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七·中風下 (7)
卷第十七·中風下 (7)
1. 獨活湯
主腳氣風,疼痹不仁,腳中沉重,行止不遂,氣上方:
白話文:
風腳氣,疼痛麻木不仁,腳中沉重,行走不便,氣往上衝。
獨活,桂心,半夏(洗,各四兩),麻黃(去節),芎藭,人參,茯苓(各二兩),八角附子(一枚,炮,去皮),大棗(十三枚,擘),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
白話文:
獨活、桂心、半夏(洗淨,各四兩),麻黃(去除節點),芎藭、人參、茯苓(各二兩),八角附子(一顆,炮製後去皮),大棗(十三顆,擘開),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甘草(炙製,各三兩)
一十五味,粗略咀嚼後,以水一斗五升、酒二升煮沸,取三升半藥液,分為五次服用。
2. 硫黃煎
主腳弱連屈虛冷方:
硫黃(五兩),牛乳(五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合煮及五升,硫黃細篩納之,煎取三升,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
白話文:
主腳弱連屈虛冷方
硫磺(五兩) 牛乳(五升)
以上二味,用五升水一起煮沸,等到水剩下五升時,將硫磺過濾後加入,煎煮到剩下三升,每次服用一合,連續服用三合。
3. 硫黃散
主腳弱大補面熱風虛方:
白話文:
面部發熱,風虛症
主症:
常面部發紅,身體發熱,手腳卻冷,舌頭紅,舌苔白,脈搏洪大而無力。
硫黃(研),鍾乳(粉),防風(各五兩),乾薑(一兩),白朮,人參,蜀椒(汗,去目及閉者),細辛,附子(炮,去皮),天雄(炮,去皮),茯苓,石斛,桂心,山茱萸(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旦以熱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白話文:
硫磺(研磨)、鐘乳(研磨成粉)、防風(各五兩)、乾薑(一兩)、白朮、人參、蜀椒(去汗、目翳和閉翳)、細辛、附子(炮製後,去皮)、天雄(炮製後,去皮)、茯苓、石斛、桂心、山茱萸(各三分)
將十四種中藥材搗碎成粉末,每天早上用熱酒服下方寸匙,一天三次,逐漸增加到兩方寸匙。
4. 青丸
主腳風,皮肉身體諸風方:
白話文:
腳風,皮肉身體諸風方
一、風瘙搔癢
**症狀:**瘙癢不止,搔破後流出黃水。
方劑:
- 黃柏、苦參、荊芥、防風、白蘚皮、生地黃、丹皮、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風腫
**症狀:**身體或局部腫脹疼痛,皮膚發亮發紅。
方劑:
- 桂枝、白芍、防風、羌活、當歸、川芎、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劑。
三、風濕
**症狀:**關節疼痛,遇寒加重,肢體麻木。
方劑:
- 川烏、草烏、附子、桂枝、白芍、當歸、羌活、防風、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劑,忌生冷食物。
四、風寒
**症狀:**肢體畏寒,筋肉痠痛,頭身沉重。
方劑:
- 桂枝、白芍、防風、荊芥、羌活、川芎、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劑,可加薑棗助溫。
五、風熱
**症狀:**肢體發熱疼痛,口渴欲飲,脈搏洪大。
方劑:
- 荊芥、防風、薄荷、連翹、金銀花、黃芩、牛蒡子、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劑,可加竹葉清熱。
烏頭(一兩,炮,去皮),附子(三兩,炮,去皮),麻黃(四兩,去節)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白話文:
烏頭(60 克,炒製,去皮) 附子(180 克,炒製,去皮) 麻黃(240 克,去節)
三種藥材,搗碎篩過成粉末,加入蜜煉製成丸子,大小與梧桐果相同,用酒送服五丸,一天服用三次。
5. 硫黃丸
主膈痰滯澼,逐腳中風水方:
硫黃(五兩)
白話文:
硫磺(五兩)
用於治療隔痰滯留,導致足部中風水腫的方劑。
上一味,細粉,以牛乳三升,煮令可丸,如梧子大,曝令乾,酒服三十丸,日三,不知,漸加至百丸。
