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九·雜病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雜病中 (6)

1. 痰飲第四

方一十四首

治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

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白話文:

治療痰飲引起的頭痛,以及忽冷忽熱的症狀的藥方。

藥方組成:

常山(一兩),雲母粉(二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

服用方法:

用熱開水沖服一小匙藥粉,服用後若能嘔吐,病症即可停止,若沒有吐乾淨,可以再次服用。

2. 杜蘅湯

主吐百病方。

杜蘅,松蘿(各三兩),瓜蒂(二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酒各一升二合漬二宿,去滓,分再服。若服已即吐者,止。不吐者更服之。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欲令藥力盡,飲一升稀粥便定,老小用之亦佳。(《千金》云:酒一升二合漬二宿)

白話文:

此方主要用來治療各種嘔吐疾病。

藥材包含:杜蘅、松蘿(各三兩)、瓜蒂(二十七枚)。

將以上三種藥材切碎,用一升二合的水和一升二合的酒浸泡兩天,過濾去除藥渣後,分成兩次服用。如果服藥後立刻產生嘔吐,就停止服藥。如果沒有嘔吐,就繼續服用。每次服藥間隔時間,大約像人走十里路的距離。為了讓藥效完全發揮,喝一升稀粥就能穩定下來。這個方子不論老人或小孩使用,效果都很好。《千金方》記載:是用一升二合的酒浸泡兩天。

3. 蜜煎

主寒熱方。

赤蜜(五合),常山(四兩),甘草(半兩,炙,一法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納蜜,溫服七合,吐則止,不吐更服七合。勿飲冷水。

又方

蜜二合,醋八合

上二味調和,旦頓服,須臾猥猥然欲吐,摘之,若意中不盡,明旦更服,無毒,不大嘔吐,其藥安穩。

白話文:

主要治療寒熱症的藥方。

準備紅色的蜂蜜五合、常山四兩、炙甘草半兩(另一種做法是用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到剩下二升,撈出藥渣,放入蜂蜜,溫熱服用七合,如果嘔吐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就再服用七合。不要喝冷水。

另一個藥方:

準備蜂蜜二合、醋八合。

將以上二味調和均勻,早上一次性服用,過一會兒會感到想吐的感覺,就去吐出來,如果覺得還沒吐乾淨,隔天早上再服用,此方無毒,不會嚴重嘔吐,藥效溫和。

4. 蔥白湯

主冷熱膈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方。

蔥白(二七莖,切),桃葉(一把),烏頭(炮,去皮),真珠,另研,常山,甘草(炙,各半兩)

上六味,㕮咀。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真珠服一升,得吐,止。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寒熱引起的膈間痰阻,發作時會頭痛、胸悶煩亂,想吐卻吐不出來的症狀。

藥方組成: 蔥白(二十七根,切段),桃葉(一把),炮製過的烏頭(去除外皮),珍珠(另外研磨成粉末),常山,炙甘草(各半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入酒四升、水四升,混合煎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再加入珍珠粉末攪勻服用。每次服用一升,如果能吐出來,就停止服藥。

5. 松蘿湯

主胸中痰積熱皆除之方。

松蘿(二兩),烏梅(二七枚),常山(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甘草(五兩,炙,一云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以水三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得快吐,便止,不要頓盡,二服也。

又方

松蘿(一兩),烏梅(三七枚),常山,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煮取二升,服一升,取吐,止。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清除胸腔中積聚的痰和熱。

藥材包括:松蘿(二兩)、烏梅(二十七枚)、常山(三兩)、梔子(二十七枚,掰開)、甘草(五兩,炙烤過,另有一說用一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早上加入三升水一同煮,煮到剩二升五合時,分兩次服用。如果順利吐出痰液,就可以停止服用,不要一次喝完,這是服用兩次的劑量。

另一個方子:

藥材包括:松蘿(一兩)、烏梅(二十七枚)、常山、甘草(各二兩,炙烤過)。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煮到剩二升時,服用一升,目的是為了催吐,吐出來就停止服用。

6.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飲,水澼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皆由飲酒後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遠志(去心),苦參,藜蘆,白朮,烏賊骨,甘遂,大黃,石膏,半夏(洗),紫菀,桔梗前胡,芒硝,栝蔞,五味子,蓯蓉,貝母,桂心,芫花(熬),當歸,人參,茯苓,芍藥,大戟,葶藶(熬),黃芩(各一兩),附子(炮,去皮),常山,厚朴(炙),細辛,薯預,甘草(炙,各三分),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白話文:

這個藥丸主要治療五種不同的「飲」症:第一種是「留飲」,指水停留在心口下方;第二種是「澼飲」,指水積聚在兩側脅肋下方;第三種是「痰飲」,指水停留在胃中;第四種是「溢飲」,指水溢出在橫膈膜上方和五臟之間;第五種是「流飲」,指水在腸道之間流動,震動時會發出聲響。這五種「飲」症,都是因為飲酒後又受寒,或是喝太多冷水所導致的。

藥方組成包含:遠志(去除中心)、苦參、藜蘆、白朮、烏賊骨、甘遂、大黃、石膏、半夏(洗過)、紫菀、桔梗、前胡、芒硝、栝蔞、五味子、蓯蓉、貝母、桂心、芫花(熬過)、當歸、人參、茯苓、芍藥、大戟、葶藶(熬過)、黃芩(每種各一兩),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常山、厚朴(烤過)、細辛、薯蕷、甘草(烤過,每種各三分),以及巴豆(三十枚,去除中心和外皮,並熬過)。

以上共三十三味藥,將其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酒送服三顆,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以達到療效為準。

7. 前胡湯

主胸中久寒,澼實宿痰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食飲減少無味,或寒熱體重,臥不欲起方。

前胡,人參,大黃,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黃芩,防風,麥門冬(去心),吳茱萸(各一兩),半夏(三兩,洗),生薑(四兩,切),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胸腔裡長久積累的寒氣,導致痰液濃稠積聚,堵塞胸膈,引起胸痛、氣機不順暢,以及三焦(上、中、下三部分)冷熱不調,食慾減退、吃東西沒味道,或者出現時冷時熱、身體沉重、不想起床等症狀。

藥方組成:

前胡、人參、大黃、當歸、炙甘草(各二兩)、黃芩、防風、去心的麥門冬、吳茱萸(各一兩)、洗過的半夏(三兩)、切好的生薑(四兩)、去皮尖的杏仁(三十枚,取兩瓣的)。

以上十二味藥,切碎後加水一斗(約十升)煎煮,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8. 白朮茯苓湯

主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白朮,茯苓,橘皮,當歸(各三兩),附子(炮,去皮,二兩),半夏(洗),生薑(切),桂心(各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服,三劑佳。(《深師方》有細辛一味,一作人參)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胸腔中有痰結聚,水飲停留在肚臍下方,導致脅肋脹滿,想吐且吃不下東西的狀況,也可用於治療風水病(指全身水腫的疾病)。

藥材組成:白朮、茯苓、橘皮、當歸(各三兩),炮製過的附子(去皮,二兩),洗淨的半夏,切片的生薑,桂心(各四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稍微搗碎。加水一斗二升,煮到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服用三劑效果最佳。(《深師方》中有一味細辛,也有記載是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