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2. 肝病第一

五十一法

治眼目法:

攢竹,主目視不明,䀮䀮目中熱痛及瞤,針入一分,留二呼,瀉三吸,徐徐出之。忌灸。宜出血塗鹽。

膚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淚,目視不明,胬肉出,皆針睛明,入一分半,留三呼,瀉五吸。冷者先補後瀉,復補之。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後速出。

視眼喎不正,口喎目瞤,面動葉葉然,眼赤痛,目䀮䀮,冷熱淚,目瞼赤,皆針承泣。在目下七分匡骨中,當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氣即瀉,忌灸。

目暗不明,針中渚,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眯目、偏風、眼喎、通睛、耳聾,針客主人,一名上關,入一分,久留之,得氣即瀉。亦宜灸,日三七壯至二百壯,炷如細竹筋大,側臥張口取之。眼暗灸大椎下第十節,正當脊中二百壯,唯多佳。可以明目,神良。灸滿千日,不假湯藥。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一百壯,兩邊各爾。在眼後耳前三陰三陽之會處,以手按之有上下橫脈,是與耳門相對也。

肝俞,主目不明,灸二百壯,小兒寸數斟酌,灸可一二七壯。

治風翳,灸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炷如小麥大,逐病左右灸之。

治風癢赤痛,灸人中鼻柱二壯,仰臥灸之。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紋三壯,逐左右灸之。

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後節前陷中。兩眼暗,兩手俱灸,隨年壯。

治溫病後食五辛即不見物,遂成雀目,灸第九椎,名肝俞,二百壯,永瘥。

治腳轉筋法:

治腳轉筋,針內崑崙穴,在內踝後陷中,入六分,氣至瀉之。

又灸承山,隨年壯,神驗。

第二十一椎主腰背不便,筋轉痹,灸隨年壯。

治筋攣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足外踝骨上七壯。

治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又下滿,灸五十壯,兩腳一百壯,此二穴亦主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悉主之。老人加之,五十以下及小兒並隨年壯。

治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是一寸二七壯。

治癥瘕法:

小腹堅大如盤盂,胸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壯,三報之。

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

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症癖,腸鳴泄痢,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勿針臍兩旁各二寸。

積聚堅滿痛,灸脾募百壯,章門是也。

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初日灸三,次日五,後七,周而復始,至十止。惟忌大蒜,余不忌。

又灸關元五十壯。

又灸臍上四指五十壯。

膏肓俞兩穴主無病不療方:

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𦛗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肩中。灸兩胛內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數百壯當氣下,磐磐然如流水當有所下,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此灸無所不治,主諸羸弱瘦損虛勞,夢中失精,上氣咳逆。

及狂惑妄誤,皆有大驗。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及以前法灸。若不能久正坐伸兩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遠。不爾甲胛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有常,不爾則前卻失其穴也。

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自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求索。

治頭重臂肘重法:

頭重風勞,灸腦戶五壯,針入三分補之。

頭重不能勝,灸腦戶下一寸半。

身體重,四肢不能自持,灸脾俞,隨年壯,針入五分補之。

身重,嗜眠不自覺,灸天府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身重,灸水分百壯,針入一寸補之。

體重,四肢不舉,灸天樞五十壯。忌針。

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三里五十壯,針入五分補之。又,灸足太陽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臂重不舉,灸肩井,隨年壯,可至百壯,針入五分補之。

又,灸足澤三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俠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頭項痛不得顧。胸中煩急,灸隨年壯。

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入三分瀉之,橫三間寸灸之。

心煩上氣,灸肺俞,針入五分。

心煩短氣,灸小腸俞。

又,灸巨闕、期門各一百壯,針入五分。

又,灸心俞百壯,針入五分。

頭身熱,灸胃管百壯,勿針。

煩悶憂思,灸大倉百壯。

煩熱頭痛,針虎口入三分。

煩躁恍惚,灸間使三十壯,針入三分。

骨熱煩,胸滿氣悶,針三里入五分。

身體煩熱,針中府。又,灸絕骨五十壯。

白話文:

肝病第一

治療眼疾的方法:

