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一·雜症 (3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雜症 (32)

1. 寒熱

(惡寒發熱常相兼,觀彼兩門自見。此篇乃以寒熱往來,及內外上下寒熱者言之。)

往來寒熱,有期者瘧也,無期者諸病也。有傷寒邪在少陽,及婦人病傷寒,熱入血室,而往來寒熱者,(詳《傷寒·少陽篇》。)有衰弱人,陰陽之氣並虛,相為勝復而往來,(詳《傷寒·平脈篇》病有灑淅惡寒條中。)病後產後多有之。(產後黃耆丸。)有鬱抑而致者,如寡婦、尼姑,獨陰無陽,欲火熾於中,則內熱不得遂,而氣鬱於裡,不外達則表寒,久之鬱熱得伸,則表熱是也。(抑陰地黃丸。

)有宿食結滯者,輕則消導,重則下之。有結熱在裡者,大柴胡湯。(見瘧。又氣鬱則痰停,而寒熱作,理詳瘧門。)

外熱內寒。仲景云: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桂枝湯(見傷濕)治寒,次與小柴胡湯治熱。按二方謬甚,此證大抵陰盛格陽,用二方殆矣。

外寒內熱。仲景云:身大寒,反不欲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白虎加人參湯(見發熱)治熱,次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寒。按熱入三陰,其表必冷,以陽陷於內,不達於表也。但去裡熱,則陽氣復還於表,而外寒自解。其可印定此二方乎?

上寒下熱。(腰上寒,腰下熱。)《靈樞》云:先刺項太陽,(大杼、天柱等穴。)久留之,(久留以補其陽。)已刺(謂已入針)則熨項與肩胛,(兼用熨法以溫之。)令熱下合乃止,(上熱與下熱相合,不復上寒下熱也。止,謂出針。)所謂推而上之者也。嵩厓《尊生書》用炒梔二錢半,瞿麥五分,(二物沉降,引上寒入下焦,則下焦之熱得和。

)炙草三分,蔥白三根,姜三片,(薑、蔥發散,推下熱上行,以解上焦之寒。)煎服。叔和謂此為陽附陰,言陽火下乘於陰部也。

上熱下寒。叔和謂此為陰附陽,言陰火上乘於陽位也《經》云: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上熱下寒,則在下之脈必虛,虛必陷下,須察視之。虛者不可見,而陷者可見。故視其陷下之在於經,或在於絡,則取而補之,俟陽氣下行乃止針。

)東垣云:上熱下寒,《經》云陰病在陽,(陽,上焦也。言陰火上乘於陽分。)當從陽引陰,(言當從上焦引去其熱。)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指陽經脈絡言,須刺出血,以去其熱。)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天,謂上焦,)致六陽(上焦陽氣)反不衰而上充者,(即《經》所謂陰病在陽也。)先去五臟之血絡(陰絡也),引而下行,(引火歸下)。

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又云:聖人以上熱下寒,是有春夏無秋冬也。(有升無降。)當從天外(猶雲天上,指上焦言)引陽降入地中,此乃天上群陰火熾,(猶言陰火上乘。)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於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氣下降。

白話文:

(發冷發熱常常同時出現,觀察身體的陰陽兩方面就能明白。這裡主要講的是寒熱交替出現,以及身體內外、上下的寒熱情況。)

寒熱交替,有規律的,是瘧疾;沒有規律的,是其他各種疾病。有的是因為外感風寒邪氣停留在少陽經,或者是婦女因為生病外感風寒,熱邪進入血室而導致寒熱交替。(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少陽篇》)也有身體虛弱的人,陰陽之氣都虛弱,互相抗爭而出現寒熱交替。(詳細內容見《傷寒論·平脈篇》中關於惡寒顫抖的描述)這種情況在病後、產後比較常見。(可以服用產後黃耆丸。)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情緒壓抑導致的,比如寡婦、尼姑,獨陰而沒有陽氣,內心的慾火旺盛,但無法發洩,導致熱在體內鬱積,無法向外散發,所以表現為表寒;時間久了,鬱積的熱氣得以伸張,就會表現為表熱。(可以服用抑陰地黃丸。)

