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五·補益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補益 (7)

1. 補肺散

主肺氣不足,胸痛牽背,上氣失聲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肺氣不足,胸痛牽背,上氣失聲方

  • 人參 … 一錢
  • 白芍 … 一錢
  • 當歸 … 二錢
  • 黃耆 … 二錢
  • 川芎 … 一錢五分
  • 乳香 … 一錢
  • 沒藥 … 一錢
  • 五靈脂 … 一錢五分
  • 墨旱蓮 … 一錢五分
  • 鬱金 … 一錢
  • 甘草 … 五分

改善肺氣不足、胸痛牽連後背、呼吸困難、聲音失常的方劑:

  • 人參 … 6 克
  • 白芍 … 6 克
  • 當歸 … 12 克
  • 黃耆 … 12 克
  • 川芎 … 9 克
  • 乳香 … 6 克
  • 沒藥 … 6 克
  • 五靈脂 … 9 克
  • 墨旱蓮 … 9 克
  • 鬱金 … 6 克
  • 甘草 … 3 克

白石英,五味子(各五分),桂心(二兩),大棗(五枚,擘),麥門冬(去心),款冬花,桑白皮,乾薑,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煮棗取八合,及熱,投一方寸匕,服日三。亦可以酒煮,以知為度。

白話文:

白石英、五味子(各 2.5 克),桂心(10 克),大棗(5 顆,剖開),麥門冬(去籽),款冬花,桑白皮,乾薑,甘草(炙),以上各 5 克

九味藥材,搗碎過篩成藥粉。用水一升煮棗,取八合份量,等水熱了,加入藥粉一方寸匕,每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用酒煮藥,以酒飲完為度。

2. 補肺丸

主肺氣不足,失聲胸痛,上氣息鳴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肺氣不足,失聲胸痛,上氣息鳴方

肺氣不足,導致失聲、胸痛,呼吸時有喘鳴聲之方劑:

適用於肺氣不足,導致聲音嘶啞、胸部疼痛,呼吸時伴有喘鳴聲的方劑:

麥門冬(去心),款冬花,白石英,桑根白皮,桂心(各二兩),五味子(三合),鍾乳(五分,研為粉),乾薑(一兩),大棗(一百枚)

上九味,搗篩為末,以棗膏和為丸如梧子大,以飲下十五丸,日三。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款冬花,白石英,桑樹白皮,桂樹樹皮(各兩兩),五味子(三合),鐘乳石(五分,研磨成粉),乾薑(一兩),大棗(一百顆)

以九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用棗泥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藥湯送服十五丸,每日三次。

3. 瀉肺散

主醉酒勞窘,汗出當風,胸中少氣,口乾喘息胸痛,甚者吐逆致吐血方:

白話文:

醉酒勞窘,汗出當風,胸中少氣,口乾喘息胸痛,甚者吐逆致吐血方

症狀:

因過度飲酒勞累而導致,出汗後吹風導致胸中氣息不足,口乾喘息,胸部疼痛。嚴重者會吐逆,甚至吐血。

方劑:

  • 人參 三錢
  • 半夏 三錢
  • 紫蘇葉 一兩
  • 生薑 錢半
  • 細辛 二錢
  • 黃耆 一兩
  • 白朮 三錢
  • 炙甘草 二錢
  • 防風 二錢
  • 大棗仁 五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加入水中煎煮,取汁服用。

功效:

  • 補益元氣
  • رفع鬱結
  • 化解痰飲
  • 止咳平喘
  • 祛胸痛
  • 止吐血

款冬花,桂心,附子(炮,去皮),蜀椒(去目閉口者汗),五味子,紫菀,蓯蓉,杏仁(去皮尖雙仁,熬),桃仁(去皮尖雙仁,各五分,熬),當歸,續斷,遠志(去心),茯苓,石斛(各一兩),細辛,乾薑(各一兩半),百部,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款冬花、桂心、炮製去皮的附子、去眼封口的蜀椒、五味子、紫菀、蓯蓉、去皮尖雙仁且熬製的杏仁、去皮尖雙仁且熬製的桃仁(各五分)、當歸、續斷、去心的遠志、茯苓、石斛(各一兩)、細辛、乾薑(各一兩半)、百部、炙甘草(各二兩)

上十八味,研磨成細粉。以酒送服一勺,每日三次。

4. 瀉脾湯

主脾臟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素問·至真要大論》:「脾氣實,胸中滿,不能食。」

脾臟氣勢充實,胸中滿脹,無法進食。

脾胃之氣過於旺盛,導致胸中飽脹,影響食慾,無法正常進食。

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炙),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切),半夏(一升,洗去滑),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240 克),厚朴(240 克,炙烤過),桂心(300 克),生薑(480 克,切片),半夏(600 克,清洗去除粘液),人參,黃芩,甘草(炙烤過,各 12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在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

