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本草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本草上 (20)

1.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味道苦,稍微帶點寒性,沒有毒。主要治療痰多滿溢、胸部和脅肋部感覺堵塞不適、心腹部氣結、風邪引起的頭痛,能去除體內積聚的痰液,使氣往下行,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使視力清晰,增益精氣。在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備用。

2.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瀉。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蕁。生河內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知母,味道苦,性質寒涼,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因體內燥熱引起的消渴症(類似糖尿病),消除體內邪氣,改善肢體浮腫,有利尿作用,能補養身體的不足,增強氣力,治療傷寒後的久瘧、煩躁發熱、脅肋下的邪氣、胸膈中的不適,以及風濕汗出、內生黃疸等症狀。但如果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

知母又名蚔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沈燔、蕁。

知母生長在河內地區的川谷地帶,通常在二月或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入藥。

3. 大青

味苦,大寒,無毒。主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三月四月採莖,陰乾。

白話文:

味道苦,性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流行性頭痛、高熱、口瘡。三月或四月採收莖部,在陰涼處乾燥。

4. 貝母

味辛甘,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貝母,味道辛辣帶點甘甜,性質平和,稍微偏涼,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小便不暢、淋漓不盡等邪氣引起的疾病,疝氣,咽喉腫痛,產後乳汁難下,外傷引起的破傷風,可以治療腹部脹滿、有硬塊,心下覺得脹滿不適,洗完澡後怕冷,頭暈,脖子僵硬,咳嗽氣喘,能止住煩躁發熱、口渴、出汗,能安定五臟,對骨髓有益。它還有其他名稱,像是空草、藥實、苦花、苦菜、商草、勒母。主要產於山西一帶,在十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

5. 栝蔞根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除腸胃中固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蔞,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莖葉:療中熱傷暑。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消渴症(糖尿病),身體發熱,煩躁胸悶,高熱,可以補虛,使身體機能恢復正常,接續斷裂的傷處,清除腸胃中的頑固熱氣,治療黃疸病、臉色發黃、嘴唇乾燥、口渴、呼吸短促,能疏通月經,停止小便頻繁。它還有別名,叫做地蔞、果裸、天瓜、澤姑。它的果實叫做黃瓜,主要治療胸痹(胸悶、胸痛),使人的容貌潤澤光彩;它的莖和葉可以治療中暑。它生長在弘農(今河南一帶)的河谷和山陰地帶。根部深入土中的品質較好,生長在鹽鹼地的則有毒。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約三十天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