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4)

1.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二十六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

衝陽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

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一名上巨虛。)

下廉在上廉下三寸。(一名下巨虛。)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

三里在膝下三寸胻外廉。

犢鼻在膝臏下骭上夾解大筋中。

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白話文:

**厲兌:**在腳大拇指與食指的頂端,去除角質,狀似韭葉。

**內庭:**在腳大拇指與食指的縫隙中的凹陷處。

**陷谷:**在腳大拇指與食指的縫隙中,本節後,距離內庭二寸。

**衝陽:**在腳踝上五寸,骨頭間,距離陷谷三寸。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腳背上凹陷處。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小腿外側後緣凹陷處。

**上廉:**在三里穴下三寸。(又名上巨虛。)

**下廉:**在上廉穴下三寸。(又名下巨虛。)

**條口:**在下廉穴上一寸。

**三里:**在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後緣。

**犢鼻:**在膝蓋骨下方,小腿上夾著大肌腱中。

**陰市:**在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像拜拜時取穴的位置。

**伏兔:**在膝蓋上六寸,肌肉隆起處。

**髀關:**在膝蓋上,伏兔穴後,筋骨交會處。

**梁丘:**在膝蓋上二寸,兩條肌腱之間。

2.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第二十七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應手陷中。

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

中郄在足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直。

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甲乙經》云二寸。)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而得之。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之間。

五里在陰廉下二寸,(《甲乙針經》云在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白話文:

**大敦:**位於足部大拇指末端,去除指甲後,取決於韭葉形狀和三根汗毛之間。

**行間:**位於足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用手指按壓部位。

**太衝:**位於足部大拇指根部上方二寸或一寸半,按壓部位。

**中封:**位於足內踝前一寸,仰起腳取穴,伸直腳才能取到。

**蠡溝:**位於足內踝上方五寸。

**中郄:**位於足內踝上方七寸腓骨中,正對著少陰經。

**膝關:**位於膝蓋骨下方三寸,按壓部位。(《甲乙經》記載為二寸)

**曲泉:**位於膝蓋內側膝蓋骨下方,大肌腱上方、小肌腱下方,屈膝取穴。

**陰包:**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根肌腱之間。

**五里:**位於陰包穴下方二寸。(《甲乙針經》記載為陰包穴下方,距離氣衝穴三寸,大腿內側動脈)

**陰廉:**位於羊矢穴下方,距離氣衝穴二寸,動脈部位。

3.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第二十八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歧間本節前陷中。

地五會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不灸。

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一云伸腳取之)。

臨泣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半。

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懸鐘一名絕谷,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

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陽輔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寸許,去丘墟七寸。

陽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陽關在陽陵泉上五寸,犢鼻外陷中。

環銚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取上足(一云骭樞,中外硯骨陷中)。

中瀆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白話文:

竅陰位於足小指的次指(第二個腳趾)前端,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如韭葉。

俠谿位於足小指的次指與第三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在第一個關節前面。

地五會位於小指的次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不可灸。

丘墟位於足外踝的位置,如前面所述的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另一種說法是伸直腳取穴。)

臨泣位於小指的次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

付陽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太陽膀胱經和少陽膽經的筋骨之間。

**懸鐘(又名絕谷)**在外踝上方三寸,活動的凹陷處。

光明位於足外踝上方五寸。

外丘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

陽輔位於足外踝上方輔骨前、絕骨端。如前面提到的,距離丘墟七寸。

陽交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斜屬三條陽經的分肉間。

陽陵泉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邊緣的凹陷處。

陽關位於陽陵泉上方五寸,犢鼻外側的凹陷處。

環銚位於髀樞中,患者側臥,伸直下腳,屈上將上腳往上抬取穴。(另一種說法是骭樞,位於內外腓骨之間的凹陷處。)

中瀆位於髀外膝上方五寸,分肉間的凹陷處。

4. 足少陰腎經十一穴第二十九

湧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太鍾在足踝後。

水泉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

照海在足內踝下。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

築賓在內踝上端分中。

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

會陰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

白話文:

湧泉:在足心凹陷處,腳掌彎曲時凸起的地方。

然谷:在足內踝前面,由大骨突出處下方凹陷處。

太谿:在足內踝後面,跟骨內側動脈凹陷處。

太鍾:在足踝後面。

水泉:從太谿往下約一寸,在內踝下方。

照海:在足內踝下方。

復溜:在足內踝上方約兩寸,凹陷處。

交信:在足內踝上方約兩寸,少陰經前面,太陰經後面,筋骨之間。

築賓:在內踝上方分岔處。

陰谷:在膝蓋內側,輔骨之後,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有反應,彎曲膝蓋時可找到。

會陰:在肛門前,尿道後,兩陰部之間。

5. 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第三十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申脈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門在足外踝下,名曰關梁。

僕參在足跟骨下陷中。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一云在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

承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承筋在腨中央陷中,不刺。(《千金》云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委中在膕中約文動脈。

