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碥

《醫碥》:清代醫家何夢瑤的醫學階梯與時代批判

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是一部深具時代意義與學術價值的綜合性醫學著作。此書刊刻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全書共七卷,以其獨特的書名、清晰的結構及對當時醫學潮流的深刻反思而聞名。書名「醫碥」取「碥石」之意,碥石是上馬上車的踏腳石,作者藉此譬喻本書是習醫的階梯,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條登堂入室的門徑,同時也為已有基礎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和臨床應用的重要參考。

何夢瑤,字西池,南海(今廣東)人。據書前趙林、辛昌五的序言所載,何氏年少時多病失學,對聖賢大道未能深入,轉而關注治身之道——醫學。他並非專業醫官或久居杏林的純粹醫者,而是出身科舉,晚年方成進士,歷任多地知縣、知州等職的宦遊之士。他的醫學成就,得益於其博通諸藝的學養、篤嗜專精的鑽研,以及在為官期間親歷疫病救治的實踐。趙序中記載,何氏在思恩任上廣施方藥,救活甚眾;在遼陽時,成功治療了重症風病。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的臨床經驗,也使其醫學思想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辛序則描述了何氏從少年豪興、博學多才到宦途坎坷、引疾里居的轉變,將其著書視為「窮愁著書」的體現,但也讚揚其學術成就和精神財富遠超世俗的富貴利達。這種「文學名儒,而發軒岐之秘」的背景,使得《醫碥》不僅有醫學的深度,也兼具文人的思想性和條理性。

《醫碥》的成書背景,與當時中醫界的學術思潮密切相關。自明末以來,受張景岳《景岳全書》的影響,中醫界普遍傾向於溫補、扶陽,認為陽氣為生命之本,許多醫者不分寒熱虛實,濫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導致許多病症誤治甚至危及生命。何夢瑤對此深感憂慮,他在自序中直陳「方今《景岳全書》盛行,桂、附之烈,等於崐岡」,認為許多醫者「非醫病,實醫醫」,其書正是為了「救正其失」,如「砭石」般糾正時弊。他在趙序中的一段對話尤為精闢,他駁斥了將《易經》中君子為陽、小人為陰的扶抑觀念套用在醫學陰陽上的做法,強調醫學的陰陽皆為氣,判斷補瀉的關鍵在於邪氣的盛衰和正氣的虛實,而非簡單的扶陽抑陰。他認為「邪勝無論寒熱均當抑」,「補瀉初無定名,蓋視病之寒熱以為去留」,批評當時「不問何證,概從溫補」的現象,指出這如同「懲溺,而水趨火滅」,極為荒謬。他甚至諷刺有些醫者是「偏黠」,明知溫補可能殺人卻因其「平穩」而不受責難,或「可以藏拙」而濫用。這種對當時醫學界的尖銳批判和理性反思,構成了《醫碥》區別於其他醫書的重要特點。

全書七卷的結構安排,體現了何夢瑤由淺入深、基礎與臨床並重的編寫思路:

第一卷為基礎理論部分,是對中醫核心概念的概說。內容涉及臟腑、經絡、陰陽、水火、寒熱、補瀉等 fundamental theories。這一卷作為全書的開篇,為讀者奠定了理解後續臨床內容的理論基礎。雖然名為「略述」,但這些概念是理解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石,何氏在此處的闡述,是為了確保讀者對中醫整體觀念和基本規律有清晰的認識,為登上「醫碥」做好準備。

第二至四卷是全書的重點,詳細論述了內科各種雜病的證治。何夢瑤在此展現了他融匯各家學說的功力。他並非墨守一家之言,而是能夠綜合運用張仲景的經方實證、劉河間的火熱病機、李東垣的脾胃學說、朱丹溪的滋陰降火等不同學派的思想。這種綜合各家、各取所長的態度,在凡例中也有明確的闡述:「河間言暑火,乃與仲景論風寒對講;丹溪言陰虛,乃與東垣論陽虛對講,皆以補前人所未備,非偏執也。」他認為這些醫家只是針對前人的不足進行補充,後人卻偏執一端,走向極端。因此,他在論述病證時,能夠從多角度分析病因病機,辨證精準,說理明白曉暢。何氏對病證的分析,常常融入自己的臨床體會和獨到見解,例如在凡例中他提到「議論多出臆見,間與古人牴牾,不避不敏」,這種敢於質疑和創新的精神,是其學術思想的閃光點。這一部分的論證邏輯性強,層次分明,對於深入理解各種內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第五卷專門論述四診,即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何夢瑤將四診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獨立成卷,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在凡例中說明,此卷原本是他為思恩邑醫所輯寫的一本獨立著作,後經改竄附入《醫碥》之末。這表明他對診斷學的高度重視,認為準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他強調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四診表現,全面分析病情,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此卷內容的獨立性及其後來併入《醫碥》,也反映了作者在編寫過程中不斷完善和調整結構的嚴謹態度。

