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1. 卷第二十一·萬病
2. 總療萬病第一
論曰:後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所以憫其如此,忘寢與食,討幽探微,輯綴成部,以貽未悟,有能善斯一卷,足為大醫。凡膈上冷、少腹滿、腸鳴、膀胱有氣、冷利者,當加利藥,服訖當利出泔澱青黃水青泥,輕者一兩度加利藥去病即止;重者五六度,加利藥得日三頻大利,方得盡其根源,病乃永愈。其利法至已時以來兩行、三行即定,亦自如舊,終不成利病也。
凡病在上膈,久冷痰癊積聚疝瘕癥結宿食堅塊咳逆上氣等固病,終日吐唾、逆氣上衝胸脅及咽喉者,此皆胃口積冷所致,當吐盡乃瘥。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其吐狀,初唾冷沫酸水,次黃汁,重者出赤紫汁。若先患注,人當出黑血,下吐藥大吐,吐時令人大悶,須臾自定,不令人虛惙,得冷飲食已,耳不虛聾,手足不痹。
亦有人當吐時,咽中有一塊物塞喉,不能得出者,飲一二合藥酒,須臾即吐出一物如拳許大,似段雞子中黃,重者十塊,輕者五六枚。
上件等疾狀病之根本,若今日不出此根本之疾,雖得名醫與一二劑湯藥押定,於後食觸,其病還發。善醫者當服此藥,一出根本,即終身無疾矣。
吐利出疾法:
凡長病人,虛羸人,老人,貴人
此等人當少服,積日不已,病當內消也,不須加吐利藥。
凡加吐利藥,傷多,吐利若不止者,水服大豆屑方寸匕即定,卒無豆屑,嚼藍葉及烏豆葉亦得定。丈夫五勞七傷陽氣衰損、羸瘦骨立者,服之即瘥。旬月之間,肌膚充悅腦滿精溢,仍加補藥,加法在後章中。
療風方,用藥多少法:
歷節風(二十兩,酒五斗),賊風,熱風,大風(用藥與歷節同),偏風,猥退,癱瘓風(十二兩,酒三斗)
上以上風,皆帶熱,須加冷藥,仍須利藥,得利佳也。
賊風掣縱(八兩,酒二斗)
濕風周痹(八兩,酒二斗)
腳腰攣痛(十二兩,酒三斗)
筋節拘急(八兩,酒二斗)
食熱如針刺(八兩,酒二斗)
熱病後汗不出(初覺三服,一服一盞;年久服一升)
口喎面戾一目不合(四兩,酒一斗;年久十二兩,酒三斗)
起即頭眩(四兩,酒一斗)
頭面風似蟲行(八兩,酒二斗)
心悶欲嘔吐項強欲陰雨即發者(八兩,酒二斗)
因瘡得風口噤脊背反張如角弓(五服,一服一盞)
療冷病方:
積冷痰癊(瘦者四兩,酒一斗;強者六兩,酒一斗半)
痰飲疝癖(六兩,酒一斗半)
宿食吐逆(四兩,酒一斗)
症癖腸鳴噫(八兩,酒二斗)
㿗痔癖塊咳嗽上氣(二十兩,酒五斗)
奔豚冷氣(六兩,酒一斗半)
噎噦嘔痢(六兩,酒一斗半)
久疰(八兩,酒二斗)
卒中惡忤心腹脹滿氣急垂死(三服,一服一盞,當大吐,吐出血)
瘴氣(三服)
蠱毒(五服)
溫瘧(五服)
痎瘧(五服)
冷痢(六兩,酒二斗半)
久勞(八兩,酒二斗)
療婦人方(其風冷等准前:)
帶下(十二兩,酒三斗)
崩中(六兩,酒一斗半)
月水不通(六兩,酒一斗半)
冷病絕產(六兩,酒一斗半)
斷緒(八兩,酒二斗)
產後諸疾(八兩,酒二斗)
月水不調月前月後乍多乍少(四兩,酒一斗)
落身後病(六兩,酒一斗半)
重者子宮下垂(十二兩,酒三斗)
白話文:
[總療萬病第一]
論述說:現在年輕有志向學習的人很少,只知道貪圖富貴,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才知道學問的珍貴,後悔自己見識淺薄。我因此感到很痛心,廢寢忘食,深入研究各種奧秘,整理編纂成這部書,希望可以啟發那些還沒覺悟的人。如果有人能好好運用這一卷書,就足以成為一位了不起的醫生。
