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二·雜症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雜症 (15)

1. 痞滿

(胸痹,痞塊)

痞者,痞塞不開。滿者,滿悶不行也。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滿而外脹起;痞滿,但內覺滿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有在胸在腹之分,皆由中氣不運。而所以致不運者,則或寒而凝閉,或熱而䐜脹,或食滯痰停,或氣結怒郁,或脾濕不化,或血瘀不行,皆能致之。不特外邪陷入,結塞而成,如《傷寒論》所云也。

在胸者,理同胸痹。《金匱》謂:陽微(寸脈微也,上焦虛寒。)陰強,(尺脈弦也,下焦寒盛。)即胸痹而痛,(陰邪上干胸中,微陽為寒所閉,不通而痛。)責其極虛。(上焦陽虛。)又云:平人無寒熱,(非表邪也。)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上言正虛,此言邪實。

白話文:

胸痹和痞塊都是由於氣機不通暢引起的。痞塊指的是身體某個部位阻塞不通,像是塞住了一樣,感覺到滿悶,無法順暢運行。痞塊和脹滿不同,脹滿是內部充盈,外部鼓脹起來,而痞塊只是內部感覺滿悶,外部沒有明顯的脹急。痞塊可能出現在胸部或腹部,都和中氣不運有關。導致中氣不運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寒邪凝滯,也可能是熱邪鬱結,或是飲食積滯、痰飲停積、氣機鬱結、脾濕不化,或是血瘀不通,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痞塊。不只是外邪入侵,造成氣機阻塞,像《傷寒論》中所描述的,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因素引起的。胸部出現痞塊,和胸痹的道理相同。《金匱要略》中說:寸脈微弱(代表上焦虛寒),尺脈弦緊(代表下焦寒盛),就會出現胸痹疼痛,這是因為陰邪上犯胸部,微弱的陽氣被寒邪所阻礙,不通暢就導致疼痛。這說明上焦陽氣虛弱。另外,《金匱要略》中也說:沒有外感寒熱,只是呼吸短促,氣息不足,這屬於邪實。

即《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也,實謂痰飲之類。短氣不足以息,以邪阻氣道,呼吸喘促不利,非真氣之短乏。)又云: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遲,(上焦內氣寒也。)關脈小緊數,(小為陽虛,緊數為寒痛,是中焦亦受病也。寸遲關數可疑。

)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行陽開痹。)又云: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比上證更甚矣。)栝蔞薤白半夏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猶云痛無休息,比上證又甚矣。)烏頭赤石脂丸。又云:胸痹緩急者,(其痛或緩或急也。)薏苡附子散。(視栝蔞湯為重,烏頭丸為輕。

白話文:

根據醫書記載,當邪氣侵入人體時,氣虛的地方最容易被侵犯。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實證,實證指的是痰飲之類。患者氣短難以呼吸,是因為邪氣阻塞氣道,導致呼吸急促不順暢,並不是真正的氣虛。此外,書中也提到,如果出現喘息、咳嗽、吐痰、胸背疼痛、氣短,且寸脈沉遲,則代表上焦內氣寒;如果關脈小緊數,則代表陽氣虛弱,寒痛侵襲,中焦也受到病邪影響。對於上述症狀,可用栝蔞薤白湯治療,辛溫行陽,開通痹阻。

書中還記載,如果胸部感到痹痛,無法平臥,心痛徹背,則比之前提到的症狀更加嚴重,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如果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疼痛難以忍受,則可用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另外,如果胸部感到痹痛,疼痛時緩時急,則可以用薏苡附子散治療。在治療上,以栝蔞湯為重,烏頭丸為輕。

)又云:胸中氣塞,短氣,(不痛證輕。)茯苓杏仁甘草湯,或橘枳薑湯。(胸為氣海,陽邪干之則化火,火性開,不病痹也。病痹必陰邪干之,陰邪化水,水性凝,故令氣塞。水盛於熱,以茯苓湯利水;氣盛於水,以橘枳湯行氣。)又云:心下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首條云陰弦,此云脅下氣逆,乃肝腎之邪氣上逆也。)枳實薤白桂枝湯(桂以伐肝)、人參湯。

