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二·雜症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雜症 (14)

1.

郁者,滯而不通之義。百病皆生於郁,人若氣血流通,病安從作?一有拂鬱,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或鬱於氣,或鬱於血,病斯作矣。凡脈見沉、伏、結、促、弦、澀,氣色青滯,意思不舒,胸脅脹痛,嘔吐酸苦者是也。治法,《經》言: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解者以吐訓達,以汗訓發,以下訓奪,以解表、利小便訓泄,以制其沖逆訓折,大概如此,不必泥定。何則?木鬱者,肝氣不舒也。達取通暢之義,但可以致其通暢,不特升提以上達之。發汗以外達之,甚而瀉奪以下達之,無非達也,安在其泥於吐哉?余仿此。(嘗見有病熱發汗不出者,以承氣湯下之,裡氣一通,餘邪自化汗以出,豈非火鬱以奪為發之義哉?)丹溪分六郁,氣、血、濕、火、食、痰也。故制越鞠丸,以香附理氣,撫芎行血,蒼朮開濕,梔子治火,神麯消食,痰鬱加貝母。

白話文:

鬱,指的是氣血停滯不通的意思。各種疾病都源於鬱結,人體只要氣血暢通,就不會生病。一旦有鬱結,就會上不去,下不來,化不開,或是鬱在氣中,或是鬱在血中,疾病就會產生。凡是脈象沉伏、結滯、促緊、弦澀,面色青滯,精神不振,胸脅脹痛,嘔吐酸苦的,都是鬱結的表現。治療方法,《經》書中說:木鬱要通達,火鬱要發散,土鬱要奪取,金鬱要泄瀉,水鬱要折伏。

解鬱可以用吐來達,用汗來發,用瀉來奪,用解表、利小便來泄,用制止沖逆來折伏,大致如此,不必拘泥於字面。為什麼呢?因為木鬱指的是肝氣不舒。達取通暢的意思,只要能達到通暢,不一定要向上升提。發汗可以外達,甚至瀉下可以下達,都是達的意思,怎麼能拘泥於吐呢?我仿照這個道理(曾經遇到病人發燒發汗不出,用承氣湯下瀉,裡氣一通,餘邪自然化解,汗水排出,這不正是火鬱以奪取來發散的意思嗎?)。丹溪先生將鬱結分為六種:氣、血、濕、火、食、痰。因此制成越鞠丸,用香附理氣,川芎行血,蒼朮開濕,梔子治火,神麴消食,痰鬱加貝母。

而大要以理氣為主,蓋氣滯則血亦滯,而飲食不行,痰濕停積,鬱而成火。氣行則數者皆行,故所重在氣,不易之理也。趙獻可則以加味逍遙為主,(逍遙之歸、芍即越鞠之川芎,逍遙之白朮即越鞠之蒼朮,逍遙之陳皮即越鞠之神麯,逍遙之柴胡即越鞠之香附,逍遙之加味即越鞠之梔子也。)謂肝膽少陽木氣,象草穿地而出,此時被寒風一郁,即萎軟遏抑而不能上伸。

惟溫風一吹即暢達,蓋木喜風,風搖即舒暢,寒風則畏,溫風則喜。柴胡、薄荷辛而溫者,辛故能發散,溫故入少陽。其鬱甚而熱者加左金丸,(見發熱。)熱非寒品不除,故用黃連治火,實則瀉其子也。郁非辛熱不開,吳萸辛熱且氣臊,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故用為反佐,引以入肝。

白話文:

治療的重點是以理氣為主,因為氣滯就會導致血滯,飲食無法正常運作,痰濕停積,最終鬱結而化為火。氣行則所有阻礙都能消除,所以理氣是最重要的道理。趙獻可則以加味逍遙散為主,(逍遙散的歸脾、芍藥等同於越鞠丸的川芎,逍遙散的白朮等同於越鞠丸的蒼朮,逍遙散的陳皮等同於越鞠丸的神麴,逍遙散的柴胡等同於越鞠丸的香附,加味逍遙散的梔子等同於越鞠丸的梔子。)他認為肝膽少陽木氣,就像草穿透地表一樣,遇到寒風就會萎軟遏抑,無法向上伸展。

只有溫風吹拂才會暢通,因為木性喜風,風搖則舒暢,寒風則畏懼,溫風則喜愛。柴胡、薄荷辛溫,辛能發散,溫能入少陽。如果鬱結嚴重且發熱,就加左金丸,(見發熱。)熱症非寒涼藥物無法消除,所以用黃連清熱,實際上是瀉其子也。鬱結非辛熱無法疏解,吳萸辛熱且氣味臊,肝氣亦臊,同氣相求,所以用作反佐,引導藥力入肝。

服後木鬱已舒,繼用六味地黃湯(見虛損)加柴胡、芍藥以滋腎水。逍遙,風以散之也;六味,雨以潤之也。木有不得其天者乎?按趙氏此論甚精,但謂此方可以通治諸郁,則主張太過,舉一廢百,烏乎可也?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如外傷於風寒濕三氣,皆足以閉遏陽氣,鬱而成熱固也。

暑熱燥三氣,亦足令氣鬱。《準繩》謂:燥金收澀,收澀則傷其分布之政,不惟生氣不得升,即收氣亦不得降。(不升屬肝鬱,不降屬肺郁。)《經》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謂:諸氣怫鬱,皆屬於肺。是燥氣之致郁也。又燥為火化,《易》曰:燥萬物者,莫熯於火。

白話文:

服用藥物之後,木郁(肝氣鬱結)已經舒展。繼續服用六味地黃湯(見虛損),再加入柴胡、芍藥,以滋養腎水。逍遙散,以風來散去鬱結;六味地黃湯,以雨來滋潤腎水。肝氣鬱結是否因為木氣不得其天呢?

趙氏(指趙某人)的論點非常精妙,但認為此方可以通治各種鬱結,主張太過,反而會捨棄其他治療方法,這怎麼可以呢?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可以導致鬱結。例如,外傷於風寒濕三氣,都會阻礙陽氣升發,導致鬱結成熱。

暑熱燥三氣,也會導致氣鬱。準繩(指某部醫書)中提到:燥金收澀,收澀則傷其分布之政,不僅生氣不能升發,收氣也不能下降。(不升屬於肝鬱,不降屬於肺鬱)。《經》(指《黃帝內經》)中說: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說:諸氣怫鬱,皆屬於肺。這就是燥氣導致鬱結的原因。而且燥氣可以化為火, 《易經》中說:燥萬物者,莫熯於火。

是燥之致郁,無非火熱之氣所為也。至於七情,除喜則氣舒暢外,其憂思悲怒,皆能令氣鬱結。而痰食之遏閉,水濕之停阻,又可知矣。《準繩》謂郁多在中焦,蓋不論何臟腑鬱結,皆關中土也。又謂用藥兼升降,蓋欲升必先降之而後得升也;欲降之,必先升之而後得降也。

