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5)

1. 黃耆竹葉湯

治胸背遊熱癰疽方:

白話文:

治胸背遊熱癰疽方:

當歸身三錢,桃仁三錢,生地三錢,赤芍三錢,玄參三錢,紫草三錢,皁角刺五錢,刺蒺藜三錢,甘草梢二錢,丹參三錢,柴胡三錢,白芷三錢,防風三錢,川芎二錢,獨活三錢,木香三錢,黃芩三錢,荊芥穗三錢。

上件藥,以水三碗同煎,取一碗,入生地黃汁半盞,溫服。餘一碗,入乳香沒藥各一錢,另服。

黃耆(三兩),生地黃(八兩),甘草(三兩,炙),芍藥(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二兩)麥門冬(去心,三兩),石膏(二兩半),芎藭(二兩),當歸(二兩),生薑(五兩,切),大棗(三十枚,擘),半夏(四兩,洗),竹葉(切,一斤)

白話文:

黃耆(120公克),生地黃(320公克),甘草(120公克,炒過),芍藥(120公克),黃芩(120公克),人參(80公克),麥門冬(去心,120公克),石膏(100公克),川芎(80公克),當歸(80公克),生薑(200公克,切片),大棗(30顆,剖開),半夏(160公克,洗過),竹葉(切碎,400公克)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間食,日三夜一之服。

白話文:

上述 14 味藥材以 1.2 升水先煮竹葉,取 0.9 升,去除渣滓,放入藥材,煮取 0.3 升,分為 4 次服用。每次服用的間隔時間相當於步行 20 裏後進食,每天服用 3 次,隔 1 天服用 1 次。

2. 黃耆湯

主癰腫熱盛口乾除熱止渴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癰腫熱盛口乾除熱止渴方

玄參、麥冬、生地黃、麥門冬、黃柏、知母、木通、甘草、生石膏

治療癰瘡腫脹、熱度旺盛、口乾舌燥的方劑:

玄參、麥冬、生地黃、麥門冬、黃柏、知母、木通、甘草、生石膏

黃耆,升麻,栝蔞,乾地黃,麥門冬(去心,各三兩),黃芩,芍藥(各一兩),梔子(二十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黃耆、升麻、栝樓根、乾地黃、麥門冬(去除芯,各三兩),黃芩、芍藥(各一兩),梔子(二十枚,裂開)

將上八種藥材研成細粉末(咀),加入一斗水,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

3. 溫中湯

主癰疽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癰疽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病狀:病人感受寒邪,因寒氣結聚於腸道,而致泄瀉。因泄瀉而失胃氣,導致脾胃虛弱,不能溫煦腸胃,故進食後會腹痛腹瀉。舌淡苔薄白,脈緩細。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治療因取冷過多導致寒中下痢,食後加重的方劑:

**症狀:**患者受寒,寒氣凝聚在腸道中,導致腹瀉。腹瀉後損傷了胃氣,造成脾胃虛弱,無法溫暖腸胃,所以進食後會腹痛腹瀉。舌頭淡白,苔薄白,脈搏緩慢細微。

**方劑:**補中益氣湯加味

甘草(炙),乾薑,附子(炮,各一兩半),蜀椒(二百四十枚,汗)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白話文:

甘草(經過炒製),乾薑,附子(經過炮製,各 1 兩半),花椒(240 粒,經過發汗處理)

四味藥材,咀嚼後加六升水,煎煮取兩升藥液,分成三份服用。

4. 黃耆散

主癰疽撮膿方:

白話文:

癰疽撮膿方:

簡便

  • 雄黃一錢
  • 萸肉一錢
  • 烏藥三錢
  • 芒硝三錢
  • 冰片三分
  • 甘草一錢
  • 黃柏三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

用法:

將藥糊敷於癰疽上,用布包紮。每天換藥一次,直至膿液排出。

黃耆(五分,膿多倍之),小豆(一分,熱口乾倍之),芎藭(半兩,肉大,生倍之),芍藥(二分,癰不止,倍之),栝蔞(二分,渴,小便利倍之),白蘞(三分,有膿不合倍之)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廣濟》有甘草三分)。

白話文:

  • 黃耆(5 分,膿多時加倍)
  • 小豆(1 分,口乾熱時加倍)
  • 芎藭(半兩,肉質肥大時加倍)
  • 芍藥(2 分,癰腫不消時加倍)
  • 栝蔞(2 分,口渴或小便不利時加倍)
  • 白蘞(3 分,有膿但未化時加倍)

上六味藥物,將其搗碎篩過後作為藥粉服用,每次用酒服下一小湯匙,一天服三次(《廣濟》方中另加甘草三分)。

5. 瞿麥散

主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不可忍之方:

白話文:

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不可忍之方

**方名:**託裡散

組成:

