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九·雜病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雜病中 (6)

1. 痰飲第四

方一十四首

治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

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白話文:

治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

用料:

  • 羌活(一兩)
  • 雲母粉(二兩)

製法: 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篩製成藥粉。

服用方法: 取一方寸匙的藥粉,用熱湯送服,催吐後症狀即可消除。如果吐不乾淨,可再服用一次。

2. 杜蘅湯

主吐百病方。

杜蘅,松蘿(各三兩),瓜蒂(二七枚)

白話文:

杜蘅、松蘿(各三兩)、瓜蒂(二十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酒各一升二合漬二宿,去滓,分再服。若服已即吐者,止。不吐者更服之。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欲令藥力盡,飲一升稀粥便定,老小用之亦佳。(《千金》云:酒一升二合漬二宿)

白話文:

把以上三種藥材切碎,用一升二合的水和酒浸泡兩夜,過濾掉渣子,分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立即嘔吐,就不再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可以繼續服用。每次服用的時間間隔,相當於人走十里的路程。服完藥後,喝一升稀粥,讓藥效完全發揮出來,老少都可以服用。(《千金方》中提到:用一升二合的酒浸泡兩夜)

3. 蜜煎

主寒熱方。

白話文:

寒熱方

表寒證

  • 桂枝湯:治療風寒表證,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
  • 麻黃湯:治療風寒表證,發熱惡寒,有汗,頭身痛,鼻塞流涕。
  • 小青龍湯:治療風寒表證,發熱惡寒,無汗,咳嗽痰多,氣喘。
  • 附子湯:治療陽虛外寒證,發熱惡寒,四肢冰冷,脈沉細弱。

表熱證

  • 銀翹散:治療風熱表證,發熱頭痛,口渴咽痛,咳嗽痰黃。
  • 葛根湯:治療風熱表證,發熱惡寒,無汗,口渴咽痛。
  • 板藍根湯:治療風熱表證,發熱咽痛,口渴,大便乾燥。
  • 連翹湯:治療風熱表證,發熱惡寒,有汗,頭痛身痛,咳嗽痰多。

寒熱錯雜證

  • 桂枝附子湯:治療寒熱錯雜證,身熱下寒,自汗,胸悶氣短,便溏。
  • 吳茱萸湯:治療寒熱錯雜證,身寒發熱,頭痛身痛,噁心嘔吐。
  • 柴胡桂枝湯:治療寒熱錯雜證,發熱惡寒,有汗,頭身痛,咳嗽痰多。

裏寒證

  • 附子理中湯:治療裏寒證,腹痛嘔吐,泄瀉,四肢冰冷,脈沉弱。
  • 當歸四逆湯:治療裏寒證,肢冷腹痛,大便溏泄,脈沉細弱。

裏熱證

  • 黃連阿膠湯:治療裏熱證,發熱煩渴,口乾舌燥,呃逆反胃。
  • 瀉心湯:治療裏熱證,發熱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赤。

赤蜜(五合),常山(四兩),甘草(半兩,炙,一法二兩)

白話文:

赤小豆(五合) 常山(四兩) 甘草(半兩,炙過;另一種方法是用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納蜜,溫服七合,吐則止,不吐更服七合。勿飲冷水。

又方

蜜二合,醋八合

上二味調和,旦頓服,須臾猥猥然欲吐,摘之,若意中不盡,明旦更服,無毒,不大嘔吐,其藥安穩。

白話文:

三味藥:生薑、細辛、烏頭。 取一斗水,煮沸後加藥材,煮成二升水,去渣後加入蜂蜜,溫服七合,若嘔吐症狀緩解,則停止服用;若未緩解,再服用七合。注意不要飲用冷水。

另一方藥:

蜂蜜二合,醋八合

將以上兩味藥調勻,早晨服用一次,不久會有嘔吐感,應適度催吐,如果嘔吐未盡,第二天早上再服用一次。此藥無毒性,不會引起劇烈嘔吐,服用後可安心調養。

4. 蔥白湯

主冷熱膈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冷熱隔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方。

繁體中文譯文:

冷熱隔痰,發作時頭痛、悶亂,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

寒熱相摻的痰飲阻滯胸隔,發作時會出現頭痛、頭脹、噁心嘔吐卻吐不出的症狀。

蔥白(二七莖,切),桃葉(一把),烏頭(炮,去皮),真珠,另研,常山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蔥白(27 莖,切碎),桃葉(一把),烏頭(炮製過,去皮),真珠(研磨成粉),常山,甘草(炙製過,各半兩)

上六味,㕮咀。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真珠服一升,得吐,止。

白話文:

上六味,搗咀。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渣滓,納入真珠,服用一升,會嘔吐,痊癒後即停止服用。