凡是上腹部發冷、下腹脹滿、腸鳴、膀胱脹氣、腹瀉而且是冷性的,應該要使用能促進排泄的藥物,服藥後會排出像米湯、黃綠色、青色的污濁物,症狀輕微的人,一兩次服藥就能把病治好;症狀嚴重的人,可能要服用五六次,而且要增加藥量,一天多次排泄,才能徹底清除病根,讓疾病永遠痊癒。排泄的情況大約在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會排泄兩三次,之後就會恢復正常,不會一直腹瀉。
凡是病在上腹部,久病造成寒痰積聚、腫塊、積食結塊、咳嗽、氣喘等頑固疾病,整天吐口水、逆氣上衝胸脅、喉嚨不舒服,這些都是因為胃部積寒造成的,必須要吐出來才會好。症狀輕微的吐一兩次就好,嚴重的可能要五六次才會好。吐出來的東西,一開始會是冷冷的泡沫酸水,接著是黃色的汁液,嚴重的會吐出紅色或紫色的汁液。如果之前有其他問題,可能會吐出黑血。使用藥物後會大量嘔吐,嘔吐時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但過一會兒就會恢復正常,不會讓人感到虛弱。可以吃點冷的食物,耳朵不會出現耳鳴,手腳也不會麻木。
有些人嘔吐時,喉嚨會感覺有東西卡住,無法吐出來,這時喝一兩口藥酒,很快就會吐出像拳頭大小的東西,類似雞蛋黃,嚴重的人會吐出十幾個,輕微的也有五六個。
上述這些疾病都是病根,如果今天不清除這些病根,就算名醫開了一兩帖藥壓制,之後吃到不該吃的東西,病還是會復發。好的醫生應該使用這種藥物,徹底清除病根,就能終身無病。
以下是促進吐瀉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對於長期生病、身體虛弱、年老、體弱的人:
這些人應該少量服用,持續服用一段時間,疾病就會在體內慢慢消散,不需要額外使用催吐或腹瀉的藥物。
凡是使用催吐或腹瀉藥物,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如果吐瀉不止,可以用一小撮大豆粉末用水服下就可以停止,如果沒有豆粉,嚼一點藍葉或黑豆葉也可以。對於男子因勞累過度、體虛瘦弱、陽氣衰敗的人,服用後就可以痊癒。幾個月後,皮膚會變得紅潤有光澤,精神飽滿,並且要配合後續的補養藥物,補養的方法在後面的章節中會說明。
治療風症的藥物與用量方法:
- 關節風(藥材二十兩,酒五斗)
- 外感風邪、熱風、大風(藥材用量和關節風相同)
- 半身不遂、退縮、癱瘓風(藥材十二兩,酒三斗)
以上這些風症,通常都帶有熱,所以要加一些清涼的藥材,也要用一些利尿的藥物,效果會更好。
- 外感風邪導致抽搐(藥材八兩,酒二斗)
- 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藥材八兩,酒二斗)
- 腳腰彎曲疼痛(藥材十二兩,酒三斗)
- 筋骨關節僵硬(藥材八兩,酒二斗)
- 吃熱食時感覺像針刺(藥材八兩,酒二斗)
- 發熱後不出汗(剛開始發病時服用三次,一次喝一小杯;如果很久了就喝一升)
- 嘴歪眼斜,眼睛無法閉合(藥材四兩,酒一斗;如果很久了就用十二兩藥材,酒三斗)
- 起床時頭暈(藥材四兩,酒一斗)
- 頭部或臉部感覺像有蟲子爬(藥材八兩,酒二斗)
- 心悶想吐,脖子僵硬,快下雨時就會發作(藥材八兩,酒二斗)
- 因為瘡導致中風,嘴巴緊閉,背部僵硬像弓一樣(服用五次,一次喝一小杯)
治療寒症的藥方:
- 寒氣積聚的痰液(瘦弱的人用四兩藥材,酒一斗;強壯的人用六兩藥材,酒一斗半)
- 痰飲、疝氣(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積食導致嘔吐(藥材四兩,酒一斗)
- 腹部脹氣、腸鳴、打嗝(藥材八兩,酒二斗)
- 腫塊、痔瘡、咳嗽、氣喘(藥材二十兩,酒五斗)