越蘹之蒼朮,足陽明藥也,氣味雄壯辛烈,開發水穀氣,上升之力多;香附陰血中快氣藥也,下氣之功多。一升一降,互用也。按上升下降,則中焦之郁開矣。氣鬱,胸脅痛,脈沉而澀,宜香附、蒼朮、撫芎。濕鬱,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其脈沉細,宜蒼朮、川芎、白芷、茯苓。

白話文:

燥氣導致鬱結,都是火熱之氣惹的禍。至於七情,除了喜悅能讓人舒暢外,憂愁、思慮、悲傷、憤怒都會導致氣鬱結。而痰食阻塞、水濕停滯,道理也是一樣。《準繩》說鬱結多在中焦,因為無論哪個臟腑鬱結,都與脾胃有關。又說用藥要兼顧升降,因為想要上升,必須先下降才能上升;想要下降,必須先上升才能下降。

蒼朮是足陽明經藥物,性味辛烈,可以開胃消食,上升之力強;香附則入陰血,可以行氣,下降之功強。一升一降,互相配合。透過升降,就能疏通中焦的鬱結。氣鬱會導致胸脅疼痛,脈沉澀,可以用香附、蒼朮、川芎治療。濕鬱則會導致周身疼痛或關節疼痛,遇寒加重,脈沉細,可以用蒼朮、川芎、白芷、茯苓治療。

熱鬱,目瞀,小便赤,其脈沉數;宜山梔、青黛、香附、蒼朮、撫芎。痰鬱,動則喘,寸口脈沉滑,宜海石、香附、南星、栝蔞仁。血鬱,四肢無力,能食便紅,其脈芤澀,宜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鬱,噯酸,腹滿不能食,右寸脈緊盛,宜香附、蒼朮、山楂、神麯、針砂。

上諸郁藥,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蒼朮、撫芎,總治諸郁。

白話文:

若感到胸口悶熱、眼睛模糊、尿液赤紅,脈象沉而數,可以使用山梔、青黛、香附、蒼朮、川芎。若感到痰多、活動時喘不過氣,寸口脈沉滑,可以使用海石、香附、南星、栝蔞仁。若感到四肢無力、吃飯後大便帶血,脈象虛而澀,可以使用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若感到打嗝、胃酸、肚子脹滿、吃不下飯,右寸脈緊而盛,可以使用香附、蒼朮、山楂、神麴、針砂。

以上治療各種鬱證的藥物,春季可以加入防風,夏季可以加入苦參,秋冬可以加入吳茱萸。蒼朮和川芎可以治療各種鬱證。

按百病皆生於郁,與凡病皆屬火,及風為百病之長,三句總只一理。蓋郁未有不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濃酒厚味,房勞損陰,以致火炎,似無關於郁,然亦必由不能運散乃然耳。)而鬱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白話文:

按照中醫理論,百病皆生於郁,與凡病皆屬火,及風為百病之長,這三句話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因為郁結之氣必然會導致火氣上升,而火氣也必然源於郁結。雖然有些人認為飲酒過度、大魚大肉、房事過勞損傷陰氣,導致火炎,好像與郁結無關。但其實這些也都是因為身體不能正常運化而導致郁結,最終才導致火炎。

而郁結不舒,則都是肝木的病症。所以說,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所有:百病皆生於郁。

2.

(飲)

痰本吾身之津液,隨氣運行。氣若和平,津流液布,百骸受其潤澤,何致成痰為病?苟氣失其清肅而過於熱,則津液受火煎熬轉為稠濁;或氣失溫和而過於寒,則津液因寒積滯,漸致凝結,斯痰成矣。故痰一也,而因寒因熱其源不同,可概治歟?辨別之法,古以黃稠者為熱,稀白者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試以外感言之,余嘗自驗。

傷風咳嗽,痰隨嗽出,頻數而多。色皆稀白。誤作寒治,遂致困頓,後悟其理,方知為熱極所致。蓋火盛壅逼,頻咳頻出,停留不久,故未至於黃稠耳。迨火衰氣平,咳嗽漸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反黃而稠,則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煉所致,而病亦遂愈。方知黃稠之痰,火氣尚緩而微;稀白之痰,火勢反急而盛也。

白話文:

痰的形成與辨別

痰本是我們身體的津液,隨著氣息運行。如果氣息平和,津液就能順暢流布,滋潤全身百骸,怎麼會形成痰而生病呢?

然而,如果氣息失去清肅,過於燥熱,就會把津液煎熬成稠濁的痰;或者氣息失去溫和,過於寒冷,就會讓津液因為寒冷而積滯,逐漸凝結成痰。所以,痰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但由於寒熱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能一概而論。

古人用顏色辨別痰的寒熱,認為黃稠的痰是熱痰,稀白的痰是寒痰,但這只是概括性的說法,不能一味拘泥。

我自身也曾親身驗證過這一點。

當我傷風咳嗽,痰隨咳嗽頻繁吐出,而且量多,顏色都是稀白。誤以為是寒痰而治療,反而加重了病情,令我十分困頓。後來我領悟了其中的道理,才明白這是因為熱氣過盛造成的。

因為火氣旺盛,阻塞氣道,所以才會頻繁咳嗽,痰液停留時間短,還沒來得及變黃稠就吐出來了。等到火氣衰退,氣息平穩,咳嗽漸漸停止,痰液每次吐出只有一口,而且顏色變黃稠,這是因為火氣不再阻塞,痰液得以停留較久,受到煎熬造成的。而病也因此逐漸痊癒。

我由此明白,黃稠的痰,火氣較緩,但仍存在;稀白痰,火勢反而急而盛。

此皆當用辛涼解散,而不宜於溫熱者也。又以內傷言之,腎火虛,水泛為痰,其痰清稀,當用溫熱,固也。即腎火盛,水沸為痰,其痰亦清稀。蓋龍雷動而雨水隨之,卒然上湧,雖略帶濁沫,終非黃稠可比,亦宜用甘寒壯水,而不宜於溫熱者也。孰謂稀白之痰,必屬於寒哉?大抵稀白而吐疎者,必屬寒。

(予嘗吐痰,出喉冰冷,雖咳嗽頻並,而不咳之時多,仍是疎非數,用溫胃斂肺之藥而愈。然又有痰出喉甚冷,而證仍屬熱者,蓋痰本水屬,積久而多,則火不能溫也。故張子和謂:新痰熱,舊痰寒。)吐數而因傷風鬱熱者,及內傷雷龍火動者,必屬熱。因於脾氣虛寒不能攝涎,頻吐遍地者,必屬寒。

白話文:

這些情況都應該用辛涼藥物來解散,不適合用溫熱藥物。另外從內傷角度來說,腎火虛弱,水氣上泛形成痰,這種痰清稀,就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固腎。同樣地,腎火旺盛,水氣沸騰形成痰,這種痰也是清稀的。因為龍雷發響,雨水隨之而來,突然上涌,雖然略帶濁沫,但終究不如黃稠痰,也應該用甘寒藥物來壯水,不適合用溫熱藥物。怎麼能說稀白的痰就一定是寒性呢?總的來說,稀白而吐得稀疏的痰,一定是寒性。