委陽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扶承一名肉郄,在尻臀下股陰下紋中。

白話文:

**古代文字:**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通谷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前方的凹陷處。

**古代文字:**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束骨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

**古代文字:**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腓骨下方的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

**古代文字:**申脈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申脈穴位於足外踝下方的凹陷處,可以容納指甲。

**古代文字:**金門在足外踝下,名曰關梁。

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又稱關梁穴。

**古代文字:**僕參在足跟骨下陷中。

僕參穴位於足跟骨下方的凹陷處。

**古代文字:**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一雲在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側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另一說法位於足外踝,從地面向上三寸,兩條筋骨間)。

**古代文字:**承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之間的凹陷處。

**古代文字:**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飛揚穴位於足外踝上七寸處。

**古代文字:**承筋在腨中央陷中,不刺。(《千金》雲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

承筋穴位於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不可針刺。(《千金要方》記載位於小腿後側,從腳跟向上七寸的小腿肚中)。

**古代文字:**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合陽穴位於膝蓋外側,約中央向下二寸處。

**古代文字:**委中在膕中約文動脈。

委中穴位於膝蓋後側正中央,約與膕動脈相平。

**古代文字:**委陽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

委陽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後側,出於膕中外側兩條筋骨間,承扶穴下。

**古代文字:**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二寸,伸展足部即可找到。

**古代文字:**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殷門穴位於肉郄穴下六寸處。

**古代文字:**扶承一名肉郄,在尻臀下股陰下紋中。

扶承穴又稱肉郄穴,位於臀部下方,股陰部位的皺褶中。

6. 三陰三陽流注法

肺手太陰,少商,魚際,太泉,列缺,經渠,尺澤,募中府,俞三椎

三腸手陽明,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募天樞,俞十六椎

心主手厥陰,中衝,勞宮,大陵,內關,間使,曲澤,募巨闕,俞五椎

心手少陽,少衝,少府,神六,通里,靈道,少海

小腸手太陽,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谿,小海,募關元,俞十八椎

脾足太陰,隱白,大都,大白,公孫,商丘,陰陵泉,募章門,俞十一椎

胃足陽明,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三里,募中管,俞十二椎

肝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中封,中郄,曲泉,募期門,俞第十九椎

膽足少陽,竅陰,俠谿,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募日月,俞第十椎

腎足少陰,湧泉,然谷,太谿,水泉,復溜,陰谷,募京門,俞十四椎

膀胱足太陽,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崑崙,委中,募中極,俞十九椎

三焦手少陽,關衝,腋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募石門,俞十三椎

白話文:

肺手太陰 少商:位於拇指外側,指甲邊緣。 魚際:位於大拇指根部,手掌虎口處。 太泉: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的正中。 列缺:位於食指橈側,腕橫紋上1.5寸。 經渠:位於中指橈側,腕橫紋上1寸。 尺澤:位於腕橫紋上三寸,尺側緣。 募中府:位於胸部,乳頭直下三寸。 俞三椎:位於背部,第3、4、5胸椎棘突下。

三腸手陽明 商陽:位於食指背側,近拇指骨縫的盡頭。 二間:位於食指、中指之間的第二指掌關節橫紋中。 三間:位於食指、中指之間的第三指掌關節橫紋中。 合谷:位於拇指與食指間,第二掌骨的中點。 陽谿:位於食指、中指間的指蹼邊緣。 曲池:位於肱骨外側,肘彎紋頭。 募天樞:位於肚臍正中,旁開二寸。 俞十六椎:位於背部,第16胸椎以下至第5腰椎的棘突下。

心主手厥陰 中衝:位於中指尖端。 勞宮:位於手掌心,握拳時中指指尖所對部位。 大陵:位於腕橫紋上二寸,掌長肌腱橈側。 內關:位於腕橫紋上二寸,掌側,掌長肌腱與橈側屈腕肌腱之間。 間使:位於腕橫紋上三寸,掌側。 曲澤:位於肘橫紋上五寸,肱二頭肌腱外側緣。 募巨闕:位於左胸部,乳中心至劍突連線的中點。 俞五椎:位於背部,第5、6、7、8、9胸椎棘突下。

心手少陽 少衝:位於小指外側,指甲邊緣。 少府:位於手掌心,小指掌骨小頭橈側凹陷處。 神六:位於腕橫紋上五寸,前臂掌側。 通裏:位於手掌心,無名指與小指之間。 靈道:位於腕橫紋上四寸,前臂掌側。 少海:位於肘橫紋上尺側。

小腸手太陽 少澤:位於小指外側,指甲邊緣。 前谷:位於腕橫紋下,尺側,腕屈肌腱與尺側腕屈肌腱之間。 後谿:位於腕橫紋下,尺側,尺側腕屈肌腱與豌豆骨之間。 腕骨:位於腕橫紋下,掌側。 陽谿:位於食指、中指間的指蹼邊緣。 小海:位於肘橫紋上,尺側。 募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 俞十八椎:位於背部,第18胸椎以下至第3腰椎的棘突下。