(上方散邪,此方補正。)又云:心中痞,諸逆,心懸痛,(上條不過沖心,此則心痛而搖動,若懸空然。)桂枝生薑枳實湯。大抵胸為清陽之分,濁陰乾之則氣不行,為虛痞,甚則痰涎停聚為實痞,更甚則痛也。東垣謂:痞,但滿不痛。視胸痹有痛,證雖不同,理則無二。

白話文:

還有人說:胸腔裡氣體阻塞,呼吸短促(沒有疼痛症狀,症狀較輕)。可以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或者橘枳薑湯。(胸腔是氣的海,陽氣邪氣入侵就會化為火,火性開闊,不會造成痹症。痹症一定是陰氣邪氣入侵,陰氣邪氣會化為水,水的特性是凝結,所以會造成氣體阻塞。水氣過盛於熱氣,用茯苓湯利水;氣氣過盛於水氣,用橘枳湯行氣。)

還有人說:心窩部脹滿,氣結在胸腔,胸部滿脹,脅肋下氣逆上衝心口(第一條說陰弦,這條說脅肋下氣逆,都是肝腎的邪氣上逆)。可以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桂枝可以伐肝),人參湯。(上方是散邪,這個方子是補正。)還有人說:心中脹滿,各種逆氣,心臟懸空疼痛(上面的症狀只是衝擊心臟,這個症狀則是心臟疼痛而且搖動,像是懸空一樣)。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總之,胸腔是清陽之氣的分佈之地,濁陰之氣入侵就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虛痞,嚴重就會痰涎積聚,變成實痞,更嚴重就會疼痛。東垣說:痞症只是滿脹,沒有疼痛。觀察胸痹有疼痛,症狀雖然不同,道理卻是一樣的。

兀兀欲吐者,吐之,食鬱上焦者亦然。一味栝蔞子炒熟,連皮煎,或丸,最能盪滌胸中垢膩。在腹中者,黃耆補中湯加升、柴。緣天地不交為否,豬苓、澤瀉降天氣使下濟,升麻、柴胡升地氣使上行。飲食停滯。輕者大消痞丸、枳朮丸,(見傷飲食。)甚者檳榔丸(見傷飲食)下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覺得想吐,就讓他吐出來;如果食物停滞在上焦,也應該如此。單用炒熟的栝蔞子,連皮煎服或製成丸藥,最能清除胸中的積垢。如果食物停滞在腹部,則可以在黃耆補中湯中加入升麻和柴胡。因為天地不通則為否,豬苓和澤瀉能降氣使之向下,升麻和柴胡能升氣使之向上。飲食停滯,輕者可以用大消痞丸或枳朮丸,嚴重者則用檳榔丸下之。

酒積雜病,下之太過致痞滿者,升提其胃氣,加血藥。(下多亡陰,故補其血。)郁者,越鞠丸、逍遙散。(並見郁。)濕者,平胃散(見傷飲食)合五苓。(見傷濕。)氣滯,四七湯。(見氣。)痰滯,導痰湯。(見痰。)脾弱不運者,四君子湯、異功散。(並見氣)挾死血者,丹皮、江西紅曲、穿山甲、降香、桃仁、紅花、當歸、童便、韭汁之屬,鬱怒者加香附。(童便制。

)在腹亦有虛實之分,實而積久成形,即名痞塊,於積聚門求之。

白話文:

如果酒積導致各種雜病,瀉下過度造成腹脹滿,就要升提胃氣,並加入補血藥物,因為瀉下過度容易損耗陰氣。如果屬於鬱證,可以服用越鞠丸或逍遙散。如果屬於濕證,可以服用平胃散加上五苓散。如果屬於氣滯,可以服用四七湯。如果屬於痰滯,可以服用導痰湯。如果脾臟虛弱,運化無力,可以服用四君子湯或異功散。如果夾雜瘀血,可以服用丹皮、江西紅曲、穿山甲、降香、桃仁、紅花、當歸、童便、韭汁等,如果伴有鬱怒,還可以加入香附。腹部也分虛實,實證積久成形,就叫做痞塊,需要找專門治療積聚的醫生。

2. 積聚

積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積滯成塊,時常硬痛,始終不離故處者也。在婦人則謂之癥。癥者,徵也,有形可驗也。聚者,無形之氣,滯則聚,行則散,聚則有形而硬痛,散則痛止形消,忽此忽彼,無有定處者也。在婦人謂之瘕。瘕者,假也,假氣為形,而實非有形也。

形屬陰,氣屬陽,故積屬陰,聚屬陽。古分積屬臟、在血分,聚屬腑、在氣分,即陰陽之義耳,不必泥也。至其病因,則《內經》謂:寒氣入腸胃,則腸外汁沫凝聚不散,日以成積。又或飲食過飽,或用力過度,傷其腸胃之絡,則血溢腸外,與寒沫搏結成積。或外中於寒,而憂怒氣逆,血凝液留,皆成積。

白話文:

積是指有形的病邪,可能是食物、痰液或血液積聚成塊,經常感到硬痛,而且始終停留在原位。在婦女身上則稱為癥。癥指的是徵兆,是有形的病症可以驗證。聚則是指無形的氣,停滯就會聚集,流動就會散開。聚集時會形成有形的硬痛,散開時則痛止形消,位置不定,忽隱忽現。在婦女身上稱為瘕。瘕指的是假象,假借氣來形成形狀,實際上並非有形之物。

形屬陰,氣屬陽,所以積屬陰,聚屬陽。古代將積歸屬於臟器,屬於血分,將聚歸屬於腑,屬於氣分,這其實就是陰陽的道理,不必拘泥於細節。至於病因,《內經》中提到:寒氣進入腸胃,會導致腸外的津液凝結不散,日積月累就會形成積。另外,飲食過飽或用力過度,會損傷腸胃的經絡,導致血液溢出腸外,與寒氣凝結的津液結合形成積。或者外感寒邪,又因憂怒氣逆,血液凝滯,津液停積,也會形成積。

可見外感內傷,皆足以鬱滯其氣血痰液,以成積聚。而在婦人尤甚,以婦人經產血行,或食生冷,或感風寒,且多恚怒憂鬱,易致瘀滯也。

一食積(酒積附)

證見噯腐吞酸,腹滿惡食,宜秘方化滯丸,山楂、麥芽、枳實、神麯、阿魏、礞石、牽牛、巴豆之類。倒倉法最佳。按食停腸內,必棲泊在隱曲之處,乃能久而不下,隱曲之處,為地無幾,必附益以腸外之涎沫,內外交結,乃成大塊,須兼治其痰飲乃效。酒積目黃口乾,肚腹脹痛,少食,宜葛根、枳椇、麥芽之類。

白話文:

無論是外來的感染還是內在的損傷,都能使氣血、痰液阻塞,形成積聚。婦女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她們經期、生產會導致血行不暢,加上飲食生冷、感受風寒,又常因情緒鬱悶、易怒而加重瘀滯。

食積是指食物停滯在腸胃中,表現為噯氣、反酸、腹脹、食慾不振,可用化滯丸等方劑治療,山楂、麥芽、枳實、神曲、阿魏、礞石、牽牛、巴豆等藥物也有效,倒倉法效果最好。因為食物停留在腸道中,會附著在彎曲處,不易排出,而腸道分泌的唾液又會加重積聚,所以需要同時治療痰飲才能徹底治愈。酒積則表現為眼黃口乾、腹脹痛、食慾減退,可以用葛根、枳椇、麥芽等藥物治療。