我曾經吐痰,從喉嚨裡吐出來的痰冰冷,雖然咳嗽頻繁,但咳嗽間歇的時間很長,而且吐得稀疏,不是很多,用溫胃斂肺的藥就治好了。但還有人痰從喉嚨裡吐出來非常冷,但病症卻屬於熱性,因為痰本質上是水,積聚久了就會很多,火氣就溫暖不了了。所以張子和說:“新痰熱,舊痰寒”。痰吐得頻繁,是因為傷風鬱熱,或是內傷導致雷龍火動,就一定是熱性。由於脾氣虛寒,不能收攝唾液,經常吐得滿地都是,就一定是寒性。

(其人安靜無他,既非傷風咳嗽,又非雷龍火動,可辨。)此等須細為辨別,更當參之以脈,可見也。有氣化之津液,有飲食之津液,胃者津液之海也,故痰聚焉。積久聚多,隨脾胃之氣以四訖,則流溢於腸胃之外,軀殼之中。經絡為之壅塞,皮肉為之麻木,甚至結成窠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矣。

法在平調其氣,熱者使復清肅之常,涼風生而濕土燥;寒者使回陽和之令,旭日出而堅冰消。氣得其平,痰源以絕,而後其停蓄於腸胃之內、肌膚之中者,乃可徐圖。否則根株不拔,旋去旋生,無奏效之日矣。更有一妙義,痰隨氣行,既隨氣以出於腸胃之外,亦隨氣以入於腸胃之內,若潮之往返。

白話文:

病人安靜無事,既不是感冒咳嗽,也不是雷電火災引起的病症,可以辨別。這種情況需要仔細辨別,更要配合脈象觀察。人體有氣化產生的津液,也有飲食產生的津液,胃是津液的海洋,所以痰會聚集在這裡。痰積聚久了,隨著脾胃之氣四散,就會流溢到腸胃之外,身體的軀殼之中。經絡會因此阻塞,皮肉會因此麻木,甚至結成堅硬的囊腫,病症就很多了。

治療方法在於調和氣機,熱症就讓它恢復清肅的正常狀態,就像涼風吹過,濕土就會變得乾燥;寒症就讓它恢復陽氣溫暖的狀態,就像太陽出來,堅冰就會融化。氣機平和了,痰的來源就會斷絕,然後再慢慢處理積聚在腸胃內、肌膚中的痰液。否則,病根不除,會反覆發作,永遠治不好。還有一點很重要,痰隨著氣機運行,既可以隨著氣機從腸胃排出,也可以隨著氣機進入腸胃,就像潮汐一樣往返。

然人身之氣,日則行於外,夜則返於內者也,故遇夜安臥。晨興盥嗽則吐痰獨多,豈非痰隨夜氣內返於胃之故乎?然則往者必令復返,外者必令復內,乃有出路。否則迷留經絡之中,難於消導矣。喻嘉言發明此理,謂人不宜夜食,恐脾胃之氣因食運動,外達而不內收,痰難返胃,誠為篤論。然遇夜而勞擾不息,更屬大戒。

舉一返三,喻氏之說,所當推廣也。

風痰屬肝,脈弦面青,肢體痛悶、麻痹,便溺秘澀,(詳二便及中風門。)心多鬱怒,或成癱瘓,搐搦眩暈,水煮金花丸、川芎丸、防風丸、祛風丸、導痰丸。星、半、天麻、牙皂、殭蠶、秦艽,皆治風痰,可用吐法。或因痰悶絕,烏藥、枳殼、明星、薑汁,灌之即醒。

白話文:

人體的氣息,白天在外活動,晚上則回到內部,因此晚上應該安然入睡。早上起來洗漱時,常會吐出很多痰,這是因為痰隨著夜氣回到胃部的緣故。因此,往外走的氣必須引導它回到內部,外在的因素也要讓它回到內在,才能找到解決之道。否則就會停留在經絡中,難以消散。喻嘉言闡明這個道理,認為人晚上不應該吃東西,因為脾胃之氣會因食物的運動而向外擴散,而不往內收,痰就難以回到胃裡,這真是精闢的論點。如果晚上還勞累不停,更是要嚴加戒備。

舉一反三,喻氏的論點值得推廣。

風痰屬肝,脈象弦緊,面部青色,肢體疼痛、麻木,大小便不通暢(詳細內容請參考二便及中風門)。心煩易怒,甚至會導致癱瘓、抽搐、眩暈,可以服用金花丸、川芎丸、防風丸、祛風丸、導痰丸。星、半、天麻、牙皂、殭蠶、秦艽,都能治療風痰,可以用吐法。如果因為痰阻塞昏迷,可以用烏藥、枳殼、明星、薑汁灌服,就能醒過來。

熱痰屬心,脈洪面赤,煩熱燥渴,多笑,眩暈嘈雜,頭風爛眼,或背心一點冰冷,痰多稠濁,小黃丸、黃芩利膈丸(見痞)、滾痰丸。當下者,控涎丹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栝蔞仁、芩、連、青黛、山梔、二冬、竹瀝、童便可用。因暑得者,消暑丸。(見傷暑。)

濕痰屬脾,脈緩面黃,肢體重,倦弱嗜臥,腹脹食不消,泄瀉,關節不利,或作腫塊,麻木不仁,白朮丸。二朮、星、半、茯苓、澤瀉可用。腫塊加乳、沒;臂痛加薄、桂、薑黃;肋脹加柴胡、白芥、青皮,滾痰丸最利;飲盛者小胃丹。濕痰,多而易出。痰之動濕也,主於脾,或由脾氣壅滯不行,或由脾氣虛寒不運而生。

白話文:

熱痰屬於心臟,脈搏洪大,臉色發紅,感到煩躁、發熱、口渴,容易發笑,頭昏眼花,耳鳴嘈雜,頭痛,眼睛發炎,或是背部中間有一點冰冷,痰液多而且黏稠。可以使用小黃丸、黃芩利膈丸(如果出現痞症)、滾痰丸。如果病症很嚴重,可以使用控涎丹加入硝石,每次服用三兩丸。可以搭配栝蔞仁、黃芩、連翹、青黛、山梔子、麥冬、天冬、竹瀝、童尿。如果因為暑氣而導致的熱痰,可以使用消暑丸。(詳見傷暑篇)

濕痰屬於脾臟,脈搏緩慢,臉色發黃,四肢沉重,容易疲倦,嗜睡,腹部脹滿,吃不下飯,腹瀉,關節疼痛,或出現腫塊,麻木沒有知覺。可以使用白朮丸。可以使用白朮、蒼朮、砂仁、半夏、茯苓、澤瀉。如果出現腫塊,可以加用乳香、沒藥;手臂疼痛可以加用羌活、桂枝、薑黃;肋骨脹痛可以加用柴胡、白芥子、青皮,滾痰丸效果最佳。如果濕痰過多,可以使用小胃丹。濕痰通常量多而且容易排出。痰液的形成與濕氣有關,主要與脾臟有關,可能是由於脾氣阻塞不通,或是脾氣虛寒不運導致的。

