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八·雜病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雜病上 (2)

1. 吐血第四

論三首,方三十首

論曰:凡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汁,或如䘓血凝停胃中,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悶吐,血從吐出,或一合半升;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傷裂胃口,血色鮮赤,腹中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吐之後體中但奄奄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欲吐,顛倒不安,醫者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使悶亂,卒至不救,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吐方

瓜蒂(半兩),杜蘅,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服一錢匕,水漿無在,得下而已,羸者小減之,吐去青黃或血二三升,無苦。

白話文:

關於吐血,有三種情況:一是內出血,二是肺部生瘡,三是胃部損傷。

內出血的狀況,出血像流鼻血一樣,但不是從鼻子出來,而是心肺之間的體液流出,又流到胃裡,呈現像豆漿或深紅色血塊凝結在胃中,導致胸悶,然後吐出來,量可能從幾升到一斗都有,通常是因為勞累過度或飲食不正常造成的;肺部生瘡的情況,可能在喝酒後感到胸悶而吐,血從口中吐出,量可能從一合到半升;胃部損傷的情況,則是因為吃太飽後,胃受寒而無法消化,導致煩悶、想吐,吐出來的東西和氣體一起向上衝擊,損傷胃的開口,血色鮮紅,腹部絞痛,冒冷汗,脈搏又緊又快,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吐完後,身體只是感到虛弱,但心中沒有悶悶的感覺,通常會自行痊癒。如果吐完後感到煩躁、心悶、胡思亂想、一直想吐、坐立不安,醫生又用黃土湯、阿膠散等藥物,反而會使情況更糟,最後導致無法挽回。像這種感到胸悶的情況,應該趕快讓病人吐出來。

止吐的藥方:

瓜蒂(半兩)、杜蘅、人參(各一分)。

將以上三種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水或米漿都可以,能吐出來就好。體弱的人可以稍微減少用量,吐出青黃色的汁液或兩三升的血,就不會感到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