- 奔豚氣、寒氣(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噎嗝、嘔吐、腹瀉(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久病不癒(藥材八兩,酒二斗)
- 突然昏倒、腹脹氣急、瀕臨死亡(服用三次,一次喝一小杯,會大量嘔吐,吐出帶血的液體)
- 瘴氣(服用三次)
- 蠱毒(服用五次)
- 溫瘧(服用五次)
- 瘧疾(服用五次)
- 冷性腹瀉(藥材六兩,酒二斗半)
- 長期勞損(藥材八兩,酒二斗)
治療婦女疾病的藥方(風寒等症狀用藥方式與前面相同):
- 白帶過多(藥材十二兩,酒三斗)
- 崩漏(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月經不通(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寒症導致不孕(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斷經(藥材八兩,酒二斗)
- 產後各種疾病(藥材八兩,酒二斗)
- 月經不調,經期提前或延後,經量時多時少(藥材四兩,酒一斗)
- 產後各種疾病(藥材六兩,酒一斗半)
- 嚴重的子宮脫垂(藥材十二兩,酒三斗)
3. 大排風散
主一切風冷等萬病方:
芫花,狼毒,欒荊,天雄(去皮),五加皮,麻花,白芷,紫菀,烏頭(去皮),附子(去皮),莽草,茵芋,栝蔞,荊芥,躑躅,蕘花,大戟,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各二十分),石斛,半夏,石楠,薯蕷,長生(各十四分),藜蘆(七分),狗脊,人參,牛膝,蓯蓉,蛇床子,菟絲子,萆薢,車前子,秦艽(各七分),薏苡,五味子,獨活,藁本,柴胡,牡丹,柏子仁,芎藭,芍藥,吳茱萸,桔梗,杜仲,桂心,橘皮,續斷,茯苓,細辛,乾薑,厚朴,茯神,山茱萸,防己,黃耆,蜀椒,巴戟天,高良薑,紫葳,黃芩,當歸,菖蒲,乾地黃,通草(各四分)
上六十七味,勿熬煉,直置振去塵土,即搗粗篩,下藥三兩,黍米三升,曲末二升,上酒一斗五升,淨淘米,以水五升煮米極熟,停如人肌,下曲末熟搦,次下散搦如前,次下酒攪之百遍,貯不津器中,以布片蓋之一宿,旦以一淨杖子攪三十匝,空腹五更溫一盞服之。以四肢頭面習習為度,勿輒加減,非理造次,必大吐利。
欲服散者,以絹篩下之,一服方寸匕,只一服勿再也。水飲、漿、酒,皆得服之。丸服者,蜜和服如梧子七丸。唯不得湯服也。須補者,藥少服令內消,即是補也(《千金方》有白朮、食茱萸,無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止六十四味,名芫花散,一名登仙酒,又名三建散。按:後加減法中有遠志,而此方中無,疑此脫遠志也)。
凡服此藥,法先多服令人大吐下利三五度後,乃少服,方可得益也。其加增藥法如下:
麻花,烏頭,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躑躅,茵芋,芫花,五加皮,白芷,莽草,附子,栝蔞,荊芥,天雄,芎藭,藁本,薯蕷,巴戟天,細辛,獨活,當歸,黃耆,乾薑,厚朴,防己,山茱萸,大戟,萆薢,桔梗,牡丹,柏子仁,狗脊,薏苡,秦艽,菖蒲
上三十六味,並主風多者,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蓯蓉,芎藭,續斷,蛇床子,王不留行,桔梗,芫花,天雄,附子,躑躅,茵芋,當歸秦艽,芍藥,乾薑,狗脊,萆薢,石楠,蜀椒,乾地黃,菖蒲,薯蕷,石斛,牛膝,細辛,紫胡,車前子,桂心,柏子仁,五加皮,杜仲,薏苡
上三十二味,主濕痹腰脊,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秦艽,蒿本,狗脊,萆薢,通草,石楠,芎藭,續斷,牛膝,乾地黃,石斛,薏苡,菟絲子,杜仲,天雄(去皮),附子(去皮)