  • 攢竹穴: 針對視力模糊、眼睛發熱疼痛、眼皮跳動等症狀,針刺一分深,留針時間約為兩次呼吸,慢慢出針,不宜用艾灸,適合出血後塗抹鹽。
  • 睛明穴: 針對眼翳白膜遮蓋瞳孔、視力昏暗、眼睛瞇成一條線、夜盲症、流冷淚、視力模糊、眼內贅肉等症狀,針刺一分半深,留針時間約為三次呼吸,慢慢出針,若是寒症,則先補後瀉再補。夜盲症患者,可留針約十次呼吸後快速出針。
  • 承泣穴: 針對眼睛歪斜不正、嘴角歪斜、眼皮跳動、臉部肌肉抽動、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流冷熱淚、眼瞼紅腫等症狀,此穴位在眼睛下方七分處的眼眶骨中,瞳孔正下方凹陷處,針刺二分半深,得氣後即瀉,不宜用艾灸。
  • 中渚穴: 針對視力昏暗不明,針刺二分深,留針時間約為三次呼吸,慢慢出針,可艾灸七壯,艾炷如麻雀糞便大小,此穴位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的凹陷處。
  • 客主人穴(又名上關): 針對眼睛瞇成一條線、偏癱、眼睛歪斜、眼睛通紅、耳聾等症狀,針刺一分深,久留針,得氣後即瀉,也適合艾灸,每日可灸三七壯至二百壯,艾炷如細竹筋般大小,側躺張口取穴。
  • 大椎下第十節: 針對視力昏暗,艾灸此處正對脊椎二百壯,多灸效果更佳,可使眼睛明亮,效果神奇。若灸滿一千日,便無需再服用藥物。
  • 當容穴: 針對肝勞病症引起的眼睛紅腫,兩邊各灸一百壯,此穴位在眼睛後方、耳朵前方,是三陰經和三陽經交會的地方,用手按壓會感覺有上下橫向的脈搏,與耳門穴相對。
  • 肝俞穴: 針對視力模糊,可灸二百壯,兒童的灸量需酌情減少,可灸一或二七壯。
  • 手中指本節頭骨上: 針對風翳,艾灸五壯,艾炷如小麥大小,左右輪流灸。
  • 人中穴(鼻柱): 針對風邪引起的眼睛癢、紅腫、疼痛,仰臥艾灸兩壯。
  • 大指節橫紋: 針對突然出現的眼翳,艾灸三壯,左右輪流灸。
  • 腕後節前凹陷處: 針對眼睛昏暗,若單眼昏暗則灸患側,雙眼昏暗則兩手都灸,艾灸次數隨年齡增加。
  • 第九椎(肝俞): 針對溫病後食用辛辣食物導致視力模糊,變成夜盲症,灸此處二百壯,可永久痊癒。

治療腳轉筋的方法:

  • 內崑崙穴: 針對腳轉筋,針刺內踝後凹陷處六分深,得氣後瀉。
  • 承山穴: 艾灸次數隨年齡增加,效果神奇。
  • 第二十一椎: 針對腰背活動不便、筋脈抽搐、麻痺等症狀,艾灸次數隨年齡增加。
  • 足外踝骨上: 針對筋脈攣縮、十指彎曲僵硬、無法伸展等症狀,灸七壯。
  • 中封穴: 針對遺精引起的筋脈攣縮、陰部收縮牽引疼痛,灸五十壯。若下腹部脹滿,再灸五十壯,兩腳共灸一百壯。這兩個穴位也主治喉嚨腫脹、昏厥、五臟不適引起的腹脹等症狀。老年人可增加灸量,五十歲以下及兒童則隨年齡調整灸量。
  • 屈膝下廉橫筋上: 針對轉筋、小腿骨疼痛難忍,灸三壯。
  • 臍: 針對腹脹、轉筋,灸一寸處,灸二十七壯。

治療癥瘕的方法:

  • 三焦俞穴: 針對小腹堅硬如盤子、胸腹脹滿、消化不良、婦人積聚消瘦等症狀,灸一百壯,可灸三次。
  • 內踝後凹陷處: 灸次數隨年齡增加。
  • 氣海穴: 灸一百壯。
  • 天樞穴: 針對長期的寒症、婦女積聚病症、腸鳴、腹瀉、繞臍絞痛等症狀,灸一百壯,可灸三次。勿在肚臍兩旁各二寸處針刺。
  • 脾募穴(章門穴): 針對積聚堅硬脹痛,灸一百壯。
  • 脅肋下: 針對瘕癖,左側患病灸左側,右側患病灸右側。第一處灸位在第一根肋骨的末端靠近第二根肋骨下方;第二處灸位在第二根肋骨末端靠近第三根肋骨下方,朝向肉翅前的位置。第一天灸三壯,第二天灸五壯,之後每天增加,灸到七壯,然後循環往復,灸到十壯時停止。禁食大蒜,其他食物沒有禁忌。
  • 關元穴: 灸五十壯。
  • 臍上四指處: 灸五十壯。

膏肓俞穴(兩個穴位): 針對各種無法治癒的疾病:

讓病人坐直彎腰,雙手向前伸直,手臂放在膝蓋前,保持手臂直立,讓手指與膝蓋對齊,用東西支撐手肘,不要讓手臂移動。從肩胛骨上角往下摸到肩胛骨下端,這之間會有四根肋骨三個間隙,在中間間隙,靠近肩胛骨內側,離肩胛骨約一個手指寬的位置,按壓時會有牽引肩部的感覺。兩邊肩胛骨內各灸一處,灸到六百壯,多可至千壯,灸數百壯後會感到氣往下走,有流水般的感覺,身體裡的痰液或舊疾也會被排出。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所有疾病,特別是身體虛弱、瘦弱、夢遺、氣喘咳嗽、精神錯亂等症狀,效果顯著。如果病人身體虛弱無法坐直,可讓病人側躺,把上臂拉向前,尋找穴位施灸。若病人無法久坐或伸直手臂,可讓病人趴在衣物上,伸直雙臂,讓人拉開肩胛骨使之遠離。若沒將肩胛骨拉開,則穴位可能被覆蓋而無法取到。所趴的衣物大小應固定,否則會影響穴位準確度。 灸完這個穴位後,病人陽氣會旺盛,需要注意調養,使其恢復平衡。此穴位接近第五椎,可對照尋找。