  • 皁角刺五錢
  • 荊芥穗三錢
  • 防風二錢
  • 川芎二錢
  • 當歸二錢
  • 赤芍藥三錢
  • 桃仁三錢
  • 紅花二錢
  • 乳香一錢
  • 沒藥一錢
  • 血竭一錢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混勻。

**用法:**取藥末一錢,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處。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主治:**各種癰腫,無論潰爛與否,瘡中疼痛劇烈,膿血不止,疼痛難忍者。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芎藭,薏苡仁,赤小豆(各一兩)

白話文: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芎藭、薏苡仁、赤小豆(各 30 克)

上九味,先以清酒漬豆,出,於銅器中熬之。干復漬,漬熬五過止。然後治末之合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夜各五,三日後痛者肌肉生。一方以苦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瘡未開倍白芷,膿多倍黃耆、薏苡、芍藥。

白話文:

將以下九種藥材放入碗中:

  • 先用清酒浸泡豆子
  • 將豆子取出,放入銅器中熬煮
  • 豆子變乾後再次浸泡,如此反覆五次
  • 最後研磨成粉,並過篩
  • 用溫酒送服,每次一湯匙
  • 每天服用五次,連續三天
  • 疼痛部位會開始長出肌肉組織

另一種方法:

  • 用苦酒浸泡小豆
  • 疼痛嚴重時,加倍麥芽
  • 瘡口未破時,加倍白芷
  • 膿液較多時,加倍黃耆、薏苡、芍藥

6. 黃耆湯

主癰腫虛弱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廱癰虛損,發於項後,腫痛如塊,潰後虛弱。

黃耆三兩,當歸二兩,熟地黃二兩,四物湯一劑,補血合營。

對於因氣血虛弱而生長在後頸的癰腫,其腫痛如塊,潰爛後會導致身體虛弱。

治療方法:

使用黃耆三兩、當歸二兩、熟地黃二兩,再搭配四物湯一劑,以補益氣血,使氣血運行順暢。

黃耆(四兩),升麻(三兩),桂心(冷用,二分),黃芩(一兩),竹葉(切,一升),茯苓,生薑(切),甘草(各二兩,炙)

白話文:

黃耆:160 克 升麻:120 克 肉桂心:4 克(不加熱使用) 黃芩:40 克 竹葉:400 克(切碎) 茯苓:80 克 生薑:80 克(切碎) 炙甘草:8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竹葉,減五升,去之,澄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諸惡腫失治有膿者方:

白話文:

治療各種因治療不當而化膿的腫脹:

**藥方:**上八味藥,共研成細末,加入二斗水,放入竹葉中煮沸,煮至只剩五升,撈出藥渣,澄清取九升藥液,再加入藥物煮取三升藥液,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燒刺榆針作灰,水服之。經宿即頭出。服一針作一頭,多針多頭,無刺榆者燒蛇蛻皮灰水和封上。一日即孔出,仍別服五香湯,以筋作綖任孔中勿令合,使引膿血,若已成大瘡,去血盡,煮小兒餔塗之,上著乾薑末,以漸自消。

白話文:

將榆樹葉燒成灰,用溫水服用。服用一夜後頭就會冒出來。每服用一針,就會有一個頭冒出來,針越多,頭越多。沒有榆樹葉的可以燒蛇蛻皮,加水和泥塗在患處。一天後,膿包就會破掉,再服五香湯。用動物筋膜做引流,放在膿包中,防止膿包癒合,讓膿血引流出來。如果已經長成大膿包,排盡膿血後,用煮熟的兒童胎盤塗抹在傷口上,上面撒上乾薑粉末,膿包會逐漸消退。

7. 五利湯

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發癰疽無定處,大小便不通方:

白話文:

年過四十身強體壯者,常有大熱之患,癰疽發作不定時,大小便失調。

大黃,升麻(各三兩),黃芩(二兩),梔子(十五枚),芒硝(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四合,去滓,下芒硝,分四服,快利即止。

癰疽潰膿大多里虛方:

白話文:

大黃:60 克 升麻:60 克 黃芩:40 克 梔子:30 克 芒硝:20 克

上五味藥,搗碎,以水五升,熬煮取三升四合,去除渣滓,放入芒硝,分四次服用,大便暢通後即可痊癒。

治療癰疽潰膿的大部分原因都是虛弱方:

黃耆,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生薑(四兩,切),五味子(四兩),桂心,芎藭,茯苓,遠志(去心),當歸,人參(各二兩),大棗(二十兩,去核),甘草(六兩,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

白話文:

黃耆、麥門冬(去掉麥門冬核,各300克),生薑(400克,切片),五味子(400克),桂心、芎藭、茯苓、遠志(去掉遠志核)、當歸、人參(各200克),大棗(2000克,去核),甘草(600克,炙製)

十二味,搗咀碎,以一斗水煮之,取四升,分六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