氣痰屬肺,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攻注走刺不定,兩肋脹痛,玉粉丸,局方桔梗湯。二陳湯去甘草,加香附、木香、砂仁、枳殼、烏藥、蘇子、青皮、竹瀝、薑汁。氣鬱,七氣湯(見氣)、越鞠丸(見郁)。痰少而黏連不易出,氣燥也。宜潤之,門冬、地黃、枸杞之屬,使肺氣得清肅下行。

白話文:

氣痰積在肺部,脈象沉澀,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反覆發熱,情緒低落,胸痛部位不定,兩肋脹痛,可用玉粉丸治療。也可以用桔梗湯,去甘草,加香附、木香、砂仁、枳殼、烏藥、蘇子、青皮、竹瀝、薑汁。如果氣鬱,可用七氣湯或越鞠丸治療。如果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這是因為肺氣乾燥,宜用滋潤之品,例如麥冬、生地黃、枸杞等,使肺氣清肅下降。

寒痰屬腎,脈沉面黑,足寒,心多恐怖,痞塞、骨痹,四肢不舉,薑桂丸、局方胡椒理中丸。乾薑決不可少,甚則加桂、麻黃、細辛。痰之本,水也,原於腎。腎火虛則水泛為痰,其痰清,八味丸。火盛則水沸為痰,有濁沫,六味丸。(水沸為痰,暴壅也。若火非湧盛,而但熱涸者,痰則稠黏。此二者皆屬於熱,不作寒論。)

又有因驚而心神出舍,舍空痰入,多成心痛癲疾,婦人因產受驚,多有此證。腹有如孕一塊,轉動躍跳,痛不可忍,甘遂、大戟、白芥子,加硃砂。痛加全蠍,成塊加山甲、炒鱉甲、玄胡、莪朮。

白話文:

寒痰屬於腎臟,脈象沉而面色發黑,腳冰冷,心裡容易感到害怕,胸悶、骨頭痠痛,四肢抬不起來,可以用薑桂丸或胡椒理中丸治療。乾薑不可缺少,情況嚴重者可以加桂枝、麻黃、細辛。痰的根本原因是水,而水源於腎臟。腎火虛弱就會導致水氣上泛形成痰,這種痰是清澈的,可以用八味丸治療。火氣旺盛就會導致水沸騰形成痰,這種痰有濁沫,可以用六味丸治療。(水沸騰形成痰,是因為氣機壅塞。如果火氣沒有很旺盛,只是乾燥,痰就會濃稠黏膩。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熱證,不屬於寒證。)

還有一些人因為受到驚嚇而導致心神失守,心神空虛,痰氣侵入心臟,容易導致心痛癲癇,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受到驚嚇,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腹部感覺像是懷孕了一樣,有一個腫塊,會轉動跳動,疼痛難忍,可以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加上硃砂治療。疼痛加重可以用全蠍,腫塊可以用山甲、炒鱉甲、玄胡、莪朮治療。

食積生痰,多成瘧痢,痞塊,口噯食臭,山楂、神麯、麥芽、枳殼、木香、黃連。滾痰丸亦妙,或保和丸。(見傷飲食。)飲酒生痰,常多嘔惡,食不美,妙應丸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

老痰即郁痰,結成黏塊,吐咯不出,非南星、半夏、茯苓、蒼朮可治。青黛為主,五倍、海石、苦梗、旋覆花、栝蔞仁、芒硝。痰核,痰結喉嚨,如梅核狀,用梅子半青半黃、每一個用鹽一兩浸曬數次,以水盡為度,用大錢三個夾梅兩個,麻線扎定,貯瓦罐,埋地下百日。含口中,汁下即消。

白話文:

食物積聚產生痰濕,容易導致瘧疾、痢疾、痞塊,以及口中噯氣有臭味,可以用山楂、神麴、麥芽、枳殼、木香、黃連等藥材治療。滾痰丸也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使用保和丸。

飲酒過多也會生痰,常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可以使用妙應丸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次服用十丸。

長期積聚的痰濕就是郁痰,會形成黏塊,難以咳出,需要用南星、半夏、茯苓、蒼朮等藥材治療。青黛是主藥,配合五倍子、海石、苦梗、旋覆花、栝蔞仁、芒硝等藥材使用。

痰核是指痰結在喉嚨裡,形狀像梅核,可以用半青半黃的梅子,每顆用一兩鹽浸泡曬乾多次,直到水份完全蒸發為止。然後用三個大錢夾住兩個梅子,用麻線綁緊,裝入瓦罐埋在地下,一百天後取出。含在口中,梅子汁液流下就能消腫。

又一法,用海石、烏梅、栝蔞、桔梗、芒硝、射干、海藻、薑汁,蜜為丸,噙。(又見咽喉。)

頭面頸項身之中,下有結核,不紅不痛,不硬不作膿,皆痰核。脾肺氣逆,痰滯於內,順氣消痰自愈。亦有鬱怒傷損肝脾,血病結核者,宜養血清肝火。外用白果肉、南星搗貼。

痰在身,習習如臥芒刺,如蟲行;或走注疼痛;或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痰在皮毛,烘熱,色如錦斑。痰在頭,偏頭風,雷頭風,頭眩。痰在額,額悶痛,眉稜癢痛。痰在目,目暈,眼蠕動,如姜蜇膠黏癢澀,目中時出火星,眼前如見白氣,或見兩月交輝,或見金光數道,或眼前黑暗,或眼皮下菸灰黑色。痰在耳,輪癢痛,蟬鳴水響。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用海石、烏梅、栝蔞、桔梗、芒硝、射干、海藻、薑汁,用蜂蜜做成丸藥,含在嘴裡。(也見咽喉。)

頭、臉、脖子、肩膀和身體裡,如果出現沒有紅腫、不痛、不硬、不化膿的結塊,都是痰核。這是因為脾肺氣逆,痰滯留在體內,只要順氣化痰就能自行痊癒。也有一些是因為鬱怒傷損肝脾,血病造成的結塊,這就需要養血清肝火。外用白果肉、南星搗碎貼敷。

痰在身體裡,會感覺像芒刺扎一樣,或者像蟲子爬一樣;也會出現刺痛感;或者乾燥發癢,抓撓之後就會出現蕁麻疹。痰在皮毛上,會感到發熱,顏色像錦緞上的斑點。痰在頭部,會出現偏頭痛、雷頭痛、頭暈。痰在額頭,會感到額頭悶痛、眉毛癢痛。痰在眼睛,會出現眼花、眼球跳動、眼部有像薑汁一樣膠黏發癢的感覺、眼睛裡經常有火星出現、眼前好像看到白氣、或看到兩個月亮交輝、或看到金光閃閃、或眼前一片黑暗、或眼皮下有菸灰色的東西。痰在耳朵,會出現耳廓癢痛、耳鳴、耳內有水聲。