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及嘔吐反胃,並主之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破,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主脾氣不足,虛冷注下腹痛方:

白話文:

將以下的中醫古代文字翻譯成現代白話文:

這方藥叫上八味,將它們磨成粉,然後加一斗水煮,最後取三升藥液,分成三次服用。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脾臟的寒氣,能夠改善四肢的水腫問題。

如果脾氣過實,會出現嘴巴裡味道淡而又甜,平躺時有不規則的疼痛感,還有嘔吐和反胃的情況,可以用以下的方子來治療:

大黃六兩。

將上述藥材破碎後,用六升水煮,取出一升藥液,分兩次服用。如果出現一吃就吐和便祕的情況,就需要加兩兩甘草,再用兩升半水煮,分成三次服用。

如若脾氣不足,虛冷的情況導致下腹疼痛,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當歸,乾薑,黃連,龍骨,赤石脂,人參(各三兩),橘皮,附子(炮,去皮),秦皮,大黃(各二兩),半夏(五兩,洗)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合,分四服。

白話文:

  • 當歸:3兩
  • 乾薑:3兩
  • 黃連:3兩
  • 龍骨:3兩
  • 赤石脂:3兩
  • 人參:3兩
  • 橘皮:2兩
  • 附子(炮製去除皮):2兩
  • 秦皮:2兩
  • 大黃:2兩
  • 半夏(洗淨):5兩

一十一味,研磨,用水一斗煮取三升一合,分四次服用。

5. 補脾湯

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方:

白話文:

食慾不振,食物堆積在中腹,有時上衝,有時下墜,胸悶難耐。進食後馬上嘔吐欲吐,吐後感覺脹滿不消化,打嗝帶有腥臭味,發熱,四肢浮腫,下半身沉重,站立困難。

麻子仁(三合),禹餘糧(二兩),桑根白皮(一斤),大棗(一百枚,擘),黃連,乾薑,白朮,甘草(炙,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半,去滓,得二升九合,日一服,三日令盡,老小任意加減。

白話文:

芝麻仁(30克),禹餘糧(60克),桑樹根白皮(500克),大棗(100枚,剖開),黃連、乾薑、白朮、甘草(各90克,炙黃)

取八味藥材,嚼碎後,用一斗水煮,煮到剩下半鬥,過濾掉藥渣,得到二升九合藥液。每天服用一次,三天內服完。老少體弱者可以酌量加減。

6. 建脾湯

主脾氣不調,使人身重如石,欲食即嘔,四肢酸削不收方:

白話文:

脾氣鬱塞不通,使人身體沉重如石,欲進食即嘔吐,四肢酸軟無力,無法收縮自如。

生地黃,黃耆,芍藥,甘草(各一兩,炙),生薑(二兩),白蜜(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攪令微沸,服八合,日三夜一。

白話文:

生地黃:60 克 黃耆:60 克 芍藥:60 克 甘草:60 克(炙烤過) 生薑:120 克 白蜜:600 毫升

將六味藥材碾碎,加入九升水熬煮,取三升藥汁,去除藥渣,加入蜂蜜,攪拌至微微沸騰,每次服用八合(約為 240 毫升),每日三次,晚上一次。

7. 柔脾湯

主脾氣不足,下焦虛冷,胸中滿塞,汗出脅下支滿,或吐血及下血方:

白話文:

脾氣不足,下焦虛冷,胸中滿塞,汗出脅下支滿,或吐血及下血方:

症狀:

  • 脾氣虛弱
  • 下半身虛寒
  • 胸中脹滿不適
  • 腋下大量出汗
  • 劇烈腹痛
  • 可能有咳血或血便

方劑:

  • 熟地黃(血分)
  • 當歸(補血活血)
  • 白芍(養陰柔肝)
  • 黃芪(補氣升陽)
  • 茯苓(健脾利濕)
  • 杜仲(補腎強筋)
  • 枸杞子(補腎益精)
  • 山茱萸(補肝腎)
  • 肉桂(溫補脾腎)
  • 乾薑(溫陽散寒)

乾地黃(三兩),黃耆,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三斗米下蒸。以銅器承取汁,隨多少服之。

白話文:

黃耆三兩 芍藥一兩 甘草(炙)一兩

四份藥材,切細,用三升酒浸泡,加入三鬥米在下面蒸。用銅器承接流出的汁液,隨著藥汁的多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