第六至七卷是成方輯錄部分,收錄了大量臨床常用且療效顯著的方劑。這些方劑是何夢瑤從浩瀚的醫籍中精選而出,並經過臨床驗證。他在凡例中提到,這些方劑「切合臨床實用」,並且他對所選方劑進行了分析,註明其主治、用法用量等,以「著本方之功,即以明用藥之理」。這部分內容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治療工具箱。值得一提的是,何氏在凡例中承認,因刻版成本限制,未能像《證治準繩》那樣詳細記錄所有方劑的組成和炮製等,「凡品味厖雜者,必所治之證不一,丹溪所謂雜合之病,須用雜合之藥治之也。本宜備錄,以鋟板力絀刪之,用方者當因病加減,更詳考原方主治為佳」。他建議讀者參考《證治準繩》等書,這也體現了他治學的謙遜與對前賢著作的推崇。

除了上述結構,《醫碥》在編寫風格和內容處理上也表現出一些特色。如凡例所示,何氏在論證時「務窮其源」,力求闡明病證之所以然的機理,而非僅僅列舉對應的治療方法。這使得本書的說理部分尤為詳盡,幫助讀者建立深刻的理解。雖然他坦承由於「宦遊所作」、「十餘年來,風鷁煙江,霜輪沙磧,偶有所得,隨付小史錄之」,導致「體裁無定」,未能「改從畫一」,但這種隨感隨錄的方式,也保留了思想的生動性和即時性。他對古人成說的引用多有修飾,不一一標明出處,雖有「非掠美」之辯,但也體現了其融化吸收、為我所用的學術態度。

《醫碥》問世後,在清代廣為流傳,並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被視為一部重要的醫學入門書,其對當時醫學弊病的批判、對不同學派的融會、以及對病因病機的深入分析,都對後來的醫家產生了啟迪。許多後世醫書都受到《醫碥》的影響,或對其內容進行補充完善。現存的多個版本,包括初刻本、清刻本、石印本以及被收錄於大型醫書叢刊《醫方全書》中,證明了其廣泛的影響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其中,何夢瑤親自校訂的初刻本被認為是最為重要的版本,具有最高的學術價值。

總而言之,《醫碥》是一部集基礎理論、臨床辨證、診斷方法和實用方劑於一體的醫學著作。它不僅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各個方面,更可貴的是,它融入了作者何夢瑤對當時醫學潮流的深刻反思與批判,強調醫學的靈活變通,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他將醫學視為「小道中之大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後學者提供了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其融會貫通各家學說、深入分析病機的風格,以及對實用性的高度重視,使得《醫碥》不僅是研究清代醫學史的重要文獻,也是至今仍值得中醫學工作者和學生深入研讀的經典之作。透過《醫碥》,我們不僅能學習到寶貴的醫學知識,更能感受到一位身處官場卻心繫蒼生疾苦的文人醫者,其對醫道的執著追求和對時代弊病的無畏批判。


自序

趙序

辛序

凡例

卷之一·雜症 (1)

卷之一·雜症 (2)

卷之一·雜症 (3)

卷之一·雜症 (4)

卷之一·雜症 (5)

卷之一·雜症 (6)

卷之一·雜症 (7)

卷之一·雜症 (8)

卷之一·雜症 (9)

卷之一·雜症 (10)

卷之一·雜症 (11)

卷之一·雜症 (12)

卷之一·雜症 (13)

卷之一·雜症 (14)

卷之一·雜症 (15)

卷之一·雜症 (16)

卷之一·雜症 (17)

卷之一·雜症 (18)

卷之一·雜症 (19)

卷之一·雜症 (20)

卷之一·雜症 (21)

卷之一·雜症 (22)

卷之一·雜症 (23)

卷之一·雜症 (24)

卷之一·雜症 (25)

卷之一·雜症 (26)

卷之一·雜症 (27)

卷之一·雜症 (28)

卷之一·雜症 (29)

卷之一·雜症 (30)

卷之一·雜症 (31)

卷之一·雜症 (32)

卷之一·雜症 (33)

卷之一·雜症 (34)