痰在鼻,鼻塞,或聞焦臭。痰在口,齒頰癢痛,牙床浮,口糜舌爛,口燥唾稠,嘔冷涎、綠水、黑汁,胡言,不語。痰在面,形枯發焦,頷腮腫硬,似疼非疼。痰在頸項,無故腫,繞項結核,喉痹,痰如破絮、桃膠、蜆肉,咯不出,咽不下,或噎塞煩悶,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或喉間豆腥。

痰在四肢,肩背痠疼腫硬,似疼非疼,或筋骨疼無常處,難名狀,或手麻臂疼,狀如風濕,或倏然仆地,四肢厥冷,或麻木不仁,或重滯,或牽引,或不舉,非竹瀝、薑汁不開,二陳加枳殼、南星、木香、薑黃。痰在心胸,噫氣吞酸嘈雜,或痛或穢,(乾嘔也。)或心下如停冰鐵,或驚悸怔忡如畏人捕,或胸膈迷悶如癲呆狀,或痞滿、健忘、噁心。

白話文:

痰在鼻子里,鼻塞,闻起来像焦臭味。痰在嘴里,牙齿和脸颊痒痛,牙床发浮,口腔溃烂,舌头也烂了,口干舌燥,唾液粘稠,还会呕吐出冷涎、绿水、黑汁,说话胡言乱语,或者完全不说话。痰在脸上,面容枯瘦,头发焦黄,下巴和腮帮子肿胀硬实,像是疼又不疼。痰在脖子上,无缘无故就肿起来,脖子周围结核,喉咙堵塞,痰像破棉絮、桃胶、蚬肉一样,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或者堵塞胸口感到烦闷,就像烟火往上窜一样,头面发热,或者喉咙里感觉像豆腥味。

痰在四肢,肩膀和背部酸痛肿胀硬实,像是疼又不疼,或者筋骨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难以描述,或者手麻胳膊疼,像风湿病一样,或者突然倒地,四肢冰冷,或者麻木不仁,或者沉重迟钝,或者牵拉疼痛,或者抬不起来,不用竹沥和姜汁就无法缓解,可以用二陈汤加枳壳、南星、木香、姜黄来治疗。痰在心胸,打嗝、吞酸、胃里咕噜咕噜响,或者疼痛或者恶心呕吐,(就是干呕),或者胸口感觉像停着冰块和铁块一样,或者心慌害怕,像被人追捕一样,或者胸闷气短,像癫痫病一样,或者胸部胀满,健忘,恶心呕吐。

痰在脊背,脊上冰冷一條如線,或冰冷一點,疼痛,或如熱湯沃背。

痰在兩肋,肋脹痛如湯沸,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腰腎,腰間骨節卒痛,呼吸難任。痰在二便,癃閉秘結,遺同米泔,糞後魚凍,婦人月水不通。痰在足,足腕痠軟,步履如踏灰上。

痰在夢,寐睡時魘,夢刑戳刀兵,夢入人家,四壁圍繞,一實得出,不知何所,夢在燒人地上,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而寤,怪誕百般,不可殫述。隱君悉以滾痰丸治之。

龐安常有言,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並宜蘇子降氣湯(見氣)、導痰湯各半帖合煎;或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兩作飲子煎服,亦好。

白話文:

痰在各處症狀與治療:

痰在脊背: 脊背上會感覺冰冷,像一條線一樣,或只是一點冰冷,並伴隨疼痛,或像熱湯澆在背上一樣。

痰在兩肋: 兩肋脹痛,像是湯沸騰一樣,必須用白芥子才能治癒。

痰在腰腎: 腰部骨節突然疼痛,呼吸困難。

痰在二便: 小便閉塞,大便秘結,排出的尿液像米湯一樣,排便後像魚凍一樣,婦女月經不調。

痰在足: 足踝痠軟無力,走路像是踩在灰燼上。

痰在夢: 睡覺時做噩夢,夢到被刑罰、戳刺、刀兵、進入人家,四面牆壁圍繞,卻無法走出來,夢到在燃燒的人地上,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逃,或沒有觸發因素,突然憤怒悲傷而醒來,各種奇怪的夢境,無法一一描述。

以上症狀,都可用滾痰丸治療。

龐安常說: 人體沒有逆流的痰,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一樣。所以治療痰症,不要直接治痰,而是要治氣,氣順了,全身津液也會隨之順暢。

治療方法: 可用蘇子降氣湯和導痰湯各半帖合煎;或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吞服五套丸;或用五套丸的藥材,按比例製成飲子煎服,效果也很好。

按痰,標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當求本,然須看痰勢緩急,緩則治本固也。若痰勢盛急,度難行散,非攻無由去者,虛人可標本並治,攻補兼施。若勢甚緊急,則雖虛人亦當先攻後補,如中風之用三生飲(見諸中)、控涎丹是也。當此咽喉閉塞之時,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

昧者乃畏其虛而不敢用,獨不畏其死耶。夫人之虛,莫虛於中風者矣,猶必先攻後補,乃於尋常虛人,反畏之耶。《準繩》謂:治痰固宜補脾以復健運之常,使痰自化。然停積既久,如溝渠壅遏,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通,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決無是理。又謂:凡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且以治飲為先。

白話文:

痰症的出現是表象,引起痰症的根本原因才是需要治療的重點。雖然治療疾病應該著重於根本,但也要根據痰症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策略。如果痰症緩慢,則可以治療根本,以恢復正常狀態。但如果痰症嚴重且急迫,難以自行消散,就必須採取攻伐的手段,才能消除痰症。虛弱的人可以同時治療根本和表象,攻補兼施。如果情況非常緊急,即使是虛弱的人也應該先攻後補,就像中風患者使用三生飲和控涎丹一樣。當咽喉被痰阻塞時,如果不立即吐出痰液,就會馬上窒息而死。

有些人害怕病人虛弱,不敢使用攻伐之法,難道就不怕病人死亡嗎?人體的虛弱,沒有比中風患者更虛弱的了,即使是中風患者也必須先攻後補,那麼對於一般的虛弱者,為何反而害怕使用攻伐之法呢?《準繩》中提到,治療痰症固然應該補脾以恢復脾胃運化的功能,使痰自然化解。但是,如果痰積在體內已久,就像溝渠堵塞一樣,裡面充滿了污濁之物,如果不疏通,想要澄清堵塞的水,使其變得乾淨,是絕對不可能的。又說,凡是患有痰飲症而衍生出其他症狀的病人,不應該被其他症狀牽制,而應該先以治療痰飲為主。

如頭風眉稜骨疼,累月風藥不效,投痰藥收功;眼赤羞明而痛,與涼藥弗瘳,授痰劑獲愈云云,真格言也。(按二證皆痰壅熱上。)喻嘉言曰:脾之濕熱,胃之壯火,交煽互蒸,結為濁痰,溢入上竅,久久不散,透開肺膜,結為窠囊。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於房中,如蓮實之嵌於蓬內,生長則易,剝落則難。

