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五·色脈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色脈 (5)

1. 診脈大意第二

按之大而遲,名曰虛。虛,陰也。

按之短小不至,動搖若有若無,或復浮薄而細急,輕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曰微。微,陰也。

按之乃得,舉之無有,濡而細,名曰弱。弱,陰也。

按之盡牢,舉之無有,不前不卻,但出不入,如魚之接食動中,名曰遲。遲,陰也。

按之無有,舉之有餘,或如帛衣在水中,輕手與肌肉相得而軟,名曰濡。濡,陰也。

按之促數浮短,如刮竹皮,輕手乃得,重手不離其處,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澀。澀,陰也。

按之來,數時一止,名曰促。促,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中能還者,舉指則動,名曰結。結,陰也,不死。

脈動而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代,陰也,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條,皆陰脈也。

脈有相薄者,寸口微,而尺中弦,此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亦為相薄也。

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類;弦與緊相類;

浮與芤相類;牢與實相類;微與澀相類;

遲與緩相類;滑與數相類。

凡脈出為陽,入為陰,來往之間為脾,大陰

凡脈浮滑長皆為陽,沉澀短皆為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脈有伏匿者,謂陰陽更相乘伏也。若脈居陰部,反陽脈見,為陽乘陰也;雖陽脈,時沉澀而短者,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反陰脈見,為陰乘陽也;雖陰脈,時浮滑而長者,此為陰中伏陽也。故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是真臟之見也。

得此諸脈,人不病自死。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死不治,欲決死生,當以月節期之。

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以知之。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夫欲知人病將愈,當診其三部之脈,大小遲疾浮沉正等,雖有寒熱不解,然陰陽已平,知當愈也。

夫病者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當愈。病卒腹中急痛,此為里有病,其脈當沉細,今脈反浮大,故知當愈。然此二脈,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也。

夫脈者,血之腑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堅上虛病在脾胃,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緊者病在腎。

白話文:

診脈大意第二

按壓時感覺脈搏寬大且遲緩,稱為「虛脈」,屬陰性。

按壓時感覺脈搏短小無力,好像要動又不動,或者浮淺細弱且急促,輕輕按壓才摸得到,重按反而摸不到,稱為「微脈」,屬陰性。

按壓時才摸得到,抬起手指就感覺不到,脈搏細軟,稱為「弱脈」,屬陰性。

按壓時感覺脈搏很牢固,抬起手指就感覺不到,既不向前也不向後,只出不進,像魚吃東西時的樣子,稱為「遲脈」,屬陰性。

按壓時感覺脈搏摸不到,抬起手指反而覺得明顯,像柔軟的絲綢在水中一樣,輕輕按壓感覺柔軟,稱為「濡脈」,屬陰性。

按壓時感覺脈搏急促、浮淺且短,像刮竹皮一樣,輕輕按壓才摸得到,重按時仍在原處,或者大多是進入的感覺,出來的感覺很少,稱為「澀脈」,屬陰性。

按壓時脈搏跳動,但有時會停頓一下,稱為「促脈」,屬陰性。

脈搏跳動時會停止,但按壓時感覺脈搏短促,但之後又能恢復跳動,抬起手指後又能感覺到跳動,稱為「結脈」,屬陰性,但不會致命。

脈搏跳動時會停止,而且不能自己恢復跳動,必須要隔一段時間才能再次跳動,稱為「代脈」,屬陰性,這是會致命的脈象。

以上十四種脈象,都屬於陰性脈。

有些脈象會互相影響,例如寸口脈微弱,而尺中脈弦緊,就稱為互相影響。或者只有寸口脈微弱而弦緊,也稱為互相影響。

沉脈和伏脈相似;濡脈和弱脈相似;弦脈和緊脈相似;

浮脈和芤脈相似;牢脈和實脈相似;微脈和澀脈相似;

遲脈和緩脈相似;滑脈和數脈相似。

一般來說,脈搏向外發散屬於陽,向內收斂屬於陰,脈搏的來回之間則屬於脾。較大的陰脈

凡是浮、滑、長等脈象都屬於陽,沉、澀、短等脈象都屬於陰。

脈象有一陰一陽的,脈搏跳動時感覺沉而滑;一陰二陽的,脈搏跳動時感覺沉滑而長;一陰三陽的,脈搏跳動時感覺浮滑而長,但有時會沉下去。一陽一陰的,脈搏跳動時感覺浮而澀;一陽二陰的,脈搏跳動時感覺長而沉澀;一陽三陰的,脈搏跳動時感覺沉澀而短,但有時會浮起來。

有些脈象會隱伏起來,這是陰陽互相掩蓋的緣故。如果脈搏出現在陰的部位,卻出現陽的脈象,這是陽氣掩蓋陰氣;即使是陽脈,但有時會沉澀而短,這是陽脈中隱伏著陰氣。如果脈搏出現在陽的部位,卻出現陰的脈象,這是陰氣掩蓋陽氣;即使是陰脈,但有時會浮滑而長,這是陰脈中隱伏著陽氣。所以陰氣過盛的人容易癲癇,陽氣過盛的人容易狂躁。

脈象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互相掩蓋,有遮蔽,有外格,有內格。關脈之前屬於陽氣的活動。脈搏應該出現九分而浮起,如果超過這個程度就稱為太過,如果不足這個程度就稱為不及。向上超過魚際穴的部位就稱為遮蔽,屬於外關內格,這是陰氣掩蓋的脈象。關脈之後屬於陰氣的活動。脈搏應該沉入一寸的深度,如果超過這個深度就稱為太過,如果不足這個深度就稱為不及。向下進入尺部的部位就稱為遮蔽,屬於內關外格,這是陽氣掩蓋的脈象,是臟腑真氣敗壞的表現。

出現這些脈象的人,即使沒有疾病也會自然死亡。寸口脈向下不能到達關脈,這是陽氣耗竭;尺脈向上不能到達關脈,這是陰氣耗竭。這些都是死症,無法醫治。要判斷生死,應當以月令節氣來推算。

脈象有互相影響,有縱行,有橫行,有逆行,有順行,要如何判斷呢?水能控制火,金能控制木,稱為縱行。火能控制水,木能控制金,稱為橫行。水能控制金,火能控制木,稱為逆行。金能控制水,木能控制火,稱為順行。

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是否快要痊癒,應當診斷三部脈,如果脈象的大小、遲速、浮沉都正常且相等,即使寒熱的症狀沒有解除,但陰陽已經平衡,就知道病情快要痊癒了。

如果病人發熱並且身體疼痛,這是屬於表證的疾病,脈象應該是浮大的,如果現在脈象反而變得沉遲,就知道病情快要痊癒了。如果病人突然腹部劇烈疼痛,這是屬於里證的疾病,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現在脈象反而變得浮大,就知道病情快要痊癒了。然而,這兩種情況下,如果病人沒有立刻痊癒,就一定會死亡,因為病症與脈象相反。

脈搏是血的府邸,脈搏長代表氣順暢,脈搏短代表氣有病,脈搏快代表心煩,脈搏大代表病情加重。上部脈盛代表氣向上衝,下部脈盛代表氣脹滿;脈搏有間歇代表氣衰弱,脈搏細代表氣不足。脈搏短而急代表病在上部,脈搏長而緩代表病在下部,脈搏弦而沉代表病在內部,脈搏浮而洪大代表病在外部。脈搏實代表病在內部,脈搏虛代表病在外部。脈搏滑而微浮代表病在肺,脈搏下部堅硬而上部空虛代表病在脾胃,脈搏長而弦代表病在肝,脈搏小而血少代表病在心,脈搏大而緊代表病在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