卷之一·雜症 (35)

卷之一·雜症 (36)

卷之一·雜症 (37)

卷之一·雜症 (38)

卷之一·雜症 (39)

卷之一·雜症 (40)

卷之一·雜症 (41)

卷之一·雜症 (42)

卷之二·雜症 (1)

卷之二·雜症 (2)

卷之二·雜症 (3)

卷之二·雜症 (4)

卷之二·雜症 (5)

卷之二·雜症 (6)

卷之二·雜症 (7)

卷之二·雜症 (8)

卷之二·雜症 (9)

卷之二·雜症 (10)

卷之二·雜症 (11)

卷之二·雜症 (12)

卷之二·雜症 (13)

卷之二·雜症 (14)

卷之二·雜症 (15)

卷之二·雜症 (16)

卷之二·雜症 (17)

卷之二·雜症 (18)

卷之二·雜症 (19)

卷之二·雜症 (20)

卷之二·雜症 (21)

卷之二·雜症 (22)

卷之二·雜症 (23)

卷之二·雜症 (24)

卷之二·雜症 (25)

卷之二·雜症 (26)

卷之二·雜症 (27)

卷之二·雜症 (28)

卷之二·雜症 (29)

卷之二·雜症 (30)

卷之二·雜症 (31)

卷之二·雜症 (32)

卷之二·雜症 (33)

卷之二·雜症 (34)

卷之二·雜症 (35)

卷之二·雜症 (36)

卷之二·雜症 (37)

卷之二·雜症 (38)

卷之二·雜症 (39)

卷之二·雜症 (40)

卷之二·雜症 (41)

卷之二·雜症 (42)

卷之二·雜症 (43)

卷之二·雜症 (44)

卷之二·雜症 (45)

卷之二·雜症 (46)

卷之二·雜症 (47)

卷之二·雜症 (48)

卷之三·雜症 (1)

卷之三·雜症 (2)

卷之三·雜症 (3)

卷之三·雜症 (4)

卷之三·雜症 (5)

卷之三·雜症 (6)

卷之三·雜症 (7)

卷之三·雜症 (8)

卷之三·雜症 (9)

卷之三·雜症 (10)

卷之三·雜症 (11)

卷之三·雜症 (12)

卷之三·雜症 (13)

卷之三·雜症 (14)

卷之三·雜症 (15)

卷之三·雜症 (16)

卷之四·雜症 (1)

卷之四·雜症 (2)

卷之四·雜症 (3)

卷之四·雜症 (4)

卷之四·雜症 (5)

卷之四·雜症 (6)

卷之四·雜症 (7)

卷之四·雜症 (8)

卷之四·雜症 (9)

卷之四·雜症 (10)

卷之四·雜症 (11)

卷之四·雜症 (12)

卷之四·雜症 (13)

卷之四·雜症 (14)

卷之四·雜症 (15)

卷之四·雜症 (16)

卷之四·雜症 (17)

卷之四·雜症 (18)

卷之四·雜症 (19)

卷之四·雜症 (20)

卷之四·雜症 (21)

卷之四·雜症 (22)

卷之四·雜症 (23)

卷之四·雜症 (24)

卷之四·雜症 (25)

卷之四·雜症 (26)

卷之四·雜症 (27)

卷之四·雜症 (28)

卷之四·雜症 (29)

卷之四·雜症 (30)

卷之四·雜症 (31)

卷之五·四診 (1)

卷之五·四診 (2)

卷之五·四診 (3)

卷之五·四診 (4)

卷之五·四診 (5)

卷之五·四診 (6)

卷之五·四診 (7)

卷之五·四診 (8)

卷之五·四診 (9)

卷之五·四診 (10)

卷之五·四診 (11)

卷之五·四診 (12)

卷之五·四診 (13)

卷之五·四診 (14)

卷之五·四診 (15)

卷之五·四診 (16)

卷之五·四診 (17)

卷之五·四診 (18)

卷之五·四診 (19)

卷之五·四診 (20)

卷之五·四診 (21)

卷之五·四診 (22)

卷之五·四診 (23)

卷之五·四診 (24)

卷之五·四診 (25)

卷之五·四診 (26)

卷之六·諸方(上) (1)

卷之六·諸方(上) (2)

卷之六·諸方(上) (3)

卷之六·諸方(上) (4)

卷之六·諸方(上) (5)

卷之六·諸方(上) (6)

卷之六·諸方(上) (7)

卷之七·諸方(下) (1)

卷之七·諸方(下) (2)

卷之七·諸方(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