白話文:
上一味藥:細粉。用三杯牛奶煮沸,直到可以搓成丸子,每個丸子約梧桐果那麼大。將丸子曬乾,用酒服用,每次服用 30 丸,每天三次。如果身體沒有反應,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 100 丸。
6. 石硫黃丸
主腳風弱,胸腹中冷結方:
白話文:
腳風弱,胸腹中冷結方
方劑:
- 乾薑一錢
- 高良薑一錢
- 草果一錢
- 吳茱萸半錢
- 人參一錢
- 黃耆一錢
- 白朮一錢
- 當歸一錢
- 芍藥一錢
- 川芎半錢
- 熟地一錢
- 甘草一錢
- 陳皮一錢
- 炙甘草半錢
製作方法:
將所有藥材洗淨,加入適量水,煎煮成藥液。
服用方法:
分早晚兩次服用。
功效: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補氣健脾。
適應症:
腳風弱、胸腹中冷結,症見手足冰冷、四肢麻木、胸腹疼痛、腹脹、腹瀉等。
石硫黃(半兩),桂心(四兩),礜石(燒),附子(炮,去皮),天雄(炮,去皮),烏頭(各二兩,炮,去皮)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五丸,日三服。
白話文:
石硫磺(30克) 桂心(240克) 礜石(煅燒過) 附子(炮製過,去皮) 天雄(炮製過,去皮) 烏頭(各120克,炮製過,去皮)
將這六種藥材,搗碎篩過,再用蜂蜜和成丸狀,約如梧桐子般大小,空腹時用酒送服五丸,一天服三次。
7. 癮疹第三
方一十六首,灸法一首
白話文:
方一十六首主要是描述十六種不同的中藥方劑,這些方劑各有其獨特的功效和用途,適用於不同的病症或調整體質。其中可能包括針對感冒、消化不良、經痛、失眠等常見疾病的方劑。
灸法一首則是講解了艾灸這種療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艾灸是一種用艾草製作的艾條或艾柱來進行燃燒,以產生熱量,透過刺激特定的經絡和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舒緩疼痛的效果。
整體上,這些內容強調的是中醫藥的多樣性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古代方法來維護健康與治療疾病。
8. 石楠湯
主癮疹方:
白話文:
癮疹是一種病症,表現為四肢奇癢難忍,皮膚上出現粟米大小的疹子,患者經常忍不住搔抓,久治不愈。
一方:取白鮮皮、蟬蛻、荊芥穗、防風、牛蒡、地膚子、蒼耳子、桑葉、連翹、蟬蛻各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取兩錢用酒送服,每日三次,另取黃柏、苦參、防風共研細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抹於患處。
石楠,乾薑,黃芩,細辛,人參(各一兩),桂心,當歸,芎藭(各一兩半),甘草(二兩)乾地黃(三分),食茱萸(五分),麻黃(一兩半,去節)
白話文:
石楠、乾薑、黃芩、細辛、人參(各 60 克) 桂心、當歸、芎藭(各 90 克) 甘草(120 克) 乾地黃(18 克) 食茱萸(30 克) 麻黃(90 克,去節)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酒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大汗,慎風冷,佳。
又方:酪和鹽熱煮摩之手下消。
又方:白芷根葉煎湯洗之。
治風瘙癮疹煩心悶亂方:
白話文:
第一個偏方:
- 十二種中藥,搗碎後加三升酒和六升水煮沸,直到剩下三升藥液。
- 分三次服用,力求大汗淋漓。
- 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
- 效果良好。
第二個偏方:
- 用酪和鹽一起加熱煮沸,然後塗抹在患處,待其融化。
第三個偏方:
- 用白芷的根和葉煎煮成湯藥,用來清洗患處。
治療風瘙癮疹煩心悶亂的偏方:
天雄(炮,去皮),牛膝,知母(各一兩),栝蔞(五分),白朮(二兩),人參(半兩),乾薑細辛,桂心(各三分),防風(一兩半)
白話文:
炮製過的牛黃(去皮),牛膝,知母(各 50 克),栝樓(25 克),白朮(100 克),人參(25 克),細辛、乾薑、桂枝(各 15 克),防風(75 克)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酒服半錢匕,日再夜一,以知為度。稍增至一錢匕。