上十六味,主攣急軃曳,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莽草,防己,藜蘆
上三味,主身癢疥瘙,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牡丹,茯苓,茯神,柏子仁,蕘花,人參,遠志,細辛
上九味,主驚癇,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蜀椒,長生,躑躅
上三味,主鬼魅,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芫花,藜蘆
上三味,主蠱毒,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高良薑,桔梗,芫花,山茱萸,茯苓,人參,紫胡,牡丹,蕘花,蓯蓉,巴戟天,芍藥乾薑,附子,烏頭(去皮),麻黃,莽草
上一十七味,主痼冷積聚腹痛堅實,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厚朴,橘皮,桔梗,大戟,藜蘆,半夏,乾薑,藁本,人參,吳茱萸
上一十味,主腹痛脹滿吐逆,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茯苓,厚朴,芫花,半夏,細辛,烏頭,黃芩,紫胡,山茱萸
上九味,主痰實,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厚朴,乾薑,紫菀,茯苓,桔梗,蕘花,烏頭,人參,細辛,柴胡
上一十味,主胸滿痛,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薯蕷,石斛,細辛,巴戟天,牡丹,當歸,人參,菖蒲,五味子,桔梗,柏子仁吳茱萸,山茱萸,乾地黃
上一十五味,主補五臟虛損,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柏子,續斷,黃耆,薯蕷,芍藥,巴戟天,五味子
上七味,主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肉蓯蓉,蛇床子,五味子,附子,天雄,萆薢,栝蔞,薯蕷,遠志,巴戟天,菟絲子,牛膝,柴胡,車前子,細辛,茯苓,杜仲,五加皮,石斛
上一十九味,主益精髓,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乾地黃,菟絲子,天雄,附子
上四味,主補骨髓,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當歸,藁本,白芷,乾地黃,五加皮,石斛,菟絲子,薯蕷,五味子,厚朴
上一十味,主長肌肉,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五加皮,杜仲,續斷
上三味,主陰下濕癢,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茯苓,人參,栝蔞
上三味,主消渴,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栝蔞,茯苓,芍藥,橘皮,秦艽,山茱萸,車前子
上七味,主利小便,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菖蒲,栝蔞,山茱萸
上三味,止小便利,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人參,細辛,菟絲子,狗脊
