拇指並在一起,將一個艾灸條放在雙拇指的指甲蓋上,灸壯7次。

**陰囊腫脹欲潰爛:**灸壯艾灸大拇指第一個關節的橫紋處5次。

**足太陽穴:**灸壯艾灸50次,作為治療。

**足太陰穴:**位於內踝上方一寸處,灸壯艾灸50次。

**大敦穴:**位於大腳趾指甲根部有三個黑點處,以艾灸治療,次數根據年齡增長而定。

**大腳趾內側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距腳趾尖一寸處的白色肉際,以艾灸治療,次數根據年齡增長而定,效果顯著。對於雙側陰囊腫大,則需要灸壯兩個穴位。

**橫骨兩側穴位:**位於橫骨兩側,灸壯每側7次。

**足大指下理中穴:**位於大腳趾下方的理中穴,灸壯10次,根據腫脹部位施灸,效果神奇。

小兒㿗,先時將兒至碓頭咒之曰:坐汝令兒某甲陰囊㿗,故灸汝三七二十一。灸訖,便牽兒令雀頭向下,著囊縫當陰頭灸縫上七壯,即消,已用有驗,艾炷如蝟簪頭大。

白話文:

當小兒陰囊腫大時,先把孩子帶到碓臼旁,唸咒語:"我現在命令你的兒子某某,陰囊腫脹,因此灸你三七二十一次。"灸完後,立即把孩子牽起來,讓他的生殖器朝下,將腫囊對準陰莖,在縫線上灸七壯,就可以消腫。這個方法已經有很多人驗證過,艾炷的大小就像刺蝟背上的刺一樣。

凡男㿗,當騎碓軸以莖中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即愈。

卵腫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橫紋中,隨年壯。

灸汁法:

多汗寒熱,灸玉枕五十壯,針入三分。

多汗瘧病,灸譩譆五十壯。

盜汗,寒熱惡寒,灸肺俞隨年壯,針入五分。

又,灸陰都各一百壯,針入八分補之,穴在俠胃管相去三寸。

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

又,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

白話文:

**古代文字:**凡男㿗,當騎碓軸以莖中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即愈。

凡是男性陽痿,應當騎在碓軸上,讓陰莖插入碓軸,與陰莖頭齊平後,在碓軸上艾灸,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

**古代文字:**卵腫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橫紋中,隨年壯。

睪丸腫大如瓜,且深入腹中欲致死,在腳趾大拇趾下方橫紋處艾灸,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

古代文字:灸汁法:

艾灸出水泡的方法:

**古代文字:**多汗寒熱,灸玉枕五十壯,針入三分。

多汗且寒熱交替,在玉枕穴艾灸五十壯,針刺入三分深。

**古代文字:**多汗瘧病,灸譩譆五十壯。

多汗且患瘧疾,在譩譆穴艾灸五十壯。

**古代文字:**盜汗,寒熱惡寒,灸肺俞隨年壯,針入五分。

盜汗、寒熱、惡寒,在肺俞穴艾灸,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針刺入五分深。

**古代文字:**又,灸陰都各一百壯,針入八分補之,穴在俠胃管相去三寸。

此外,在陰都穴各艾灸一百壯,針刺入八分深以補氣,此穴位於胃管旁,距離胃管三寸。

**古代文字:**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

多汗、四肢無力、體力虛弱,在橫紋穴艾灸五十壯,此穴位於肚臍旁,距離肚臍七寸。

**古代文字:**又,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

此外,在長平穴艾灸五十壯,此穴位於肚臍旁,距離肚臍五寸,不需針刺。

2. 卒死第八

十三法

針間使百息。

又,灸人中。

灸魘不覺法:

灸兩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壯。

治卒忤法:

灸人中三十壯。

又,灸肩井百壯。

又,灸間使七壯。

又,灸巨闕百壯。

又,灸十指爪甲下各三壯。

治鬼擊法:

白話文:

十三法

針刺間使穴,使針留置一百息。

另有方法,艾灸人中穴。

艾灸魘寐不醒方法:

艾灸兩足大拇指趾甲根部二十一壯。

治療卒然暈厥方法:

艾灸人中穴三十壯。

另有方法,艾灸肩井穴一百壯。

另有方法,艾灸間使穴七壯。

另有方法,艾灸巨闕穴一百壯。

另有方法,艾灸十指指甲根部各三壯。

治療鬼擊方法:

夫鬼擊之為病,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及心腹絞切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即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灸人中一壯,立愈。若不止,更加灸臍上一寸七壯。又灸臍下一寸三壯。(一云七壯。)

白話文:

當受到鬼邪侵襲而生病時,突然發作會像刀刺一樣疼痛,胸肋和腹腔絞痛劇烈,疼痛難忍,不能按壓。有的還會吐血、流鼻血或便血,這叫做「鬼排」。此時,灸人中穴一壯,就能立即痊癒。假如症狀沒有緩解,再灸臍上一寸處七壯。此外,還要灸臍下一寸三壯(有人說要灸七壯)。

中惡,灸胃管五十壯。

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治熱暍,灸兩乳頭七壯。

白話文:

治療蛇毒: 在毒瘡上灸壯 37 次,沒有艾草時,可用火頭(火材)比照傷口大小加熱瘡孔。

治療中暑: 灸兩邊乳頭各 7 次壯。

治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惡血盡,灸百壯。以後,日日灸,一百日乃止。瘥,血不出,慎酒豬肉,一生慎之。

白話文:

如果被瘋狗咬傷,要找人將傷口附近的壞血全部吸出來,然後用艾灸治療100次。之後,每天繼續艾灸,持續100天,即可痊癒。痊癒後,要避免手腳出血,還要戒掉酒和豬肉。一輩子都要注意這一點。

3. 雜法第九

用針法: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繁體中文:

  • **灸:**利用艾草點燃溫熱的身體特定部位,促進氣血運行。

  • **鈹:**使用金屬針刺入皮膚,達到疏通經絡、止痛消炎的目的。

  • **砭:**用石頭或玉器刮拭身體特定部位,疏通經絡、驅邪。

  • **鍼:**使用金屬或其他材料製成的細針,刺入特定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目的。

  • **撟:**用手指按壓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目的。

  • **刺:**用針刺入皮膚,放血或留針,達到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的目的。

  • **焠:**用熱針灸刺皮膚,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炎的目的。

  • **翳:**用艾草或其他藥物敷在穴位上,達到溫經止痛、消腫散結的目的。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其後先,若存若立。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重則為補,輕則為瀉。雖有分寸,得氣即止,明堂偃側,針訖皆無不灸。

白話文:

凡是使用針灸的人,(病人)虛弱時就用針灸補益,(病人)氣血過盛時就用針灸瀉火,(病人)體內有積滯就用針灸消除,(病人)被邪氣所侵犯就用針灸減弱邪氣。針灸的主要方法是徐徐下針,快速的提針就是補,快速下針,徐徐提針就是瀉。所謂的補與瀉,若有若無,難以確切區分。觀察下針的先後順序,好像針還在,好像又沒有。判斷是需要補還是需要瀉,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補與瀉的要領,首推九種針法。針灸的補瀉時機,以針灸為主。下針用力較重,就是補;下針用力較輕,就是瀉。雖然針灸有分寸,但只要得氣了就可以停止。施針的部位無論是平坦還是傾斜,針刺後都必須配合艾灸。

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是由氣血不通暢引起的,針灸是用來打通氣血通道的,用艾灸來溫暖它。艾灸後,一定要小心護理,避免生冷和油膩的食物,如果不注意,反而會加重病情。

黃帝曰:五臟、五行、五時,病何以故?岐伯曰:假令春月和暢,條芳水淥,心蕩意盈,神亂於內而形病於外,卒有西方飄風,凜然毛聳,因腠理開,不復得散,便居孫脈,孫脈滿,流入絡脈,絡脈入大經,大經注腑,腑歸臟,四時同然,故風病多歸於心也。手心主灸,刺血出多,令人心驚,三里刺入四分,令人氣上,湧泉刺深殺人,陰交灸多絕孕。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五行、五時,為什麼會引起疾病?

岐伯答:假設春季天氣溫和晴朗,花團錦簇,水清見底,心神煩躁,內心狂亂,就會導致形體外現疾病。突然西邊颳起寒風,毛髮倒豎,皮膚毛孔打開,寒風無法散發,就停留在孫脈(大腸的經絡)。孫脈滿了,寒風就流入絡脈,再流入大經,大經導入臟腑,臟腑歸屬於五臟。四季都是這樣,所以風寒之病多歸於心。

手心灸治時,刺血過多,會使人心驚。三里穴刺入四分,會令人氣上衝。湧泉穴刺得深,會導致死亡。陰交穴灸治過多,會絕育。

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故穴名近於木者屬肝,穴名近於神者屬心,穴名近於金玉者屬肺,穴名近於水者屬腎,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臺者,神所遊觀。穴名所主,皆有所況,以推百方,庶事皆然。(穴名五臟,原缺脾。)

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故經云:灸三壯者,即為足數也。

禁忌法:

白話文:

所有的穴位,名字都不是隨便取的,都有深奧的含義。因此,穴位名稱接近木頭的,就屬於肝;穴位名稱接近神的,就屬於心;穴位名稱接近金玉的,就屬於肺;穴位名稱接近水的,就屬於腎。所以,人體的精氣神藏在哪裡,也各有其歸屬。穴位名稱帶「府」字的,是精氣神聚集的地方;穴位名稱帶「門戶」字的,是精氣神進出的地方;穴位名稱帶「宅舍」字的,是精氣神安居的地方;穴位名稱帶「臺」字的,是精氣神遊觀的地方。穴位名稱所代表的意義,都有其比喻,可以由此推廣到各種治療方法,各種事物都是如此。(穴位名稱與五臟的關係,原本缺少脾臟。)

凡是孔穴,就是經絡運行來往的地方,可以引導氣血深入身體,抽取病氣。所以經書上說:灸三個壯,就等於足夠的份量。

禁忌方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欲少,須熟,宜令灸,計壯滿三百,足以愈病。頭手足肉薄,若並灸,則血氣絕於下,宜時歇。火氣少時,令血氣遂通,使火氣流行,積數大足,自然邪除疾瘥也,乃止火耳。本經多雲刺入三分,灸三壯,茲乃舉其大綱,未盡聖心。且手足皮薄,炷小數少;腹背肉厚,炷大肉多,斯皆以意商量也,背欲熱即為佳也。

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

凡微數之脈及新汗後,並忌灸。

白話文:

不管灸頭部還是四肢,都不宜灸得過少,要灸熟,建議灸壯數滿 300,這樣才能治好病。頭、手、足的肉薄,如果一起灸,會導致下半身血氣不足,所以要適時休息。等火氣變小,血氣才能通暢,火氣才能順利流遍全身,累積到足夠的數量,自然能驅除邪氣、治癒疾病,這時就可以停灸了。經典中多處提到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這只是概括性的原則,並不完全符合醫聖的用意。另外,手足的皮膚較薄,應使用較小、較少的艾炷;而腹部和背部的肉較厚,則可以使用較大、較多的艾炷,具體情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背部感到溫熱,就說明灸法有效。

凡是脈象微弱或剛出汗後,都不可灸。

凡孔穴,皆遂人大小,取手中指第一節為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蓋一中指也。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穴下氣也。

白話文:

所有穴位的大小,都要符合穴位名的稱呼,取手中指的第一個指節為一寸,男性以左手測量,女性以右手測量。一種說法是三寸長,這指的是一個中指的長度。人過了三十歲以後,如果灸頭卻不灸三里穴,會導致氣往上衝,眼睛模糊,這是因為三里穴具有降氣的作用。

一切病皆三里三壯,每日常灸下氣,氣止,停也。

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凡針刺大法,在午時後,不欲午時前。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適用於灸三里穴,每天灸壯3次,讓氣下降,氣下降就會止痛,疼痛停止就表示病停了。

所有灸法,先灸上部,然後灸下部;先灸陽性部位,然後灸陰性部位。所有針灸的大原則,都在午時之後進行,不要在午時之前進行。

治冷痹脛膝疼,腰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有時厭厭嗜臥,手腳沉重,日覺羸瘦,此名復連病,令人極無情地,常愁不樂,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當灸懸鐘,穴在足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各灸隨年壯,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兩腳令三姓人灸之。候天晴日,午後在門外四達道上灸之,神良。

白話文:

治療腳部冰冷麻痺、膝蓋疼痛、腰部和腳部痙攣,腳冷且感到氣往上衝,無法久站。有時感到疲倦嗜睡,手腳沉重,日漸消瘦,這叫做「復連病」。患者會變得極度無情,經常愁眉不展,健忘又愛生氣,如有以上症狀,建議進行艾灸治療。

艾灸穴位為懸鐘穴,位於外腳踝上方三指寬的地方,骨頭上方。艾灸次數根據患者年齡而定,一灸即可痊癒,不得再次艾灸。取穴方法:用草從手指中線橫量三指,延伸至兩側與踝骨齊平,從踝骨下緣開始往上量,與三指寬齊的地方即是穴位。請三位姓不同的人艾灸。選擇晴朗的下午,在門外通暢的地方艾灸效果最佳。

若年月久更發,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灸七壯。

巨厥可百壯。

上管可二百壯。

中管可千壯。

下至五百壯。

下管可一百壯。

中守可一百壯。

陰交可三百壯。

中極可五百壯。

大椎可三百壯。

風門可二百壯。

魂門可五壯。

陽綱可五壯。

意舍可百壯。

肓門、胞門可各一百壯。

懸樞可五壯。

命門可七壯。

白環俞可三壯(又云一壯)。

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腎俞、小腸俞、膽俞、大腸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膈俞

上五臟六腑俞皆得滿一百壯。

白話文:

內容若是年代久遠而症狀又發作,依照原來的穴位繼續灸。如果症狀輕微而想要多灸幾壯,可以在七天後再灸七壯。

巨闕穴可以灸一百壯。

上管穴可以灸二百壯。

中管穴可以灸一千壯。

下至穴可以灸五百壯。

下管穴可以灸一百壯。

中守穴可以灸一百壯。

陰交穴可以灸三百壯。

中極穴可以灸五百壯。

大椎穴可以灸三百壯。

風門穴可以灸二百壯。

魂門穴可以灸五壯。

陽綱穴可以灸五壯。

意舍穴可以灸一百壯。

肓門穴、胞門穴可以各灸一百壯。

懸樞穴可以灸五壯。

命門穴可以灸七壯。

白環俞穴可以灸三壯(另有說法為一壯)。

心俞穴、肝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小腸俞穴、膽俞穴、大腸俞穴、胃俞穴、膀胱俞穴、三焦俞穴、膈俞穴等上五臟六腑俞穴,都可以灸滿一百壯。

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膽募日月、脾募章門、腎募京門、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大腸募天樞、膀胱募中極、胃募中管。

上五臟六腑募,亦得滿百壯。

白話文:

肺氣會合於中府穴,心氣會合於巨闕穴,肝氣會合於期門穴,膽氣會合於日月穴,脾氣會合於章門穴,腎氣會合於京門穴,小腸氣會合於關元穴,三焦氣會合於石門穴,大腸氣會合於天樞穴,膀胱氣會合於中極穴,胃氣會合於中脘穴。

五臟六腑的募穴加起來,也可以達到一百個穴位。

鳩尾三十三壯三報之,巨闕五十壯,上管、胃管、建里、下管、水分、臍中各五十壯三報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五十壯,中極五十壯。

上從鳩尾下第一行皆得百壯,以此為大率。自外諸穴,或中病乃止,或取隨年壯,以意商量也。

白話文:

鳩尾穴刺三十三針,分三次施針。巨闕穴刺五十針。上管、胃管、建裏、下管、水分、臍中穴各刺五十針,分三次施針。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穴各刺五十針。中極穴刺五十針。

從鳩尾下第一穴開始,每下一行增加一百壯,以此作為大體推算。至於其他穴位,有的治療中途病好就停止,有的則依照年齡取壯數,請參酌穴位作用與實際情況。

頭維、腦戶、風府、絲竹空、下關、耳中、瘛脈、人迎、喑門、承泣、經渠、脊中、氣衝、鳩尾、地五會、陰市、陽關、乳中、泉腋、伏兔、承光、天府、白環俞、石門。(女人忌灸。)

白話文:

頭部:

  • 頭維:頭頂正中
  • 腦戶:頭頂後方凹陷處
  • 風府:後頸部髮際正中

耳部:

  • 絲竹空:耳殼內側中央凹陷處
  • 下關:下頜角後方凹陷處

面部:

  • 耳中:耳道內
  • 瘛脈:耳前正中凹陷處
  • 人迎:喉結兩側凹陷處
  • 喑門:甲狀軟骨正中凹陷處
  • 承泣:下眼眶正中凹陷處
  • 經渠:鼻孔兩側凹陷處

背部:

  • 脊中:脊柱正中
  • 氣衝:脊柱第五胸椎棘突旁開二寸處
  • 鳩尾:心窩正中

胸腹:

  • 地五會:橫膈膜正中
  • 陰市:臍下正中一寸處
  • 陽關:斜方肌正中凹陷處
  • 乳中:乳頭正中
  • 泉腋:腋窩中央凹陷處
  • 伏兔:肩胛骨窩外上方凹陷處
  • 承光:第二肋間隙正中點
  • 天府:肚臍兩側二寸處

腰部:

  • 白環俞:環跳穴旁開一寸處
  • 石門:(女性禁灸)

上二十四處,禁不可灸,大忌。

上關、左角、乳中、鳩尾、五里、承筋、復溜、顱息、缺盆、臍中、神庭、雲門、伏兔、三陽絡、然谷。

上十五穴,禁不可刺,大凶。

玉枕、維角、睛明、舌根、結喉、胡脈、天窗、神符、巨覽(一作覺)、血海、足太陰、丘墟

上十二穴,無病不可灸刺。

白話文:

禁不可灸,大忌:

  1. 上關穴
  2. 左角穴
  3. 乳中穴
  4. 鳩尾穴
  5. 五里穴
  6. 承筋穴
  7. 復溜穴
  8. 顱息穴
  9. 缺盆穴
  10. 臍中穴
  11. 神庭穴
  12. 雲門穴
  13. 伏兔穴
  14. 三陽絡穴
  15. 然谷穴

禁不可刺,大凶:

  1. 玉枕穴
  2. 維角穴
  3. 睛明穴
  4. 舌根穴
  5. 結喉穴
  6. 胡脈穴
  7. 天窗穴
  8. 神符穴
  9. 巨覽穴(又稱覺穴)
  10. 血海穴
  11. 足太陰穴
  12. 丘墟穴

無病不可灸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