繇其外窄中寬,任行驅導,徒傷他臟,此實閉拒而不納耳。究而言之,豈但窠囊之中痰不易除,即肺葉之外、膜原之間,頑痰膠結多年,如樹之有蘿,如屋之有遊,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倉卒有難於刻伐者,治法必靜以馭氣,使三陰之火不上逆。又必嚴以馭脾,使太陰之濕不上蒸,乃廣服大藥,以安和五臟,培養肺氣。

白話文:

如果頭風痛,眉骨附近疼痛,服用風藥很久都沒效,改用化痰藥卻能見效;眼睛紅腫怕光且疼痛,服用涼藥也治不好,改用化痰藥卻能痊癒。這些都是真實的經驗之談。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痰熱上壅所致。喻嘉言說,脾臟的濕熱和胃部的燥火相互煽動,互相蒸騰,凝聚成濁痰,溢入上部的竅道,久久不散,穿透肺膜,形成痰囊。痰囊裡的痰就像蜂子在房中築巢,就像蓮子嵌在蓬裡,生長容易,剝落卻難。

因為痰囊外窄內寬,任由它隨意流動,只會損害其他臟器,它其實是閉塞不通,不接受外物。仔細分析,不只是痰囊裡的痰不易清除,就連肺葉外面、肺膜之間,頑固的痰多年膠結在一起,就像樹上的藤蔓,屋裡的蜘蛛網,石頭上的青苔,互相依附,安然無恙,倉促之間很難清除。治療方法必須以靜制氣,使三陰之火不至於上逆;又必須嚴格控制脾臟,使太陰之濕不至於上蒸,然後廣泛服用大藥,以安和五臟,培養肺氣。

肺金之氣一清,則周身之氣翕然從之下降,前此上升濁邪,允絕其源矣。又曰:人身之氣,經盛則注於絡,絡盛則注於經。窠囊之成,始於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於喉,半從內入於絡。胃之絡貫膈者也,其氣奔入之急則沖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日增一日,故治之甚難。

必先去胃中之痰,而不嘔不觸,俾胃經之氣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逐漸以藥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又曰:李繼江常苦咳嗽生痰,胸膈不寬。今夏秋間臥床不起,瀕亡者再,將家事分撥,安心服死,忽覺稍安,亦心死則身康之一徵也。未幾仍與家事,其病復作。

白話文:

肺部氣息清澈,則全身氣機自然下降,先前上升的濁邪,便能徹底根絕。人體氣機,經絡充盈則流注於脈絡,脈絡充盈則流注於經絡。痰囊的形成,起因於痰積聚於胃口,嘔吐時不斷刺激胃氣,胃氣激動則一半從上部湧出喉嚨,一半從內部進入脈絡。胃部的脈絡貫穿膈膜,氣機急劇奔入,衝破膈膜,痰便得以停留,日積月累,所以治療非常困難。

必須先清除胃部的痰,不嘔吐不刺激,使胃經的氣機不再急劇奔入脈絡,反過來虛化胃部,讓脈絡中的氣機回歸胃部,逐步用藥引導痰囊,清除痰液,便能自愈。李繼江常年咳嗽生痰,胸膈不舒暢。今年夏秋之際臥床不起,瀕臨死亡兩次,將家事分配妥當,安心等死,突然感覺稍微舒服了一些,這也是心死則身康的一種徵兆。不久後又操心家事,病情復發。

就診,見其頤旁有小小壘塊數十高出,謂之曰:觀爾脈盛筋強,必當好色而喜任奔走,本病宜發癰疽。所以得免者,以未享膏粱之奉,且火才一動,便從精孔泄出耳。然雖不病癰,而病之所造,今更深矣。

爾胸背肩髃間,巉巖如亂石插天,櫛比如新筍出土,嵌空如蜂蓮之房,芒銳如棘慄之刺,每當火動氣升,痰壅緊逼之時,百苦交煎,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比桁楊之罪人,十倍過之。

由好色作勞,氣不歸元,騰空而上,入於肝肺,散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內者,日續一日,久久漸成熟路,只俟腎氣一動,千軍萬馬乘機一時奔輳,有入無出,如潮不返,海潮兼天湧至,倘後潮不熄則前潮不退,古今死於此病者,不知其幾。但爾體堅堪耐,是以病至太甚,尚自無患耳。

白話文:

來診,發現你頦旁長了數十個小塊,我告訴你說:觀察你的脈象旺盛,筋骨強壯,一定會喜好女色並且喜歡奔波,此病應為癰疽。之所以能避免病發,是因為你沒有享受過肥美食物的滋養,而且熱力剛一產生,就能從精孔排出。即使不患癰疽,但疾病所導致的問題,現在已經深入了。

你的胸部、背部和肩部之間,像山峯一樣突兀,排列得像新生竹子一樣密集,空洞如同蜜蜂的巢穴,尖銳如同棘刺,每次熱力上升,痰液阻塞,百般痛苦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比獄中的犯人,痛苦十倍。

由於喜好女色而勞累,使得氣血不能歸根,上行進入肝肺,在空隙之間、膜原之內,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只要腎氣一動,千軍萬馬趁機一齊衝擊,只有進路沒有出路,就像潮水來襲,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古往今來死於此病的人,不知有多少。但你身體堅韌,因此病到極點,還沒有太大問題。

爾宜歸家休心息神,如同死去,俾火不妄動,則痰氣不為助虐,胸背之堅壘始有隙可入,吾急備藥,為爾覆巢搗穴,可得痊也。渠以為病未即死,且往鄉徵租,因勞陡發,暴不可言,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大舌脹,喉硬目突,二日而卒。

飲者,停水之名。又痰之清稀者曰飲,故痰飲並稱。《金匱》謂飲有四:其人昔肥今瘦,(由津液盡化痰飲,不復外充形體也。)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曰痰飲。飲後水流脅下,咳吐引痛,曰懸飲。(懸結於脅中,不上不下也。)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白話文:

你應該回家休息,放鬆身心,就如同死去一樣,讓內火不要妄動,這樣痰氣就不會助長病勢,胸背的堅硬阻礙就會有縫隙可供藥物進入,我馬上準備藥物,為你破除病灶,你就能痊癒。他卻認為病還沒到會死的程度,就趕去鄉下收租,因勞累突然發病,病情嚴重到難以形容,痰如同泉水般湧出,聲音如同鋸木般刺耳,面部腫大,舌頭腫脹,喉嚨僵硬,眼睛突出,兩天就去世了。

飲,是指積聚的水分。又因為痰中清稀的也稱為飲,所以痰飲並稱。《金匱》中說飲分為四種:病人以前肥胖,現在瘦弱,這是因為津液都化為痰飲,不再充盈形體。水在腸道中流動,發出滴答聲,稱為痰飲。喝水後水流向脅下,咳嗽吐氣時引發疼痛,稱為懸飲,因為它懸掛在脅部,不上不下。水在體內流動,到達四肢,應該出汗卻出不了汗,身體沉重,稱為溢飲。

(飲水乃有形之水,非水精四布之水,止宜下行從小便出。今不下行而旁達,應從汗泄而不得化汗以出,故身體疼重,即風水水腫之病也。曰溢者,言泛溢於四旁也。)咳逆倚息,氣短(倚,坐而倚物也,以不得臥故。息,呼吸也,氣短、喘急也。)不得臥,(氣逆使然。)其形如腫,(面多腫。