上四味,生明目,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芎藭,白芷
上二味,主止淚,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細辛(益肝氣),遠志,人參(補心氣)
上三味,補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石楠,萆薢,狗脊,車前子,石斛
上五味,補養腎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蜀椒,當歸,麻黃,桂心,吳茱萸,紫菀,蕘花,藜蘆,附子,半夏,烏頭,菖蒲,遠志,細辛,芫花,五味子
上一十六味,主咳嗽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蛇床子,石斛,細辛,薯蕷,橘皮
上五味,主下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附子,乾薑,人參,桂心,橘皮,厚朴
上六味,主霍亂,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黃耆,通草(主漏),厚朴,山茱萸,莽草(主三蟲),紫菀,當歸,白芷(主崩中帶下),黃芩,蛇床子(主寒熱漏),芎藭,牛膝,栝蔞,紫葳
上一十四味,主月閉,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麻黃,栝蔞,柴胡,桂心,芍藥(主傷寒),通草,菖蒲,遠志,人參(主健忘),附子,黃芩乾薑,蜀椒(主下痢),紫菀,茯苓,芎藭
上一十六味,主唾稠如膠,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論曰:所加之藥非但此方所須,普通諸方,學者詳而用之。
白話文:
大排風散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各種因風寒引起的疾病。
藥材包括:芫花、狼毒、欒荊、天雄(去皮)、五加皮、麻花、白芷、紫菀、烏頭(去皮)、附子(去皮)、莽草、茵芋、栝蔞、荊芥、躑躅、蕘花、大戟、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各二十分)、石斛、半夏、石楠、薯蕷、長生(各十四分)、藜蘆(七分)、狗脊、人參、牛膝、蓯蓉、蛇床子、菟絲子、萆薢、車前子、秦艽(各七分)、薏苡、五味子、獨活、藁本、柴胡、牡丹、柏子仁、芎藭、芍藥、吳茱萸、桔梗、杜仲、桂心、橘皮、續斷、茯苓、細辛、乾薑、厚朴、茯神、山茱萸、防己、黃耆、蜀椒、巴戟天、高良薑、紫葳、黃芩、當歸、菖蒲、乾地黃、通草(各四分)。
總共六十七味藥材,不需要煎煮,直接去除灰塵雜質,搗成粗粉,然後取藥粉三兩,黍米三升,酒麴粉二升。用酒一斗五升,加入洗淨的米,再用水五升將米煮到極爛,放涼到像人的皮膚溫度時,加入酒麴粉揉勻,再加入藥粉揉勻,最後加入酒攪拌一百下。裝在不透水的容器中,用布蓋好,放置一晚。隔天早上用乾淨的木棒攪拌三十圈,在空腹時溫服一小杯。服用後身體四肢和臉部有溫熱感即可,不要隨意增減藥量,不按方法服用可能會造成嚴重嘔吐和腹瀉。
若要服用藥粉,可以用細絹篩過濾,每次服用一小勺,只服用一次,不要重複。可以搭配水、米湯或酒一起服用。如果要製作成藥丸,可以和蜂蜜一起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顆。但不能用湯藥的方式服用。如果需要補益身體,藥量要減少,讓藥力慢慢發揮,這就是補的方法。(《千金方》中的芫花散有白朮、食茱萸,沒有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共六十四味藥材,又名登仙酒、三建散。根據後面的加減法來看,此方缺少遠志。)