治大人小兒風疹方:
白礬(二兩,末之)
上一味,以酒三升,漬令消,拭上愈。
又方:
吳茱萸(一升)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拭上。
治風痹癮疹方:
大豆(三升),酒(六升)
上二味,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治風痹癮疹洗湯方:
蛇床子(二升),防風,生蒺藜(各二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以綿拭上,日四五度。
又洗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下十種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酒半錢匕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根據身體情況適量增加至一錢匕。
治療成人和小孩的風疹方:
白礬(兩個,磨成細末)
將白礬與三升酒混合,浸泡至溶解後,擦拭在患處可促進癒合。
另外一個方劑:
吳茱萸(一升)
將吳茱萸與五升酒煮沸,取一升半的藥液擦於患處。
治療風痹癮疹方:
大豆(三升),酒(六升)
將大豆與酒煮沸四五次,服用一杯,每日三次。
治療風痹癮疹的洗澡方:
蛇牀子(二升),防風,生蒺藜(各二斤)
將這三樣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煮取五升,用棉花擦拭患處,每日四至五次。
另外還有一種洗澡方:
黃連,黃芩,白朮(各二兩),戎鹽,礬石(各半兩),細辛(二兩),芎藭,茵芋(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度。
又洗湯方:
白話文:
黃連:2兩 黃芩:2兩 白朮:2兩 戎鹽:半兩 礬石:半兩 細辛:2兩 芎藭:1兩 茵芋:1兩
八味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湯,早中晚各清洗一次。
另外的清洗湯劑方:
馬蘭(一作馬蘭子),蒴藋,茺蔚子,礬石,蒺藜,茵芋,羊桃根,萹蓄(各二兩)
白話文:
馬蘭(也稱為馬蘭子)、蒴藋、茺蔚子、礬石、蒺藜、茵芋、羊桃根、萹蓄(各兩兩)
上八味,切,以醋醬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納礬石洗之,日三度。
治曝風氣在上,表皮作癮疹瘡方:
煮槐枝葉以洗之,灸瘡,火瘡亦愈。
青羊脂膏,主風熱赤疹癢,搔之逐手作瘡方:
白話文:
八味,切,用醋醬二斗,煮取一斗二升,放入明礬洗滌,一日三次。
治療曝風之氣上攻,表皮長出疹子瘡瘡的方法:
用煮過的槐枝葉清洗傷口,同時灸瘡,火傷也會痊癒。
青羊脂膏,主治風熱引起的疹子發癢,搔抓後會破皮流血的方法:
青羊脂(四兩),芍藥,黃芩,黃耆,白芷,寒水石(各一兩),竹葉(一升,切),石膏(一斤,碎),白及,升麻,防風,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青羊脂(200 克) 芍藥、黃芩、黃耆、白芷、寒水石(各 50 克) 竹葉(500 克,切碎) 石膏(500 克,磨碎) 白及、升麻、防風、甘草(炙,各 15 克)
上一十二味,切,先以水一斗,煮石膏、竹葉,取五升,合漬諸藥,以不中水豬脂二升,合煎白芷黃,膏成,以敷之。
灸法:
白話文:
前述的十二味藥材,切碎後,先用一斗水煮石膏和竹葉,取五升藥液,將所有藥材浸泡其中。另外用兩升不中水肥豬油,將白芷和黃連煎成膏狀,然後敷用。
灸法
用艾草絨燒灼人體穴位,使陽氣貫通,邪氣排出,從而治療各種疾病。
以一條艾蒿長者,以兩手極意尋之著壁,立兩手並蒿竿拓著壁伸十指,當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斷,即上灸十指,瘥,於後重發,更依法灸,永瘥。
白話文:
拿一根長艾蒿,用雙手用力尋找著牆壁,將雙手和艾蒿竿並排貼在牆壁上,伸出十根手指,中指指尖放上大艾柱灸艾蒿竿,直到艾蒿竿斷掉,然後在十個手指上灸,病就好了。如果後來復發,再按照這個方法灸,就能永遠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