(酒濕熱傷脾,痰血瘀滯成積,須兼清熱利濕導滯之藥。舊謂食積在右,血積在左,痰積在中,大概如此,不可泥。)

一痰積(水積附)

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見痰飲。)硃砂、膩粉、瓜蒂、甘遂之類。水積,足脛腫脹,(必有窠囊。)宜郁李、商陸、甘遂、芫花之類。

一血積

證見面色痿黃,有蟹爪紋路,(血不能上榮也。)多怒善忘,口燥便秘,骨熱肢冷,宜桃仁煎,地榆、虻蟲、水蛭之類。

白話文:

酒濕熱傷脾,造成痰、血、瘀滯積聚,需要同時清熱利濕和導滯的藥物。傳統觀點認為食積在右側,血積在左側,痰積在中間,這只是一般概括,不可過於拘泥。

痰積:表現為麻木眩暈、胸悶氣逆、嘈雜不適,患者平時容易有痰,可以服用控涎丹等藥物,這屬於痰飲類型。水積則會導致足脛腫脹,通常伴有囊腫,可以服用郁李仁、商陸、甘遂、芫花等藥物。

血積:表現為面色萎黃,出現類似蟹爪的紋路,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正常上行滋養面部。患者容易生氣、健忘、口乾便秘、骨骼發熱、四肢冰冷,可以服用桃仁煎、地榆、虻蟲、水蛭等藥物。

以上皆有形之積,阻礙正氣,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則正氣另闢行徑,不復與邪相爭,或邪另結窠囊,不礙氣血隧道之故。此為難治,以藥不易到也。又食、痰、血數者,皆無知之物,不能移動,故常在其處。然有飲汙井之水,吞蛟蜃之精,因而假血氣以成形,含有活性,時能蠢動遊移者,須以意治之。如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之類。

(七癥八瘕,載《千金方》,有蛟、蛇、狐、鱉等名。)又積久則成疳,因經絡壅滯郁成濕熱,以致口糜齦爛,當兼用龍薈等丸,(見脅痛。)以清疳熱。凡治積,宜丸不宜湯,必兼用膏藥熨貼及艾灸乃除,以其在腸胃之外也。

白話文:

以上這些都是有形的積聚,阻礙了正氣的運行,所以才會疼痛。但也有一些不痛的,這是因為時間久了,正氣另闢蹊徑,不再與邪氣相爭,或者邪氣另結巢穴,不影響氣血流通的緣故。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因為藥物不容易到達病灶。

另外,飲食積聚、痰積、血瘀等,這些都是無意識的物質,不能自行移動,所以通常會停留在原處。但是,如果因為喝了受污染的水,或者吞食了蛟龍蜃的精氣,這些物質借用氣血而形成形體,就具有活性,可以自行移動遊走,就必須用意念來治療。就像用破梳子來治蝨子,用銅屑來治龍瘕一樣。

(七癥八瘕,記載在《千金方》中,包括蛟、蛇、狐、鱉等名稱。)又如果積聚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疳積,由於經絡阻塞郁積,形成濕熱,導致口糜齦爛,這時候應該同時服用龍薈丸等藥物(見脅痛),來清熱解毒。凡是治療積聚,都應該用丸藥,不適合用湯藥,而且必須配合膏藥外敷、艾灸等方法,才能徹底消除,因為積聚大多在腸胃之外。

一氣聚

證必肚腹膨脹,時痛時止,得噯即寬,旋覆痛,遊走攻刺,宜木香、檳榔、枳殼、牽牛之類,不可下。

上明積聚之理,至下文所舉色目,不過隨部位而異名,總不出積與聚二端。

心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心經氣鬱血滯所致。)久不已令人煩心,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兼吞伏梁丸。

白話文:

肚子脹脹的,有時會痛有時又停,打嗝就會舒服一點,肚子痛得翻來覆去,像有東西在裡面亂竄,應該用木香、檳榔、枳殼、牽牛等藥物,但不能瀉下。

上面講的是積聚的道理,後面提到的各種症狀,只是根據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總歸都是積和聚兩種情況。