脾足太陰 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指甲邊緣。 大都:位於足大趾外側,指甲邊緣。 大白:位於足大趾和二趾間的指蹼中。 公孫:位於足大趾內側,指甲根部稍後處。 商丘:位於足內踝尖直上,當陰部痛處。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膝蓋內側凹陷處下二寸。 募章門:位於胸部,肋骨下緣,乳頭外開四寸。 俞十一椎:位於背部,第11胸椎以下至第5腰椎的棘突下。

胃足陽明 厲兌:位於足拇趾外側,指甲邊緣。 內庭:位於足拇趾與第二趾間的指蹼中。 陷谷:位於足第三趾外側,指甲邊緣。 衝陽:位於足第三趾內側,指甲根部。 解谿:位於足第三趾與第四趾之間的指蹼中。 三里:位於膝蓋外側,膝眼直下三寸。 募中管:位於心窩部,當心窩至臍中點。 俞十二椎:位於背部,第12胸椎以下至第7腰椎的棘突下。

肝足厥陰 大敦:位於足大趾內側,指甲邊緣。 行間:位於足拇趾與第二趾間的指蹼中。 太衝:位於足背,足拇趾與第二趾間的夾縫中。 中封:位於足背,太衝穴後一寸。 中郄:位於足背,太衝穴後二寸。 曲泉:位於膝蓋後方,膝橫紋上五寸。 募期門:位於胸部,乳頭直下,肋骨下緣。 俞第十九椎:位於背部,第1、2腰椎棘突旁。

膽足少陽 竅陰:位於足小趾外側,指甲邊緣。 俠谿: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間的指蹼中。 臨泣:位於足第四趾外側,指甲根部後方。 丘墟:位於足背,第四、五趾間。 陽輔:位於足背,陽陵泉穴外下三寸。 陽陵泉:位於小腿側面,膝蓋下三寸,腓骨頭前緣。 募日月:位於肚臍旁開二寸。 俞第十椎:位於背部,第10、11胸椎棘突旁。

腎足少陰 湧泉:位於足前掌,足心凹陷處。 然谷:位於足底,內踝尖直下。 太谿:位於內踝尖直上,跟腱內側凹陷處。 水泉:位於內踝尖上,當陽陵泉與太谿穴連線中點。 復溜:位於太溪穴下方,當內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陰谷:位於內踝尖後方,當跟腱與足內側緣連線中點。 募京門:位於胸部,肋骨下緣,乳頭直下二寸。 俞十四椎:位於背部,第4、5、6、7、8、9、10胸椎棘突下。

膀胱足太陽 至陰:位於足小趾外側,指甲邊緣。 通谷:位於足小趾與第四趾間的指蹼中。 束骨:位於足外踝直上,腓骨後緣。 京骨:位於足外踝直上,腓骨後緣。 崑崙:位於腳踝外側,外踝後方凹陷處。 委中:位於膝蓋膕窩肌腱後方凹陷處。 募中極:位於肚臍下四寸。 俞十九椎:位於背部,第1、2、3、4、5、6腰椎及第1、2骶椎棘突下。

三焦手少陽 關衝:位於食指外側,指甲邊緣。 腋門:位於腋中部。 中渚:位於手掌心,無名指與中指之間。 陽池:位於腕橫紋上三寸,前臂背側。 支溝:位於腕橫紋上四寸,前臂背側。 天井:位於肘橫紋上,外側。 募石門:位於左胸部,肋骨下緣,乳頭旁開六寸。 俞十三椎:位於背部,第13胸椎以下至第7腰椎的棘突下。

上五臟六腑,三陰三陽十二經脈,臟腑出井流滎,注俞過原,行經入合,募前後法。假令肺手太陰為臟,出於少商為井,流於魚際為滎,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募在中府,俞在第三椎。他皆仿此。

白話文:

從上面五臟六腑、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來看,臟腑之氣從井穴流出經過滎穴,注入俞穴,經過原穴,沿經脈運行,最後進入合穴,並依序募於前後的穴位。例如:肺屬手太陰肺經,其氣從少商穴出,流至魚際穴為滎穴,注入大泉穴為俞穴,經過列缺穴為原穴,沿經渠穴運行,進入尺澤穴為合穴,募於中府穴,俞穴在第三椎。其他經脈也依此類推。

陽井為金,陰井為水;陽滎為水,陰滎為火;陽俞為木,陰俞為火;陽原為火,陰源為金;陽經為火,陰經為金;陽合為土,陰合為水。

白話文:

陽井歸屬金,陰井歸屬水;陽滎歸屬水,陰滎歸屬火;陽俞歸屬木,陰俞歸屬火;陽原歸屬火,陰源歸屬金;陽經歸屬火,陰經歸屬金;陽合歸屬土,陰合歸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