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九·傷寒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傷寒上 (15)

1. 陽明病狀第八

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法醋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抵當湯主之。

病者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而合熱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主之。若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方見雜療中。)

食谷而嘔者,屬陽明,茱萸湯主之。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陽明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見療痞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如:汗出多者,為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則生熱,其陽則絕。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即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炙,各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發其汗,則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傷寒其人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方:

梔子(十五枚,擘),甘草,黃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連翹(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斤),甘草(二兩,炙),一方生薑(二兩,切)

白話文:

陽明病症狀第八

將七合(量詞,約為一升的一半)的蜂蜜放入銅器中,用微火慢慢煎煮,稍微凝固成麥芽糖的樣子時,要不斷攪拌,避免燒焦黏鍋。當還溫熱的時候,製作成如同手指般長二寸、頂端尖銳的圓柱狀,塞入肛門中。用手緊抱,等到想大便時再取出。

另一種方法: 取一個大豬膽,將膽汁倒出,加入少量醋攪拌,灌入肛門,約過一頓飯的時間,就會想大便,排出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等不好的東西。此法曾經試過,效果很好。

陽明病,發燒且出汗,這是體內的熱往外散發,不會導致黃疸。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卻沒有汗,只有頸部以上出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積在體內,身體必定會發黃,應該用茵陳湯來治療。

傷寒七八天後,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腹部微微脹滿,應該用茵陳湯來治療。茵陳湯的配方: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掰開),大黃二兩。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先煮茵陳至剩六升,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煮到剩三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小便會順暢,且尿液像皂莢沫一樣,顏色是正紅色。一晚上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

陽明病的患者,容易忘事,必定有體內瘀血。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本身有長久的瘀血,所以導致容易忘事。雖然大便堅硬,但排出來一定是黑色的,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

患者沒有外表或內裡的症狀,發燒七八天,即使脈搏浮且快,也可以用攻下藥。假設已經用攻下藥,脈搏快的情況沒有解除,但卻食慾大增,甚至六七天沒有大便,這是因為有瘀血,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脈搏快的情況沒有解除,且腹瀉不止,一定會伴隨發熱,並且排出膿血。(抵當湯的配方在其他章節中。)

吃下食物就嘔吐,屬於陽明病,應該用茱萸湯來治療。茱萸湯的配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二升,濾去藥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服藥後症狀反而加重,則病在上焦(指胸腔以上)。

陽明病,寸口脈搏和緩,關上脈搏稍微浮起,尺中脈搏虛弱,患者發燒且出汗,又怕冷,不嘔吐,只是心下感覺堵塞,這是因為醫生用攻下藥所造成的。如果沒有用攻下藥,患者不再怕冷,反而口渴,這是疾病轉屬陽明,如果小便頻繁,大便就會堅硬,即使十天不排便,也沒有其他不適。如果口渴想喝水,就給他喝,應該用方法來緩解口渴,適合用五苓散。(五苓散的配方在治療心下痞的章節中。)

脈搏微弱且出汗少,這是身體自然的情況;如果出汗過多,就是太過了。出汗過多,體內的陽氣就會衰竭,津液喪失,大便也會因此變得堅硬。

脈搏浮且空虛,浮代表陽,空虛代表陰,浮脈和空脈互相搏動,胃氣就會產生熱,而陽氣也會衰竭。足背動脈(趺陽脈)浮且澀,浮代表胃氣強盛,澀代表小便頻繁,浮脈和澀脈互相搏動,大便就會變得堅硬,這是因為脾臟約束太過,應該用麻子仁丸來治療。麻子仁丸的配方: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烤過)各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尺長,杏仁一升(去皮尖,取兩枚杏仁,另外熬成脂)。將以上六味藥材,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慢慢增加用量,直到有療效為止。

傷寒病如果發汗過度,身體和眼睛就會發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寒濕相互搏擊,在體內無法解除。傷寒病人出現黃疸,應該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梔子柏皮湯的配方:梔子十五枚(掰開),甘草、黃柏各十五分。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煮到剩二升,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

傷寒病,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應該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配方:麻黃(去節)、連翹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掰開),生梓白皮(切片)一斤,甘草(烤過)二兩,另加生薑(切片)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