將上述六味藥材搗碎。取酒四升,水四升,混合煮沸後取三升藥液,去掉渣滓,放入真珠。每服一升藥液,會引發嘔吐,達到痊癒後自然會停止服用。

5. 松蘿湯

主胸中痰積熱皆除之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胸中痰積熱皆除之方

紫菀二兩、款冬花二兩、杏仁二兩、瓜蔞仁半兩、甘草半兩

治療胸中痰熱積聚的方劑

藥材:

  • 紫菀:二兩
  • 款冬花:二兩
  • 杏仁:二兩
  • 瓜蔞仁:半兩
  • 甘草:半兩

松蘿(二兩),烏梅(二七枚),常山(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甘草(五兩,炙,一云一兩)

白話文:

松蘿(60 克),烏梅(81 枚),常山(90 克),梔子(81 枚,切開),炙甘草(150 克,或 30 克)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以水三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得快吐,便止,不要頓盡,二服也。

又方

松蘿(一兩),烏梅(三七枚),常山,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煮取二升,服一升,取吐,止。

白話文:

第一方

用五種藥材,搗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第二天加三升水煮沸,取兩升半的藥液。分兩次服用,能快速催吐,吐出後就停止服用,不要一口氣喝完,分兩次服用。

第二方

松蘿(一兩),烏梅(三十七顆),常山,甘草(各二兩,炙)

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煮沸取兩升藥液。服用一升,催吐,吐出後停止服用。

6.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飲,水澼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皆由飲酒後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白話文:

有五種積水病,第一種叫做留飲,水停留在心臟下方;第二種叫做澼飲,水積聚在兩側肋骨下;第三種叫做痰飲,水在胃中;第四種叫做溢飲,水溢出隔膜,遍佈五臟;第五種叫做流飲,水在腸道內,移動時會發出響聲。這五種積水病都是因為喝酒後受寒或飲用過多冷水所導致的。

遠志(去心),苦參藜蘆白朮,烏賊骨,甘遂大黃石膏半夏(洗),紫菀桔梗前胡芒硝,栝蔞,五味子,蓯蓉,貝母,桂心,芫花(熬),當歸人參茯苓,芍藥,大戟,葶藶(熬),黃芩(各一兩),附子(炮,去皮),常山厚朴(炙),細辛,薯預,甘草(炙,各三分),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白話文:

遠志(去核)、苦參、藜蘆、白朮、烏賊骨、甘遂、大黃、石膏、半夏(清洗過)、紫菀、桔梗前胡、芒硝、栝蔞、五味子、蓯蓉、貝母、桂心、芫花(煎熬過)、當歸、人參、茯苓、芍藥、大戟、葶藶(煎熬過)、黃芩(各一兩)、附子(炮製過,去皮)、常山、厚朴(炙過)、細辛、薯蕷、甘草(炙過,各三分)、巴豆(三十粒,去核皮,煎熬過)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白話文:

上述三十三種藥材,搗碎篩過製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做成丸子,丸子的尺寸如梧桐子般大小。用酒送服三粒,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根據身體反應而定。

7. 前胡湯

主胸中久寒,澼實宿痰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食飲減少無味,或寒熱體重,臥不欲起方。

白話文:

胸中久寒,實宿痰隔塞胸,致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食飲減少無味,或寒熱體重,臥不欲起之方。

慢性胸部寒氣,痰液積聚塞住胸腔,導致胸痛、氣息不暢,三焦失衡,導致寒熱不調、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出現寒熱交替、全身無力、不想下牀的症狀。

前胡人參大黃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黃芩防風麥門冬(去心),吳茱萸(各一兩),半夏(三兩,洗),生薑(四兩,切),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

白話文:

前胡、人參、大黃、當歸、甘草(各 120 克,甘草炙用) 黃芩、防風、麥門冬(去種子)、吳茱萸(各 60 克) 半夏(180 克,洗淨) 生薑(240 克,切片) 杏仁(30 枚,去皮尖、碾碎)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白話文:

配伍十二種藥材,搗碎後與一斗水同煮,煮到剩三升,分為三份,一天服用三次。

8. 白朮茯苓湯

主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白話文:

胸中結痰,飲水凝聚於臍下,(腹部)如弓弦般緊張脹滿,嘔吐反胃而無法進食。此方也適用於風水腫脹。

白朮茯苓橘皮當歸(各三兩),附子(炮,去皮,二兩),半夏(洗),生薑(切),桂心(各四兩)

白話文:

白朮、茯苓、橘皮、當歸(各 150 克) 附子(炮製後去皮,100 克) 半夏(洗淨,200 克) 生薑(切片,200 克) 桂心(20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服,三劑佳。(《深師方》有細辛一味,一作人參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用一斗二升的水煮沸,煮到剩三升,分成三份,一天服用三次,三劑為一個療程。(《深師方》中加入細辛一味,也有人將人參當作其中一味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