治療頭部、手臂沉重的方法:

  • 腦戶穴: 針對頭部沉重、風邪引起的勞損,灸五壯,針刺三分深並補。
  • 腦戶穴下一寸半: 針對頭重抬不起,灸此穴。
  • 脾俞穴: 針對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艾灸次數隨年齡增加,針刺五分深並補。
  • 天府穴: 針對身體沉重、嗜睡不醒,灸五十壯,針刺三分深並補。
  • 水分穴: 針對身體沉重,灸一百壯,針刺一寸深並補。
  • 天樞穴: 針對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灸五十壯,忌針。
  • 足三里穴: 針對身體沉重、腫脹、坐立難起、風勞腳痛等症狀,灸五十壯,針刺五分深並補。
  • 足太陽穴: 灸五十壯,針刺三分深並補。
  • 肩井穴: 針對手臂沉重抬不起,灸次數隨年齡增加,可灸至百壯,針刺五分深。
  • 足澤穴: 灸三十壯,針刺三分深。
  • 第一椎(大杼穴): 此穴位無所不治,在第一椎旁開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治頭項疼痛不能回頭,胸中煩悶,艾灸次數隨年齡增加。
  • 大椎穴: 針對各種煩熱、時氣溫病,灸一百壯,針刺三分深並瀉,橫向間隔三寸灸。
  • 肺俞穴: 針對心煩氣逆,針刺五分深。
  • 小腸俞穴: 針對心煩氣短。
  • 巨闕穴、期門穴: 各灸一百壯,針刺五分深。
  • 心俞穴: 灸一百壯,針刺五分深。
  • 胃管穴: 針對頭身發熱,灸一百壯,勿針刺。
  • 大倉穴: 針對煩悶憂思,灸一百壯。
  • 虎口穴: 針對煩熱頭痛,針刺三分深。
  • 間使穴: 針對煩躁恍惚,灸三十壯,針刺三分深。
  • 三里穴: 針對骨頭發熱、煩悶、胸悶氣短,針刺五分深。
  • 中府穴: 針對身體煩熱,針刺。
  • 絕骨穴: 針對身體煩熱,灸五十壯。

3. 膽病第二

一十二法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口中無味(一云苦眯目),恐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刺足少陽治。陽在足第二指本節後一寸。

俠膽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濁浴。主胸中膽病,隨年壯。

膽虛,灸足內踝上一夫,名三陰交,二十壯。

治吐血法:

虛勞吐血,灸胃管三百壯,亦主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及多睡百病。

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腦衄,灸上星五十壯。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忌針。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大陵是。

吐血,頸項上二七壯。

白話文:

膽病第二

如果左手寸關脈的關部摸起來是陽絕的狀況,表示沒有膽脈的脈象。會有口中無味(或說眼睛感到模糊)的症狀,容易感到恐懼好像看到鬼,常常受到驚嚇而且身體沒力氣,可以針刺足厥陰經來治療,足厥陰經在腳的大拇趾之間,或是針刺三毛穴。

如果左手寸關脈的關部摸起來是陽實的狀況,表示膽氣太過旺盛。會有腹部不舒服、身體感覺不適的症狀,可以針刺足少陽經來治療,足少陽經在腳的第二腳趾根部後一寸的位置。

在膽俞穴旁開五寸的地方,有個穴位叫濁浴。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胸部膽方面的疾病,可以按照年齡來決定艾灸的壯數。

膽氣虛弱,可以艾灸足內踝骨上方一寸的地方,這個穴位叫三陰交,灸二十壯。

治療吐血的方法:

虛勞導致的吐血,可以艾灸胃管穴三百壯,這個穴位也可以治療嘔吐、吐血、吃一點就覺得飽、以及嗜睡等各種疾病。

所有從口鼻出血的狀況,稱之為腦衄,可以艾灸上星穴五十壯。

吐血、唾血,可以艾灸胸堂穴一百壯,這個穴位忌用針刺。

吐血而且腹痛伴隨腸鳴,可以艾灸天樞穴一百壯。

吐血、唾血,同時有氣喘、咳嗽的症狀,可以艾灸肺俞穴,艾灸的壯數依照年齡來決定。

吐血且感覺酸澀,可以艾灸肝俞穴一百壯。

吐血並伴隨嘔吐,可以艾灸手心主穴五十壯,也就是大陵穴。

吐血,可以在頸項部位艾灸十四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