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卷第十七·中風下 (1)
卷第十七·中風下 (1)
1. 腳氣第二
論一首,方二十一首
論曰:治腳氣順四時,若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則疾成,專須汗利;十月以後少用補藥。雖小變不越此法。
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取胡麻葉,切,搗,蒸,薄裹,日二易即消。若冬月取蒴藋根切,搗,和糟三分,根一分,合蒸令熱,裹如前法。
遍身腫,小便澀者,用麻豆湯主之方:
大麻(二升,熬,研),烏豆(一斗以水四半煮取汁一斗半,去豆),桑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
又方: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乃服之。
又方: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盡,不可盡者,分再食之。
治腰腳疼方:
胡麻子(一斗,新者)
上一味,熬令香,搗篩,若不數篩當脂出不下,日服一小升,日三服,盡藥汁一斗,即永瘥。酒飲、羹汁、蜜湯,皆可服之。
大下之後而四體虛寒,腳中羸弱,腰攣痛,食飲減少,皮肉虛疏,石斛酒方:
生石斛(一斤),秦艽,遠志(各五兩,去心),橘皮,白朮(各三兩),丹參,茯神,五加皮(各六兩),桂心(四兩),牛膝(八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酒三斗,漬七日,一服六合,稍加至七八合,以知為度。
調利之後未平復,間為外風傷,腳中痛酸轉為腳氣,補虛防風湯方:
防風,石斛,杜仲(炙),前胡(各四分),薏苡仁(半斤),秦艽,丹參,五加皮,附子(炮,去皮),橘皮,白朮,白前(各三分),防己(二分),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湯已腳氣仍不止,防風丸方:
防風(二兩),秦艽(二兩),石斛(二兩),丹參(一兩),薏苡仁(三合),前胡,橘皮,杜仲(炙),附子(炮,去皮),白朮(各一兩),桂心(一兩半),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
治腳氣常作,谷白皮粥防之,法即不發方:
谷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白話文:
關於腳氣的論述,應該依照四季來治療。春天和秋天這兩個季節,治療時應該同時考慮補養和疏瀉;夏天則病情發展迅速,需要專注於發汗和利尿;十月之後就應該少用補藥。雖然病情可能稍有變化,但治療原則不應超出這個範圍。
治療腳氣初期發作,從腳開始腫到膝蓋和小腿,並伴隨骨頭疼痛的,可以用以下方法:
取胡麻葉,切碎搗爛,蒸熱後,薄薄地敷在患處,每天更換兩次,腫脹就會消退。如果是冬天,則取蒴藋根,切碎搗爛,和酒糟混合,酒糟占三分,根占一分,一起蒸熱,再像之前的方法敷上。
如果全身腫脹,小便不順暢,可以用麻豆湯來治療:
大麻(兩升,炒過再研磨),黑豆(一斗,加四斗半的水煮,取汁一斗半,去掉豆子),桑白皮(切碎,五升)。
將這三種藥材放入豆汁中煮,煮到剩六升,每次喝一升,一天喝兩次,三天內喝完。
另一個方法:取烏牛尿,每次喝一升,一天喝兩次,腫脹就會消退。如果身體虛弱,則用兩份尿和一份牛奶混合煮,直到牛奶浮在上面結成塊狀,再服用。
還有一個方法:取新鮮豬肝一副,切成細塊,用淡蒜泥拌著吃完。如果不能一次吃完,可以分兩次吃。
治療腰腳疼痛的藥方:
胡麻子(一斗,要用新鮮的)。
將胡麻子炒香,搗碎過篩,如果篩得不夠仔細,油會跑出來難以吞嚥。每天服用一小升,一天三次,把藥汁一斗喝完,就會痊癒。可以用酒、肉湯、蜂蜜水等送服。
如果大瀉之後,身體虛寒,腳部虛弱,腰部攣縮疼痛,食慾不振,皮膚鬆弛,可以用石斛酒:
新鮮石斛(一斤),秦艽、遠志(各五兩,去心),橘皮、白朮(各三兩),丹參、茯神、五加皮(各六兩),桂心(四兩),牛膝(八兩)。
將這十種藥材切碎,用三斗酒浸泡七天,每次喝六合(一種容量單位),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到七八合,以身體的反應作為標準。
如果調養後還沒完全康復,又因外感風邪,腳部疼痛痠麻轉為腳氣,可以用補虛防風湯:
防風、石斛、杜仲(炙)、前胡(各四分),薏苡仁(半斤),秦艽、丹參、五加皮、附子(炮製過,去皮)、橘皮、白朮、白前(各三分),防己(二分),麻仁(一升,炒過取油)。
將這十四種藥材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煮,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如果喝湯後腳氣仍然沒有好轉,可以用防風丸:
防風(二兩),秦艽(二兩),石斛(二兩),丹參(一兩),薏苡仁(三合),前胡、橘皮、杜仲(炙)、附子(炮製過,去皮)、白朮(各一兩),桂心(一兩半),麻仁(一升,炒過取油)。
將這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調和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一天兩次。
為了預防腳氣經常發作,可以常吃谷白皮粥:
谷白皮(五升,切碎,不要用有斑點的,有毒)。
用一斗水煮谷白皮,煮到剩七升,去除藥渣,再用這個藥汁煮粥,經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