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3)

1. 諸風第七

灸失喑不語法:

先灸天窗五十壯訖,息火乃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窗五十壯。若初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當閉伏,更失喑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會乃佳,一灸五十壯,息火泄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處各三百壯,輕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壯,即灸二里三壯,若五壯以下氣也。鳩尾可灸百壯,灸至五十壯暫息火也)。

又法:

凡一切中風,服藥益居者,但是風穴,皆灸之三壯,神良。欲除根本必須火艾,專恃湯藥則不可瘥。

灸角弓反張法:

唇青眼戴,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

次灸下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動脈下空下廉陷中。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前下曲頰端陷中。

次灸廉泉一穴七壯。在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次灸囟會一穴七壯。在神庭上一寸。

次灸百會一穴七壯。在當頂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壯。在耳直上入髮際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壯。在項後大筋外入髮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壯。在大椎下間。

次灸風門二穴各七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腎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壯。穴在肘外曲頭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髃二穴各七壯。在兩肩頭之中,兩骨間陷中。

次灸支溝二穴各七壯。在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

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壯。大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穴各七壯。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次灸陽陵泉二穴各七壯。在膝下骨前陷中。

次灸陽輔二穴各七壯。在外踝上絕骨陷中。

次灸崑崙二穴各七壯。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上以前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凡有風,皆灸之,神驗。鼻交額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此主癲風弓角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

口噤,暗到不識人,黃疸,急黃八種,大風,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驗。慎酒面生冷、醋滑、豬魚、蕎麥、漿水。

雜灸法:

凡風,灸上星二百壯,又前頂二百壯,百會一百壯,腦戶三百壯,風府三百壯。

凡大風灸百會七壯。

凡百諸風,灸大椎平處兩相二寸三分,以病人指寸量之,各一百壯。

治風,耳後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風若狂者,亦瘥。耳門前灸百壯,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言及肉癉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各一百五十壯。

白話文:

失語的艾灸方法:

先灸天窗穴五十壯,等火熄滅後,再灸百會穴五十壯,最後再回到天窗穴灸五十壯。如果是剛發病,應該先灸百會穴,這樣會讓風邪無法散發出去,反而會侵入五臟,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更加失語。所以要先灸天窗穴,再灸百會穴比較好。每次灸五十壯,等火熄滅後再繼續灸。根據病情輕重,重症可以每個穴位灸三百壯,輕症則自行斟酌(有說法是接著灸肩井穴二百壯,然後灸足三里穴三壯,如果灸五壯以下就只是補氣。鳩尾穴可以灸一百壯,灸到五十壯時暫停一下)。

其他艾灸方法:

凡是各種中風,吃藥效果不好的,只要是風邪侵襲的穴位,都灸三壯,效果很好。想要根治,必須用艾灸,單靠湯藥是無法痊癒的。

治療角弓反張的艾灸方法:

如果出現嘴唇發青、眼睛上翻、身體向後彎曲成弓狀,這是角弓反張的症狀。剛發作時,立即灸神庭穴七壯,這個穴位在鼻子上方的髮際線正中。

接著灸曲差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神庭穴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上關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耳朵前上方,顴骨凹陷處,又名客主人穴。

接著灸下關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耳朵前下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

接著灸頰車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下巴前側,下頜骨彎曲處的凹陷處。

接著灸廉泉穴一穴七壯,穴位在下巴正下方,喉結骨後凹陷處。

接著灸囟會穴一穴七壯,穴位在神庭穴上方一寸。

接著灸百會穴一穴七壯,穴位在頭頂正中央。

接著灸本神穴左右各二壯,穴位在耳上方,進入髮際線二分處。

接著灸天柱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後頸部的大筋外側,進入髮際線的凹陷處。

接著灸陶道穴一穴七壯,穴位在大椎穴下方。

接著灸風門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心俞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肝俞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腎俞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膀胱俞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第十九胸椎棘突下,兩旁各一寸半處。

接著灸曲池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肘部外側彎曲處的凹陷處,彎曲手肘時取穴。

接著灸肩髃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兩肩的頂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

接著灸支溝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手腕背面二寸處,兩骨之間的凹陷處。

接著灸合谷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手背虎口處,大拇指和食指兩骨之間。

接著灸間使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手腕後方三寸,兩筋之間。

接著灸陽陵泉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膝蓋下方,小腿骨前側的凹陷處。

接著灸陽輔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外踝上方,腓骨的凹陷處。

接著灸崑崙穴左右各七壯,穴位在外踝後側,跟腱上方的凹陷處。

以上這些穴位主要治療久病成風、突然中風、病情急緩的各種風症,發病時患者可能沒有知覺,或出現腹脹、半身不遂、口不能言、流口水、眼睛閉合、耳朵聽不見、全身冰冷僵硬、煩躁恍惚、喜怒無常等症狀。凡是有風症,都可以艾灸這些穴位,效果顯著。

鼻子上方的髮際線正中,有一個穴位(鼻交額中),針刺入六分深,得氣後瀉法,留針三呼的時間,瀉針五吸的時間,不補,也可以艾灸,但不如針刺效果好。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癲癇、角弓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部如蟲爬行)、突然昏倒、多睡健忘、心中煩亂等症狀。

口噤、昏迷不認人、黃疸、急黃等八種病症,以及大風等,這個穴位都能治療,效果都很好。要注意忌酒、生冷食物、醋滑食物、豬魚、蕎麥、漿水。

其他艾灸方法:

凡是有風症,可以艾灸上星穴二百壯,前頂穴二百壯,百會穴一百壯,腦戶穴三百壯,風府穴三百壯。

凡是大風症,可以灸百會穴七壯。

凡是各種風症,可以灸大椎穴左右兩寸三分處(以病人手指的寸來量),各一百壯。

治療風症,在耳後八分半的地方有一個穴位,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風症,甚至包括瘋狂的症狀,都會好轉。在耳門前灸一百壯,可以治療突然發病、怕風、瀕死不語以及肌肉萎縮不認人等症狀。灸第五胸椎,叫做臟俞穴,各灸一百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