)曰支飲。(水停於胸,在心肺之側,如木之旁枝也。按此四飲,乃隨其部位分言耳。)又謂:心下有留飲,(久而不去名留。)背寒冷,如掌大,(阻遏心陽故背寒冷。)脅下痛引缺盆,(留於脅則礙肝氣,故脅痛。缺盆為十二經道路,故引及之。)咳嗽則轉甚。(氣逆也。

白話文:

喝下去的水是有形的,不是水精四散的水,應該直接往下走,從小便排出。現在水往下走不了,反而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應該從汗液排出,卻又沒辦法化成汗液排出,所以身體又重又痛,這就是風水水腫的病。所謂「溢」,就是說水泛溢到四肢。

咳嗽喘不過氣,還得坐著靠著東西,因為不能躺下。呼吸急促,喘不過氣,這是氣逆導致的。臉上看起來好像腫起來一樣,這是水停在胸腔,靠近心肺,就像樹木的旁枝一樣。這四種飲症,都是根據部位來區分的。

也有人說,胸部下方有水停著,很久都沒排出去,就叫做留飲。背部冰冷,就像手掌那麼大,這是因為水阻礙了心陽,所以背部才冰冷。肋骨下方疼痛,一直延伸到鎖骨,這是水停留在肋骨下方,阻礙了肝氣,所以才肋骨疼痛。鎖骨是十二經脈的通道,所以疼痛會延伸到鎖骨。咳嗽就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氣逆的緣故。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肺氣被迫也)而渴,(水阻氣不布,不能化生津液,故胸雖停水,而咽喉則干也。)四肢歷節痛,(留於身體則塞經絡,故肢痛。由此推之,留於脾分則腹腫身重,留於腎部則囊、足脛腫,理必然矣。此言留飲,及下文言伏飲,乃上四飲之總綱也。

)又謂:膈上病痰,(飲留膈上,伏而不出,煎煉成痰也。)滿喘咳吐,(留伏日多,故胸滿。肺氣被迫,而喘咳且吐痰也。)發則寒熱,背痛腰冷,(發,謂伏而發也。今之值秋寒,或感春風而發。發則喘滿,咳吐痰多,寒熱,背痛腰疼,俗名吼喘病者此也。)目泣自出,(咳甚則肺葉舉,而目泣自出也。

白話文:

如果胸腔中有積留的水分,患者就會呼吸短促(因為肺氣受阻),口渴,(水氣阻礙肺氣運行,無法化生津液,所以雖然胸腔積水,但咽喉卻乾燥。)四肢關節疼痛,(水分積留在身體裡會阻塞經絡,導致肢體疼痛。以此類推,水分積留在脾臟就會導致腹部腫脹、身體沉重,積留在腎臟就會導致膀胱、腳踝腫脹,道理都是一樣的。這裡所說的「留飲」,以及接下來要說的「伏飲」,都是四種飲邪的總綱。)

另外,如果隔膜上面有痰,(飲邪停留於隔膜上,潛伏著不出來,經過煎熬就變成痰了。)就會胸悶、喘息、咳嗽、吐痰,(飲邪停留的時間越長,胸悶就越嚴重。肺氣受阻,就會喘息、咳嗽、吐痰。)發作時會寒熱交替,背痛腰冷,(「發」,指的是潛伏的飲邪發作。現在正值秋季寒冷,或者受春風吹拂就會發作。發作時就會喘息胸悶、咳嗽吐痰、寒熱交替、背痛腰疼,俗稱吼喘病。)眼睛會流淚,(咳嗽厲害時就會使肺葉上揚,導致眼睛流淚。)

)振振身瞤,(喘咳甚則身動,即抬肩搖身也。)必有伏飲。(伏而難攻也,比留為更甚矣。)又謂: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心氣為水所逼,而跳動不寧也。)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偏弦者飲也,先渴後嘔,(言飲本偏弦,若大下里虛,虛寒相搏,變為雙弦也。

氣被水阻,不能化生津液,故渴。)小半夏茯苓湯,此屬飲家。(言平日多飲之人也。)又謂:嘔家本渴,(嘔家,謂非因停水而嘔者,乃別病也。嘔傷津液,故本應作渴。)渴者為欲解。(病從嘔去,故雖渴亦為欲解也)。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辨證之法,言卒然嘔吐,則未知其為別病之嘔歟?抑留飲之吐歟?則以嘔後渴、不渴辨之。渴者是別病之嘔,不渴者乃留飲之嘔也。

白話文:

人如果身體不停地顫抖,而且喘咳嚴重到讓身體不由自主地抬肩搖動,就很有可能是體內有積存的寒飲,這種寒飲難以去除,而且比一般的積水更加嚴重。另外,如果水停留在心臟下方,嚴重的話就會心悸,這是因為心氣被水逼迫,導致心跳不規律;輕微的話則會呼吸短促。脈象呈現雙弦,代表體內寒氣重,這類病人多半是因為瀉下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如果脈象是偏弦,則可能是體內有積水,這種病人常常先感到口渴,然後出現嘔吐,這是因為原本的脈象是偏弦,但因為瀉下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寒氣與虛弱相互作用,就變成雙弦了。由於氣被水阻礙,無法轉化成津液,所以才會口渴。服用半夏茯苓湯可以治療這類積水症狀,這類病人通常平時就愛喝水。另外,嘔吐的人其實是渴的,因為他們不是因為水停滯而嘔吐,而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嘔吐會損傷津液,所以本應該感到口渴。而真正感到口渴的人,則是想要藉由嘔吐來解除病痛,因為病痛是通過嘔吐而消失的。現在卻沒有感到口渴,而是心臟下方有積水,這就是留飲。這是一種辨證方法,如果一個人突然嘔吐,我們不知道他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還是留飲導致的嘔吐,就可以通過嘔吐後是否口渴來判斷。如果口渴,就是其他疾病導致的嘔吐,如果不渴,就是留飲導致的嘔吐。

留飲未嘔之先亦渴,而嘔後反不渴者,以嘔則水稍去而氣稍通,能布化生津也。)小半夏湯。又謂:心下痞,半夏加茯苓湯。臍下悸,(水停心下,則心下悸而痞塞。若停臍下,則臍下悸也。)吐涎沫,(觀此則上文所謂嘔者,為涎沫可知。)眩,(水逼火上浮也。)五苓散(見傷濕。

)又謂:短氣,有微飲,(水停心下,甚者為悸,微者短氣。)當從小便去之,桂苓朮甘湯、腎氣丸即八味丸。(《金鑑》云:呼出為陽,心肺主之;吸入為陰,肝腎主之。若呼之氣短,是心肺之陽為水所礙,用苓桂朮甘湯,益上氣以行水。若吸之氣短,是肝腎之陰為水所礙,用腎氣丸,溫陽以行水。

白話文:

留著胃裡的食物還沒吐出來之前就覺得口渴,吐了以後反而不渴,是因為嘔吐後水分稍微減少,氣血稍微流通,就能散布開來化生津液了。這是小半夏湯的功效。另外,心下痞塞,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臍下悸動,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導致心下悸動而痞塞。如果停留在臍下,就會出現臍下悸動。吐出涎沫,可以看出前面所說的嘔吐,指的是吐出涎沫。頭昏眼花,是因為水氣逼迫著火氣往上浮。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另外,呼吸短促,有輕微的積水,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嚴重一點就是悸動,輕微一點就是呼吸短促。應該從小便排出積水,可以用桂苓朮甘湯、腎氣丸,也就是八味丸來治療。金鑑中說,呼氣是陽,心肺主宰呼氣;吸氣是陰,肝腎主宰吸氣。如果呼氣短促,說明心肺的陽氣被水氣阻礙,可以用苓桂朮甘湯,補益上焦之氣來化解積水。如果吸氣短促,說明肝腎的陰氣被水氣阻礙,可以用腎氣丸,溫補陽氣來化解積水。

按呼出氣自下而上,故屬心肺。呼氣短者,言水在上焦,阻礙上焦呼吸之氣,致令喘促也。乃舉呼以該吸,非單言呼也。吸氣仿此,勿泥看。)又謂:脈浮而細滑,傷飲。(初病未深之診。)脈沉者,有留飲。(《經》云:沉潛水蓄。是也。病深之診。)病者脈伏。(沉甚為伏。

)其人慾自利,(水欲去,不上出而嘔,則下行而利。)此為留飲欲去也。雖利,心下續堅滿,(乃伏飲盤結不得去,可知。)甘遂半夏湯。(甘遂、甘草並用,激之使出。因已利,故佐芍藥以約斂之,不令亡陰。)又謂: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氣動則水動,而衝擊作痛。

白話文:

呼氣是由下往上,所以屬於心肺功能。如果呼氣短促,表示水停留在上焦,阻礙了上焦的呼吸氣息,導致喘不過氣。這裡所說的「呼」,其實也包含了吸氣,不是單指呼氣。吸氣也是一樣,不要死板地只看字面意思。另外,脈象浮而細滑,說明是傷寒飲邪;脈象沉,則說明有留飲,就像《經》書中所說:「沉潛水蓄」。如果病人的脈象很沉,甚至摸不到,就稱為脈伏,表示病情較深。這種情況下,病人可能會想拉肚子,因為水想要排出體外,無法往上嘔吐,就會往下走而排泄。這就是留飲想要排出的表現。即使排泄了,心下仍然覺得堅實飽滿,說明積存在體內的水還沒有完全排出,需要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甘遂和甘草一起使用,可以促進水液排出,因為已經拉過肚子,所以再加入芍藥來收斂,防止陰液過度損失。另外,水停留在肝臟,就會導致脅肋部位脹滿,打噴嚏時還會疼痛,這是因為氣息的運動帶動了水的移動,衝擊到肝臟而引起疼痛。

)水在腎,心下悸。(心,當作臍。)又謂:支飲腹滿,(原文作胸滿,從《金鑑》改之。)厚朴大黃湯。又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即水聲。)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導飲從小便出,大黃、葶藶推飲從大便下,前後分消也。)又謂:脈沉弦者,懸飲內痛,十棗湯。

(見腫脹。)又謂:溢飲當發汗,大小青龍湯。又謂:肺飲脈不弦,但苦喘短氣,不能臥,(肺飲即支飲。)葶藶大棗湯。(見哮喘。)又謂: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自胸連膈盤結實甚。)面色黧黑,(水邪深結之色。)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盤結可知。

白話文:

水停在腎臟,就會心悸,這裡的心指的是肚臍。如果肚子脹滿,可能是積水,可以服用厚朴大黃湯。如果肚子脹滿、口乾舌燥,腸道還有水聲,可以用己椒藶黃丸。脈象沉而弦,可能是懸飲,肚子內痛,可以使用十棗湯。如果出現水腫,可能是溢飲,要發汗,可以服用小青龍湯。如果肺部積水,脈象不弦,只有喘不過氣,還無法平躺,可以使用葶藶大棗湯。如果水停在隔膜,喘不過氣,肚子脹滿,心下硬結,面色黑,脈象沉緊,已經持續好幾天,用過吐瀉方法也不見效,說明水邪已經深結。

)木防己湯(見喘)主之。(方中用參,以吐下後傷正也。)虛者即愈,(得參補之,故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去石膏(惡其寒)加芒硝(開結)、茯苓(下滲)。又謂:脈弦數,有寒飲,(外寒而內鬱熱,故脈弦數也。)冬夏難治。(冬用熱藥,則妨其內之熱;夏用寒藥,則妨其外之寒也。

然不必泥。)又謂:久咳數歲,(詳下乃支飲漬肺而咳也。)脈弱可治,(久病脈應弱。)脈大數者死,脈虛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氣虛停飲則清陽不升,故昏冒如有物蔽之,即傷濕首如裹之義。)治屬飲家。(言不從咳嗽門治法也。按《金匱》所言停飲證,當與水腫門參看。

白話文:

木防己湯用於治療喘息,方中使用人参是为了补益正气,因为吐下后会伤及正气。虛寒体质的人服用后就能痊愈,因為人参可以补益,所以能痊愈。实热体质的人服用后三日会复发,则需要再次服用。如果依然没有痊愈,则去掉石膏,因为石膏性寒,加上芒硝以开结,茯苓以利水渗湿。还有人说,脉象弦数,说明有寒饮,因为外寒而内郁热,所以脉弦数。冬夏难治,因为冬天用热药会妨碍体内之热,夏天用寒药会妨碍体外之寒。不过不必拘泥于此。又有人说,久咳数年,这是支饮停滞肺部而导致咳嗽。脉象弱可以治疗,因为久病脉象应该弱。脉象大而数则预示死亡,脉象虛弱则会感到头昏冒,这是因为体内本来就有支饮停滞于胸中,导致气虚停饮,清阳不升,所以头昏冒,就像被东西遮蔽一样,也符合伤湿首如裹之义。治疗应该从饮邪的角度入手,也就是说,不要用治疗咳嗽的方法。根据《金匮要略》所言的停饮证,应该参考水肿篇的治疗方法。

張子和謂:飲當去水,溫補轉甚。蓋寒飲在中,反以熱藥從上投之,為寒所拒,水濕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慄,當依《內經》留者攻之,十棗(見腫脹)、神祐(見腫脹)之屬為宜,次以淡劑流其餘蘊,以降火之劑開其胃口,自愈。

白話文:

張子和說:「喝藥應該要先去水氣,溫補藥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因為寒飲積聚在體內,若用熱藥從上面投藥,會被寒氣阻擋,水濕無法排除,反而會加重心火。心火不降,水氣向下流注,上焦就會枯竭,下焦則會寒慄。應該要依照《內經》的原則,留邪攻之,使用十棗湯、神祐湯之類的藥物,再用淡藥去除了餘留的寒飲,最後再用降火藥打開胃口,自然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