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一·小兒 (4)
卷第十一·小兒 (4)
1. 黑散
凡小兒微驚者,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
小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臍中以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
小兒氣盛有病,但下之,必無所損。若不時下,則將成病。痼難治矣。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難下不損人,足以去疾爾。若四味紫丸不時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更倍之。若已下而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停哺,但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
無不瘥者,不下則致寒熱,或反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為難治。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酢者,此挾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須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治也。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治,若至指則病增也。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血脈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龍膽湯治小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魅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半分,二百日加一分,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爾。
龍膽,鉤藤,柴胡(去苗),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各一分),蜣螂(二枚,炙),大黃(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為一劑也。取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十歲亦准此。皆溏下即此,勿復服也。
白話文:
[黑散]
如果小孩只是輕微受到驚嚇,要疏通血脈,但不要讓驚嚇加劇。如果受到劇烈驚嚇,就要用艾灸來治療驚脈。
小孩如果有發熱,就不想喝奶,睡不安穩,又頻繁驚醒,這就是癲癇的初期症狀。服用紫丸就能痊癒。如果沒好,就繼續服用。小孩在立夏之後生病,治療時切記不要亂用艾灸。如果不想讓小孩吐或瀉,只要用退熱的藥湯給他洗澡,再用退熱散粉撲在身上,塗抹退熱的紅色藥膏。另外,在肚臍上塗抹藥膏,讓小孩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限制喝水,經常給他喝新鮮的水。如果小孩在睡覺時稍微驚醒,每個月就給他服用一次紫丸,減弱他體內過盛的氣,這樣就可以預防癲癇。
小孩體內氣過盛而生病,只要讓他排泄(下),一定不會有損害。如果不及時排泄,就會發展成難以治癒的頑固疾病。
凡是排泄,四味紫丸是最好的。它不會損害身體,足以去除疾病。如果四味紫丸不能及時排泄,就用赤丸來排泄。如果赤丸也沒效,就加倍藥量。如果排泄後體內餘熱未盡,就按方子配製龍膽湯,慢慢地服用,同時塗抹紅色藥膏。
通常小孩冬天排泄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夏天排泄比較難痊癒。但是如果生病了,就不能不排泄,排泄後腹部會稍微脹滿,所以要減少哺乳幾天,不可亂用排泄藥。餵奶的小孩,平時要注意餵奶量的多少要有規律。小孩漸漸長大,餵奶量要逐漸增加。如果餵奶量減少,就表示腹部有些不適,就要稍微吃些藥,停止餵奶,只給喝母乳。嚴重的話要停餵十幾天,輕微的話五六天就好了,自然就會恢復正常。如果不肯喝母乳,卻想喝奶,這表示體內有積滯,病情嚴重,需要排泄。
這樣做沒有治不好的,如果不及時排泄,就會導致忽冷忽熱,或者反而吐奶而引起癲癇,或者引起腹瀉。這些都是病情嚴重,沒有及時排泄的緣故,所以難以治療。只要在病情輕微時及早治療,小孩就不會虛弱,而且病也好得快。
如果小孩大便黃色且有臭味,表示腹內有潛伏的熱。應該稍微服用龍膽湯。如果大便白色且酸臭,表示有寒氣積滯不消化,應該服用紫丸。輕微的,給少量藥讓它自行消化,嚴重的,稍微增加藥量,讓它排泄。都需要減少哺乳幾天,讓胃氣平和。如果不減少哺乳,疾病容易復發。再次排泄,就會損傷胃氣,導致腹脹。再三排泄還可以,超過三次就對身體有害了。
如果小孩有積滯,脈搏粗大,一定會引發癲癇。這是食積引起的癲癇,只要排泄就能治好。要觀察小孩的手掌和三指的脈搏,如果脈搏鼓起,就要及時排泄。如果拖到癲癇發作,就難以治療了。如果及早排泄,這種脈象就不會出現了;脈搏還在手掌上時還能及早治療,如果到了手指上,病情就加重了。
如果小孩腹內有疾病,就會出現忽冷忽熱,忽冷忽熱就會導致血脈動盪,血脈動盪就會導致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容易受到驚嚇,受到驚嚇癲癇就會迅速發作。
龍膽湯可以治療小孩出生後血脈旺盛。忽冷忽熱,四肢發熱驚厥,發熱嘔吐,如果已經能吃輔食但是不消化,高燒和變蒸不退,以及各種受邪氣侵擾和癲癇,都有效。十歲以下的小孩都可以服用。龍膽湯對小孩來說是最好的藥方,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兒。如果年齡漸長,可以以此為例,酌情增減藥量。如果確知是受到了邪氣侵擾,可以加入人參和當歸,用量和龍膽一樣。出生一百天的嬰兒,藥量加一半,兩百天的加一份,一歲的加半兩。其他藥材用量也照此推算。
藥方:龍膽、鉤藤、柴胡(去苗)、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炙甘草,各一份,蜣螂(炙)二枚,大黃一兩。
以上十味藥,切碎,用水兩升煎煮,取五合為一劑。服用方法按以下標準:藥效有虛有實,藥性虛的要足夠水。小孩出生一到七天,分一合,分三次服。出生八到十五天,分一合半,分三次服。出生十六到二十天,分二合,分三次服。出生二十到三十天,分三合,分三次服。出生三十到四十天,用五合,分三次服完。十歲小孩也按這個方法。如果出現腹瀉,就表示藥效到了,不要再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