凡是服用此藥,開始要多服一些,讓人多次嘔吐和腹瀉,之後再減少藥量,才能獲得療效。下面是針對不同情況的加減藥方:
- 風邪較重: 麻花、烏頭、王不留行、赤車使者、麻黃、躑躅、茵芋、芫花、五加皮、白芷、莽草、附子、栝蔞、荊芥、天雄、芎藭、藁本、薯蕷、巴戟天、細辛、獨活、當歸、黃耆、乾薑、厚朴、防己、山茱萸、大戟、萆薢、桔梗、牡丹、柏子仁、狗脊、薏苡、秦艽、菖蒲,共三十六味。
- 濕痹腰脊: 蓯蓉、芎藭、續斷、蛇床子、王不留行、桔梗、芫花、天雄、附子、躑躅、茵芋、當歸、秦艽、芍藥、乾薑、狗脊、萆薢、石楠、蜀椒、乾地黃、菖蒲、薯蕷、石斛、牛膝、細辛、紫胡、車前子、桂心、柏子仁、五加皮、杜仲、薏苡,共三十二味。
- 筋脈拘攣、活動困難: 秦艽、蒿本、狗脊、萆薢、通草、石楠、芎藭、續斷、牛膝、乾地黃、石斛、薏苡、菟絲子、杜仲、天雄(去皮)、附子(去皮),共十六味。
- 皮膚搔癢: 莽草、防己、藜蘆,共三味。
- 驚癇: 紫菀、牡丹、茯苓、茯神、柏子仁、蕘花、人參、遠志、細辛,共九味。
- 鬼魅: 蜀椒、長生、躑躅,共三味。
- 蠱毒: 紫菀、芫花、藜蘆,共三味。
- 頑固寒冷積聚、腹痛堅硬: 高良薑、桔梗、芫花、山茱萸、茯苓、人參、紫胡、牡丹、蕘花、蓯蓉、巴戟天、芍藥、乾薑、附子、烏頭(去皮)、麻黃、莽草,共十七味。
- 腹痛脹滿、嘔吐: 厚朴、橘皮、桔梗、大戟、藜蘆、半夏、乾薑、藁本、人參、吳茱萸,共十味。
- 痰多: 茯苓、厚朴、芫花、半夏、細辛、烏頭、黃芩、紫胡、山茱萸,共九味。
- 胸悶疼痛: 厚朴、乾薑、紫菀、茯苓、桔梗、蕘花、烏頭、人參、細辛、柴胡,共十味。
- 補五臟虛損: 紫菀、薯蕷、石斛、細辛、巴戟天、牡丹、當歸、人參、菖蒲、五味子、桔梗、柏子仁、吳茱萸、山茱萸、乾地黃,共十五味。
- 益氣: 柏子、續斷、黃耆、薯蕷、芍藥、巴戟天、五味子,共七味。
- 益精髓: 肉蓯蓉、蛇床子、五味子、附子、天雄、萆薢、栝蔞、薯蕷、遠志、巴戟天、菟絲子、牛膝、柴胡、車前子、細辛、茯苓、杜仲、五加皮、石斛,共十九味。
- 補骨髓: 乾地黃、菟絲子、天雄、附子,共四味。
- 長肌肉: 當歸、藁本、白芷、乾地黃、五加皮、石斛、菟絲子、薯蕷、五味子、厚朴,共十味。
- 陰部潮濕搔癢: 五加皮、杜仲、續斷,共三味。
- 消渴(糖尿病): 茯苓、人參、栝蔞,共三味。
- 利小便: 栝蔞、茯苓、芍藥、橘皮、秦艽、山茱萸、車前子,共七味。
- 止小便頻數: 菖蒲、栝蔞、山茱萸,共三味。
- 明目: 人參、細辛、菟絲子、狗脊,共四味。
- 止淚: 芎藭、白芷,共二味。
- 補益氣: 細辛(益肝氣)、遠志、人參(補心氣),共三味。
- 補養腎氣: 石楠、萆薢、狗脊、車前子、石斛,共五味。
- 咳嗽上氣: 蜀椒、當歸、麻黃、桂心、吳茱萸、紫菀、蕘花、藜蘆、附子、半夏、烏頭、菖蒲、遠志、細辛、芫花、五味子,共十六味。
- 下氣: 蛇床子、石斛、細辛、薯蕷、橘皮,共五味。
- 霍亂: 附子、乾薑、人參、桂心、橘皮、厚朴,共六味。
- 月經閉止: 黃耆、通草(主漏)、厚朴、山茱萸、莽草(主三蟲)、紫菀、當歸、白芷(主崩中帶下)、黃芩、蛇床子(主寒熱漏)、芎藭、牛膝、栝蔞、紫葳,共十四味。
- 唾液濃稠如膠: 麻黃、栝蔞、柴胡、桂心、芍藥(主傷寒)、通草、菖蒲、遠志、人參(主健忘)、附子、黃芩、乾薑、蜀椒(主下痢)、紫菀、茯苓、芎藭,共十六味。
總結:以上加減的藥材不僅限於這個藥方使用,在其他方劑中也通用,學者應該仔細研究並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