心積叫做伏梁,位置在肚臍上面,大小像手臂一樣,往上延伸到心窩,這是心經氣血瘀滯造成的。時間長了會讓人心煩,可以用大七氣湯加上石菖蒲、半夏,再服用伏梁丸。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嘔逆,或胸脅痛引小腹,足寒轉筋,寒熱如瘧,(肝經血氣鬱滯所致。)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淋燒紅鐵鐵器,乘熱服,兼吞肥氣丸。

肺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氣逆背痛,或少氣善忘,久不愈令人洒洒寒熱,喘咳,皮中時痛,如蝨緣針刺,(肺熱氣壅所致。)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杏仁,兼吞息賁丸。(按《內經》謂:脅不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息積。當是肥氣之屬,非即此證。)

白話文:

肝積,又稱肥氣,位於左側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有頭有腳,長期不癒會導致嘔吐,或胸脅疼痛牽連小腹,腳冷抽筋,寒熱交替如同瘧疾。建議服用大七氣湯,煎好後待冷卻,用燒紅的鐵器淋入湯中,趁熱服用,並同時吞服肥氣丸。

肺積,又稱息賁,位於右側脅下,大小如同覆蓋的杯子,氣逆背痛,或氣短健忘,久治不愈會導致反覆寒熱,喘咳,皮膚時常疼痛,像是蝨子咬或針刺一樣。建議服用大七氣湯,加入桑白皮、杏仁,並同時吞服息賁丸。

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盤,痞塞不通,心背痛,飢減飽見,腹滿吐泄,久則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見傷飲食。)兼吞痞氣丸。

腎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衝至心如豚狀,上下無時,少腹急,腰痛,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

痃,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有時而現,如弦之狀,故名痃。

白話文:

脾積叫做痞氣,位於胃脘,腫大如覆蓋盤子般,痞塞不通,心背疼痛,飢餓時減輕,飽食後加重,腹脹吐瀉,時間久了四肢不能收縮,出現黃疸,飲食無法化為肌膚,足部腫脹肉體消瘦,適合服用大七氣湯並服用紅丸子。如果同時伴隨吞嚥困難,可以再服用痞氣丸。

腎積叫做奔豚,發病於小腹,向上衝擊至心臟,如同豚豬奔走一般,上下無時不發,少腹疼痛,腰部疼痛,時間久了會導致喘逆、骨頭痿縮,適合服用大七氣湯,並加倍桂枝,再加入茴香、炒熟的楝子肉,同時服用奔豚丸。

痃病,位於腹內靠近肚臍的位置,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筋脈疼痛,大的像手臂一樣,小的像手指一樣,有時出現,有時消失,像弦線一樣,所以叫做痃。

癖,偏僻也,僻居兩肋,有時而痛。

石瘕,生胞中,因寒氣客於子門,惡血留聚,日漸大,狀如懷子。此氣先病血後病,月事不以時下。(此血分病。)

腸覃,寒客大腸外,結瘕,始如雞卵,漸益大如懷孕。此氣病血未病,故月水不斷。(此氣分病。)

上二者皆女子病,似妊娠,治法可用辛熱,如吳茱萸、桂心、附子,加入消塊藥。

白話文:

癖是指身體偏於兩肋處,偶爾會疼痛的症狀。石瘕是指因寒氣停留在子宮門,導致瘀血積聚,逐漸增大,形狀像懷孕一樣的病症。這種病症先是由寒氣引起的,然後才影響血液,因此月經不按時來。腸覃是指寒氣停留在腸道外側,形成瘕結,初期像雞蛋大小,逐漸增大像懷孕一樣。這種病症是先由寒氣引起的,血液尚未受到影響,因此月經依然正常。以上兩種病症都是女性疾病,症狀類似懷孕,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辛熱的藥物,例如吳茱萸、桂心、附子,並加入消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