還有一種情況是宿食積滯導致的,輕微的可以通過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嚴重的則需要攻下。也有熱邪結聚在體內的,可以服用大柴胡湯。(詳細內容見瘧疾部分。另外,氣機鬱結也會導致痰液停滯,從而出現寒熱交替,詳細內容見瘧疾部分。)

外熱內寒。張仲景說:身體發高熱,反而想穿衣服的,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活人書》說:先用桂枝湯(見治濕)治療寒,再用小柴胡湯治療熱。我認為這兩個方子錯得很離譜,這種情況大多是陰盛格陽,用這兩個方子會耽誤病情。

外寒內熱。張仲景說:身體發冷,反而不想穿衣服的,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活人書》說:先用白虎加人參湯(見發熱)治療熱,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寒。我認為熱邪深入三陰經,體表一定會發冷,這是因為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到達體表。只要去除體內的熱邪,陽氣就會恢復到體表,外寒自然會消失。怎麼能簡單地用這兩個方子來治療呢?

上寒下熱。(腰部以上發冷,腰部以下發熱。)《靈樞》說:先針刺頸部的太陽經穴位,(如大杼穴、天柱穴等)留針時間要長一些,(留針時間長是為了補陽氣)拔針後用熱敷或熨的方法溫暖頸部和肩胛,(同時用熱敷的方法溫暖)直到上下熱氣相合才停止。(上下熱氣相合,就不會再有上寒下熱的情況了。停止,指的是拔出針。)這就是所謂的向上推的方法。嵩厓在《尊生書》中用炒梔子二錢半、瞿麥五分,(這兩個藥物沉降,引導上焦的寒氣下行到下焦,使下焦的熱氣得到調和。)炙甘草三分、蔥白三根、生薑三片,(薑、蔥發散,推動下焦的熱氣上行,以解除上焦的寒冷。)煎服。叔和認為這是陽氣依附於陰,是說陽火下沉到陰的部位。

上熱下寒。叔和認為這是陰氣依附於陽,是說陰火上炎到陽的位置。《黃帝內經》說:觀察脈搏虛弱的地方,然後在經絡上針刺,使氣向下運行,這樣就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的向下引的方法。(上熱下寒,那麼下部的脈象一定虛弱,虛弱必然會下陷,所以需要仔細觀察。虛弱的脈摸不到,而下陷的脈可以觀察到。所以要觀察下陷的部位是在經脈上,還是在絡脈上,然後在這些位置針刺補益,等待陽氣向下運行才停止針刺。)

李東垣說:上熱下寒,《黃帝內經》說是陰病在陽,(陽,指的是上焦。指的是陰火上炎到陽的部位。)應當從陽引陰,(意思是應該從上焦引導去除熱邪。)必須先去除絡脈經隧的血。(指的是陽經的脈絡,需要刺血,以去除熱邪。)如果陰中的火旺盛,向上騰升(上騰於天,天指的是上焦),導致上焦的陽氣反而不衰退而向上充盛,(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病在陽。)先去除五臟的血絡(陰絡),引導其向下運行,(引火歸下)。

天氣下降,下寒的病症自然會消失。切記不要單獨瀉掉上焦的陽氣,只要去除陰火,減少血絡經隧的邪氣就好,不要弄錯了。他又說:聖人認為上熱下寒,是有春夏而沒有秋冬的表現。(只有上升沒有下降。)應當從天上(指上焦)引導陽氣下降到地下,這就是天上陰火熾盛,(如同陰火上炎。)反而助長上焦的陽氣不能衰退。應該先在上焦的陽經脈絡中刺血,使氣下降。